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侨网路书店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总序一任继愈
《易经》这部书幽微而昭着,繁富而简明。五千年间,易学思想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人生哲学。
《周易》经传符号单纯(只有阴阳两个符号),文字简约(约二万四千余字),给后代诠释者留出驰骋才学的广阔天地。迄今解易之书逾数千家。近年已有光电传播媒体,今后阐释易学的各种着作势将更为丰富。
歷代有真知灼见的易学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反映各时代、各阶层的重大问题。前人研究易学的成果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研究易学,古人有古人的重点,今人有今人的重点。今天中国人的使命是加速现代化的步伐,迎接二十一世纪。
易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也要为文化现代化而做贡献。当代新易学的任务之一是摆脱神学迷信。易学虽起源于神学迷信,其出路却在于摆脱神学迷信。凡是有生命的文化,都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大到社会治乱,小到个人吉凶,都想探寻个究竟。人在世上,是听命于神,还是求助于人,争论了几千年,这两条道路都有支持者。
哲学家见到《易经》,从中悟出弥纶天地的大道理;德国莱布尼兹见到《易经》,从中启悟出数学二进制的前景;严君平学《易经》,构建玄学易学的体系;江湖术士不乏「张铁口」、「王半仙」之流,假易学之名,蛊惑愚众,欺世骗财。易学研究走什么道路,是易学研究者普遍关心的大事,每一位严肃的易学研究者负有学术导向的责任。
本丛书的撰着者多是我国近二十年来涌现的中青年易学专家,他们有系统的现代科学训练的基础,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有严肃认真的学风,易学造诣各有专攻。这部丛书集结问世,必将有益于世道人心,有助于易学健康发展,为初学者提供入门津梁,为高深造诣者申一得之见以供参考。
这套丛书的主旨,借用王充《论衡》的话———「疾虚妄」。《论衡》作于两千年前,旧迷雾被清除,新迷雾又弥漫。「疾虚妄」的任务远未完成。如果多数群众尚在愚昧迷信中不能摆脱,我们建设现代化中国的精神文明就无从谈起。我们的任务艰巨而光荣。
本丛书的不足之处,希望与读者同切磋,共同提高。
(任继愈先生现任国家图书馆馆长、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首席顾问。)
总序二---朱伯崑
《周易》系统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这份珍贵的遗产,是学术界的一项艰巨任务。近年来,海内外出版了多种易学着作,形成了一股周易热。关于周易文化的论述,提出许多问题,发表许多见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又为易学爱好者和关心传统文化的读者带来许多困扰。有鑑于此,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的同仁,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这套丛书,参加争鸣,希望能为读者澄清一些问题,将弘扬传统文化引向较为健康的轨道。我们编写这套丛书,依据以下几条原则:
(1)倡导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和评介周易文化,区别精华和糟粕,突出易学文化中的智慧和哲理。《周易》系统典籍,所以长期流传不息,关键在于其中蕴涵的智慧或思维方式,吸引歷代学人不断追求和阐发。这套丛书的重点在于阐述其智慧,使读者从中受到教益,故定名为《易学智慧丛书》。
(2)《周易》系统典籍或歷代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各个领域,如古人所说「易道广大,旁及天文、地理……」等,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弘扬易学智慧,不能局限于《周易》经传本身,如歷代经学家所从事的注释工作;还要看到其在实际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编这套丛书,着眼于从传统文化发展的角度,阐述易学智慧的特色及其价值。
(3)任何传统文化的研究,都应同当代的文明建设联繫起来考量,走现代化的道路,即古为今用的道路,传统文化方能重新焕发出其生命力。编写这套丛书,亦力求体现这一精神。总之,弘扬传统应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
(4)《周易》系统的典籍,文字古奥,义理艰深,一般读者难于领会。编写这套丛书,一方面立足于较为踏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对原典不能妄加解释和附会,一方面又要以较为通俗易懂,用当代学人所能接受的语言,叙述易学智慧的特徵,易学文化流传的歷史及其对中华文化所起的影响,行文力求深入浅出,为易学爱好者提供一入门途径。
以上四条,是我们编写此套丛书的指导方针和要求,参加撰写的同仁,大都按这些要求努力工作。有的稿本改写多次,付出了艰巨的劳力,至于是否达到上述目的,要待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了。总之,编写这套丛书是一种尝试,旨在倡导一种学风,抛砖引玉,以便同学术界、文化界的同行,共同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
(朱伯崑先生现任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易学与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引论
易学与医学的会通,近十余年来在一定范围内也算是一个热门话题。为此专门召开的国际性的、全国性的、地方性的专题学术会议不下八九次之多,已出版的专着大大小小也有七八本。
至于在一些相关性的学术会议上和学术着作中将此作为专门议题或设置专门章节,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围绕这一问题所发表的学术论文那就更不胜枚举了。
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究竟正常不正常?对目前中国传统医学和易学这两个学科的单项研究的深化是否有必要?如何评价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意义?所有这些问题,目前在学术界还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易学与医学究竟是否存在着实质性的会通关系?现在讨论医《易》会通对中医学实现现代化有无意义?这里涉及研究方法上的和史料分析上的许多问题,我在引论部分不可能对这些问题全面敷陈,只能在对若干疑义较大问题的答辩中顺便加以探讨。
目录
总序一(任继愈)
总序二(朱伯崑)
引论
一.《周易》与中医阴阳学说
二.《周易》与中医五行学说
三.医《易》会通与中医学现代化问题
第一章 医《易》会通源流概要
一.医《易》会通的萌芽期
二.医《易》会通的定型期
三.医《易》会通的发展期
四.医《易》会通的衰落期
第二章 《易》与中医人体生理学
一.性命之理与传统人体生理学
《易传》对道德性命之学的总结
传统人体生理学对《易》气化论的汲取
二.《易》的三才之道与中医生理学的整体观念
三.易学象数与气化论生理模型
五脏河图模型
阴阳消长月窟天根模型
第三章 《易》与中医病源病机学说
一.《易》与病源理论
五脏河图模型病源论阶段
三因致病论阶段
二.《易》与病机理论
病机理论的静态要素
病机理论中疾病的浸淫传变
第四章 《易》与中医气象医学
一.气象医学的萌芽与八卦气验说
二.卦气说年周期气象医学的形成
三.传统医学中的运气学说
阴阳与「六气」系统
五行与「五运」系统
干支纪年与运气学说的宏观调节机制
干支纪年与运气学说的微观调节机制
运气学说中的六气致病论
结语
第五章 《易》与辨证诊断学
一.「四诊合参」的诊察方法
二.各种辨证理论中的综合方法
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础
六经辨证的整体动态思路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
三.诊察和辨证中的信息论原理与《易传》象论
第六章 《易》与中医治疗学
一.《易》理与中医治疗法则
见几而作,防微杜渐
探赜索隐,三因制宜
分辨标本,万举万当
正反逆从,疏气令调
二.《易》与药物治疗
草木各得一太极论
方有君臣佐使,治有远近缓急
三.《易》与针刺治疗
子午流注针法
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
结语
四.《易》与气功
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河图模型
「坎离相合」、「三五一」的练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