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前言
为适应全民健身运动、挖掘民族文化遗产、弘扬太极文化、造福人类健康等需要,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本人已先后编着了四本太极拳、剑着作,均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本人写作的态度是,不重复写作社会上已经有人出过书的拳套,或去补充、修改他人已有的拳、剑套路的内容,而着重于先辈传过而无人发表过的、有挖掘意义的作品,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练拳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作品。
本人所创作的拳术资料,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老师在世时我阅歷了他所有的各种套路。这次挖掘的是一套五十八式太极剑。
五十八式太极剑,源出20世纪初期的陈月坡,后来之人知其名者不多,或许稍有知者也难知其究竟。他是满族人,清代末期,为清宫廷中的一名御林军首领,武艺高强,功力过人。
他于20世纪初,就跟太极拳名家杨澄甫先生学太极,并执意要拜杨为师。杨见其如此诚意,不仅武德高尚,还彬彬有礼,经过一番观察,认为此人诚实可靠,而后陈月坡就成为杨澄甫的开门弟子。两人的年龄基本相似(都是二十几岁),情感十分融洽,杨对陈甚为关爱,在技艺上悉心指点,并将一套自己创编的一二九式太极长拳秘授于他。就当时来说,一套好的拳术,就是一名拳师的看家本领,图名求生的本钱,一般决不会轻易传人。杨师能将自己创编的拳套相传,足见他们师徒关系非同一般,这充分说明陈月坡在杨公心目中的位置。为此,陈当时在杨门弟子中成为一个主要人物。
十几年后,陈月坡深得杨式太极拳的真谛之后,别师北上授拳。至30年代,陈月坡由北南下到达上海,因人地生疏,处境十分尴尬,有一天在黄浦公园门口闲逛,有幸遇到其早在上海生活的师弟赵桂恆。赵见到师兄如此尴尬的局面,非常同情,将陈接到家中热情相待,一住年余。陈感激万分,就将杨澄甫教他的一二九式太极长拳和别的套路都倾囊相传,其中包括五十八式太极剑。
从歷史看,陈月坡从杨为师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作为杨式太极拳习练者,应该对陈月坡其人和他所传授的拳术引起关注。
凡是一名拳家,不管他有多深的功夫,多大的影响,要将其拳艺代代相传,要反映出一名拳家的内在魅力,还得靠拳术套路的传承。没有套路传承,再大本领的拳师,也只不过是一种无文字记载的传说轶事,这种轶事随着歷史的推移,时间一久,将会在人们头脑中淡薄和消逝。正因为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等先辈留下了他们自己有文字录载的拳术套路,所以其名能盛而不衰,他们的拳成为后人的练习楷模。
作为杨公的开门弟子陈月坡,他不仅有杨公在青年时期亲授的套路,还有其自己的东西,如不把他传过的套路挖掘出来,久而久之,将会导致陈月坡的名字和他曾拥有的拳剑套路销声匿迹。这不管是从弘扬太极文化,或维护传扬一位太极拳歷史人物的角度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弥补这种损失的方法,也只有将他的各种套路去尽力加以挖掘,认真地整理出来传于后世,重返社会,为人所练,服务于人们健康,才能使陈月坡身后留名,其拳剑传而广之,与世共存。
陈月坡将擅长的拳套传于其师弟赵桂恆,这是报德之为。赵老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将所有套路全盘托出,目的是盼我继承。对一个套路每天练上一二遍是很轻松的,如果要将一套拳整理成册,特别是着书出版,这就不怎么容易了,要花很大的精力、财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要得到出版社的支持。
到了90年代,我已步入老龄,在有识之士的启发鼓励下,终于着手挖掘、整理拳剑套路,至2001年先后编着了四本拳、剑专着,其中两本就是陈月坡所传授的套路。这次编着的五十八式太极剑,基础属于杨式范畴。走架演练,有陈月坡演太极长拳的风味,少数动作的名称方向角度与五十六式杨式太极剑略有差异。
对于武术套路的挖掘,本人认为,不光是为了几个套路的问世为乐,更为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对人文和武术歷史的局部记载……以歷史观点去看问题,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这套剑的编着完稿后,由浙江武术队原总教练彭良明老师、舟山市书法协会主席邵星友先生分别为本书题词、作序。我的学生李伟、姚杏南、荡武军在图像、文字整理方面付出了一定的辛劳,为此一併表示感谢。套路中的图照,由我的学生董婉君做动作示范。
因本人水平有限,这套剑的编着定有不完善之处,盼同仁、行家指正!
