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序─大家来懂劲吧!
「内劲」可是非常迷人的东西,内家拳者有了它,纵使七、八十岁也能力敌数人,拳论谓「观耄耋能御众之形」正是有了内劲之故。有人终身寻觅它而不可得,有人在机缘巧合下稍窥奥秘,却无力培养蓄劲,任其幼苗枯萎,一生终无缘再见。也有人纵使练得片段内劲,却不知从何加强与发挥,以致成就有限!
以上皆因不懂劲之故,不知劲从何来,亦不知劲从何处去,不知如何开劲、养劲、练劲,亦不知如何筑基与整劲!这些问题也曾困扰笔者十八年之久,而在懂劲之后, 笔者便要以过来人身份,在本书中清楚揭露内劲的修炼奥秘。
这本书是继前作《懂劲- 内家拳的瑰宝》之续作,与《懂劲》一书不同之处在于,《懂劲》是忠实记载懂劲之前的练功手札与懂劲时的心得;而这本《懂劲之后- 内家劲的修炼》则以课程方式循序渐进的传授内家劲法,是整理笔者传授内劲时的教学讲义与教学心得。两者若以层次而言,懂劲在心态描述上较多,懂劲之后则在实务传授与演练上较多,故《懂劲之后》算是《懂劲》的进阶版。正所谓「教学相长」,自己学会是一回事,要教会别人又是另一回事,懂劲已诚属难得,懂劲之后的传授与体悟,则更加灿烂缤纷。
身为内家拳正宗的太极拳,以往曾有辉煌战绩,从陈家沟第九世陈王廷身处明末乱世的荡寇保乡,乃至于造拳传子孙;一直到清末时杨式太极杨露禅把太极拳带到北京一鸣惊人,父子二代技压群雄,当代合称为「杨无敌」。若他们的太极拳不堪实战,又怎能荡寇与无敌呢?
惜今人仅视太极拳为养生拳,学太极拳也以养生为目的。太极拳被列为养生功夫并非不好,乃是大好,是突显它比其他武术更适合人体工学的优异点。但太极拳若只屈于养生领域,则面对先贤的心血与成就,我辈岂不汗颜。
这是后人学拳,只学其相,未得其髓的结果。其髓者内劲是也!讲到内劲,太极有其独到之处,从根劲、缠丝劲、整劲、八劲法、十三势等等都是他家所少见的深入研究。太极先贤们一再交代,太极不重其形而重其意,而意乃劲之领也,故内劲才是太极根本。若久练太极而未得其髓──内劲,则如入宝山空手回。
这是笔者摸索太极十八年突然懂劲后的切身感受,有劲与没劲的太极拳两者境界相比,犹如天壤之别;有劲的太极拳可强可柔,可无限深究其趣,并可持续进步,直往阶及神明之境;而没劲的太极拳,别说打十八年是空拳, 就算打八十年也还是空拳,既不能强也不能柔,既不能真强身,也不能真应手。
对于习练太极拳者而言,一辈子若只空练养生太极, 着实万分可惜,面对先贤的研究与成果,更是情何以堪。
目前习练内家拳而懂劲者,几乎都不清楚自己是如何懂劲,自己为何懂劲?自己因何懂劲?自己何时懂劲?懂劲前后有何不同?懂劲者况且如此,而未懂劲者又更不知道如何回答!另外还有一些未懂劲却又自认懂劲者,以上的问题更会是一头雾水!
