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太极拳与道家内丹术揭秘》乃《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2003年)一书于2011年之再版更名。时隔八年,作者戚建海先生对太极拳和太极炼丹术特别是内丹修练的核心理论——同类阴阳龙虎丹法太极拳的立论依据、修炼原理和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观点,并结合自身凝结内丹后的感悟,作《感悟篇》以兹补充;同时增加附录四:「吕洞宾主要修炼着述」、附录五:「张三丰主要修练着述」等,以弥补原着论述之不足。
「感悟篇」旨在解老子《道德经》内丹功法不解之秘;发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为发之玄;揭吕洞宾《三字诀》功法修炼之奥;传张伯端《悟真篇》未传之功;扬张三丰「三峰采战术」龙虎同宫交媾之妙;初步完成了中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生前期盼中国道家文化揭示人体生命科学之心愿。阐述了笔者凝结丹田、完成筑基功夫后的十余年间,有关性命双修的心得体会。意在弘扬中国道家和道教内丹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而争名,为中国道家和道教龙虎丹法正名,为武当丹士张三丰祖师创造中国龙虎丹法太极拳正名,为武当赵堡太极拳正名。
「内丹学是道学文化中最核心的学问,是由普通人向具有特异体质的超人迈进的仙人之路。金丹大道,是参天地、同日月、契造化、返自然、还本我、修性命的天人合一之道,它以系统完备的理论学说,逻辑严密的修炼程式、殊途同归的修炼方法,比世界上所有宗教的修持方法都技高一筹。然而由于歷代丹家出于保护智慧财产权的需要,内丹学的内幕从来未揭开,古代丹经多用隐语、诗词等写成,内丹法的关键法决,又不能写在纸上,只是师徒之间的口口秘传,使这一线圣脉,不绝如缕,对丹经的解释亦歧义百出。而国内学术界已视内丹学为千古绝学,精于此道的学者寥若晨星……用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手段对它进行整理和研究,使它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贡献。」(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
更新版序
《太极拳与道家内丹术揭秘》乃《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2003年)一书于2011年之再版更名。时隔八年,作者戚建海先生对太极拳和太极炼丹术特别是内丹修练的核心理论——同类阴阳龙虎丹法太极拳的立论依据、修炼原理和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观点,并结合自身凝结内丹后的感悟,作《感悟篇》以兹补充;同时增加附录四:「吕洞宾主要修炼着述」、附录五:「张三丰主要修练着述」等,以弥补原着论述之不足。
旨在解老子《道德经》内丹功法不解之秘;发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为发之玄;揭吕洞宾《三字诀》功法修炼之奥;传张伯端《悟真篇》未传之功;扬张三丰「三峰采战术」龙虎同宫交媾之妙;初步完成了中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生前期盼中国道家文化揭示人体生命科学之心愿。阐述了笔者凝结丹田、完成筑基功夫后的十余年间,有关性命双修的心得体会。意在弘扬中国道家和道教内丹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而争名,为中国道家和道教龙虎丹法正名,为武当丹士张三丰祖师创造中国龙虎丹法太极拳正名,为武当赵堡太极拳正名。(戚建海)
「上善若水,清而无暇。道之形象,真一难图。变而分布,各自独居。」
「感悟篇」揭露了太极拳与道家同类阴阳三家相见龙虎丹法的实际修炼方法,破译明代万历年间四川万县大易学家、内丹学家来知德所创编《来氏五行太极图》蕴含的象数易理和顺逆运转五行生剋运化凝结内丹的奥秘,鞭辟入里,深入浅出,为学术界与武术界闻所未闻之创见,从宏观的角度而言,是復古,更是突破。不但进一步地完善了道家筑基功夫中内丹术之奥秘,更使「赵堡太极拳继承了张三丰祖师的龙虎丹法太极拳」的立论,获得了印证。
