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侨网路书店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总序二---朱伯崑
《周易》系统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这份珍贵的遗产,是学术界的一项艰巨任务。近年来,海内外出版了多种易学着作,形成了一股周易热。关于周易文化的论述,提出许多问题,发表许多见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又为易学爱好者和关心传统文化的读者带来许多困扰。有鑑于此,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的同仁,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这套丛书,参加争鸣,希望能为读者澄清一些问题,将弘扬传统文化引向较为健康的轨道。我们编写这套丛书,依据以下几条原则:
(1)倡导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和评介周易文化,区别精华和糟粕,突出易学文化中的智慧和哲理。《周易》系统典籍,所以长期流传不息,关键在于其中蕴涵的智慧或思维方式,吸引歷代学人不断追求和阐发。这套丛书的重点在于阐述其智慧,使读者从中受到教益,故定名为《易学智慧丛书》。
(2)《周易》系统典籍或歷代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涉及到自然和
人文各个领域,如古人所说「易道广大,旁及天文、地理……」等,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弘扬易学智慧,不能局限于《周易》经传本身,如歷代经学家所从事的注释工作;还要看到其在实际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编这套丛书,着眼于从传统文化发展的角度,阐述易学智慧的特色及其价值。
(3)任何传统文化的研究,都应同当代的文明建设联繫起来考量,走现代化的道路,
即古为今用的道路,传统文化方能重新焕发出其生命力。编写这套丛书,亦力求体现这一精神。总之,弘扬传统应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
(4)《周易》系统的典籍,文字古奥,义理艰深,一般读者难于领会。编写这套丛书,一方面立足于较为踏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对原典不能妄加解释和附会,一方面又要以较为通俗易懂,用当代学人所能接受的语言,叙述易学智慧的特徵,易学文化流传的歷史及其对中华文化所起的影响,行文力求深入浅出,为易学爱好者提供一入门途径。
以上四条,是我们编写此套丛书的指导方针和要求,参加撰写的同仁,大都按这些要求努力工作。有的稿本改写多次,付出了艰巨的劳力,至于是否达到上述目的,要待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了。总之,编写这套丛书是一种尝试,旨在倡导一种学风,抛砖引玉,以便同学术界、文化界的同行,共同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
(朱伯崑先生现任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易学与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自序
中国古代史学家和易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易学的丰富的辩证的联繫思维培育出古代史学家对自然、对社会歷史认识的独特视角,使他们的歷史观具有了哲理特性。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史学民族性最为鲜明的体现之一。
从史学史上看,中国古代大史学家中的大多数,都是通《易》的。司马迁的家学渊源之一,是「学《易》于杨何」,加上道论、天官学,构成了司马迁富有辩证联繫的史学思想。班固的《汉书‧五行志》把京房《易》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用汉《易》解释汉代以前的歷史;《汉书‧艺文志》以易学的流变思想,论说古代文献的起源与性质,则是另一样特点。班固对古代史学与易学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后,如荀悦《汉纪》、袁宏的《后汉纪》等着作,都可以看出易学与史学的紧密联繫。至于宋代欧阳修、司马光、朱熹等,明清两代的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和章学诚等,不但是大史学家,而且也是开一代治易新路径的大师。这些在这本书中都有介绍。
近代的章太炎、刘师培、郭沫若和顾颉刚等在二十世纪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史学近代化过程中,在旧经学终结的背景下,他们所作的工作,一是把《周易》从神的启示录还原为世俗人的创作;二是以歷史的眼光解《易》,从中看出古代社会的情形;三是,以新的学术观点说明易学及其变化。他们以新的观点认识《易》,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为今后研究《易》打开了新的思路。
这本书把史与易联繫起来,但又不是以史证易的路数,而是想以易解史学,透过易学与史学关系的研究,说明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独特的路径。
中国古代史学家从易学中得到启示,他们在论述歷史的兴亡、社会变革中的重民思想、忧患意识以及通变思想,都是史学思想的宝贵财富。这些在今后发展新世纪的史学工作中,非常值得借鉴,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大智慧。
在易学发展过程中,后人体会易有三义,唐朝的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卷首中,作了发挥,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清朝章学诚认为孔颖达的话,是捉住了易学的根本精神。
确实,什么是歷史?中外思想家、史学家不知有多少争论。应当说,只有把歷史当作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才能对歷史的特性有很好的理解。任何事物不可能没有变化,否则就不会有这个事物的歷史;同样,如果没有相对的不变,每时每刻都变得面目全非,当然也就不能形成这个事物的歷史;变与不变的辩证体现事物「多」与「一」、「简」的体徵。易之义对理解什么是歷史的问题,有重大的意义。
说了上面这样一些道理,无非是说史学史研究者,应当研究易学,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丰富和深邃,进而探讨中国民族史学的特性。这也就是我开始研究易学的动机。
我的导师白寿彝先生早在青年时期,在易学研究上很有成绩,显示其独到的见识和考索之功,这对于成就他的史学大业,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对我治史是很好的启示。
朱伯崑先生治易的风格对我产生重要的影响。书稿出版,得到刘长林、郑万耕诸位仁兄的帮助。中国书店出版社的马建农总编和赵安民、钱律进诸位同仁,在书稿审校上,付出大量精力,在此表示谢意。
吴怀祺 于北京师范大学
目录
总序一(任继愈)
总序二(朱伯崑)
自序
第一章 易学与中国古代史学
一.以史证易与以易解史
二.中国古代史学思维术与易学
第二章 先秦史官通《周易》
一.先秦史官与《周易》
二.变通的史学思想与先秦史官说《易》
第三章 司马迁的易学与史学
一.司马迁的家学与易学渊源
二.《易大传》与司马迁的「一家之言」
三.通古今之变的歷史盛衰观
四.承弊易变的社会变革观
第四章 汉《易》与《汉书》
一.《易》为经籍之原
二.《汉书,五行志》与京房《易》
三.《易纬》编造出的古史
第五章 汉魏易学变化的走向与史学
一.汉易的转型
二.旬悦以易解史
三.王弼的易学与袁宏论史
第六章 易学的总结、发展与史学(上)
一.唐代学术总结思潮中的易学与史学
二.宋代易学发展与史学
第七章 易学的总结、发展与史学(下)
一.欧阳修的易学.理学与史学
二.《程氏易传》与程颐的歷史观
三.朱熹的易学与史学
第八章 学术兼採思潮走向中的易学与史学
一.王夫之的易学与史论
二.章学识的易学与大学思想
第九章 史学近代化过程中的易学
一.二十世纪的《周易》研究:从神的启示录还原为世俗人的作品
二.辨古史.辨古书和《周易》
三.郭沫若的易学与古史研究
《周易》: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反映
《周易》: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产物
剥出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附录:易学与歷史思维的民族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