这是因为目前内家拳几乎都是以「渐悟式」方法懂劲,也就是在得天独厚的条件下,一直下工夫练拳,若有天份者早晚水到渠成,真功夫自然来。再加上,许多懂劲者的劲是被其师傅以「餵劲」方式茁壮的,非自行体悟、自行锻鍊出来的,故属「渐悟式」懂劲。「渐悟式」懂劲并非不好,也是一扎实的懂劲法门,但如同佛法禅宗直指人心的「顿悟」,懂劲也可走「顿悟式」法门,并非一定要苦下工夫去渐悟懂劲。
笔者自认自己的懂劲,属于顿悟式懂劲,在十八年的摸索之下,一朝受到「熊经」启示便突然顿悟懂劲。懂劲之后眼界大开,举手投足尽是劲意,先贤着作之拳理皆通,也能分辨其高低、对错。而且劲法也用得出,内劲也能持续在身不退转,更可喜的是,内劲还能不断的精进与进化。故王宗岳拳论所言「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 渐至从心所欲」、「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实非妄言,诚乃真实体悟。
笔者十八年的摸索太极,实仍处于王宗岳所谓「着熟」阶段,也正如禅宗六祖惠能在未见到五祖弘忍前,仅是一不识字山野村夫,而识得五祖之后,顿悟瞬成六祖惠能,成为中土禅宗最耀眼的开悟者。笔者懂劲之后,目前也朝着「阶及神明」之路迈进。懂劲之后 内家劲的修炼懂劲之后回首望,方知懂劲亦有技巧可循,并非一定只能靠悟性高、下苦工夫方才懂劲。正如佛法有「十万八千法门」,懂劲也非仅有「渐悟式」、「顿悟式」两种模式。
笔者自《懂劲》一书出版后,便在台湾台北市开设「懂劲」课程,本书正是这些课程的总整理,来学者只要用心学习揣摩,配合笔者的引导,不出三个月至半年,都能创出自己的懂劲感。甚至,有学员初来试劲时,连笔者仅用一只脚站立也推不动;学劲四个月后,却犹如脱胎换骨,根劲竟能与笔者相媲美。能有此成就,自然是在课程中摸到了劲,进而懂劲了,假以时日前途未可限量,他可以如此,君又何尝不能!
若你苦于自己太极已到了瓶颈、若你不甘于武术仅能在技巧与体能上做痛苦锻鍊、若你的外家拳已经渐缓渐弱、若你已渐年老力衰;这表示你的身体正向你发出吶喊,吶喊它渴望得到一个能让它重生的「内劲」,让你的身体得到可以伴随一生的「内劲」,才是你目前当务之急。
认识内劲、懂得内劲之后,你的身体便犹如脱胎换骨一般重生,练得内劲后,内劲会成为你一辈子最好的朋友,内劲会加持在你身体里,与你原有力量混合一致,让你的身体更强大,力气更整齐。这些进步我在自己的身上看到了,也在学员们的身上看到了,希望也能在读者身上看到。
若你看完本书,能全然体悟自行得到内劲,非常恭喜你,因为你也顿悟懂劲,期许可往阶及神明迈进,笔者着书心血没有白费。而你若对于书中所描述之事,未能全然体悟,那么,更欢迎你来与我试劲与学劲,只要用心不出三月半载,绝对让你有全新领悟,让你一窥太极最核心的瑰宝,甚至让你成为未来的「一代宗师」。若要与笔者连络,可与本书出版社连络,或来信E-Mail : gwojoe@yahoocomtw 即可。
文末要藉此感谢,一路以来指导与启发笔者的加拿大郑子太极拳协会会长沈于顺先生,无沈先生的教导,笔者至今势必仍在摸索,无法迈入真懂劲的门槛,更无法着书与同好分享懂劲之后的心得。
作者简介
黄逸武,台湾台中人,现居台北市传授太极内劲。
联络信箱:gwojoe@yahoo.com.tw
作者自幼习练中外武术,三十岁学太极,三十八岁从加拿大郑子太极拳协会会长沈于顺先生习太极拳,在沈先生指导下十三年,悟得懂劲之妙。
沈先生所率领之加拿大推手队,在2012年参加第四届世界盃太极拳锦标赛及第四届世界国术锦标赛二项国际武术大赛,以三名选手参赛定步、活步推手共十二项赛事,总获六面金牌、五面银牌、一面铜牌、一团体奖盃,为战无不胜、出赛必奖之常胜军。作者在沈先生指导之下,着有《懂劲—内家拳的瑰宝》一书阐扬内劲奥秘。
目录
序─大家来懂劲吧!
