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揭开久学难成之因
阐述先辈修习实境
学习太极拳,首在要认识太极拳。自古以来,太极拳的难学,皆是由于难知,往往认为是太极拳,而实非太极拳,由于对太极拳的认知有了不同,以致困惑难明,无从理解与学习,而觉得太极拳玄深奥妙,深不可及,实完全由于认知有了偏差,以致虽久学仍难学得太极拳真正之精髓。
认知有了不同,虽言学习,又何尝是在学习,必然是枉费功夫。所以学习太极拳,不但是要学习,真正需要的,在于要知如何学习,首在要正确认识太极拳,是要成功的学习太极拳的基础与前题,有了真正的认知,才是真正的学习,必然可以功到事成,不致枉费工夫。
世上太极拳门派套路虽多,然太极拳理实只有一个,因此太极拳也只有一种。要学好太极拳,必须先从心理清楚认识太极拳的真正全貌,将之完整架构出一正确学习蓝图与清晰路径,方向明确、方法明白,才能真正走入太极拳蕴意深邃浩瀚之境界。
本书特色
1、90岁太极拳推手传奇。师承崑崙仙宗 刘培中先生。
2、超越太极拳门派思维,直探太极拳武学之核心思想、价值及学习要点。
3、作者数十年精研太极拳经论歌解所得之实际内功修炼功法,千锤百鍊,养成内在气劲之珍贵指导宝典。
4、珍贵太极拳道功修炼指导。
作者以九十岁高龄,身体甚至更胜年轻人,毕生研习内家太极拳真意,诠释百年来太极拳内功精要。本书迥异于坊间一般太极拳术之书籍,乃超越门派,直探太极拳武学之核心思想、价值及学习要点。就论经歌解内容,分别作详细运作诠释,并予意译,同时提供内家不传之内练功法,更由于太极拳本是道家的修为之功,是道家的思想,不但是修心养性、祛病延年之功,亦可制敌与防身,为一修为应对之术,谨本先圣老子之言以及兵法,说明太极拳理念的根源,以利学习者在根本上认识太极拳,了解太极拳学而难成的原因所在。
自序
笔者年近三十时,为慢性疾病所困,身体极为弱,身高一百七十一公分,体重仅约五十公斤左右,深以为苦,虽经中西医治疗,但并无效果,因而接触太极拳术。为求康復,日不间断,勤加练习,歷时共约七年有余,未见改善。后幸遇我师 刘公培中,道号妙真。乃仙宗崑崙派玄门一代宗师,恭请指教。师命我先打拳套给他看,演练尚未及五、六式,即命停止,并告我曰,汝尚未学到太极拳,这乃形状姿式,而非太极拳,并告以太极拳乃内练之功,要知心中的运作之法,作用非在外面姿式,蒙随即起身面授。笔者遵照跟随依法运作,便觉周身舒畅,同时手上身上有气感产生,于是恍然大悟,过往所练,原来只是一个形状姿式,所以作用全无。临别之时 师告我,汝可于每周六下午二时来此听讲,并告以太极拳乃拳术,刚才所授之法亦是拳法,太极拳推手与养生是一体的,练架式而不能推手,由于所练内容不同,乃是空形式,太极拳不可就形式而练,因太极拳不在外面姿式。
笔者遵示,于每周六准时前往师尊寓所听讲,在座同修共约七、八人,聆听 师尊讲解仙宗大道,由于太极拳本是道功,期间不时提及太极拳的体用之法,笔者遵照悉心修习,仅约三、四个月,身体状况大有改善,此亲友皆知。
现笔者已年届九旬,生活动作仍如年轻人一般,身高一百七十公分,体重六十五公斤左右。随 恩师习练太极拳,至今已六十年有余,见证了太极拳的养生之益。于今每见学者,难以分辨形状姿式与太极拳的不同,心有所感,特将学习太极拳的经过提供参考,以贡献于读者。
陈传龙 谨述于臺北
2015年12月
序文——思惟太极拳之原萃
太极拳的难学,由于自古以来难为人知,故古有「学太极拳者多如牛毛,神而明之者代不数人」之言,流传十分紊乱。太极拳本只一种,而有了种种的太极拳,学者由是困惑难明,往往苦于难得其真,不知何处有真?其实为人所不知,论经歌解,以及先辈宗师之言,即是其真,可以想见的,非经歌宗师之言,所本为何?何处有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太极拳是心中的理念,所以论经歌解及宗师之言,即是先辈心目中的太极拳,打太极拳所打的太极拳,言太极拳所言的太极拳,由于并非外面姿式,所以拳经云:「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经歌先辈类此之言,不胜枚举,实是值得认真思考与探究的一件事。如今在认知上反以外面的姿式为太极拳,以致使学者无从理解与学习。
以上所提的论是「拳论」,经是「拳经」,歌是「十三势歌」、「打手歌」以及「真义歌」,解是「十三势行功心解」,综此论经歌解,太极拳已尽在其中,其内容深邃,底蕴丰奥,难以理解,由于所言都是先辈功深以后的境界,更是专业之言,未经学习,自是难以明白。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乃是太极拳的本体所在,正是学习太极拳所要学习与了解的主题,不知此本体真义,又何能知太极拳?自古辗转流传以来,真义渐渐流失,太极拳本不在外面姿式,而以外面姿式为主求,致使有心于学习太极拳,无从学到真正的太极拳。
本书为服务读者,谨本经歌宗师所言,说明太极拳的原貌,所言全本经歌宗师之言而言,并就论经歌解内容,分别作详细诠释,并予意译,同时提供运作之法,更由于太极拳本是道家的修为之功,是道家的思想,不但是修心养性,祛病延年之功,亦可制敌与防身,为对抗之术,谨本先圣老子之言,以及兵法,说明太极拳理念的根源,以利学者在根本上认识太极拳,了解太极拳学而难成的原因所在,贡献于读者,若有偏失,敬祈高明指正。
陈传龙谨 述于臺北
2015年12月
目录
自序——陈传龙
序文——思惟太极拳之原萃
楔子 太极拳难知难学难成?
