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医家必读「第一可法」典籍,亦为「至贵至宝救命书」。
本书为清末以来第一部强调西学中用(衷中参西)的中医药典籍。
内含自拟方、成方各两百,医案逾千。
原着者「凡药皆自尝试」,而后施之于人。
证实「萸肉救脱,参耆利尿,白矾化痰热」。他对生石膏、生山药的专用、重用,可说「前无古人」。
中医药典籍中,极少数引介、参考西医学理论者。所谓「衷中」,就是「衷心以传统中医药为本」,而「参西」当然就是「参考西医理论与实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书分成上下两巨册,上册主要是方剂与药物、医案,下册则为医道与医论(包括医案十八,内含病例五至二十则)。
大陆中医科学院请专家选列十种『中医必读经典』,其中之一就是清末医家张锡纯编着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潜研传统医学者不可不读。
序
序言
衷中、参西的医家必读典籍
李政育
中医药传承至今已经超过数千年,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歷朝各代都有名家增补、发扬或开创理论与方剂,甚至因受到同道、后辈推崇而自成一格,进而开宗立派、蔚然成风(如补土派等)。当然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医者的理论与临床诊治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只要是立论周延、经得起时1 验者,就会受到医药同道重视、引用,因而成为中医师或有意自学中医者的必读经典;这也是中医师的养成方法之一。
但究竟要熟读多少经典才能成为好中医?想要自学中医者又该熟读多少经典才能上手?近几年来,大陆中医科学院挑出十种『中医必读经典』,其中之一就是清末医家张锡纯编着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国内则有人主张,应将必读之书扩大为六十种。依我浅见,不论十种或六十种都有过与不及之弊;当然要作为一个好中医师,最好能博通古今中外,亦即除了传统典籍之外,最好亦能与现在的西医学互通有无,这里强调的是「博、通」,而不必每一个次分科都专精,因为那是不可能的。对于传统典籍,有些务必细读才能灵活应用,其他有价值的典籍也需读过,万一碰到疑难杂症或危急重症时才能知所应用,此即现代医学所谓「医生脑中一定要有该病的印象才能诊断,要有多种药物概念才能治疗」的理由。
「衷中、参西」即中医为本西学为用
在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中,我特别推介清末医家张锡纯编着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因为这是中医药典籍中,极少数引介、参考西医学理论者。所谓「衷中」,就是「衷心以传统中医药为本」,而「参西」当然就是「参考西医理论与实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他到三十来岁时才发现「西人医书…讲解新异,多出中医之外。医学研究功深,乃知西洋新异之理原多在中医包括之中」。虽然有些论者认为,西医药的发展突飞勐进,其中有些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但不可否认他参考了西方医药的概念之后,不论自拟方或古方新用,都更加适合患者的需要。特别是他实事求是、师法西方医学的实验精神,务必充分了解药性与患者证型的需要,才开始处方用药,而且诊治之后还要继续追踪研究,一旦斟酌出有效方剂或治疗之道,即使已经半夜,一样带药直驱病家,亲煎汤药看其服下。难怪其处方用药效如桴鼓,百多年来备受中医药界推崇。
我之所以特别推介本书,主要是其理念与我不谋而合。事实上,中医药固然有其特出之处,也有西医药无法完全取代的特点,但不可否认西医的解剖学与科学检验确为传统医药所不及,因此多年来我积极与大医院的知名医师合作,研究截瘫等疑难重症,获得很多突破性进展,因此深信只有「医学衷中参西」才是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方向。