结丹,乃实修实证之徵候,非纯情之臆想。唯丹经每多玄意,晦涩难明,歷来参解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伯端《悟真篇》等道家内丹着述者,大都从理法角度着眼,以理说理,几乎少言实际下手之方法。本篇不仅揭歷代道家内丹术未言之秘,更为当代太极拳之命意找到了全新的诠释,堪称理法上的成就,功法上的突破。
道家同类阴阳的龙虎丹法,属于人元大丹的修炼范畴,为进德修道、安身立命、性命双修的可靠筑基功法。作者戚建海先生功不自秘,将数十年切身参证的体验和感悟,和盘托出,公诸于世,无疑乃「上德」之功也。
2011年10月
刘康毅 于 台北武学书馆
徐序
太极拳导源于哲学,引证于科学,是华夏文化之精髓,我们祖先智慧的遗产。它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又可御袭防侮,一学而有数得,是世界上任何运动无可比拟的。只是太极拳易学难精,一般习拳者有志无恆,不明就理,匡日废时,因而中辍者比比皆是。纵有决心持志勤练数十寒暑,但无明师指导,学有所成者,仍百不得一。
豫籍同道戚建海师兄,因缘际会有幸师承名家李雅轩、任志义等先辈之绝学。且学识渊博、秉赋过人,潜心研习太极拳学理与实验并重,遍阅古今典籍,歷数十年体悟出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造诣已臻化境,殊有发前人所未发之创见:能以易理和太极图原理说拳理,对太极拳理论向纵深发展有必然的现实意义。
余与建海兄既属同道,忝为知交,益以先师郑曼青教授与李雅轩师伯之深厚关系,故与建海兄常川函电往返交换心得,切磋拳艺。咸认太极拳为吾中华文化宝藏之一,亟需发扬光大,造福人群。建海兄新着《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即将付梓,来日将掀起一片太极热潮,是可想见,进而促进拳艺昇华,人手一册,习者幸甚,余欣为之序。
公元二○○二年仲春萧邑 徐忆中 谨识于台北市
初读《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浅识(代序)
太极拳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希望延年益寿,重视养生之道,参加健身锻炼的人越来越多,尤以太极拳这一高雅技艺,倍受人们喜爱,特别受到文化修养较高,欲养生悟道的人士更加青睐。故习者与日俱增,继而远传海外及欧美各国,太极拳已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之一。
道家内丹术源远流长,流派甚多,几千年来,各门派多采取师傅口授秘传,多有异化,渐渐地被人们误为仅仅是一般的体育健身运动,而忽视了太极拳与太极科学哲理和内丹术有渊源关系。
余曾询问自觉学有所成者,然仅一招一式舒展大方而已。问及此拳为何冠以「太极」之名,彼谓松柔耳。究其哲理,彼亦瞠目,无以为答
太极拳本为道家高雅养生之技艺,对其深奥哲理,知之者甚少。没有明师指点,缺乏太极哲理指导,当代习之者,普遍仅求师传形似为满足。在当今提倡科学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下,若能得见有科学精神解释太极哲理,又有切合实用的功法典籍指导或明师教诲,中国大地乃至海外,重振太极拳和内丹术古朴逸风,将再次掀起学习太极拳的热潮,乃是必然之趋势。
戚建海,元明先生新着《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一书,余有幸为先睹读者,感触颇深,获益匪浅。通观全书,逻辑严密,紧扣太极哲理,有理有据,论断明晰,确有真知灼见,富有新意。理义阐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读后有茅塞顿开,耳目为之一新之感。余就本书主要创新和成就,有以下三个方面初浅认识:
一是,初步理顺了太极拳的源流。正本清源,恢復了古太极拳的本来面貌。重新赋予其太极哲理,把太极拳提升到哲学高度,极大丰富了其内涵,这是质的昇华,必将使太极拳的发展出现新的飞跃。
余认为,元明先生书中《浅谈太极拳之「火候」》与《太极炼丹术行功论》是他代表性之佳作。浓缩了全书理论精华,文字简洁,通顺流畅,通俗易懂。高起点纵览道家理论精髓,将《易》、道、术有机地融太极拳为一体。首次提出「动静之机」是太极炼丹术行功「火候」,并以此为契机论述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文章以高屋建瓴之势,环环相扣,古为今用,画龙点睛。针对当前拳坛一些错误理念,指人明路,具有拨乱反正之功效。作者既有创新意识,又有大胆的创造精神,谈古论今,论拳说道,堪为当代太极拳理论之新说。
