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武术 > 太极拳行功心解详解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相同作者的商品

浏览纪录

太极拳行功心解详解

prev next

太极拳行功心解详解
  • 商品编号: dj8920
    出版社: 大展
  • 作者: 苏峰珍
    出版日: 2013/08/01
    ISBN13: 9789574688920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148x210mm
    页数: 252
  • 定价:  NT$240元
    匯率参考:  换算成人民币
  • 优惠价:  9 NT$216元
  • 商品库存: 1
  • 购买数量:
    商品总价:
  • 点击数: 5602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作者简介
  苏峰珍,一九四八年生于中华民国,臺湾,高雄凤山。自幼喜爱武术,苦无机缘学习。时,凤山有一拳师,名大鼻师,身材高挑魁梧,南北跑场打拳头,卖膏药。心嚮往之,恳请母亲往说,欲随练拳,大鼻师回曰:「以手击壁可也,不必随师。」自忖土法炼钢非拳术究竟之道,终而蹉跎岁月。其间虽练过跆拳、外家拳及其它武术,但总觉得不能相契而放弃。
  一九八○年缘遇林师 昌立先生,学习形意、八卦、太极,歷二十余年之久,为入室弟子,排行第二。同门中,练拳最为精勤,从无间断,为林师所赏识,而尽得其传。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二年参加高雄县市、臺湾省,及中华民国推手比赛,常名列冠、亚军,为师门争光。一九九四年取得省市级太极拳教练证及中华民国国家级太极拳教练证,经林师认可,开始授拳。二○○八年参加美国「1 电视台」举办第一届「全世界华人武术大赛」,荣获第三名。
  其拳论着作常于高雄市太极拳杂志社发表,颇获读者喜爱。着作有《太极拳行功心解详解》、《内家拳武术探微(筹备出版中)》、《太极拳经论详解(筹备出版中)》等。现于高雄市凤山区文华儿童公园授拳,生平最大之愿望,乃能将内家拳武术承授有缘者,永续流传。

教学内容:
一:拳架(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
二:桩法:巩固下盘,扎根基础,发劲必备。
三:内劲单练法:基础十式,成就内劲。
四:闪电手:迅如闪电,敌莫能防。
五:苍龙抖甲:震身功,可振盪强化内脏功能及成就弹抖劲。
六:餵劲推手:老师餵劲,体验发劲、化劲、听劲状况。
七:太极发劲八法:运用及练习。
八:实战搏击:由单招对练,老师餵招,体验实战境界。

序言
  太极拳的经典,有拳经、拳论、行功心解、打手歌、八字歌、十三式歌等等,因为这些经论的语体都是文言文,比较深涩难懂,于是有名家把这些经论作成释义,流传市面。但是,综观市面上流传的太极拳释义,大部分只是把文言翻译成白话或简单解说而已,没有把经论中的实质内涵析透出来,也没有把太极拳的修练方法明白详述出来,这对太极拳的修练者,获益是有限的。
  行功心解是太极拳重要的经典之一,里面详述了太极拳的深层内涵,以及太极拳的修练方法。行功心解是以「气」为主轴而围绕论述太极拳,所以,练太极拳是要行气的,是要运劲的,若有人主张太极拳不需练气,这是与太极理论相悖的,不值与信。
  太极所有经论,都是祖师前辈们修练的成果结晶言论,所以有时候他们所写下而流传下来的文字,都是修成正果后的心得,至于如何去练习才能达到那个境地,就没有很详细的述说,所以后辈学者读经看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譬如行功心解第一句说:「以心行气,务力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祖师说练太极拳要以心行气,而且务必要使气沉着,这样才能收敛入骨,匯聚成内劲,但是要如何行气运功,要如何使气沉着,要如何才能使气收敛入骨,则没有叙述出来,所以,后辈学者读行功心解,只能得到一些概念,不能实际掌握到练拳的诀窍,而且那些名师所写的太极拳释义,也仅止于依文解义而已,并没有把练习的诀语详述出来,所以后辈晚生们读经看论,或研读太极拳释义的书,效果是有限的。
  笔者不才,虽然学练太极拳三十余年,对太极拳的玄奥精深,犹难探其底,但愿以野人献曝之心,作抛砖引玉,仅将微略心得就教于大方,若有偏差错误之处,恳祈贤辈们不吝指教,愿予虚心领受。
  本书有很多重复论说的地方,请读者勿觉烦琐,因为行功心解就是一直在重复论说「心」、「气」、「劲」等等东西,这些也是练太极拳的灵魂核心,若跳脱了这些,太极拳便成为空洞而无架构主宰的空中楼阁;还有,本书有些论述虽不是依于行功心解的原文译释,而是以引喻方式从旁套引而入,希读者透过种种引喻而对行功心解原文能有更深层的理解。
作者: 苏峰珍于2012年6月

