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侨网路书店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总序一任继愈
《易经》这部书幽微而昭着,繁富而简明。五千年间,易学思想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人生哲学。
《周易》经传符号单纯(只有阴阳两个符号),文字简约(约二万四千余字),给后代诠释者留出驰骋才学的广阔天地。迄今解易之书逾数千家。近年已有光电传播媒体,今后阐释易学的各种着作势将更为丰富。
歷代有真知灼见的易学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反映各时代、各阶层的重大问题。前人研究易学的成果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研究易学,古人有古人的重点,今人有今人的重点。今天中国人的使命是加速现代化的步伐,迎接二十一世纪。
易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也要为文化现代化而做贡献。当代新易学的任务之一是摆脱神学迷信。易学虽起源于神学迷信,其出路却在于摆脱神学迷信。凡是有生命的文化,都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大到社会治乱,小到个人吉凶,都想探寻个究竟。人在世上,是听命于神,还是求助于人,争论了几千年,这两条道路都有支持者。
哲学家见到《易经》,从中悟出弥纶天地的大道理;德国莱布尼兹见到《易经》,从中启悟出数学二进制的前景;严君平学《易经》,构建玄学易学的体系;江湖术士不乏「张铁口」、「王半仙」之流,假易学之名,蛊惑愚众,欺世骗财。易学研究走什么道路,是易学研究者普遍关心的大事,每一位严肃的易学研究者负有学术导向的责任。
本丛书的撰着者多是我国近二十年来涌现的中青年易学专家,他们有系统的现代科学训练的基础,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有严肃认真的学风,易学造诣各有专攻。这部丛书集结问世,必将有益于世道人心,有助于易学健康发展,为初学者提供入门津梁,为高深造诣者申一得之见以供参考。
这套丛书的主旨,借用王充《论衡》的话———「疾虚妄」。《论衡》作于两千年前,旧迷雾被清除,新迷雾又弥漫。「疾虚妄」的任务远未完成。如果多数群众尚在愚昧迷信中不能摆脱,我们建设现代化中国的精神文明就无从谈起。我们的任务艰巨而光荣。
本丛书的不足之处,希望与读者同切磋,共同提高。
(任继愈先生现任国家图书馆馆长、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首席顾问。)
总序二---朱伯崑
《周易》系统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这份珍贵的遗产,是学术界的一项艰巨任务。近年来,海内外出版了多种易学着作,形成了一股周易热。关于周易文化的论述,提出许多问题,发表许多见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又为易学爱好者和关心传统文化的读者带来许多困扰。有鑑于此,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的同仁,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这套丛书,参加争鸣,希望能为读者澄清一些问题,将弘扬传统文化引向较为健康的轨道。我们编写这套丛书,依据以下几条原则:
(1)倡导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和评介周易文化,区别精华和糟粕,突出易学文化中的智慧和哲理。《周易》系统典籍,所以长期流传不息,关键在于其中蕴涵的智慧或思维方式,吸引歷代学人不断追求和阐发。这套丛书的重点在于阐述其智慧,使读者从中受到教益,故定名为《易学智慧丛书》。
(2)《周易》系统典籍或歷代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各个领域,如古人所说「易道广大,旁及天文、地理……」等,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弘扬易学智慧,不能局限于《周易》经传本身,如歷代经学家所从事的注释工作;还要看到其在实际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编这套丛书,着眼于从传统文化发展的角度,阐述易学智慧的特色及其价值。
(3)任何传统文化的研究,都应同当代的文明建设联繫起来考量,走现代化的道路,即古为今用的道路,传统文化方能重新焕发出其生命力。编写这套丛书,亦力求体现这一精神。总之,弘扬传统应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
(4)《周易》系统的典籍,文字古奥,义理艰深,一般读者难于领会。编写这套丛书,一方面立足于较为踏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对原典不能妄加解释和附会,一方面又要以较为通俗易懂,用当代学人所能接受的语言,叙述易学智慧的特徵,易学文化流传的歷史及其对中华文化所起的影响,行文力求深入浅出,为易学爱好者提供一入门途径。