张楚全
序
张楚全先生已有四十余年练太极拳的歷史,他年轻时有十几种疾病缠身,经过太极拳的练习,现已74岁了,一病无存,健康胜于当年。他希望有更多的人从太极拳中得到健康。
长期以来,他不遗余力,诚心诚意培养出大批太极拳学生。舟山的太极拳爱好者大多数出于他的门下。众徒中有的已成为很有名气的太极拳教练,有的在省、市太极拳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也有的在全国锦标赛中夺得金、银、铜牌。在市内外有三千多学生,真可谓桃李满园。
为了弘扬太极文化,他在练好自己身体和培养好学生的基础上,凭借数十年练拳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还积极投入太极拳理论创作,挖掘整理并编写太极拳着作,深受全国广大读者贊赏。这次五十八式太极剑一书的出版,是他的第五部专着。为此,表示祝贺。
张先生的教拳多以义务为主,偶有收费,也是将所得收入用于帮残扶贫。在进入商品经济时代的今天,这种忘我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太极拳是一门哲理性很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拳术。其中的阴阳之义,源于《易经》,拳理中贯穿着老子的自然无为,孔子的中庸之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丰富了中国武术之内涵。故先生常说,「我练了几十年太极拳,对拳中的深刻涵义还在不断探索,天天从头学起。」过去练太极拳强调以攻防为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拳在不失其武术本能前提下,已昇华到为广大群众健康服务。正因为如此,太极拳不仅早已普及于全国,还影响于海外。
太极拳的内涵相当丰富,要认识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也只有在天天练的基础上加以细心研究,逐一领悟,从「太极」二字的义理上加深探索,提高意念上的境界。而后,练太极拳就可与为人之道、社会公德、处世理事,与中医学、经络学、人生哲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力学及美学等各种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这一传统拳术在客观上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使太极拳内在功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增进习练者的身体、心理、智能和攻防各方面的素质。
太极拳不仅是武术,也是一门高尚的艺术,它与中国的书法艺术的各种要求有很多共同之处。张先生在提到太极学与书法关系时,我作为一名书法艺术爱好者感受很深。两者都是歷史悠久,源远流长,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太极拳属武,书法属文,但两者在外形或内涵上均有相同之处。
练太极拳首先要虚灵顶劲,练书法落笔之际要神态自如,从容不迫;练太极拳要求静心松体,练书法要心境恬静,一尘不染,无一杂事;练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在走架走势中,无使有断续处,无使有停顿处,应一气呵成,而书法也要上下连接,使每一笔画能正确书写造形,达到衔接有气势;练太极拳讲掤、捋、挤、按、採、、肘、靠八劲分明,书法练习者必须在把握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法的基础上,精运提按、顿挫、使转,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方能在笔画中体现出刚柔相融、虚实相济、曲直兼施、方圆互补、内藏盘骨、气势雄强的效果;练太极拳往復折叠,进退有转换,而练书法在书写每一笔画时必须有起、落、运、收的过程;太极拳的套路要求布局合理,结构严密,书法的通篇章法之妙要合乎自然,用笔有偃有仰,有 有侧,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用墨枯润相间,相互唿应,落款铃章盖印均要相得益彰。
上述所举,说明太极拳与书法两者的关系是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在意念上更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先生说:「太极拳与书法相结合,两者融通,可以提高太极拳的文化氛围和思想修养。」练书法与太极拳相结合,能促进习书者的生气和精神活力,文武沟通,互为借鉴,共同提高,有利无弊。
最后,愿一切太极拳和书法爱好者,按「其于得妙,须在功深,草草求重,终难得也」精神,持之以恆,延年益寿,永葆青春。
邵星友
目录
第一章 五十八式太极剑概况
第一节 五十八式太极剑的师承
第二节 剑的各个部位名称
第三节 握剑方法和指法
第四节 剑法与运用方法
第五节 上肢各关节在剑法中的作用
第六节 五十八式太极剑的风格特点
第七节 五十八式太极剑的布局和结构
第二章 步型、步法、身型、身法和剑神合一
第一节 步型
第二节 步法
第三节 步型与步法的关系
第四节 身型
第五节 身法
第六节 剑神合一
第三章 五十八式太极剑动作图解
第一节 五十八式太极剑动作名称
第二节 五十八式太极剑动作图解
五十八式太极剑运行线路图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