二是,作者运用《来氏有极图》和《先、后天八卦太极图》象数易理的科学哲理,首次揭示道家内丹术和技击修炼之奥秘,且有系统的一套体用之法,自成一派理论体系。道家内丹术被称为千古绝学,自清末起中断了百余年,误为失传。作者为探索太极真谛,上下求索,曾闭门十余载,潜心探幽,博览古今典籍,吸取前贤论述精华,并致力于实践。尤其对明代来知德太极哲理和五行学说,受到启迪,获其精髓。作者匠心独运,全方位,新视角的逆向思维,广角度探索与体悟,在内丹术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本书图文并茂,紧密结合阴阳相济的修炼方法,由浅入深,丝丝入扣,最切实用。一卷在手,犹知明师亲自面授,势必将会一时洛阳纸贵。
三是,本书问世实非偶然。作者出身武术世家,自幼耳闻目染,颇受其父外家功夫熏陶,热爱武术。成长之后,先后师从两派太极名家,勤学苦练数十春秋,学有所成,积累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兼之,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具有现代科学精神素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墨守师传门规,不尊经泥古,敢于创新,祗要持之有据,敢为天下先。这种创新精神,难能可贵。
作者胆识过人,卓识远见,经推本溯源后,他不受两派师传门规羁绊的约束,不畏险阻,且有发前人所未发之创建:解析了《太极图》象数易理顺逆之法,围绕阴阳相济核心,以逆炼之法为突破口,掌握与了通向道家内丹术大门的金钥匙,被当代称为「千古绝学」的内丹术之迷,终于被他的真修实证所揭秘。
元明先生虽然在道家养生科学领域,具有突破性的创建,但他深以高知《老子》书中「进道若退」之深邃内涵,故能泰然自若,义务授拳,淡泊名利,甘愿做一位逍遥而不招摇,修心养性之隐士。尤其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凸显可贵。
余深信,太极科学哲理,一旦为海内外太极爱好者所掌握,自会熔入操练的招招式式,由形似可渐入神似,持之以恆,必能进入上乘领域。
应当特别提出的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日益严重,已经威胁到人类世界的永续发展,引起世人普遍关注和不安。绿色工程顺应人们意愿而受到重视。道家养生科学,内涵极广,潜力巨大,是人体生理和生命科学重要研究课题。而内丹术是最具魅力的绿色养生系统工程。二十年前,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就极为关注并对此项工程寄于厚望。道家内丹术蕴藏着延年益寿的巨大潜能,凝聚着华夏先民丰富的智慧结晶,它是人类歷史文化遗产的瑰宝,应为人类所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
望海内外有识之士,鼎力以赴,共襄盛举,为人类高质量的身心健康和超越常规的延年益寿,做出贡献,造福人群,善莫大焉。
高级工程师 宋登华 谨识于成都
公元二○○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学拳自叙
公元1940年,我出生于河南陕州城内后营巷,在西安长大。因家父去世早,由叔父戚傧供我读书,培养我成长。1964年毕业于机械工业部西安仪表工业学校,分配在四川省机械设备成套局工作。
1967年春,我慕名拜在李雅轩老师门下,学习杨氏太极拳。雅轩老师河北交河县人,是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之高足,追随杨师十余年。雅轩老师技艺全面,造诣极深,拳艺舒展大方,气势雄伟,松沉兼备,将松柔功夫练到了极至,动之则微,发之则巨,独步一时,誉满西南。雅轩老师性格豪爽,心地善良,待人诚恳,尤善心传口授,为众弟子所敬仰。因我是河南人,雅轩老师视我为北方同乡,又念我是孤儿,备受关怀与厚爱。大陆文革期间,工作单位处于不正常状态,我有较充足时间学拳,我与雅轩老师无话不谈,情感笃深。不料,1969年初我被下放到四川省米易县「省五.七干校」劳动锻炼,一去就是三年半。