前言
第一节 太极拳是内练意气之内家拳
一、经歌之言
(一)拳经云:「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二)十三势歌云:「屈伸开合听自由」
(三)真义歌云:「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二、各家宗师之言
(一)武派武禹襄
(二)郝派郝月如
(三)孙派孙禄堂
(四)杨派杨澄甫
(五)吴派吴公仪、吴公藻兄弟
(六)陈派陈长兴
(七)陈派陈鑫
第二节 太极拳看不见
一、内在之功
二、练功非练形
三、拳架是练内
第三节 受外家拳先入为主观念影响
一、外家拳思维的误导
二、内练之功乃内家拳之本
三、自古难知
第四节 结语
太极拳与外家拳特性对照表
上篇 认识太极拳
第一章 太极拳之根源
第一节太极拳的理
第二节太极拳的体
第三节太极拳的用
一、用的原则
(一)以静制动
(二)以柔克刚
(三)后发先至
二;用的方法
(一)松柔不用力
1、不用力的作用与意义
2、松柔的作用与意义
(1)以弱胜强
(2)养生益寿
(3)培养内劲
(4)沾连粘随
(5)令人不知
(6)周身弹簧力
(二)不丢不顶
第二章 太极拳的特性
第一节 太极拳只有一种
第二节 太极拳似慢实快
第三节 太极拳在内不在外
第四节 太极拳之修身养性
第五节 太极拳以松柔为本
第六节 与外家拳的不同
一、不能做同样的思考
二、价值与意义的差异
三、不可互用
四、要有信心
第三章 本于道家之思想
第四章 从兵法了解太极拳
第五章 论经歌解意涵
第一节 论经歌解引介
第二节 拳论篇
第三节 拳经篇
第四节 十三势行功心解篇
第五节 十三势歌篇
第六节 打手歌篇
第七节 真义歌篇
下篇 太极拳的运作
第一章 运作的观念
第二章 运作的本体
第一节 预备式(混元无极桩)
第二节 起势(大鹏展翅)
第三节 走架
一、松柔不用力
二、分清虚实
三、节节贯串
四、不可双重
五、本于阴阳
六、摺叠转换
七、唿吸自然
八、是后天之能,非先天动作
九、动中求静,动静合一
第三章 推手
一、搭手
二、接敌不接
三、捨己从人
四、不顶不抗
五、虚实
六、中定
七、不动手,不用手
八、佔势
九、动必求柔
十、发劲
第四章 太极拳的劲
一、化劲
二、走劲
三、引劲
四、蓄劲
五、拿劲
六、发劲
七、掤扌履挤按採挒肘靠八法之劲
八、沾连粘随劲
九、听劲
十、懂劲
十一、败倒劲
十二、接劲
十三、螺纹劲
十四、松沉劲
十五、明劲
十六、暗劲
十七、抖擞劲
十八、长劲
十九、短劲
二十、弹簧劲
二十一、滑熘劲
二十一、走丝劲
二十三、六合劲
二十四、包裹劲
二十五、拉吸劲
二十六、撕裂劲
二十七、鼓盪劲
二十八、虚无劲
第五章 歌诀
一、哪有歌
二、对应歌
三、本义歌
四、四忌歌
五、神气歌
六、求真歌
七、打手心诀
八、太极拳好了歌
九、习拳偶感
十、内劲颂
十一、推手歌
十二、柔劲歌
十三、形影诀
着法 日起有功
一、感悟笔记
二、太极拳要诀
三、太极拳答问
真境 极拳透视
论为何太极拳久学难成
论如何学成太极拳
太极拳的辨与证
太极拳的玄妙之机
论太极拳的运动特质
太极拳与神
◎附录
老子道德经
清静经
武氏打手要言 武禹襄
太极拳小序 李亦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