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侨网路书店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深夜发烧不退、喘咳不止时,只要按揉照海、大都穴,或足窍阴、经渠穴即可缓解...。
任何突发的不适都可以用针灸、按摩或敲打改善,但单用一穴效果不佳,一次多穴又无必要,两穴合用最合宜。
附:针灸大全、玉龙歌、席弘赋等歌诀,一学就会。
人体共有十四条主要经络,三百六十一个穴位,比较常用且效果较佳的约一百五十个,有意自学中医者只要熟记《医宗金鑑》中的「刺灸心法」,加上「玉龙歌」与「席弘赋」两篇歌诀,以后多加练习即可自救助人。
而每个人都有突发不适的时候,如能学会「两穴合用」针灸按摩法,随时都能应急;甚至打开本书,依样画葫芦也能见效。
序
巧妙运用两穴即能袪病强身
吴建勋
个人学习、应用针灸已经将近三十年(再一年就满了),其间曾在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市国际社区服务基金会(六年)、台湾师范大学国语文化中心(五年)、台北市按摩职业工会(一年),及宽儒健康空间(十二年)等单位用英文讲授针灸与中医常识,在教学相长过程中发现,不管遇到的是寻常疾病或难缠、新型态问题,都可以从一些传统典籍中找到答案,因而豁然开朗,应手解决困扰。其中以《医宗金鑑》最为实用。
《医宗金鑑》是清干隆年间由吴谦等名医及专家,奉朝廷之命撷取歷代名着精义,于西元一七四二年合作编辑而成;其内容上溯春秋战国,下迄明清两朝,且细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科、伤科、眼科,以及诊断学、方剂学等基础理论,总共九十卷,可以说既广博深远,而且分科精细、影响深远,在歷代医学典籍中很少能出其右;特别是其中的「刺灸心法要诀」八卷(针灸科第七十九卷至八十六卷),几乎涵盖了全部中医常用穴位,相当符合现代人的需要,因此除了特别用心阅读、揣摩之外,也予以通俗化、简易化,推介给大家应用。
然而由于人体全身的穴位既多,应用范围也极为广泛,若要全部记住并不容易,为了让初学者方便背诵,临床上又能随手运用,古代医家乃将其简化成七言或五言绝句,非常浅显易懂,编成歌诀之后,即便是幼儿也能朗朗上口,记住以后即可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治疗时略加思索即可下针,非常具有巧思。其中以「玉龙歌」和「席弘赋」最具代表性,前者(玉龙歌)为宋代杨氏所作,选用、介绍了一百二十个穴位,可用以治疗常见的八十四种病症;后者(席弘赋)则为宋代针灸学家席弘所撰,现在收录于《针灸大全》一书中,主要为常见病症的治疗经验,但也可看出元、明两代的针刺手法特点,不仅非常实用,而且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受到歷代医家的重视。我也将其白话之后,收录于书中,以供读者参考。
自古以来,医师、推拿师或针灸医师在运用穴位以治疗疾病时,多因师承与体验心得而各有不同心法,有人主张「一穴走遍天下」,也有人认为应多穴併用才有立竿见影效果,我则认为「两穴并用」最合乎实用原则,而且除了针刺之外,还可利用敲打、按压或按摩而达到缓解与应急效用,一举多得;融会贯通之后更可运用自如,达到「轻松认穴、袪病强身」的目的。凡是跟我学过日常保健技巧者都觉得相当好用,所以也请你用心体会、多加练习,如能悟出更高明的治疗方法,那就是另一种功德了。
目录
自序:巧妙运用两穴即能袪病强身------吴建勋
第一章 认穴、取穴与配穴原则
第一节 认穴、取穴的几个基本原则
一、横指量法 二、骨度分寸折量法(按比例大小) 三、还可寻找「阿是穴」
第二节 依脏腑或经络属性配穴
(一)十二经络原络配穴法
.十二经表?原络总歌
.任何系统都可以取两穴
1、肺脏系统疾病:取太渊、偏歷穴
2、大肠系统疾病:取合谷、列缺穴
3、胃腑系统疾病:宜选冲阳、公孙穴
4、脾脏系统疾病:用太白、丰隆穴
5、心脏系统疾病:宜神门、支正穴
6、小肠系统疾病:宜选腕骨配通里穴
7、膀胱系统疾病:可选京骨、大钟穴
8、肾脏系统疾病:宜用太谿配飞扬穴
9、心包系统疾病:用大陵和外关穴
10、三焦系统(体液的通道)疾病:用阳池和内关穴