目录
 作者简介
 序 言
第一章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第一节 以心行气
 第二节 务令沉着
 第三节 乃能收敛入骨
第二章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第一节 以气运身
 第二节 务令顺遂
 第三节 乃能便利从心
第三章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第一节 精神能提得起
 第二节 则无迟重之虞
 第三节 所谓顶头悬也
第四章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第一节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第二节 变转虚实
 第三节 虚实与双重
 第四节 双重之病未悟耳
第五章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第一节 发劲是什么?为何发劲须沉着松净?
 第二节 发劲的要件
 第三节 沉与松
 第四节 专主一方就是整劲
第六章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第一节 立身与中正安舒
 第二节 中正安舒与顶头悬
 第三节 中正与斜中正
 第四节 支撑八面
 第五节 从支撑八面谈膝盖保护
第七章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
 第一节 九曲珠的典故
 第二节 行气如九曲珠
 第三节 无微不至
 第四节 用法上的无微不至
第八章 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第一节 百炼钢
 第二节 无坚不摧
 第三节 运劲
 第四节 如何运劲?
 第五节 劲与力之差别
 第六节 气与劲的应用
第九章 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
 第一节 鹘
 第二节 太极之形
 第三节 太极之形,应以慢练为宜
 第四节 太极拳的慢与快
 第五节 猫的眼神
 第六节 太极拳的神
 第七节 拳的神韵
 第八节 神似捕鼠之猫
 第九节 神的内涵──气势与胆识
第十章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第一节 静与动
 第二节 静而练体,动而练用
 第三节 宁静致远,勤以成学
第十一章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第一节 蓄劲
 第二节 劲是蓄在哪里?
 第三节 劲要如何蓄呢?
 第四节 发劲与绵掌
 第五节 蓄劲与餵劲
 第六节 脆劲与Q劲
第十二章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第一节 曲与直,蓄与发
 第二节 曲蓄不是瘫塌
第十三章 力由嵴发
 第一节 嵴,是指哪里?
 第二节 如何做到力由嵴发?
第十四章 步随身换
 第一节 步法
 第二节 步法中的蹬步
 第三节 身法
 第四节 身法中的「苍龙抖甲」
 第五节 步法中的打桩
 第六节 步随身换
第十五章 收即是放,断而復连。
 第一节 收与放
 第二节 断而復连
第十六章 往復须有摺叠
第十七章 进退须有转换
第十八章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第一节 柔软是太极拳的特色
 第二节 专气致柔与顽松
 第三节 柔软与坚刚
 第四节 太极内劲与阻力的关系
第十九章 能唿吸,然后能灵活?
 第一节 唿吸与练拳
 第二节 为何能唿吸,就能灵活
第二十章 气以直养而无害
 第一节 气在武术中的地位
 第二节 气如何养?
 第三节 气以直养而无害
第二十一章 劲以曲蓄而有余
第二十二章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第二十三章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第一节 开展
 第二节 紧凑
 第三节 快与紧凑之别
 第四节 非关学力而有为
 第五节 斯技旁门
 第六节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第七节 臻于缜密
第二十四章 先在心,后在身。
 第一节 心在身先
 第二节 毅力与练拳
 第三节 后在身
第二十五章 腹松,气歛入骨。
 第一节 腹松
 第二节 气敛入骨
第二十六章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第一节 神舒体静
 第二节 神舒体静与修心养性
 第三节 刻刻在心
第二十七章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第一节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第二节 动中的定力
 第三节 意守神蓄就是定
第二十八章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嵴骨。
 第一节 以「牵拖」引喻牵动往来
 第二节 如何牵动往来
 第三节 气贴背
 第四节 敛入嵴骨
 第五节 敛入嵴骨与力由嵴发
 第六节 涵胸拔背与气贴背
第二十九章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第一节 内固精神
 第二节 外示安逸
第三十章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第一节 猫之行
 第二节 太极拳的「猫步」练习
 第三节 迈步如猫行
 第四节 运劲如抽丝
 第五节 后发先到
第三十一章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第三十二章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第一节 气若车轮
 第二节 腰如车轴
 第三节 太极之腰
第三十三章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第一节 彼不动,己不动,就是以静制动
 第二节 彼微动,己先动,就是制敌机先
 第三节 彼不动时,如何「引」与「合」
第三十四章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
 第一节 劲似松非松
 第二节 将展未展
第三十五章 劲断意不断
末后语

显示完整说明

购买过此商品的人还购买过

商品标籤

仙宗医学静坐

仙宗医学静坐

95 NT$190元
太极拳与道家内丹术揭秘(简体书)

太极拳与道家...

9 NT$405元
太极拳经论透视

太极拳经论透...

9 NT$198元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