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武术 > 纵横太极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相同作者的商品

浏览纪录

纵横太极

prev next

纵横太极
  • 商品编号: ywaa418
    出版社: 逸文武术
  • 作者: 钟文渊
    出版日: 2010/08/01
    ISBN: 986782248x
    ISBN13: 9789867822482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150x210mm
    页数: 182
  • 定价:  NT$240元
    匯率参考:  换算成人民币
  • 优惠价:  9 NT$216元
  • 商品库存: 1
  • 购买数量:
    商品总价:
  • 点击数: 5901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太极并不是刚柔并济的拳术,而是刚柔同体的拳术,刚和柔是相同的东西,练到后来,刚就是柔,柔就是刚,也就是完全的柔才能有完全的刚。

  站桩是一种「立禅」,也是一个「太极静立球体」的练习。各派的太极站桩也都有不同的姿势,不同的地方大概是手的姿势,腿站的高度大致相定,一般来説,太极站桩的姿势不宜太低,从上往下看,「膝盖的铅垂线」不宜超过「脚大拇指」。
  「松」是全身去除力量,以身体重量将骨架结合完整的一种体态。如果太极拳的功力到达一定的程度时,会发现不论是在练拳或是推手时,自己都会像一个装满水的大球般圆转如意。球体大时,举手投足就会显露出一种松柔,这就是「柔体」,当球体愈练愈小,转动的弧度就会愈小,则刚体渐显,最后球体结合成一点时,则「刚体」大成。
  在双方的手「沾」在一起之后,就是「黏」的开始,此时表示二人的太极体要进行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那一方的太极体不完整,在运转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偏斜以致被弹开或被控制。而在进行融合之时,为了破坏对方太极之体,会将本身的重量如丝般「黏」在对方身上,让对方的运转因我外在重量的黏附而滞碍,进而产生偏斜以至败势。

作者简介

钟文渊,1966年生。现居台南,于台南、香港二地教拳。
在其多年坚持锻鍊中,亲身体验太极在武术与身心转换上的惊人功效,深悟太极已然成为放松关照与觉察的途径;分析习拳不仅只是外在的追寻,更是一种内在蜕变的锻鍊。在其教学与着作中皆能清晰简洁及深入地说明太极拳理内涵,并指出具体可行的练习方针,毫不藏私,鞭辟入里。

志谢

  太极拳很难,不是难在拳架的练习,而是难在观念的建立。太极拳不同一般的拳术,它是要用头脑去练的一种拳术,并不是一味的苦练就可以成功的。如果观念错误,那不论是练多长的时间,效果均是很有限的。
  就是因为太极拳的观念攸关整个拳架的完整度,所以初学者找到一位观念正确,能引你入太极之门的明师就相当重要。
  在这里,我要感谢恩师林久惟先生,恩师在指导我太极拳的拳架及观念时,能不怕麻烦的一遍又一遍的讲解。笔者天资鲁钝,幸蒙恩师不弃,能循循善诱,让笔者能在太极的丛林里不致迷路。在整个学习的道路上,恩师就如同父亲般的引导着我前进,也在我最感迷惑,将要放弃太极拳之际,能不断的鼓励我坚持下去,或许林老师并非国际知名的名师,但他确实是一位很好的明师,所以如果说我现在的太极拳能有些小小的成就,都要感谢恩师这么多年来认真的指导。恩师除了武术高深莫测外,对于禅学的修为更是深厚,是一位在心灵层次上极有成就的人,这也是我终身学习的目标。
  顺便在此要感谢我的学生们,看到他们这么认真的练习,能照着我的指导一步一脚印的实实在在练习,彷彿看到我当年练太极拳的影子,看着他们能因学习太极拳而将陈年的严重宿疾治好,又能在拳架及功力上有所增长,心中就觉得很高兴。因为教学,让我对太极拳有了更进一步深层的体会。
  也要感谢曾经和我推过手的所有太极同好们,让我能有机会体会各种不同型式的推手模式,因为有你们的激发,让我对太极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太极之路是无穷的,在这条路上孜孜不倦的走下去,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乐趣。这本书是笔者实际的教学讲解实录,如果能在这太极拳的大海中起丝丝涟漪,而能使有需要的人得到一些启示,也就是本书最大的愿望了。

