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本书在传统中医脉诊的基础上,运用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应激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路基本理论,对应人体内物质、能量与资讯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索性解释现代脉诊的基本原理。探讨现代脉诊中脉管的分层、脏腑的分属、脉诊与辨证、脉诊与病因病机,提出现代脉诊中新的脉诊观念,介绍现代脉诊的方法和技能。
详细阐述常见病、多发病在寸口脉的特徵,并为每一种疾病附加了脉图、脉案。试图用中西医结合的观点对传统中医的28脉进行全面分析。
作者在本书中首提「滞脉」的概念,「滞脉」的发现,为现代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动脉硬化等提高了早期诊断率,并可提前进行干预。
作者简介
范建忠,男,1973年出生,汉族,江苏如皋人,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如皋市蒲西医院副院长。20岁开始对中医传统脉学感兴趣,坚持不懈地苦研脉学二十年。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作者改变了现代中医以问诊为先的传统诊疗模式,改以切诊(把脉)为先,基本不用病人开口,光凭把脉诊断疾病,再与病人陈述的症状及现代物理检查相对照,把脉诊病的准确率达85%以上。现代脉诊,可直窥疾病的病因病机,并可定病位及指导治疗,几分钟内通过把脉进行科学辨证,然后处方用药,一气呵成。
朱序
「脉诊」向为中国医学不可或缺的传统诊法之一,虽居四诊之末,却负冠冕之誉,故习俗称中医看病为「诊脉」、「方脉」,亦以「大方脉」、「小方脉」以概中医内科及其他各科;以脉性、脉理作为衡量医者诊疗水准之高低,以辞窥义,可见一斑。
但观之当今中医界,言脉者泛泛,重脉者寥寥,部分中医仅视诊脉为装点门面的形式而已,令人慨嘆。为此,简略谈一点个人对脉诊之认知。
一、脉诊是中国医学遗产中的大雅余韵
上古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仅发现了「心主血脉」这一科学道理,而且揣摩出脉象的变化,与个体抗病机能的强弱、病势盛衰的进退有密切关系,更进而测知诊脉可以确定病位,又几经淘炼,古法的大三部诊脉(遍诊法)到扁鹊这一代名医手中,简化为「独取寸口」,于是脉诊由这一转变,寸口脉诊定为万世章法。
《聊斋》曾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因脉诊能直测脏机,见微知着,所以不少医家透过刻苦钻研,精研此道。《内经》早有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等论述脉诊的专篇;《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主要对《内经》中脏腑经脉加以补充发挥,其中又以阐述脉法最为详备,对独取寸口脉法的论述,即达四分之一的篇幅,可谓寸口脉法的经典着作,所以后世多以独取寸口的脉法是由《难经》创立的。
事实上,在成书以前,前人早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创新,《难经》仅是集其大成,而以扁鹊为代表,故《史记》谓:「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史记‧仓公传》所载十多则「诊籍」,均是以脉测症,毫釐不爽,为现存典籍中最早、最完整的实例。其后,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每章均赫然冠以「平脉辨证」四字,是将脉法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典范,书中脉证并举达 120 多处,记载脉象 69 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体察的。西晋王叔和介绍《难经》而撰《脉经》,但文理深奥,不利研习;逮至明季李时珍氏着《濒湖脉学》,通俗易诵,成为入门必读之书。
从浩如烟海的中医书籍中,无数的史记和案例,介绍了古人以「三指禅」了断生死、预知病变的精湛之笔,他们几乎仅持诊脉,就可明确断症,门外汉诧为神奇,同行者叹为观止,其实,一点也不虚妄,究其原委,皓首穷经,勤学苦研而已…
邵序
中国医学是一伟大宝库,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的一种独特的方法,除瞭解血脉的运行情况,对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的盛衰、推断疾病的进退和预后有重要意义,是中医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范建忠医师从事临床数十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潜心于脉诊的研究,在王叔和「寸口脉法」、「分候脏腑」的基础上对脉形、主病有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并结合现代科学的知识,运用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应激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路基本理论探索脉诊的主要原理和应用。
