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武术 > 陈氏太极拳【基础24式】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浏览纪录

陈氏太极拳【基础24式】

prev next

陈氏太极拳【基础24式】
  • 商品编号: gdd3814
    出版社: 金大鼎
  • 作者: 洪允和
    出版日: 2015/11/01
    ISBN13: 9789869133814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190x260mm
    页数: 271
  • 定价:  NT$450元
    匯率参考:  换算成人民币
  • 优惠价:  9 NT$405元
  • 商品库存: 1
  • 购买数量:
    商品总价:
  • 点击数: 5966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陈氏太极拳 基础24式套路 精解

  陈氏太极拳第17代宗师陈发科先生—静庐陈氏太极拳社创办人潘咏周大师—在台嫡传弟子、国内拳界知名教练裁判及拳学讲师—洪允和老师,累积30余年丰富太极拳教学经验后之第一本着作。
  书中首次揭橥「太极拳默会知识」之传递-
  ●人们对接触到默会知识的知觉常常是稍纵即逝的,也因为这主种独具的特质,太极拳默会知识的取得更需要透过不断反覆的观察与练习,带领身体去记忆那不可言说,却可感受的深层内隐体悟。
  ●太极拳的学习,默会致知的方式通常以「观察拳架示范–听讲与修正–提问–反覆练习–理解–形成肢体运动惯性」的迴旋路程,进行着拳术运动技能与知识经验之传承。
  对于太极拳之默会知识,我们可分两方面来探讨:
  一、太极拳默会之体会:太极拳博大精深,欲求其艺之精进,势难仅依课堂上之所学而达成。除老师于招式之讲解、示范之外,习者自身且须一次次反覆之模仿、演练,直至熟悉,并从而揣摩、领悟而致内化。太极拳理法之传递过程,为「理解─观察─模仿─跟拳─省思─意会」,拳架锻鍊过程,用意于每着拳势的起、承、转、合,而使一气贯通,神气毫无隔断。不但呈现外在之形象,并能表达内里之劲气。须借助不断之练习,长时间之观察领会,学习身体更深层意、气、劲之表达。此外,由于太极拳默会之体会无法建构标准,因此其学习方式须经由师徒技艺传承,进行长期锻鍊,并加以身体之领悟展现,始能得其奥妙。
  二、太极拳学习之内蕴:基本上,太极拳所寓含之深奥境界,的确隐含着「未可明言的知」,且具不可测量之深度。潘咏周大师曾提及当年学拳时,陈发科宗师从不曾跟他们解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术语。所谓功夫不到,说也说不清楚,要想真正明白拳术之妙处,唯有透过默会知识之学习特质,不断学习,以达更深入之领域。
  太极拳之探索学习过程中,有着一股驱策之力量,因它不只标志着,习者仅为一味之跟从,仍须透过习者主动,且全然之投注心力。而每一付出之心血,均将逐步内化,成为习者本身之功力,且为他人所无法复制、取代,甚而带走。诚如潘咏周大师所言,凡学一技一艺,都要具备信心、敬心、诚心、忍心与恆心,才能有所成就。实因太极拳学问之深不可测,说不出的,更是需要岁月之默默耕耘。

