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父亲行医晚年着书的经过
父亲王修善(1889—1970)出生在山西省临县大禹乡王家坪村的一个五代中医名门世家,幼年天资聪敏,7 岁入学就读,儒学经书熟读如流。1904 年满清罢科考,仕途不通了,遂继承祖业钻研医术。他是饱学之士,家藏医书不足以学习,1906 年后,几次到外地不惜重金购买了大批医书方书,在我祖父王嘉宾的耳提面命下,五年苦读不出门户,精读了中医经典,并浏览了唐宋以下歷代名医着作,悉心研究,深得其中要旨,这是他后来从事医学事业的根基。
他的医学造诣很高,19 岁(1907 年)那年,我的祖父年迈,每天医务繁忙,实在无力承担,便促儿子代为出诊,以后的几年得到锻鍊,这是他 60 余年医疗生涯的开始。由于勤奋治学和实践,加之我祖父的悉心指导,父亲有了相当高的医学水准。
他在家乡看病,纯属济世活人,家道殷实并不全赖挣钱养生,以尽道德上的责任。他随时随地给人诊断,亲疏贵贱一视同仁,从不接受分文,贫苦病人求诊,有时还送给药物,以期及早速癒,遇有急病夜半敲门绝无愠意。
他 29 岁时行医 10 年,已经名闻乡里,为救病人,诊断十分认真,善治疑难病症,在别人看来往往无策之时,他却独闢蹊径,翻出新意,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总是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毫不含煳救治不少危急病人。
临床治疗,注重对疾病的诊断和病情分析。他善于化裁古方,临证绝非孤立地辨五脏,判六腑,而是注重其间的相互影响,判断病由,辨证施治,化裁得宜,因而疗效奇特。士农工商、官吏学士求诊者络绎不绝,毗邻的方山、离石等县病人也仰慕而来或恭请远诊。他成了医道高明有声望的社会名流,乡亲们称赞我家是「三世良医」,父亲更是「杏林高手」。
1940 年春天,日军侵入临县,家宅被放火烧燬,财产散失一空,他在家乡难以过活,携家背井离乡,过着悬壶自给的清贫生活。他曾在石楼、隰县、洪洞、临汾一带坐堂看病,医名和验方抄本广为传播,不仅省内各地患者就是外省的一些患者也慕名而来,以一见王老先生或获得其验方抄本为乐事。他一生中救活很多垂危病人。父亲成名后,来信来访者甚多,都以诚相待,不辞辛劳一一作答。
1950 年,他定居隰县。1954 年 3 月,年过花甲的父亲参加了革命工作,在党的关怀教导下,逐步改造世界观,把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旧观念改造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来。他先后在隰县卫生院、隰县药材公司和隰县人民医院等单位任中医师,从不以年高自居,工作热情负责,无私奉献,始终如一,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以服务态度和精湛的医术着名,博得群众爱戴,先后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常委,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县医卫协会负责人,热心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并尽力发挥作用,多次受到物质和精神奖励。他的事蹟曾进行宣传,在《吕梁地区志》《临县志》《隰县志》中被收为知名人士并写有传记。党和人民给了他很高的荣誉。
他的一生治学严谨,概括他的学术思想是遵经、博採、通变。他认为医必有宗,宗必始自经,有源方有流,博採众长,兼收并蓄,方可自我裁化,医贵通变,拘泥是治学的大敌,通变才是求实的法宝。他对医学毫不保守,亲自授课和指点青年医生,即使一些业余爱好者也用心指教。
1959 年,父亲响应党的号召,毫不保留地贡献出祖传秘方及自己一生验方,在党政领导和同仁的贊助与鼓励下,再度进行较大修改,始有了现在出版雏形。在他耄耋之年,耳聋眼花,行走不便,谈吐不清,身体极度衰弱,因劳累过度,竟至记忆衰竭,手颤不能提笔,只得口授由家人代写。医案的选择,理论的推敲,字句的锤炼,体例的确定,都经过审慎严格细微的筛选修改,最后把几十万字的原稿压缩成十余万字。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批阅十载,耗尽心血,1970 年 5 月方杀青定稿,取书名《王修善临证笔记》,是我家几代人的辛劳丰硕成果,是在党的关怀下完成的,不然只能停留在其验方手稿。父亲盼望在他有生之年早日将书出版和世人见面,赈救众多沉.病人,但事与愿违,一天下午沉睡不醒,走完了他 82 岁的人生旅程,与世长辞,归葬故里。
父亲在世时他的着作未能出版,不能向更多的人见面,感到无限遗憾。1978 年书稿交山西省卫生厅、中医研究所、人民出版社共同审定,原稿未作改动,《王修善临证笔记》作为「山西省名老中医经验丛书」之一,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1978 年第一版和 1986 年第二
版,两次共印刷 10 万册,发行全国各地及港澳地区,《香港大公报》曾载文给予较高评价。
1981 年 6 月本书参加了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览,湖南科技出版社编辑的《中国现代医学家——医学渊源》一书,把作者列为现代中国医学家而索要资料。吕梁地区卫生局也于 1978 年刊印流行于本地区的《王修善临证笔记》这部有实用价值的着作,免费赠送吕梁医界人士,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父亲如果在天有灵,应该知足开颜,可以欣慰了。
这部中医书已经过 30 余年,承蒙读者关心爱护,众多读者广泛反覆试用,效果卓着,广大群众热诚要求《王修善临证笔记》再版发行。本书已得到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即将修订再版发行,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王俊士
自序
余涉猎医道六十余年。其间,所到之处,每有心得,辄援笔记之,备临床之参考,验学力之浅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中药备受重视。余每思毛主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诲,遂欣然有感。久欲将得心应手者录之公诸于众,但自愧才疏学浅,恐贻笑大方。在党政领导和同志的大力贊助和鼓励下,终于不揣愚瞽,大胆应命,将毕生经验细心整理,择其一二,汇集成册,取名《王修善临证笔记》。证分七十六门,方列四百余首,献给党政,敢云小补,聊尽利人寿世之夙愿。
余今年逾八旬,精神欠佳,加之医道不彰,文思钝拙,是书疏漏和差错在所难免,愿就正读者,幸其教我。
王修善
1970 年 5 月题于隰县人民医院
内容简介
《王修善临证笔记》主要辑录了王老毕生临证经验精华,特别是在病变、万变上的运用心得。其中,有前人所未发现之变异病证,有新制之、万剂。间有原封不动而分量变异立奏效果者,也有不拘泥反畏,打破常规立起沉疴者。
每门病证或先总论,次病源,或先病源,次剖析,或只列病证和方剂,大抵按照医案原样录出,以符实际经验。《王修善临证笔记》内容丰富,言简意赅,实用性强,适合各级中医业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1部分 伤寒温病
第2部分 风痹胸腹头目等证
第3部分 妇女科
第4部分 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