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本书为黄家骋与其尊翁黄敦涵联手创作之鉅着,颇具深度与广度,值得有志易学与医学研究者参考与佐证。
中国医药学院周治华教授推崇本书谓:两汉以后,五行易应用于医学,具备数学模式,超越于西洋医学近二千年,本书以西洋科学方法,研究易与医学,可谓独具慧眼,且对我固有民族文化与民族自尊心,有振衰起蔽之效。
作者简介:
【黄家骋】1948年1月,出生于台北,中华民国易经学会理事暨易经主讲、华冈传统医学会副会长、港九中医师公会永远名誉会长。中华易学月刊专论数十篇,媒体专栏超过三千篇。着有易学提要、易学与医学之综合研究、洪范易知、易术概要、七政三王真躔万年星历、星海辞林六巨册等。讲授易经、天文、中西星象、三元地理、择日等卅余年。
目录
周治华序
序言
第一篇 原易
第一章 易与中华民族文化
第一节 易为我国文化精萃
第二节 易与道
第三节 生物细胞之奥妙
第二章 生生之谓易
第三章 元者气之始
第四章 易学为中国哲学思想流派
第五章 易与生命哲学
第六章 周易贊讼生命
第二篇 中华民族医药思想
第七章 易为医学思想的导源
第八章 中华民族的重要医药观念
第一节 生的观念
第二节 中和观念
第三节 阴阳观念
第四节 平衡观念
第九章 医经与中国文化精神
第一节 医经为中国文化精神质素
第二节 大易创立全生思想
第三节 史前时代病名的考证
第十章 卦象对医理之启示
第一节 需卦
第二节 豫卦
第三节 屯卦
第四节 蒙卦
第五节 观卦
第六节 復卦
第七节 巽卦
第八节 艮卦
第九节 涣卦
第十节 小畜卦
第十一节 坎卦与离卦
第十二节 临卦
第十一章 医药沿革
第一节 哲王制器尚象医药有方
第二节 先圣陆续发明医药
第三节 远古以迄商周
第四节 秦汉以迄唐代
第五节 宋金元代的医学
第六节 明清以迄现在
第十二章 法天思想的阶段
第一节 法天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卜筮
第三节 灼龟与渎筮原筮
第四节 巫医
第五节 卜筮与八卦的递嬗
第六节 方士
第十三章 本草
第一节 本草一词的本源
第二节 本草为医者习医之部门
第三节 药有阴阳配合
第十四章 儒家与儒医
第一节 儒家对科学的贡献
第二节 儒家与儒医
第三节 古代的医案
第三篇 阴阳五行学说
第十五章 医与易数
第十六章 干支
第一节 天干地支与易理数学
第二节 易理数学与现代科学
第十七章 五行学说
第一节 五行语义的演进
第二节 五行之目
第三节 五行相合相胜
第四节 五行配五味
第五节 五行配五气、五声、五色、五事
第六节 诸家五行之说
第七节 五行配五风
第八节 五行应五脏四时
第十八章 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的形成
第十九章 阴阳五行对医学的影响
第一节 扁鹊不言五行
第二节 仓公併言阴阳五行
第三节 郭玉只言阴阳
第二十章 阴阳五行与生理学说
第一节 阴阳五行四时为生理之法则
第二节 外阳内阴 背阳腹阴
第廿一章 人体生理配合阴阳五行
第一节 四时之疾
第二节 童稚生理变化
第三节 月令与精神关系
第四节 人副天数
第五节 木浮金沉
第六节 五脏六腑与情性形貌
第七节 五脏的机能
第八节 五脏所合与所伤
第九节 法四时五行
第廿二章 太极八卦为医学理论的基点
第一节 天地之数起于零
第二节 生物之原与化生之原
第三节 万物出乎震
第四节 四正与四维
第廿三章 生物的生理与时空
第一节 人体发育顺序
第二节 人体生理各部份
第三节 草木生理与位序
第四节 花实的生理位序
第四篇 生理
第廿四章 五脏与四时冖相应
第一节 治病贵乎重时