本书特色

  陈氏太极拳【基础24式】拳式精解
  「基础24式拳架」虽属陈氏太极拳初级拳架,然亦经洪允和老师累积教学30余年之丰富经验,对拳势动作之不断检视与考量,将陈氏太极拳入门基础24式拳架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之练习途径做很清楚明晰之解说,其精闢入理,实为珍贵。
  教学重点在于拳势分动之适切,与动作清晰之解说。本书介绍之拳架演法,力求简明。各着中之分动,主要是为便于学习与检视。动作叙述虽有先后,但动作须求气势贯串,一气呵成。本书即依此特性,加强分动与解说之最佳化。明示陈氏太极拳基础24式,其拳势运行之「法」外,并将每一分势,各部之详细描述,分列于「手」,「眼」,「身」,「步」各分项中。各部之位置、方向,甚至角度,及所採步法,均尽可能分项标明清楚,俾使读者易于理解与学习。
  本书介绍之拳架演法,力求简明。各着中之分动,主要是为便于学习与检视。动作叙述虽有先后,但动作须求气势贯串,一气呵成。陈鑫谓︰「千言万语,难形其妙,当场一演,人人可见可晓。」习者锻鍊时,多加注意,自可会通。
  以下将本书之构思及其目标,做一整体之说明:
  一、潘咏周大师招式说明。每势分动动作前之解说,包括释名、演法、说明等,摘录自潘咏周大师所着「陈氏太极拳大全」中之「陈氏太极拳十三势老架拳架图解」一章,并置于每一分动叙说之前,以助习者得以溯源与对照。其中若有因衔接动作之不同,叙述因而稍有变更,均併于说明中予以标註。
  二、本书所介绍之拳架,有关身躯四肢之姿势要求,与内部之意气运行,已于潘咏周大师所着「陈氏太极拳大全」中之「节解总说」一章详有说明,有关练拳之注意要点,皆无不同。故不予重复,请读者自行参考。
  三、清楚标示姿势要求。每一分动于身体各部之要求,除动作运行过程中,「法」之整体叙述外,亦分列「手」、「眼」、「身」、「步」等项,并清楚标示各项之姿势要求,作为学习时参照之规矩。
  四、可供检视之重点提示。重点提示每一分动之最后,均有以粗黑圆形符号●标志之「重点提示」一栏。此为练拳时须留心之处特别予以提示,以助习者自行对照与检视。
  五、拳理解析明示理法。每一势之最后,均列有「拳理解析」一栏。此为陈氏太极拳依据太极之法,而发展出之用拳之法,多与参考,将对陈氏太极拳理法之了解,更为透彻。
  陈氏太极拳义精理严,其行功之要诀,归为身法中正,虚领顶劲,唿吸自然,与气沉丹田四者。习者于学习拳套之同时,配合动作之刚柔快慢,一本陈氏太极拳练拳之法则,一举一动,本质不变。则一切身法动作,日久自能合度。
  或问对于拳架为何仍须如此讲求精细?洪允和老师言:其因至简,欲其「合度」也。其因至简,欲其「合度」也。本书不仅适合陈拳之初入门者,其他学员亦能藉本书重新检视自己拳架,精益求精,不断进步!

前尘远影|忆恩师潘咏周

  先师潘咏周,字作民,号新之,江苏省吴县人。生于民前六年,逝于民国八十五年。为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七代宗师 陈发科公之嫡传, 发科公曾明示 先师,其所授者,为陈氏第十四代 陈长兴公所传,且未曾更改过之拳架,故先师向来珍视此拳,虽歷经战乱,却无一日离拳。
  先师之太极武艺已臻妙境,但对其他各种拳术,亦多所涉猎。与其他武术耆宿,亦友善往来,并相互交流,故能贯通各类拳术。于「拳」之一艺,精而益精。家中拳术之藏书甚丰,且极下功夫研究,几乎每本书中,均加註眉批,或提示重点,无怪乎能博学而通达。另 先师治学极为严谨,犹记整理文稿之时,遇有一字,不解其用,询之于 先师,先师随即搬来厚厚一堆辞典,引经据典,百般解说。先师用心之真用意之诚,直让人永生难忘。

拜师学艺
  先师幼年因多病失调,及长体弱,常患头痛心悸之症,依赖药物,终鲜见效,深感身体衰弱,非药石所能见功,乃探求健身方法,而兴起学习太极拳之念头。 先师之习拳过程,歷经杨氏、吴氏,而后为陈氏太极拳。先于十九年,于北平太极拳研究社习杨氏太极拳。当时,社长为杨澄甫先生,教练为严鹤川先生。后又蒙其六叔介绍,从刘慕三先生习吴氏太极拳,刘先生之老师为吴鑑泉先生。又经刘先生引见,于二十年一月正式拜 发科公门下习陈氏太极拳。
  先师当年仍为在学学生,就读于北平大学法商学院。 先师曾讲述当时习拳经过:每晨上学前,先至刘慕三先生公馆从 发科公习拳。练完之后,再至学校上课。每逢週日,师兄弟们便齐聚 发科公教奉之「覃怀会馆」,跟随 发科公练拳,一练便是一整个上午。 先师忆及当年练拳之勤,每到晚上欲就寝时,均得借助于手,把自己之腿给拍上床,才得就寝。终于,某日 发科公对先师说:「作民,可以出手了。」此言一方面是赞许,一方面亦表示 先师之拳艺已更上层楼了。
  先师平日锋芒内敛,不与人争。但亦曾提起,曾于上海与粗壮之车夫,发生争执一事。当时,双方一言不和,孔武有力之车夫,突然间竟勐扑过来, 先师举臂一掤,瞬间便将其震飞了出去。
  经由明师指点,扎实锻鍊,及自身努力,成就了 先师对于太极拳之极深体会。超过半个世纪,每日勤练不辍,晚年身子依旧硬朗,修为更是为人称道。 先师夫人就说过:「几十年来,从未见过老师发过脾气。」此正是太极功夫上乘之显现。

