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武术 > 武学书馆闻艺录③台湾汉留武学理法解析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浏览纪录

武学书馆闻艺录③台湾汉留武学理法解析

prev next

武学书馆闻艺录③台湾汉留武学理法解析
  • 商品编号: ywaa137
    出版社: 逸文武术
  • 作者: 刘康毅
    出版日: 2014/11/01
    ISBN13: 9789866329821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150x210mm
    页数: 180
  • 定价:  NT$300元
  • 优惠价:  9 NT$270元
    登记后可再补货
  • 点击数: 7800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一时的胜败在于力,千秋的胜败在于理。
《臺湾汉留武学理法解析》结构组成如下:
 壹、名正言顺事成。
 贰、认知与惯性。
 参、汉留武学理法的身体观。
 肆、作用力与内应力。
 伍、形力与内景。
 陆、汉留武学理法札记。
  本书继《武学理法发微》之后,为理法正名为「臺湾汉留武学理法」,着重于认知和惯性的改变,釐清力量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形力与重心」,于此衍生出作用力与内应力的分别,探讨形力与内景的因果,并解析如何利用秤力达到合力的目的。

黄序

  向来替人写序是一项苦差事,除须对作者认识,并能理解其理法一、二,加上手头尚有三本教课书及数篇讲义赶稿中,然为能希望中国武学能离今世之演舞为武之误,拨乱反正,而提笔作序并推荐康毅之技艺。
  本人自幼1963年开拳家传习武,稍长从学于王师子和,并访明(名)师十数人客师游其艺,且喜与有技艺于身之武人相往,以达古人所言「寻师访友」,并于当年力与美,国术月刊,国术研究等武术杂志期刊发表数十篇文章。其中与武者游过程中除增益自身武技外,并记录了「武学见闻录」笔记,以防遗忘之用,其中因涉武人私密之事甚多,不便发表成书。今康毅兄邀为其新书作序,回想交往已近廿年,其中数次迁移至今重庆南路一址,可观其一路成长过程,由武学爱好者因工作之便走两岸大江南北,访武人无数而成一家之学。吾人与其相识于购书之缘而常闻其武学之热诚,且所谈内容常跨越门派之界线,并提出独特见解,系由记忆所录如由误解,尚待刘兄指正,例举数例如下:
  方七娘就当时现有拳种(如太祖拳),教其拳理非传拳架而曰鹤法,故干隆间所出之白鹤拳谱拳式无鹤名,而仅有一式,而此时几乎无他拳之拳谱,至道光年间方有拳套编列而方有鹤名出现。(93、8、1(日)刘康毅)
  传统的摆桩如问手式,为武者试手切磋用,搏击桩为打擂臺用,如上述二式其眼均为看敌,而双手打开下放至胸腰,眼看前下60度(非眼看敌面,而看其腰,而保持距离者)并眼顾左右及后者,此为以一击众者之桩。(94、12、19(一)刘康毅)
  中国内家武学,有其秘社之暗馆存在,一般武者皆不知,而其所传者为「法」,故常有突然蹦出一个门派而其修炼法门与内家拳心法相同,因其为由法加当时环境,当地土拳结合而成。(95、5、2(二)刘康毅)
  华中地区即江、浙诸省,其拳法不离袖珍十八法,及八字诀,其以擒摔跌为主,而此地有武当派,其法与赵堡的以擒跌为主法门有其渊源。明显的华北诸省的远距踪跳击打为其特点,而华南诸省讲究贴身短打有部分受江、浙拳法影响。(95、5、2(二)刘康毅)
  中国武术以门派分类则太多,而忽略地域差异性,另以地域分类又重叠派别问题,刘认为以功能分类则较佳。(96、12、30(三)刘康毅)
  武术加入文化后则呈现多样化的套装情形,然非属大部分人所需要,故武术价值在于其基本元素,故要还原者为其最小元素(机能)。(96、12、30(三)刘康毅)
  武术家的体魄要求,身体素质各门派的均同。无法对抗5、6人何以言是练武者,无论其持械否,如此和一般人有何不同。(96、12、30(三)刘康毅)
  拳术重点在拳法(暗馆教之),非在拳架的不同。例如:罗汉用鹤拳的法,就变罗汉鹤,太祖就变太祖鹤,故意拳基本上是形意鹤,但上述仍不是鹤拳。(98、1、5(一)刘康毅)