「五.七干校」每年有一个月的探亲假,我回西安省亲,由于我叔父戚傧跟随任志义老师学习赵堡太极拳,在叔父的带领下,我的堂弟建安,表弟宝安、大汉、广汉等也先后拜在任老师门下学拳。在家族的耳濡目染下,我对赵堡太极拳也产生了兴趣。在叔父的引荐下,我又拜在任志义老师门下,学习赵堡太极拳。
任志义老师是河南温县南张羌村人,在西安工作,是赵堡太极第十代名师郑伯英爱徒之一。郑伯英系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得和兆元之孙和庆喜之真传,1931年在河南开封打擂,击败名流高手,郑伯英夺得第一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郑伯英曾任赵寿山部队武术教官。50年代任西安市体委太极拳专职教练。
任志义老师授拳重视单式基本功训练。单式练熟定型后,有机地组合起来,就是标准拳架。赵堡太极圈多复杂,步和圈圆,刚柔相济,善化发、跌摔、擒拿和肘靠等技,深受青年人喜爱。任师太极拳功底扎实,动作规范,立身中正,轻灵圆活,劲整、身轻、步灵,尤善引进落空,借劲发放,独具一格,颇有古典太极风范。任志义老师性格谦和,平易近人,能因材施教,遂将赵堡太极传授于我,使我受益非浅,增强了我对太极拳深层次的认识。由于我具有这种习拳的特殊环境和经歷,兼融了杨氏和赵堡太极的技艺,这是我与多数同仁习拳经歷的不同之处。
1972年夏「五.七干校」结束,我返回成都原单位工作,又跟随雅轩老师习杨氏太极拳,直至1976年春,雅轩老师谢世后,我才又开始习练赵堡太极拳。
1987年我回西安省亲,任师送我1935年出版的杜元化着《太极拳正宗》木刻版原文复印本,由于该书未公开发行,仅在赵堡传人中流传。赵堡太极歷代遵守秘传的门规,故拳坛对该书内涵及特点鲜有耳闻。为了弘扬这一古老的太极拳,在任师的授意下,我开始写文章,将赵堡太极拳源流及拳理介绍给海内外读者,先后有二十余篇文章在《中华武术》、《武当》和台湾《太极拳》等杂志上刊登。
十年前,我首先将先天八卦太极十三式手法介绍给海内外广大读者,本着对歷史和古人负责,更出于对今人的责任感,我时常想起台湾大学问家南怀瑾先生的教诲:「实在弥增惶恐,生怕误人。因为徒手杀人,罪不过抵死而已,如果以学问误人,便是戕人慧命,万死不足以辞其咎。」(《中国文化泛言》18页)先天八卦太极十三式手法理论,究竟是真,是伪;是真理,还是谬论,我却说不清楚。为了防止误导后学,从1990年起,我决心停止在文殊院练拳和义务教人,并暂停在成都的一切拳事活动。工作之余,潜心在家研究杜元化书中的《太极拳总歌》。从一圆、两仪、四象、八卦,即杜元化书中先天八卦太极十三式,层层修炼,逐渐有所感悟,尝到了甜头,坚定了信心。
隐退后的十年间,我充满信心,决意走一条探索太极真谛之路。但我深感知识面不宽,于是开始学习《周易》、《老子》、道家易学、易图和道家内丹学等相关理论。由于溯流而上,求其本,探其真,经过尝试,豁然开朗,初识「庐山真面目」。我的探索,初步有所收穫。三年前,自感凝结了内丹,每当入静之时腹部的小太极,道家称「玄机」,可自动地旋转,带动真炁周流全身,初步导通了奇经八脉,实现了由天庭灌注下来的香甜味美的津液还丹(丹家称琼浆),腹式唿吸和胎息也伴随而生。我的探索和实践,为个人之体悟,仅供海内外同道参考。
退休后的三年间,在弟子胡明全的协助下,我定期到成都西城体育场义务授拳,并将我的新理念贯穿其中。三年来,学拳者兴趣愈来愈浓,反映良好,这就更坚定了我的信念,愿在有生之年,为太极拳技击的提高和太极炼丹术的修炼,为人们的健康长寿,奉献出我的绵薄之力。
戚建海2002年寒冬于成都
目录
更新版序
感悟篇
徐序
初读(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浅识(代序)
学拳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无极图的含义
第三章 有极图和太极图概论
第四章 来氏有极图
第五章 先、后天八卦太极图
第六章 来氏有极图
第七章 开合的含义
第八章 开合的妙用
第九章 陈清平的拳艺─腾挪架
第十章 陈清平时杰出的太极拳理论家
第十一章 太极炼丹术渊源与发展
第十二章 太极炼丹术性命双修探秘
第十三章 文后寄语
附录一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论述选录
附录二 王柏青编着太极秘术
附录三 和氏拳谱
附录四 吕洞宾主要修炼着述
附录五 张三丰主要修炼着述
附录六 执着的追求 无私的奉献
文后回復
附录七 赵堡侯氏太极拳在上海的开拓者
附录八 无私无畏的民间太极拳源流史研究者——为李师融先生八十华诞出版新着而致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