序言

  二十几年前第一次接触太极拳,当时是年轻气盛的少年时期,对于太极拳的印象和一般人相同,认为是一种柔柔的、适合老年人运动的拳术。所以那时本来是想要学少林拳的,因为少林外家拳打起来虎虎生风,这样才有英雄气概,这样才有学武术的样子。但那时的资讯流通并不像现在的网路那么方便,想要学外家武术,却找不到名师可以指导。
  因为从小到大身体就一直不是很好,瘦瘦弱弱的。在一个因缘下认识了练太极拳的恩师林久惟老师,于是就开始了我学习太极拳之路。本来就对武术很有兴趣,所以学习的时候也非常认真。在初学的时期,非常喜欢推手,因为在其中得到非常多的乐趣。当时整天想的就是如何才能推赢对手,整天想着如果对方这样推来,我要如何闪开及如何反击才能求胜,如果有推手失利时,更是搅尽脑汁来想对策,为求一胜。就是这样的用心研究推手,所以当时推手的功夫与日俱增,喜欢到处找人练推手。当时对于拳架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只觉得是一个暖身兼宣示:我的推手是太极推手的标记而已。
  推手到了第四年是我的推手颠峰期,虽不至所向无敌,但已是胜佔大多输仅少数。洋洋得意之际,一日,静思反省:「难道这就是我要的太极拳吗?这四年的学习大概推手的技巧已学得差不多,再进展大概也有限了。此时推手虽赢却有用力,太极拳不是不能用力吗?此时推手虽赢却只能推手,没有把握和其他外家拳对打,太极难道不是武术吗?」种种的疑惑开始在心中产生。
  于是我开始尝试着不用力去推手,哇!那可不得了,我连初学者都推不赢了。面对外家拳更是手冷脚冷。情况突然大逆转,我开始仔细的反问自己要怎么办?最后的结论是:就算学不到功夫也不走回头路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法体会所谓的「不用力」的感觉,就再也不推手了。从此开始了我长达六年的黑暗期。这期间真的没办法推手,谁都可以赢我。下定决心只练拳健身就好,不再谈论武术功夫了。
  本来觉得骄傲的功夫一下子没了,逢人也不敢说自己有练太极拳。没有了推手胜负的思维后,此时的我反而能享受练拳的乐趣。只能练拳而已了,所以就把所有时间用来仔细推敲一招一式正确的姿势,享受练拳时如流水般的感觉,有时如细水长流;有时如平静无波的大湖;有时又如海浪拍岸般汹涌;有时又如泥沼黏黏凝滞。种种感觉反反覆覆的出现,觉得甚是有趣。这段时间长达六年,感谢恩师在这段时间不断的给我鼓励,让我没有放弃太极拳。
  六年后的一日早晨起床,突然好像有一个灵感闪过脑中,这时我练拳已有十年了。这个灵感很是微妙,好像是懂了某些东西的样子。从这一天起,每天都有新的体会,而胸腔骨骼也渐渐的改变,在一个月的改变期中,胸腔变宽了,体重也由瘦弱而升至标准体重。恩师对这个现象只有说了一句:「你开始要入门了。」
  一个月的变化期过了,觉得好像懂了些东西,于是重新找人推手试试看。这一推发现了之前所没有的感觉,真的可以不用力推手了,在对方的勐烈攻击下流动若水,完全能在对方的力量中屹立,如狂风中之柳树随风摇摆,风停随之而立。推手也不用像以前一样蹲得很低,双脚微直立就可以做到这样的效果了。但是我还是完全不能发劲。对方或许觉得我很柔而拿我没奈何,但我也拿对方没奈何,因为我还是不想用力去推,这时的推手大都平和收场,对方不能对我怎样,我也不能对对方怎样,最多是对方推得满头大汗,而我仍像没事般而已。
  这怎么办,又面临了一次难题,体会了「不用力」,还是无法使用太极劲。这时一个念头闪过脑中:「是不是该学其他拳术,以补太极之不足。」。于是就去研究「鹤拳」的发劲方法,虽然很快的就可用鹤拳的一些技巧,但总是觉得不太对,因为我发现推手时又有用力了,于是决定放弃鹤拳的技巧。
  回復到之前不用力但没劲道的日子又花了我不少时间。就从拳架中去寻吧!我这样告诉自己。之前更苦的状况都过来了,不会发劲就不会发劲,那也不会怎样,好歹我的柔体还不错。于是又重新回到好好练拳架的日子了,这时练拳已没有那么多不同的感觉了,大都只有静甯的流水感,静静的,稳稳的,以前的大浪、泥沼的感觉很少産生了。这段时间的推手又少了,反正就那么一回事,没什么变化,所以对推手就意兴阑珊了。还是练拳有趣。
  转眼又过了几年,推手时柔化的圈愈转愈小,不用再大弧度的走化就可以化开对方的攻击,也发现小圈的柔化中还给对方一种反弹力。我知道自己的太极刚体正在慢慢的形成。各种劲道渐渐都能自在使用了,也清楚了各种劲道其实只是太极球体伸缩、移动、转动所演化出来的能量释放,给个名称如掤、挤、截劲……等只不过是方便记录及讲解而已,其实藉由太极球体所变化出来的劲道是无穷的。
  练到了这里,我知道是该要出来教学了。也是机缘吧!就收了几个学生。太极拳要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实在也没有必要故弄玄虚,在教学中,我尽量把每一个动作及学习方式说明白,本着传承的心态,无私的将我所知道的一切介绍给学生,看着学生成长心里也觉得十分高兴,更重要的是透过这种教学活动,让我对整个太极球体的柔体及刚体结构有了更深层的瞭解,或许这就叫做「教学相长」吧!
  本书的形成也是机缘,刚开始时是要给学生书面资料而动笔的,写着写着竟也写了不少,于是就决定集结成书,或许有人会需要吧!我这样想。本书所呈现的完全是教学的实录,每当一个观念和学生讲解完后,就动笔以该观念为题写一篇文章,所以内部的文章是一篇一篇分离的,不过仔细读过后就会发现每一篇都有相关。
  在教学时最怕用抽象的名词,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学问博大精深,用了许多抽象的名词要我们后代去会意,像「用意不用力」一词,这个是很富有想像力,的何谓「意」,是意欲、是意念、是想像还是意识,这个如果没有解释清楚,相差是有十万八千里的。本书的另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尽一点绵薄之力来为前人的抽象名词做一个较具体的解释。个人才疏学浅、所识不多,虽勉力而为,难免疏漏,如蒙指教,定当铭感五内。
钟文渊
2002年10月16日 予 台南