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对继承发扬脉诊这一瑰宝作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四诊合参,可作为临床应用和参考。
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名老中医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名誉院长
邵荣世
2012 年 1 月 28 日
前言—脉缘
笔者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祖辈无一人行医。我在 1988 年考入中医学校时,竟不知中医是干什么的,只知道有学上,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在医院工作,是个铁饭碗。到了学校,开始学中医时,也不是特别感兴趣,就机械地跟着课程在学,毕竟要应付考试。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地感了兴趣,原来中医博大精深!当时的我和现在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一样,虽对中医感兴趣,但也不知道工作以后能不能适应病人、适应工作、适应社会,有些迷茫。因为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病人都不太信任年轻中医,刚毕业的年轻中医生在临床上很难独立展开工作,这是事实。
不过,刚工作不到两年,笔者就打破了惯例,在当地小有名气,不是其他,就靠脉诊!因为脉诊,我可以不用病人开口,便知病情八九。有了脉诊,我在疾病的诊断上,准确率明显提高。有了较高的准确率,同时又能洞察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效果也大大提高。
实习时,我的带教老师是一家中心医院的院长,刚刚辞官一年,专心坐门诊。老师通晓儒、释、道,温文尔雅。记得在实习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对我说:「小范,你用自己的手把自己的脉,要一週时间,这一週时间里要做到心无二用,一週后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老师平日里话不多,他这样郑重地说这件事,肯定有他的道理,我很重视。于是在这一週里,我全心全意地就做把脉这一件事,坐着在把脉,站着在把脉,走路在把脉,睡觉前也在把脉,只要没睡着,就像单相思一样,天天左手摸着右手,右手摸着左手。
把脉前,我对脉象的理解,就停留在《中医诊断学》上的 28 脉上,而且印象不是那么清晰,有些模煳。把脉后,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脉的形象也一天一天地感到变化,书本上的 28 脉,也渐渐地感到清晰起来,滑脉是什么样子,弦脉是什么样子。
一週很快过去了,第 8 天,在跟师坐门诊时,老师让我给一位病人诊脉,我小心翼翼地把脉,这是我第一次规范性地诊脉,5 分钟后,我说:「这是浮紧脉。」老师复诊后点了点头,老师的肯定,增加了我的信心。从那时起,我对脉像有了兴趣,因为临近毕业考试,无奈,依依不捨地离开了老师。
工作后,没多长时间我对书本上的 28 脉有了指感,在临床上帮助很大。当时我就有了「把脉诊病」的想法,再去请教老师,老师说:「我也只侷限于 28 脉,不过,听说过民间有人可以透过脉诊说出病人的症状,你可以研究研究。」二十年前,那时网路不发达,消息也很闭塞,自己也不知道把脉到底能不能诊断疾病,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独立探索过程。
最初的研究是「以病证脉」,因为每一种疾病可有一些特异性指徵,而特异性指徵可成为相同疾病的共性指徵。如心悸,在左寸内侧心部脉必有浮、动,而心脉浮、动是心悸的特异性指徵,也是心律失常产生心悸症状的共性指徵。在这个过程中,我经过了无数次失败,才总结出一些疾病与脉象特徵之间的关系。再如胃炎,在右关部有一些病理特徵,在临证中,右关部的那些病理特徵不一定都是胃炎,我很纳闷,在数百例胃炎患者对比中,我终于发现没有胃炎但在右关部的那些病理特徵其实是一种伪徵,透过比对可以很简单地区别出来。
渐渐地不到两年,从「以病证脉」基本昇华到能够「以脉证病」。虽然过程艰辛,但毕竟走过来了,在当地也有了一点小名气,病人逐渐多了起来,我临床实践脉诊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1996 年,记得有一 40 多岁的女病人,就诊时咳嗽,少量咯血,全胸片示:肺结核。当时的脉诊,右寸脉沉涩黏滞,整体脉象数而无力,从症状到检查再结合脉象,我考虑此病人可疑肺癌。因为肺结核的病人脉象应数而有力,右寸脉应洪实而非沉涩黏滞,于是我就把我的观点直接告知了病人家属。病人第二天到某三级医院检查,诊断还是肺结核,回来后在别人那里把我大骂一通(什么难听的话都骂了),主要是骂我这个医生草率、不称职,明明肺结核,硬说是肺癌,把病人家属吓得要死,我听后心里很是难受,同时也很疑惑。