也许有人会质疑:如果张锡纯编着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真的那么有价值,为何市面上都看不到此书的正体字版?我想可能是篇幅太大( 原着已六十万字,若加上註解与各方的序,坊间可见的简体版甚至有号称高达百万字者),很多人都没有耐心好好读完之故。有些人甚至「吃不到几把青菜就爬上西天」,难怪每次为文或写书都只能引用《黄帝内经》的开头几节,殊不知该书的年代更为久远,其立论多数都已不合时宜也。若从这个角度看,《医学衷中参西录》确实值得现代人参考、应用。
本书分成上下两巨册,上册主要是方剂与药物、医案,下册则为医道与医论(包括医案十八, 内含病例五至二十则);虽然名之为「编校」,其实为了求真、维持原貌,并未加入太多意见,只附少量註解。未来如有机会以白话文解读,或有机会重编,我可能会将章节顺序稍加调动,先谈医道、医论与医案,再谈方剂,这样或许更容易入门与上手。
必须说明的是,本书系于匆忙中完成,如有不周延之处,还请同道先进多多指教。
2015年5月于育生中医诊所
目录
序言:衷中、参西的医家必读典籍 李政育
自学中医必读的三十大传统典籍
前言:一代医家张锡纯及其着作的价值
-----《医学衷中参西录》为「第一可法、至贵至宝之救命书」
一代医家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价值
壹、医方
(一)治阴虚劳热方
资生汤 十全育真汤 醴泉饮 一味薯蓣饮 参麦汤 珠玉二宝粥 沃雪汤 水晶桃 既济汤 镇摄汤
(二)治阳虚方
敦復汤
(三)治大气下陷方
升陷汤 回阳升陷汤 理郁升陷汤 醒脾升陷汤
(四)治喘息方
参赭镇气汤 薯蓣纳气汤 滋培汤
(五)治痰饮方
理饮汤 理痰汤 龙蚝理痰汤 健脾化痰丸 期颐饼 治痰点天突穴法
(六)治肺病方
黄耆膏 清金益气汤 清金解毒汤 安肺宁嗽丸 清凉华盖饮
(七)治吐衄方
寒降汤 温降汤 清降汤 保元寒降汤 保元清降汤 秘红丹
二鲜饮 三鲜饮 化血丹 补络补管汤 化瘀理膈丹
(八)治心病方
定心汤 安魂汤
(九)治癫狂方
盪痰汤 盪痰加甘遂汤 调气养神汤
(十)治痫风方
加味磁朱丸 通变黑锡丹 一味铁养汤
(十一)治小儿风証方
定风丹 镇风汤
(十二)治内外中风方
搜风汤 逐风汤 加味黄五物汤 加味玉屏风散 镇肝熄风汤
加味补血汤
(十三)治肢体痿废方
振颓汤 振颓丸 姜胶膏
(十四)治膈食方
参赭培气汤
(十五)治呕吐方
镇逆汤 薯蓣半夏粥
(十六)治霍乱方
急救回生丹 卫生防疫宝丹 急救回阳汤
(十七)治泄泻方
益脾饼 扶中汤 薯蓣粥 薯蓣鸡子黄粥 薯蓣苤苜粥 加味天水散 加味四神丸
(十八)治痢方
化滞汤 燮理汤 解毒生化丹 天水涤肠汤 通变白头翁汤 三宝粥 通变白虎加人蔘汤
(十九)治燥结方
硝菔通结汤 赭遂攻结汤 通结用葱白熨法
(二十)治消渴方
玉液汤 滋膵饮
(二十一)治癃闭方
宣阳汤 济阴汤 白茅根汤 温通汤 加味苓桂术甘汤 寒通汤 升麻黄耆汤 鸡胵汤 鸡胵茅根汤
(二十二)治淋浊方
理血汤 膏淋汤 气淋汤 劳淋汤 砂淋丸 寒淋汤 秘真汤 毒淋汤 清毒二仙丹 鲜小蓟根汤 硃砂骨湃波丸 澄化汤
清肾汤 舒和汤
(二十三)治伤寒方
麻黄加知母汤 加味桂枝代粥汤 从龙汤 馏水石膏饮 通变大柴胡汤 加味越婢加半夏汤
(二十四)治温病方
清解汤 凉解汤 寒解汤 石膏阿斯匹林汤 和解汤 宣解汤
滋阴宣解汤 滋阴清燥汤 滋阴固下汤 犹龙汤
(二十五)治伤寒温病同用方
仙露汤 石膏粳米汤 镇逆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
宁嗽定喘饮 荡胸汤 一味莱菔子汤 镇逆承气汤
(二十六)治瘟疫瘟疹方
青盂汤 护心至宝丹 清疹汤
贰、药物
石膏解 人参解 西洋参解 黄解 山萸肉解 白朮解
赭石解 山药解 地黄解 甘草解 朱砂解 鸦胆子解
龙骨解 牡蛎解 石决明解 玄参解 当归解 芍药解
芎解 大黄解 朴硝解 厚朴解 麻黄解 柴胡解
桂枝解 三七解 滑石解 牛膝解 远志解 龙胆草解
半夏解 栝蒌解 天花粉解 干姜解 生姜解
附子、乌头、天雄解 肉桂解 知母解 天门冬解
麦门冬解 黄连解 黄芩解 白茅根解 苇茎、芦根解
鲜小蓟根解 大麦芽解 茵陈解 莱菔子解 枸杞子、
地骨皮解 海螵蛸、茜草解 罂粟壳解 竹茹解 沙参解
连翘解 川楝子解 薄荷解 茯苓、茯神解 木通解 蒲黄解
三棱、莪朮解 乳香、没药解 常山解 山楂解 石榴解
龙眼肉解 柏子仁解 大枣解 胡桃解 五味子解 萆解
鸡内金解 穿山甲解 蜈蚣解 水蛭解 蝎子解 蝉蜕解
羚羊角解 血余炭解 指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