陈序

  诸法因缘生,与「太极」算是因缘十足。自从八、九年前即在台南中山公园学过几週的太极拳。当时对太极拳只是好奇,根本不知道太极拳是怎么一回事。后来因工作忙碌,就一直没再接触。就这样一晃时光经过了八、九年。直到去年,因同事的介绍,才知道太极拳钟老师,是一位太极明师,真是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所幸钟老师不吝指导,至今已有一年多了。
  在未学真正太极拳之前,小弟早因腰伤(韧带拉伤),而不知看了多少名医,中医、西医均束手无策、可以说受尽了折磨,每天晚上要睡觉时,腰是僵硬的,甚至最痛时,连弯腰穿鞋均是无法做到,必须坐下或抬脚才能做到,并且因为经年累月的痛,所以身体姿势变型,肚子凸出像个中年老头子。
  所幸枯木重生,遇到真正好的太极老师,教导正确的太极之路,现在身体腰伤已痊癒,并且体能比受伤前更好,生龙活虎愈练身体愈舒服,因此要感谢钟老师的指导,有生之年文阳必会师承师父与师公的理念,将本派「自在太极拳」发扬光大,造福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文阳笔 2002.10.21

范序

  在本书初稿完成之际,得有幸先睹为快以外,亦蒙老师的抬爱,邀我写篇序文。本人学拳方满一年,才疏学浅,深恐不能言尽其义,但我仍义不容辞地答应,因为这是我对传统武学传承的一种使命与责任。此书内容实在精妙,妙在能言之有物,是唯有真正体会太极之精髓者,方能说得出,写得出的好书。对学太极者,能有绝对的助益。
  老师在髮冠之年即与师公久惟先生习拳,迄今己逾二十寒暑。师公的学生不下千人之数,然足称真正习得真工夫,又能谦沖以处,不骄不狂、术德兼修者,吾师当之无愧!观其原委,是有迹可寻的,也是吾等为人为子者首应学习的。
  本人幸得机缘与老师习拳年余,发现老师教拳严谨认真、不藏私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尊师重道、饮水思源,虽然习得一身好功夫,还是不时带我们回师公住处探望请益,让我非常感动,亦深感乃为人学子者更要学习的。
  本书常提到「明师」而非「名师」的重要。太极之路本就漫长、辛苦,试想若是跟错了老师、习错了拳、看错了书、接受了错误的解释….一幌二、三十年、甚或一辈子,蓦然回首,太极原是一场空、是骗人的,那种失望是很令人惋惜的。
  是故,一位「明师」才能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路,同时一本好书才能给我们正确的观念,不致浪费青春。「明师」难求,除了要能给予明确的指导,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明净的心,给学生精神上的指导。老师常说:「一个不懂得饮水思源、尊师重道的人,是练不成太极拳的。自大、傲慢、怀疑,也都是学习的障碍。」
  我深信,也时时警惕自己:勿狂勿妄,功夫是没有天下第一的。一颗虔诚、谦卑、包容的心,才能日进月益,才是学习太极应秉持的精神。
  在此要感谢师公与老师无私的教诲,使我能在一个半月内,单凭每日「站桩」的基本功,不知不觉就治好了无数医生束手无策的久咳之疾,其它更多博大精深的内涵,本人还在努力学习中。
  最后谨祝师公与恩师福慧双修、出版顺利,期能带给我们学习太极的朋友不少助益。
2002. 10,20 范儒馨 写于风檐书斋

目录

第一篇 选择
 第一章 练太极拳的选择
 第二章 真正的功夫
第二篇 初探
 第一章 太极站桩
 第二章 规格
 第三章 松
第三篇 入门
 第一章 开太极门之钥(一)
 第二章 开太极门之钥(二)
 第三章 论沾黏
 第四章 论推手
第四篇 刚柔
 第一章 刚与柔
 第二章 再论太极规格-同心圆
 第三章 随风摆柳
 第四章 缠丝劲
第五篇 意与劲
 第一章 太极内功
 第二章 论发劲
 第三章 特殊劲
 第四章 论意
第六篇 问答集

显示完整说明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