传道授艺
  先师于三十八年播迁来臺后,因公职在身,无法专心教学。直至民国六十二年公职退休后,才能较为专心,开始于新店教拳。当时 先师年岁已大,且因德高望重,虽知功夫高深,学生却不敢造次,除非老师主动,从不敢要求与老师搭手,与老师对谈,必也垂立一旁,以老师为尊。遇有表演、比赛,只要经由师兄交代,公布时间、地点,众人必皆自行排除困难,准时到达,亦从无二言。
  先师之于教学,则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虽一手一思之微,必教导说明至正确而后已,故学生唯肯用心学习,不断深思,反覆练习。必能有所体会。而 先师最常挂在嘴边,勉励学生之语,则谓:「招有尽,劲无尽。」「太极拳之真诀,唯在苦练二字而已。」乃告诫学生,招式总有技穷之时,不足为恃,唯有加以苦练,练出真劲,全身浑然无迹,始有妙景可言。
  其时上课,为每周日上午十时至十二时,于新店宏光幼稚园练拳。上课时 先师均坐于一小凳子上,旁置一壶开水,一个杯子。静观每人轮流上场演架,并不时指点,有时人数众多,不及上场,时间已到,只好留点小遗憾带回家去。不过,幸好我向来有做笔记习惯,故只要有人上场演架,即可记下上场演架者,各须注意之重点,因此每次总有收穫。 先师教学极少缺席,偶遇须外出开会, 先师亦早早赶去,速速就回,唯恐耽误大家习拳时间。犹记有一次颱风,风强雨大,我仍想去场子练拳,接近幼稚园时,从场外远远望去,有一人身影在场,走近一看,竟是 先师,真是令人感动。
  先师之纠正动作,是令学生逐一演架,再从旁加以指导。遇有未学完者,先是调整已学架子,再教新招:亲自带领二至三次后,学生即自行在旁练习,或者请教师兄。其间,上场演架着若由上周至今,未勤加练习,而致动作生疏,或致僵硬者, 先师则不多言语,仅别过头去,就足以令人羞愧,反躬自省了!