11、胆系统疾病:宜用丘墟配蠡沟穴
12、肝脏系统疾病:可用太冲加光明穴
(二)八脉交会穴配穴法
1、公孙穴与内关穴合用可广泛治疗胃、心、胸疾病
2、足临泣穴与外关穴合用治?眦、耳后、脸颊、颈、肩诸疾
3、后谿穴与申脉穴同用治内眦、耳、颈肩、小肠与膀胱疾病
4、列缺穴与照海穴合用治肺系、咽喉、胸膈疾病
第二章 两穴合用可治日常疾病
一、伤风感冒
1.风热感冒:取大杼穴及曲池穴
2.风寒感冒:取风门穴与风池穴
3.流行感冒或疫病:取后谿穴与通里穴
4.夜间发烧不退:取照海穴与大都穴
5.白天发烧不退:取申脉穴与侠谿穴
6.咳逆不得息:取足窍阴穴与经渠穴
二、虚症与过劳
1.先天虚症:取气海穴与关元穴
2.体虚久病:取膏肓穴和神阙穴
3.小儿虚弱:取身柱穴和合谷穴
4.过劳:取劳宫穴和大陵穴
5.嗜睡懒言:取通里穴与大钟穴
三、头部和五官疾病
1.头痛:取风池穴与率谷穴
2.头目痛:取头维穴与攒竹穴
3.头面肿:取阳谷穴与解谿穴
4.郁卒:取支正穴与劳宫穴
5.梦魇不宁:取厉兑穴与隐白穴
6.各式各样的眼疾:取睛明穴与攒竹穴
7.两目昏暗:取肝俞穴配命门穴
8.白内障:取角孙穴与丝竹空穴
9.耳疾:取翳风穴与听宫穴或耳门穴
10.鼻病1:取风门穴与迎香穴
11.鼻病2:取上星穴与通天穴
12.鼻塞、面痒:取迎香穴与印堂穴
13.鼻塞、晕眩、中风:取头临泣穴配水沟穴
14.中风急救:商阳穴、少商穴、中冲穴、关冲穴、少泽穴等取两穴合用或共用
15.中风:取百会穴与涌泉穴
16.中风后遗症:取?门穴与风府穴
17.口眼歪斜:取颊车穴与地仓穴
18.牙痛1:取太渊穴与鱼际穴
19.牙痛2:取手三里穴与三间穴或与二间穴同用
20.牙龈肿痛:取液门穴与小海穴
21.咽喉肿痛:取少商穴与然谷穴
四、胸部疾病
1.各种肺疾:取肺俞穴与太渊穴
2.咳嗽、气喘:取尺泽穴与列缺穴
3.各种心痛:取间使穴与内关穴
4.心悸、精神疾病:取神门穴与少冲穴
5.胸口痛:取膻中穴与巨阙穴
6.胸胁痛:取丘墟穴与阴陵泉穴
7.乳肿:取乳根穴与少泽穴
8.产后乳汁不足:取前谷穴与乳根穴
五、腹部疾病
1.便秘:取照海穴与支沟穴
2.呕吐:取日月穴与意舍穴
3.腹胀:取悬钟穴与阴谷穴
4.吐泻:取脾俞穴与三焦俞穴
5.腹疾:取上脘穴与中脘穴
6.水肿、腹泻:取水分穴与阴交穴
7.腹中肿瘤1:取天枢穴与公孙穴
8.腹中肿瘤2:取行间穴与三阴交穴
9.腹中肿瘤3:取内庭穴与商邱穴
10.腹中肿块4:取章门穴与行间穴
11.肝胆疾病1:取期门穴与至阳穴
12.肝胆疾病2:取肝俞穴与胆俞穴
13.黄疸病:取胃俞穴与肝俞穴
14.疝气1:取承浆穴与带脉穴
15.疝气2:取筑宾穴与大敦穴
16.消渴病(类似今之糖尿病):取阳池穴与太谿穴
六、痠痛问题
1.全身痠痛:取合谷穴与中渚穴
2.肩臂痛:取肩井穴与肩?穴
3.上背痛:取膏肓穴与神道穴
4.肘臂紧疼:取少府穴与曲泽穴
5.肘臂手腕疼痛:取外关穴与腕骨穴
6.腰嵴痛:取腰俞穴和命门穴
7.腰痠背痛:取肾俞穴与大肠俞穴
8.腰腿痛:取环跳穴与委中穴
9.步履艰难1:取中封穴与足三里穴
10.步履艰难2:取太冲穴与伏兔穴
11.步艰艰难3:取阴市穴与飞扬穴
12.半身不遂、筋紧:取阳陵泉穴与风市穴
七、生殖泌尿问题
1.妇科疾病:取阴交穴与中极穴
2.月经过时不止:取血海穴与隐白穴
3.男性性能力问题:取关元穴和大赫穴
4.遗精:取中封穴与曲泉穴
5.泌尿疾病:取膀胱俞穴与肾俞穴
八、其他疾病
1.血液病:取膈俞穴与血海穴
2.痔疮1:取太白穴与二白穴
3.痔疮2:取承山穴与长强穴
4.羊癫风:取神庭穴与身柱穴
5.汗流不止:取百劳穴与通里穴
6.腋下肿块:取少海穴与足临泣穴
7.突然声哑不能言:取灵道穴与太渊穴
8.水肿:取陷谷穴与阳辅穴
9.皮肤病:取阳谿穴与曲池穴或天井穴
第三章 穴位主治歌
.冲脉「公孙穴」主治歌 .阴维「内关穴」主治歌
.带脉「临泣穴」主治歌 .阳维「外关穴」主治歌
.督脉「后谿穴」主治歌 .阳蹻「申脉穴」主治歌
.任脉「列缺穴」主治歌 .阴蹻「照海穴」主治歌
其他特色穴位主治歌
.足三里穴 .内庭穴 .曲池穴 .合谷穴 .委中穴 .承山穴
.太冲穴 .崑崙穴 .环跳穴 .阳陵泉穴 .通里穴 .列缺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