第一课 开 劲
太极拳的优势──「内劲」与「听劲」
一切都须从「开劲」开始
懂劲的步骤
未开劲便无阴阳
「开劲」是直指人心的印证
开劲之前先松筋
吻靴、顶天立地、背手、压手、揉踝
开劲五禽戏─虎步、鹿鸣、熊经、猿舒、鸟伸
直指人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阴阳转移与踩蹬搓揉
人体初始只有短劲,没有内劲、长劲
熊经开劲的秘诀
盘根错节在脚皮
静在熊经、动在虎猿
开劲狂喜九个月
第二课 筑 基
缩小熊经8 字幅度
马步站桩的感觉
三角原理─站桩、与人搭手时的意念
从单片三角型到厚片三角型,最后到地面三角型
三角锥型─完美「劲架子」
消除空虚点
第三课 找 劲
寻找长劲
一落地便生根三尺
意守根劲
有之无胜无之无
第四课 养劲、练劲
养劲─运劲十步走出阴阳相济之感
练劲─单练式胜于拳套
拳架需量身订做
长劲须能微笑
双重之病未悟耳
三十四式太极拳
掤树之功,其效奇佳
快速养劲法─以劲餵劲
第五课 练 松
练松之前先懂松
下比上坚就是松
应手之松 棉花裹铁蛋
松中透坚变化才快
第六课 练气场
人人天生俱气场,不假外求
先练小气场,再练大气场
气场的锻鍊
第七课 练听劲
第一时间是太极拳的优势所在
听劲 听重心 听气场
听劲要有双向性
听劲五步骤─搭手、重心、型态、闭眼、气场
第八课 练接劲
挨打是硬着陆 接劲是软着陆
接劲的训练要求:接的快、接的准
接劲的练法:落空法、封劲法、借地法
来劲意念
临界点的拿捏
介绍王宗岳打手歌
第九课 练化劲
化劲与接劲之差别
上化为君 侧化为臣
掤劲枪劲互用
左缠右缠上缠下缠之劲
化劲练法 一点即化
第十课 练发劲
劲之五驱
长劲的方向:定劲、虎劲、龙劲、採劲
定 劲
虎 劲
龙 劲
採 劲
搭手攻击的顺序──定劲、虎劲、龙劲
发劲的种类:枪形、刀形、掤形、缠丝、松沉、 封劲、乱环发劲
松沉发劲之四境界──松、沉、圆、整
第十一课 练前龙后虎
你要给你,咱打咱有
发劲只在1 ~ 15 之间
二打一 三打一
一体到位的整劲
练前龙后虎
练 法
第十二课 练破劲
力被劲破 劲被互破
龙劲破定劲、虎劲破採劲、定劲破虎劲、 採劲破龙劲
松柔、刚勐、不争、俐落、轻灵
第十三课 搭手八应
搭手阴阳生八应
搭手八应浅释
第十四课 根劲太极与松柔太极
有劲才能空灵
活根:一点根、一线劲
第十五课 慢拳打快拳
慢拳打快拳更犀利
慢拳如何打快拳
太极的快
单脚掤树练慢劲
第十六课 练绝活
熟练拳架渐至从心所欲
先天差异 各有绝活可练
第十七课 懂劲之后进阶课程
搭手之初 进而不发
以力餵劲
沾实即发、沾虚即黏、沾半实则採
浑身是手手非手
从意守根劲到意守丹田
由三角转成圆
劲一定要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劲的直觉反应如同安全气囊
整劲爆发点:一寸之距,未沾即发
大砲理论
让对手关门以得机得势
左顶则左打、右顶则右发
掤、枪、相依
可让便让一大片,不可让分毫坚守
附录:各大家先贤论述补轶
参考书目
第一课 开 劲
太极拳的优势──「内劲」与「听劲」
内劲是内家拳的根本,少了内劲的内家拳,便不能称为正统内家拳,只算是徒有内家外貌的外家拳。不以驾驭内劲为主的内家拳,技巧再高超、手法再细微、拳架再复杂、拳路再刁钻也都是走偏门,还不如先藏拙,把内劲给练出来,再出来一鸣惊人。
而且同样是内家拳者,技巧高者遇到内劲强者,好的招式一招半式也使不上来。一出手便受制于对方内劲,就好像突然忘记技巧一样,完全达不到太极拳所要求「制于人而不受制于人」境界。
这是因为「一劲破万技,无招胜有招」,对于像大树倒下、大石滚下、大浪袭来般的劲力,当下能做的也就是全力抵抗,或者迅速逃跑而已。如同成语「大位不以智取」,大力也不能以巧躲,又如同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杨过断臂后遇神雕,与其比起武来,什么技巧花招对神雕通通不管用,神雕只要一展翅一踢腿,便犹如千斤压顶而来,应付况且不及,又何来技巧反击呢?
更悲惨的是,着重技巧者若与外家拳交手,一出手便会被对方的速度与力量给打倒或摔出。因为太极原本讲究松柔,在自家圈内练习久了,如同闭门造车,渐渐便会与外家拳脱勾,而自成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