过了两个月,该病人经抗结核治疗未效,再去上海进一步检查,最终确诊为肺癌,此时病人全身状况很差,失去了手术的意义,化疗效果不好,已无力回天,四个月后死亡。之后,在街上与该病人家属偶遇,他当面致歉,我淡然:「理解,没事。」
随着病人越来越多,诊脉后我及时与病人的症状、体徵包括实验室检查相对照,积累了不少的脉案经验,总结了一些关于脉诊与辨证以及脉诊与病因病机之间的特有联繫。
现代脉诊离不开现代医学,在病人进行血液常规检查后,透过十余年的临床比对,我发现血沉增快的病人,脉搏在脉管的 3、4 层的平均力度高于均值;血象增高的病人,脉搏在 1、2、3、4 层的平均力度高于均值,脉管增宽,可有热辐射感;血红蛋白、红细胞减少的病人,脉呈芤象;血小板减少的病人,脉的内容物稀薄等等。
在疾病与脉象之间,我是这样理解的,疾病与病理脉象是一种相对应的关系,医生看病用药的过程其实就是使不正常的病理脉象修復成正常的生理脉象而已,简单的说,看病就是修脉。
学习现代脉诊,首先不要被把脉如何之难、脉象如何复杂所吓倒,其实我们可化繁杂为简单,把脉象的浮与沉、迟与数、脉搏的有力与无力、脉管的软与硬以及脉温的高低,这五对脉象要素搞清楚,就可以初步地进行把脉诊病,中医传统脉象有 27、28、32 等很多种,则分贯于这五个脉象要素之下。
在熟悉和掌握现代脉诊的方法后,我觉得看病简单多了,所谓的疑难杂症并不疑难,透过现代脉诊推断疾病(含疑难杂症)的病因病机,确定病位、病性,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等基本原则,把病脉逐渐调成平脉,机体本身的自身免疫调节系统进入自我修復状态,那么机体就由病理走向生理,由疾病走向康復。
一直以来,我相信现代脉诊将会带来中医脉学诊断的革命,会改变传统中医诊断的模式,对医生尤其是中医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学会现代脉诊,可直窥疾病的病因病机,并可定病位及指导治疗;学会现代脉诊,可在病人中直接建立起信任关系!
在本书撰写的过程中,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全国名老中医邵荣世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教研室主任杨继兵博士百忙之中亲自指导和帮助,恩师奚年敏老先生、老同学南通市中医院的徐广飞硕士帮我修稿,特在此一併表示感谢。
近年来,研究脉象的人越来越多,尤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山东省中医院脑病科副主任)齐向华教授、「脉痴」罗愚先生等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令我感动,让我在研究脉学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动力,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书中定有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脉学博大而精深,笔者意在抛砖引玉,敬请各位师长、同仁批评指正。
范建忠
壬辰年于江苏省如皋市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现代脉诊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血流动力学
第二节 血液流变学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路
第四节 应激
第五节 对现代脉诊基本原理的总结
第三章 现代脉诊的探讨
第一节 现代脉诊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节 脉管的分层
第三节 脏腑的分属
第四节 脉象要素
第五节 脉纹原理的探讨
第六节 增加新脉
第七节 诊脉的方法
第八节 脉的胃、神、根
第九节 察「独」
第十节 脉「度」
第十一节 脉的均衡性
第十二节 年龄与脉象之间的关系
第十三节 脉诊与病因病机
第十四节 脉诊与辨证
第十五节 捨脉求证的探讨
第十六节 相兼脉的探讨
第十七节 客观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第十八节 儿童、妇女的脉象特点
第十九节 关于脉诊仪的研究
第四章 寸口脉与疾病
第一节 常见整体脉象性疾病
第二节 寸口脉的分属与疾病
第五章 传统脉象
第一节 浮脉(统洪、虚、散、芤、濡、微、革七脉)
第二节 沉脉(统伏、牢、实、弱、细五脉)
第三节 迟脉(统涩、结、代、缓四脉)
第四节 数脉(统滑、紧、促、动、疾五脉,附弦、长、短三脉)
附:十怪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