  今康毅将多年对武学理法的体悟成果,正名为「臺湾汉留武学理法」,这是其第三本着作,亦是更完整指出其理法(跨越门派)。首先其提出其侷限性,「在于不适用于现下流行的推手运动之中。」但其言亦可处理推手运动中大部分情况,因「一旦执着于推手运动的胜负之中,身体功能则流于单向,顶、匾、丢、抗、落入局部。」和其所追求的多向方力相违背。
  与康毅搭手过程中确如其所言,平时练拳及日常生活中的力量,是习惯在平衡和单向操作的环境中发生,而在其合力下,一旦条件改变为不平衡和对抗性,原先的惯性力量就未必能顺利发生,无法引或带动其前锋手,令人惊嘆。书中言及武术的临机应变之用,迅雷不及掩耳,靠的是直觉反射,这是一种意识和潜意识的统合,如未完成统合,就会出现练一套、用一套或是根本用不出来的情形,与本人认知与修炼完全相符,中国武术很重视神意的运用,但这个意是「真意」,无意之意,接近于潜意识的作用,而不是由日常第六意识的作用。上述之潜意识是靠条件成熟契合而诱发,好像是内部程式的一种设定,一触即发,而必须在理法指导下形成,没有经过身体修炼的自觉,凭空讲神用意,都流于空泛和口舌之争,毫无意义,因无法于实战中运用。
  另其指出「拳经拳论所言,皆是理法,不是功法。」故不能用旧思维去诠释新认知,而要重新建构新的武学体系。与其交往过程中,常听言其理法之核心为秤力、缠丝与摺叠,其目的要形成合力,亦即产生内应力。如前所述,在作用力的惯性之下,一遇上不平衡的环境,就打乱了所有的习惯,意识也指挥不了身体。而潜意识面对失衡,就会让身体瞬间停止一切、而产生保护自我这个意识指令,此时早为对手所乘。为了延续武者的运动生命,提出以内应力做为衔接,能达到练养合一的效果,盖因在作用力下年轻体能好,精力旺盛,自然习惯作用力,到了一定的年纪后,气血逐渐衰退,再要斗力、斗气必然戕害身体的。书中指出「『内应』两个字的意义,是模拟双方接触受力时的内部反应,以此为基础假设,找出形成的关键,再返还成为系统性的理法。」但仍不易使人理解,故书中分类清楚以作用力和内应力而言:
  (一)作用力是平衡之力,作用力是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惯性力量,作用力对力量的认知是重力加速度,重力就是肢体的重量(局部到整体),直接带动它产生力量朝目标物作用,形与力是一体一致的。作用力也是拳经所言「手慢让手快、有力打无力」的先天自然之能,其特性是主动,速度快,动作活泼,爆发力强,破坏性明显,属于弹力的表现。作用力单练时支撑肢体重量、技击时对抗对方力量靠的是筋骨肌肉本身的原始力量,属于弹力。
  (二)内应力是不平衡之力,内应力强调的是对抗性,特别是在武术之中。内应力把力量细分为形力和重力,重力是体重(整体无局部)对地面作用的反作用力,回传后结合带动形体,属于内势行为。内应力因结构的闭锁性,呈现出一种压力模式,其特性是被动,后发先至,接触后灵活性、自由度高,整体性强,近身打击不受距离限制,适合先、后天体能、速度、力量不佔优势时取得与对手平衡的条件。
  上述一般人如仅以文去认知内应力恐落望文生意失之千里,故尚须就其书中了解形变与力变之关系,就动作而言,「作用力是形变带动力变,内应力是力变带动形变。」此时应较具体理解,并以水管与水管中之水来说明及与一般「缠丝」不同之概念,而以缠丝在内应力之中,重力以缠丝空性作用为通路,所形成的通路,是为力整,此时必然立身中正;若形力、重力不分,立身不中正,则必须以实质的身体的介质,藉蹬力以产生反作用力,是为形整。
  书中虽详尽的说明练气与练力,丢顶与不丢不顶,平衡与不平衡,秤力与合力,形与力的虚实(形变力不变,力变形不变。)等等理法,最后指出武术一切的内涵,在桩中几乎皆能有所得,此反朴归真之理,因由站桩中,形力和重力分清了,形的虚实与力的虚实分清了,重量和力量分清了,中心和重心分清了,松紧分清了,统言阴阳分清了,如此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惟古人言入门引路须口授,百闻不如一见,功夫之道如无亲身体验及手把手的教导,是无法入三昧之地。观康毅教拳的用心及与学生的手餵手的试其理法,相信能对中国武学走出另一条不以门派,拳架,套路,招式为体的武学之路。
黄顺意于台北
太极禅武学社
2014/11/23(日)