师生互动
  先师一生淡泊名利,诚恳厚道以其治事严谨,学问渊博,又蒙明师真传,能穷其心力于拳艺之探求。不但备明理法,于太极拳亦復精微入妙,举手投足往往令人嘆为观止,神往不已。对待学生,则视如己出,嘘寒问暖,无微不至。故学生于探讨拳艺之同时,不知不觉中,于待人接物之礼节,亦收潜移默化之效! 先师对学生习拳状态,亦非常注意。并记录学生每次上课之出席情形,及学习状况。遇有学生发生困难,尽可能即时提供协助,使能安心习拳。 先师向来宽以待人。但律己甚严,虽已届耄龄,生活起居仍亲力亲为,不假他人,众弟子虽心心念念,却总也不敢违背老人家。但「不麻烦人家」,也为 先师晚年带来了一段不愉快插曲。
  民国七十五年十二月间,众人深感有必要将 先师数十年于陈氏太极拳之实践心得,与研究资料公诸于世,以俾益于后之习者,故倡议集资出版,并接洽各项事务,却由于 先师所持「心里过意不去」「不麻烦人家」心态,而致生变。学生之中有一日籍人士,适时介入,鼓吹其出版技术及经验,并能兼录制影带等。原本大众乐观其成,不料制作中途,其人却音信杳无,了无踪迹。拖了数年,直至七十九年始有联络,并向其索回一千多张,大小不一散乱之 先师之珍贵拳架相片及拳学书稿后,出书之事,才由学生们接手而正式展开。并由 先师定名为『陈氏太极拳大全』,共分三卷出版,每卷编有拳架、相关论述与参考资料。第一卷为头套十三势老架,第二卷为二套砲捶,第三卷为头套十三势小架,及头套十三势新架。出版工作直至八十四年十二月,始告完成。
  先师每晨有练拳习惯,但上课时,却极少完整打完一套拳。为了一睹 先师行拳风貌。当时就常于早晨五点多,至 先师寓所楼下。待 先师下楼,跟于身后练拳,并随 先师之兴起,有时打快,也有时打慢,有时偏刚,也有时偏柔。完全放下自己,专心模仿,总让身体感觉舒畅。练完拳后,接着上楼,与 先师及师母谈拳理,话家常,享受于春风般之和顺中。至中午时分,通常会留下用餐,直待 先师以浓厚之江苏乡音说:「吃他利」,叮嘱我把食物都吃完,才打道回府。数十年来与 先师情谊深厚,有时也代为处理一些琐事。最令人印象深刻之事是 师母有次见面,神情十分激动,并告知于我,前一夜闻 先师梦中言:「洪允和,洪允和来了,就好了。」

嘉惠后人
  先师深感当今社会崇尚科技,发展多元,于拳术之锻鍊功夫,亦趋向简化速成之势。唯恐陈氏拳艺之传统理法,日久湮没。故于民国八十二年,指导成立陈氏太极拳分会,以推展拳艺;并于八十三年完成影像录制;另又着书立说,于八十四年编述完成『陈氏太极拳大全』一书,共分三卷,书中引经据典,丰富详实,洵为鉅着。此些珍贵遗产,对于日后陈氏太极拳之研究,与中华文化之保留,均极具价值。
  「静庐」之称,则缘于 先师于新店居所,惯用习称之谓。回忆当年于「静庐」,师兄弟们相聚从学之景,歷歷在目,恍如昨日。然过去视之当然之殷殷之情,已不復再见,恳切之语,亦不復可闻。抚今追昔。愿我同门,均能齐心协力,维护此传统拳架于不坠,代代相传。
谨附王右钧师兄咏师对联
咏文授拳 作育英才 太极见圆光
周严随顺 民莫与争 宇内称妙手
洪允和 104/9

自序|孤峰顶上

  任一艺能之深究,必能对生命律动产生一定之动能,并发挥其影响力。三十余年岁月流光浸润于太极拳之深究中,太极已然融于吾之生命,生活之中亦充满了太极。
  回忆当年初学牶时,从未想过教拳,却「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知不觉中。却也教了三十余年,真是始料所未及。回想练拳时日之心情,虽有万般感触,现今倒「也无风雨也无晴」了。也恰似诗人周梦蝶先生之所形容:
  没有惊怖,也没有颠倒
  一番花谢又是一番花开。
  当年,仅思及以小我之力,为 先师分忧解劳,为太极拳作文化传承,而先后投身于整理 先师资料与心得,出版『陈氏太极拳大全』,及拍摄 先师演架之动作,制作「陈氏太极拳」影带,以传后世。期间,再兼而四出教拳。转眼间,光阴恰似过隙白驹,却已数十寒暑,过了青春无少年了。而今已届六十,想像梦蝶先生诗中之景——
  想六十年后你自孤峰顶上坐起
  看峰之下,之上之前之左右
  簇拥着一片灯海——每盏灯里有你。
  意象中,每盏灯里传递着一把传统拳艺之薪火,嬗递着万丈丰厚文化之光芒。