以上四条,是我们编写此套丛书的指导方针和要求,参加撰写的同仁,大都按这些要求努力工作。有的稿本改写多次,付出了艰巨的劳力,至于是否达到上述目的,要待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了。总之,编写这套丛书是一种尝试,旨在倡导一种学风,抛砖引玉,以便同学术界、文化界的同行,共同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
(朱伯崑先生现任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易学与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自序
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有目的地观测天象,而且从观测天象中获得了对自然界和对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有用的知识。又从长期地有系统地观测天象中,进一步总结出某些天体视运行的规律,并将之与其它自然现象联繫起来,考察自然界更为广泛的、带普遍意义的规则。
《易‧繫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由此可见,观测天象本身参与了「八卦」的建构,是建构八卦的基础。后来到东汉末年,当时一位学者虞翻认为:「八卦乃四象所生,非包牺之所造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五)即是八卦是一种生成过程生成出来的,也即《易‧繫辞》中另一段话所说的:「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所以,包牺(今称伏羲)只是从观察天象,考察地理,察看鸟兽之文等等确定了「八卦」的存在,即是认为自然界具有一种普遍意义的规则,而这一规则就是由「八卦」体现出来。从而可用「八卦」这个模式对宇宙和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作出系统性的描述和说明。众所皆知,八卦是易学的基础,因此,古代的天文学就与易学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本书从主要方面阐述了这种关系。
历法本身是天象的符号系统。易学在本质上也是古人所了解的自然界的一种符号表示。因而古代人们心目中,用易学来说明天象和安排历法是很自然的事。《史记‧律书》所述的八风,就是用八卦的模式说明「律历」。「律历」是关于历法和相应的气候物候状况。也是对太阳週年视运行和一年里各个月份的名称,气候物候特点。《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就用九宫八卦盘安排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形成九宫八卦历盘。
由于1977年安徽阜阳夏侯灶墓出土了一个「太乙九宫占盘」,它与《灵枢》所示的《九宫八风图》基本相同,因而证实古代用八卦九宫历盘纪日是当时的一种历书。因此,关于八卦和历法之间的关系,本书作了稍微详细的介绍。特别说明的是中国古代官方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以二十四节气、六甲纪日的太阳历系统和以十二月、朔望弦晦纪日的太阴历系统联合组成一个历法体系,并包括五星运行和某些云物纪录。本书对这一历法体系也作了探讨,并尽可能用《周易》作出解释。
由于观测条件的限制,古代的宇宙观念局限于人们观测到的天和地的范围,是一种天地宇宙的概念。东汉张衡觉得在观测到的天地之外,应该还有更广阔的世界。他说:「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即提出了无限宇宙的观念。
本书所述的古代宇宙理论,还是局限在天地宇宙的观念。但是其中的宙夜说,由于它否定了固体的「天球」,而具有无限宇宙的含义。这种宇宙概念引发了《列子‧天端》中说的:「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即将整个天地宇宙视为无穷宇宙之一个细微部分。
本书撰写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朱伯崙教授(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的亲切指导和帮助,作者谨致谢忱。由于学疏识浅,书中错误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赐教,将不胜感谢!
卢央
目录
总序一(任继愈)
总序二(朱伯崑)
自序
第一章 《易经》所描述的天文历法
一.《易经》卦爻辞中的直接的天象描述
二.《易经》卦爻辞中隐含的天象描述
三《易经》卦爻辞中的记日方法
第二章 《易传》所描述的天文历法
一.《彖》、《象》、《文言》之天文历法
关于干坤两卦《彖》、《象》、《文言》之天文历法内容
其他各卦《彖》、《象》中的天文历法
二.《繫辞》、《说卦》、《序卦》中的天文历法
仰观天文
天象卦象
空间方位
八卦方位
阴阳配日月
天地上下动静.方圆
五岁再闰
老少阴阳四象
第三章 易学与历法规一)
一.八卦历法
二.五运六气历和八卦六甲历
五运六气历
八卦六甲历
三.遁甲式八卦历
第四章 易学与历法(二)
一.太初改历
二.三统历术
三.三统历与易数
四.《易九厄》
五.卦气说
六.唐大衍历
第五章 《周易》和古代宇宙论
一.中国古代宇宙论
盖天说大要
浑天说大要
宣夜说及其他各种宇宙观念
二.《周易》和盖天说
三.《周易》和浑天说
杨雄的浑天思想
张衡的《灵宪》和《浑天仪注》
王充对浑天说的批判和葛洪的辩护
四.《黄帝内经》与宣夜说
五.宇宙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