第二节 五脏四时之相求相应
第廿五章 五脏与五行相配的理论
第一节 五脏五行配合而治
第二节 心肾坎离水火
第三节 少壮与火气之盛衰
第廿七章 脾脏-内分泌机能影响身心变化
第一节 王清任之解剖实验
第二节 脾胃之相需
第三节 胰腺与胰液
第四节 下消症状
第五节 脾积
第六节 土旺于中央
第七节 脾主运用所志为思
第廿八章 中风与中暑-惊恐愤怒以肝胆为治
第一节 肝脏的生理作用
第二节 王清任之解剖
第三节 肝中风与中寒
第四节 肝气通于目
第五节 肝司五脏之神志魂魄
第六节 在体为筋 在脏为肝
第七节 怒出于肝 风邪伤筋
第廿九章 肺气调则营卫俱治-唿吸器官有病则牵连全身
第一节 生理与病理之关联
第二节 肺者气之本
第三节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
第四节 西为金旺之方
第五节 四时五行配合研究
第六节 肺原性心脏病
第三十章 肾脏生理功能-肾司平衡水液保持正常勿使不足
第一节 经云阴常不足
第二节 肾主气化行津液
第三节 水旺于北方
第四节 肾开窍于耳
第五节 在志为恐恐伤肾
第六节 肾上腺为重要腺体
第卅一章 心为五藏六腑之主-循环器病威胁世界
第一节 循环器病以心脏病为最险恶
第二节 内经记载详备
第二节 心脏病的传统理论
第四节 心脏的病因及治疗
第五篇 情志
第卅二章 情志病为器官病之原-内分泌研究成新医学理
第一节疾病之根源
第二节 治疗之要本于精神
第三节 天一生水
第四节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第五节 精神与魂魄
第六节 心为君主
第七节 以阴阳为节度
第八节 情志所伤之病
第九节 精伤则阴虚
第十节 情志损伤与五脏虚实
第六篇 健寿
第卅三章 养生原理-和谐统一的理念为养生的根本原理
第一节 阴阳调和是谓圣度
第二节 阳气若天与日
第三节 葆精惜气
第四节 调护补养
第卅四章 寿夭的特徵
第卅五章 中和其体-尚中尚时 自强不息
第七篇 病因
第卅六章 阴阳失调之因
第一节 内在的因素
第二节 体内扺抗力不足
第三节 外在的因素
第四节 饮食居处 喜怒情绪
第五节 热厥寒厥
第卅七章 四时五行之因
第一节 四时病因之分析
第二节 阴胜阳衰则畏寒
第八篇 诊法
第卅八章 诊治之法
第一节 诊病常以平旦
第二节 参伍以求
第三节 诊断四纲
第九篇 病机
第卅九章 疾病初起时之诊察
第一节 风眩
第二节 寒引
第三节 气郁
第四节 湿肿
第五节 神昏
第六节 痛庠
第七节 固泄
第八节 诸痿
第九节 寒噤
第十节 诸痉
第十一节 诸逆
第十二节 胀大
第十三节 狂躁
第十四节 筋病
第十五节 胀声
第十六节 胕肿
第十七节 转筋
第十八节 水液
第十九节 呕吐
第四十章 病机综要
第一节 疾病所由之理
第二节 王氏论病机
第三节 百病徵候总论
第四节 虚邪之害
第五节 虚邪袭表释义
第十篇 诊察
第四一章 卦脉一贯
第一节 卦脉一贯原理
第二节 三部配卦原理
第三节 左右三部配卦之理
第四节 命门属于震卦之理
第五节 五行水火各二
第六节 名医脉案举隅
第四二章 病症精义
第一节 肝足厥阴经病证
第二节 胆足少阳经病证
第三节 心手少阴经病证
第四节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
第五节 脾足太阴经病证
第六节 胃足阳明经病证
第七节 肺手太阴经病证
第八节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
第九节 肾足少阴经病证
第十节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