坚定挺立
  太极拳博大精深,易学难精。练拳若未积累相当时日,并具相当体会,不易产生自信心。其因或为拳势动作,作不到位;或曾与人试劲,却遭打击;或是期待健身,未能如愿等等种种因素,致感挫折。为此 先师提出学习之道,必具「敬心、诚心、信心、忍心、恆心」等五心之说, 先师亦时而勉之曰:「具此五心,自无不成之理。」
  个人练拳过程,亦曾遭受无数困难。尤以当年进入中华民国太极拳总会时,为其中最年轻之理监事。其时,拳界多德高望重之士,身居其中,论年龄,论经歷均显单薄,同练陈氏太极拳者,寥若晨星,实为罕见。故常形孤影只,岑寂一旁。遇有切磋,则心生胆怯,相邀推手,习惯又大不相同,亦常失利。所遇挫折,不可胜书。幸而意志甚坚,并谨守 师言「要勤学苦练」之勉,并相信陈氏太极拳之传,绝非空泛。虽一时受挫,但仍不懈反进,并从中获取更多经验,知己知彼;结交更多好友,友善相待,故能挺然于今。

薪火之传
  再言开班教学,需要勇气。一则教拳风气未开,二则恐人踢馆。开始时受一昔日师兄弟之託,教其子打拳,为此又另邀其公司员工,二人为伴一起学拳。就此初生之犊不畏虎,无畏无惧,于臺北民生社区租一场地,正式对外开班教学。经口耳相传,人数渐多,教学场次亦渐增,陈氏太极拳亦渐为人所知。春风化雨,以至于今。稍可安慰者,至今已略具规模,并为利于推广传习,于一零二年成立「允轩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以为承续中华传统武学百年之计。然太极拳艺,博大精深,蕴含丰厚。即使穷极一生,仍终未能根究;但薪火之传,数百年递嬗,却不可稍懈。故于年岁五十之后,收纳弟子,以为薪火之传。

推广宣扬
  而陈氏太极拳之推广,又是另番经歷。八十二年于中华民国太极奉总会,成立陈氏太极拳分会。在这之前,许多人对于「陈氏太极拳」非常陌生,甚至未曾听闻。曾有人洽询太极拳总会,竟回答:「臺湾没有陈氏太极拳」。可见陈氏太极拳之少见,也激励个人推广陈氏太极拳之决心。
  成立之隔年,亦即八十三年,于太极拳总会首次办理「第一次陈氏太极拳教练讲习」,指导学员学习陈氏太极拳。又经多年推展,直至八十七年主委盃太极拳锦标赛,终于筹划成功,促成陈氏太极拳正式列入为比赛项目。至此之后,各项大会中,始能见识到刚柔相济之陈氏太极拳。三十余年来,推广之足迹遍布南北,并远至臺东。曾于国内各地机关,协会等各处教拳,亦多次远赴国外,以臺湾本土发展之拳术为傲,宣扬臺湾之太极拳文化。

文化递嬗
  出书不难,难在言之有物,立论正确,更可为有心习拳者终生依循。毕竟一趟好拳,可伴人一生一世,不可不慎!陈氏太极拳基础24式,虽为基础拳架,却也筹备了十多年,始言出版之事。其中原因: 先师当时所传,与今所教,拳架虽同,然方式大异。以前学拳单纯而专心,老师领着学生,演练二至三次,就得自行练习,一套老架六十四式,两个月即学完。故学生学拳时,均用心而无旁鹜,期能把拳学好。今之时空背景不同,发展多元,讲求实效。故于教学之安排亦自不同,须清楚而有效。故教学重点在于拳势分动之适切,与动作清晰之解说。
  本书即依此特性,加强分动与解说之最佳化。明示陈氏太极拳基础24式,其拳势运行之「法」外,并将每一分势,各部之详细描述。分列于「手」、「眼」、「身」、「步」各分项中。各部之位置、方向,甚至角度,及所採步法,均尽可能分项标明清楚,俾使读者易于理解与学习。或问,为何须如此大费周章?其因至简,欲其「合度」也。 先师言:「必焉明白拳理,熟练拳架,手眼身步法,悉合规矩,善于用意,巧于行气,一举一动,皆能合度,是为小成。」
  此外,亦将本人一零三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获颁「最佳论文奖」之「太极拳辅助教学运用」之研究中,有关太极拳学习之默会知识予以扩充,以飨太极拳之爱好者。着书立言乃千秋之要事,过程中用心之严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期望本拙作于后进者之学习,能有所助益;于太极拳文化之传承。亦能有所贡献。
洪允和 104/9

