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前言
「129式太极长拳」套路编写终于完稿。我写此书的目的有三:
一、我老师赵桂恆在世时,曾在70年设想过,把「129式太极长拳」编写成书,因种种原因未曾如愿。这次编写完稿就可实现老师的遗愿,尽到承上启下之责。
二、近几年,我从南到北走了很多城市,未曾见到有练此拳,久无人练此拳将有失传可能。写作出版可保存这个优秀套路,传于后人。
三、为弘扬太极文化,发展民间武术,以实现推广和普及中华武术之精髓为己任的宗旨,不辜负前辈之望。
这次套路编写,首先要感谢《中华武术》杂志原副主编周荔裳老师,是她对我热情的鼓励和支持,如无她的鼓励,我可能下不了这么大决心;同时也要感谢我市体委、体总对我的关心支持。
129式太极长拳,是一代宗师杨澄甫先生创编的,杨授予其拜门弟子陈月坡。30年代,陈月坡到上海传其师弟赵桂恆;我是从赵桂恆先生学的。
陈月坡是跟随杨澄甫先生学拳最早的弟子之一,他武艺高强,为人随和,名利无思,故未成盛名,知其名者不多。我师赵桂恆,在本世纪初,16岁上就跟杨澄甫先生学过六年太极拳,因其好学肯练,身受杨师的喜爱,深得杨氏太极拳的真谛。
关于太极长拳的来由,老师对我讲了下面一段来歷:陈月坡常流动于北方教拳,30年代中期到上海,因人地生疏,就居住在其师弟褚桂亭家,歷时近一年。因当时上海武林争雄,拳社繁多,他是初到上海,地生人不熟,难以打开局面。陈考虑到上海非久留之地,就筹集银洋30元去杭州教拳。临行前,朋友们为他设宴饯行, 30元银洋不慎失窃,「褚家」又不便再去,处境十分尴尬。
第二天他在黄埔公园遇见师弟赵桂恆(赵是杨澄甫第九弟子),叙说头天之事。赵对其处境非常同情,当即邀他到家里暂住,吃、用全包(那时赵家住杨树浦)。
一住数月,陈月坡内心感激,问赵,要不要学129式太极长拳?赵喜出望外,拳礼求教。后来问陈,此拳何人所传?还有何人会练?陈说:「是三先生(三先生指杨澄甫,那时杨的弟子都不称老师,均叫三先生)亲自教我的,别人都不会。」赵学成此拳后,有一天在復兴公园练习,被褚桂亭碰见,褚问该拳的来歷,赵只得实言相告。褚听后就大发脾气:「他在我家住了这么久,未听说三先生还教给他这个拳,他也不教一招半式,坏透了!」由此可见,连负有盛名的褚桂亭也不知此拳,说明杨澄甫当时确未传过他人。
本书是根据老师教我的锻鍊方法、技术要领、演练风格编写的,并把自己几十年练拳的部分心得、体会融贯期间,以充实拳中内容,便于初学者习练。
拳理是良师,练架是益友,持恆辛勤学,延年无需愁。
我年轻时有多种疾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启蒙老师王定良先生学了一套85式太极拳,其后虽练习数年,却始终未得要领。后拜杨澄甫先生第九弟子赵桂恆为师,经赵老指点,细听了他的教诲,逐一纠正动作,逐步悟到了学拳的要领和正确的锻鍊方法,后又向他学了太极长拳。
经过一年时间,收穫甚大,感到浑身气感浓浓,妙趣横生,身体大有好转。三年后,身上的疾病全袪。我现年近七旬,原有的腹泻、腹痛、内痣泻血、失眠、心脏病、胃病、气喘和关节疼痛等毛病完全消除。既未用药,又不求医,由此可见善练太极的妙处。有人说:「苦练十年,不如明师一点」,对此话我体会很深。35年练拳歷史告诉我:盲练事半功半,善练能事半功倍。
太极长拳,既适于中青年太极拳爱好者强身、健体、防身的锻鍊;只要适当调节一下发劲的方法,同样适合老年人习练。只要掌握要领,方法得当,内气充实,行步轻灵,记忆力不衰,显示出人老神不老,年老至不老的精神风貌。
我以自己几十年的练拳体会,编写了这本书,虽尽了很大努力,但写作中仍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同仁、行家指点批评!
张楚全于东海之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太极长拳的特点
总则
第一节 上肢
第二节 下肢
第三节 头颅、椎体
第二章 太极长拳的功架风格
第一节 独具一格
第二节 太极长拳发劲的要求
第三节 太极长拳动作的整体要求
第四节 腹式深唿吸运动
第五节 练太极长拳是科学的积极性休息
第三章 杨式秘传129式太极长拳拳谱
第四章 杨澄甫秘传129式太极长拳套路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