第十一节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
第四三章 治病四要
第一节 治病必求于本
第二节 统一和谐原理
第三节 阴平阳秘原理
第四节 医略如战略
第十一篇 奇经八脉
第四四章 奇经八脉述义
第一节 阴维脉
第二节 阳维脉
第三节 阴蹻脉
第四节 阳蹻脉
第五节 冲脉
第六节 任脉
第七节 督脉
第八节 带脉
第十二篇 五运六气
第四五章 五运六气的根据
第一节 运气与阴阳的概念
第二节 阴阳二气之运行
第四六章 五运六气要领
第一节 五行御五位
第二节 五行与五脏
第三节 五行变为六气
第四七章 六气配脏腑
第一节 六气分阴阳
第二节 阴与阳对
第三节 阴阳虚实
第四节 阴阳相济
第五节 人体上之应用
第四八章 六气之分析
第一节 风
第二节 寒
第三节 暑
第四节 湿
第五节 火
第六节 燥
第十三篇 气血
第四九章 气纳三焦 血归包络
第一节 气
第二节 血
第三节 血气营卫
第十四篇 子午流注
第五十章 流注概说
第一节 子午流注原理
第二节 人身子平线之运行
第三节 神经的概别
第四节 每一细胞均须照顾
第五节 微血管的生理作用
第六节 针法补泻原理
第七节 子午流注开穴要领
第八节 守形与守神
第五一章 八卦干支与子午流注
第一节 子午流注与八卦干支
第二节 十二经络
第三节 俞穴概要
第四节 子午流注取穴法
第十五篇 灵龟八法
第五二章 灵龟八法概说
第一节 龟书溯源
第二节 取穴方法
第三节 八卦八脉与八法
第四节 八穴的分析
第五节 八会穴之特性
第十六篇 综论
第五三章 易与医药之理念与密契
第一节 大易之理论观念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医学文献
第三节 药学医学与连山归藏
第四节 易医密契诸说之实证
附录一 道家易学与心理治疗
第一章 易道原理
(一)默而成之 存乎其人
(二)养神为上 养气次之
(三)易之为道 天下至神
(四)性命双修 形神并妙
(五)干坤之门 天地之心
(六)圣功神化 一心造之
(七)丹书万卷 不如守一
(八)万法归宗 万理归一
(九)虚寂觉悟 静坐澄心
第二章 易与医道
(一)太极
(二)两仪
(三)先天八卦
(四)后天八卦
(五)元亨利贞
(六)帝出乎震
(七)危微精一
(八)干坤坎离与既未泰否
第三章 坎水专论
(一)坎水本义
(二)上善若水 坎为水精
(三)养生宜明 坎离之用
(四)人身之坎 五行之肾
第四章 静坐法门 坎离正义
(一)离变为干之诠释
(二)离变为坤之诠释
(三)坎离合义
第五章 医学求证
(一)水火相济 核液交流
(二)度过障碍 不虞老化
(三)内分泌液控制行为
附录二 道家静坐与精神治疗
(一)神经病在医学名词上的称谓
(二)现行西法医疗程序的缺点
(三)西法心理治疗应该改革
(四)西方心理治疗之两种学说
(五)静坐在理论上的根据
(六)我国古法治心之术
(七)静坐成效之实证
(八)以脉搏测验效果之实例
(九)伊藤光远先师所述病例二则
附录三 阳明学说与禅学境界
(一)心为万有之本体
(二)无善无恶心之体
(三)圣人之心如明镜
(四)不假外求之渐修
(五)人胸各有个圣人
(六)去私慾以存天理
(七)良知一箇辨善恶
(八)直指人心以见性
(九)动静一贯无二致
(十)结论-入世治平为宗旨
附录四 从科学研究中体认天地生物的法则,说明中华文化的正确观
(一)从人体健康说起
(二)求证于现代科学
(三)求证于皇极经世
附录五 翁俊明烈士编年传记弁言
附录六 台湾光復的先驱-翁俊明先生行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