张序

  中国武术所以歷久长存,不仅为其御敌、防身、健身、养身之效,更为其内含之中国文化底蕴所致。歷代传习者在该文化底蕴之培育下,创造了属于中国式的独特武术与武学,并在歷史上留下痕迹。然武术与武学不全然相同,武术为武学之展现,而武学为武术之根基;不同的武术带给武学另类的思考,而相异之武学内涵亦能衍化出截然不同的武术。由于文化、环境、社会、目标的不同,以及时间的推移,武术与武学间的连接线时而联繫、时而断裂、甚至错接。异同武术与武学在此错纵复杂之关系下,虽给予中国武术多样化的繁衍,然亦可能产生良莠不齐之势;可喜的是,传习者之内涵,仍可透过自身武学的传递与传播而窥探之。
  「臺湾汉留武学理法解析」为康毅兄系列性丛书的第三部,亦可视为其武术的延续与武学的结晶。是书以其尊翁影响与汉留文化遗留之特有鹤法为主轴,为「汉留武学理法」划定范围。其后由该理法之认知,阐释其对于力量与形式、内外家,以及形力与重力的观点。「形力与重力」可视为汉留武学理法在实务运用的指导核心,其由「个体内(intra-individual)」转换至「个体间(inter-individual)」的思想论点,为当代武学提供独树一格之诠释。另一特有之处,在以现代运动科学之途径,阐释过去名/明家拳经精论,以「太极宗师杨澄甫」的身形肩架为准则,佐以清楚的座标路径描绘。塌腰、落胯敛臀、气沉丹田、立身中正等看似虚幻的古籍经论,得以尊古又新颖地落实于自身载体。建立在理法与形体的阐释,对于例如松、不丢不顶、太极、精气神、以身领手、以手领身,甚至站桩等概念之推衍,犹如灌注新的生命,使阅者有豁然开朗之得。
  与康毅兄认识转瞬近二十个春秋,由初次见面的昏暗地下楼,至现在书卷气习的文化书馆,不变的是对武学的挚诚与初衷。育恺羡其因开创武学书馆得以纵览奇书密册、慕其主导臺湾武林时能与名家明师促膝长谈,更佩其在这满佈荆棘的路途中,对于武学无停歇的探求与深掘。在「臺湾汉留武学理法解析」即将付梓之际,荣乐为之而序。
张育恺
写于三重剑梅斋
2014.11.16黎明
(序者为国立体育大学竞技与教练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美国太极八卦养身武艺学会创办与首席指导者)

自序

  王芗斋先生说:「一时的胜败在于力,千秋的胜败在于理。」
  武术文化似一条长河,承载着不同时空风貌的内涵,蜿沿而下,从岸上看河或河中观岸是截然不同的心境与风貌。「学力」一词原意指的是「学习」一事,我引申为「不同力量本质探讨的学习」,做为习武认知和惯性上的舖陈。
  理法的本质简朴,无非是知所先后,循因导果。理法是乱出来的,不是理出来的,换言之,理法正是「乱中之序」。懂了序,便找到了头绪,顺势一拉,就是一串一挂,停也停不下来。所以,理法很不容易细谈,多说几句便嫌琐碎,没完没了。
  理法的解析不易,每个人因为成长环境的差异,长久以来养成的惯性也不同,意有所指,有对象,有针对性,才能明确地表达出想法,否则难着边际,失之笼统,这也是书本难以尽如人意的限制。
  中国哲学讲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之后不再谈了,因为尽是现象、结果、变化,此后的是非、对错因人而殊,随缘而异,是认知落实后的现量境,带有绝对主观的意志,若再执着,落入俗见,便难有活处。
  武术的发生和应用是两码子事,解析武术,是还原武术的本质,同时认识人在武术中的角色定位。理解这一切,盲目和崇拜就不存在了。最终,才能找到自己的理法,而不再是复制。
  学生、弟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对老师的教导无法完全领会的,有融入自己的智慧与专业而超越老师的,所以,最终的呈现与老师有所差异,这是十分自然与普遍的情形。真正的明师,传授的是理法,而不是功法或技巧。
  本书结构组成说明如下:
  壹、名正言顺事成。为理法正名为「臺湾汉留武学理法」,并说明其中因缘与侷限。
  贰、认知与惯性。汉留武学理法强调认知的力量,由认知改变惯性,惯性养成力量。
  参、汉留武学理法的身体观。形力与重力的认知是全书的核心观点,企图对武术力量的形成,向上一步,再朝本体探源。
  肆、作用力与内应力。在形力与重力的基础上,分析作用力与内应力的惯性差别,并探讨秤力和合力。
  伍、形力与内景。落胯敛臀、涵胸拔背、沉肩坠肘、虚领顶劲、裹胯圆裆、跟虚足实、气沉丹田、立身中正是形力所形成的内景,而形力是塌腰的结果,因果关系,不可不辨。
  六、汉留武学理法札记。以形力、重力、作用力、内应力为基本论点,阐述武术中的概念与现象,藉札记形式随性而谈。
  传统中华武学对于身体操作的描述,多半着眼于「功能性」,而不全然是「生理」,如:落胯、骨肉分离。习武之初,对于专有名词不要轻易地下定义,在资讯泛滥的时代,很容易透过各种管道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甚至于自己望文生意,凭空揣摩。拳论中的名词和概念,是结果,不是方法,同一个词汇,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体会,中国文化视为火候。
  理法之理,不只是武学理法,也是万物自成之理。着书期间,拜读了史作柽老师的《读老子:笔记62则》、李茂祥老师的《书道之秘》,受到极大的启发,也节录部份心得与理法相唿应,和大家分享。
  本书反覆改写多次,几次停笔写不下去,不知从何谈起,反覆斟酌,总感到都是贽言。电影「一代宗师」中所谓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三种境界,实际上就是见地、修证、行愿三个次第。当然,见众生最难,你想见众生,众生却不一定领情,多半时候只是一厢情愿,自我陶醉。
  对一个武人而言,江湖向来只是纵情的天地,武林才是最终的隐身之所。可是,真实的武林是隐性的,深藏在江湖的核心之中,自命清高者,不得其门而入,豪气干云者,却又经常失之交臂。古有明训:「功之秘在于隐」,大隐的惊鸿一瞥,成就了江湖的天马行空,沦为美谈。
  本书仅是个人追求理法过程的一点心得,绝非结论,随时可以推翻。理法之难,在于超越我执,有我、一法不立,无我、无法不容,愿从主观、客观到宏观的学习,砥砺一生,烈火红莲。
甲午立冬
刘康毅
于 武学书馆

目录

黄序(黄顺意)
张序(张育恺)
自序
壹、名正言顺事成
 正名
 鹤母
 汉留武学理法的侷限
贰、认知与惯性
 认知的力量
 惯性
 内家与外家
参、汉留武学理法的身体观
 形力与重力
肆、作用力与内应力解析
 作用力与内应力
 秤力与合力
伍、形力与内景
 塌腰
 落胯敛臀
 涵胸拔背
 沉肩坠肘
 虚领顶劲
 裹胯圆裆
 跟虚足实
 气沉丹田
 立身中正
陆、汉留武学理法札记
 不能松的真相
 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不丢不顶
 捨己从人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掤劲
 气劲
 形与力的虚实
 根的认知
 不平衡的力量
 对立即互补的太极象
 骨肉分离与脱骨
 精气神之逆练顺生
 以身领手、以手领身
 双重
 明胸贯顶
 生桥与断桥
 意识与潜意识
 站桩
 行桩
 缠丝
 摺叠
 ∞字功
 分合
 形曲力直

显示完整说明

购买过此商品的人还购买过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