洪允和——允轩陈氏太极拳研究会创办人
在臺湾陈氏太极拳领域之事蹟与建树
 1.在臺第一代弟子。
  1980年正式从 潘咏周大师学习陈氏太极拳,为 潘咏周大师于臺湾之第一代弟子,秉承发扬传统武学之志,推广拳术长达30余年。
 2.出版第一套全书。
  1989年至1996年间,与王右钧君、李文光君共同蒐集、整理、校对,并出版 潘咏周大师毕生心血之文集鉅着『陈氏太极拳大全』共三卷。
 3.成立第一个分会。
  1993年于中华民国太极拳总会,发起成立陈氏太极拳分会,发扬传统陈氏太极拳。管仲福君当选为首届会长。
 4,办理第一次讲习。
  1994年于中华民国太极拳总会,办理第一次陈氏太极拳教练讲习首次于总会,开班介绍陈氏太极拳,指导学员学习陈氏太极拳。
 5.出版第一片光碟。
  1997年出版,由法籍学生Vincent君拍摄、制作,并出版当时堪称国内第一片之陈氏太极拳互动式教学光碟「陈氏太极拳老架」。
 6.成立第一个协会。
  1997年向内政部申请,发起成立中华陈氏太极拳协会,发扬传统陈氏太极拳。马廷基君当选为首届理事长。
 7.促成第一届比赛。
  1998年整合教授之各教练场,鼓励学员参加比赛,促成于第一届之主委盃比赛中,正式将陈氏太极拳,首次列入为比赛项目。
 8.编撰第一套套路。
  2002年于中华民国太极拳总会,担任总召集人,与臺湾北、中、南之陈氏太极拳名师,共聚一堂,歷经两年,多次之集会、研究、讨论编撰完成臺湾陈氏太极拳之第一套比赛套路——陈氏太极拳48式竞赛套路。
 9.开启第一套典藏。
  2006年由国科会补助,国立体育学院陈五洲教授提出「太极拳数位典藏」计画:将国内太极拳武术名师动作以数位方式典藏,其时担任陈氏太极拳项目之示范老师。
 10.开办第一个讲堂。
  2010年于各教练场,开办华学讲堂,解析拳术中之身法、势法、劲法与理法,以贯通学拳之要,引领学员探索由着熟而渐入懂劲之径。
 11.通过第一个认证。
  2010年经由新北市劳工大学申请,以「陈氏太极拳24式」通过教育部之成人教育研究中心,其中之非正规教育课程认证中心之课程认证,达成具申请核发大学学分之资格。
 12.荣获第一名殊荣。
  2014年发表太极拳论文「Facebook社群网站与影片媒体在太极拳辅助教学运用上之研究」,获TAECT颁发最佳论文奖。肯定多年来戮力于太极拳之研究,教学与创新之努力。

目录
允轩陈氏太极拳研究会
渊源与传承
允轩定名与展望
潘咏周大师。珍贵奉照与拳学心法
前尘远影——忆恩师 潘咏周
自序——孤峰顶上
洪允和——允轩陈氏太极拳研究会创办人
在臺湾陈氏太极拳领域之事蹟与建树
【第一章】源远流长——珍贵之陈氏太极拳
 一、陈氏太极拳之创造与流传
 二、允轩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之渊源
【第二章】太极拳默会知识
 一、太极拳默会知识之涵义
  (一)太极拳默会之体会
  (二)太极拳学习之内蕴
 二、太极拳默会知识之学习核心
  (一)敬静入拳
  (二)理解至当
  (三)观察入微
  (四)模仿得法
  (五)跟拳得似
  (六)省思内化
  (七)意会通彻
  (八)锻鍊无息
【第三章】陈氏太极拳之理法
 一、陈氏太极拳之拳理
  (一)缠丝劲
  (二)虚领顶劲
  (三)沉肩坠肘
  (四)含胸拔背
  (五)塌腰落胯
  (六)心气下降
  (七)震脚
 二、陈氏太极拳之练法
  (一)用意行气
  (二)身法中正
  (三)贯串相连
  (四)虚实分清
  (五)由柔生刚
  (六)先慢后快
 三、太极拳之基本功法
  (一)调息
  (二)抡臂
  (三)弯腰
  (四)屈膝
  (五)抖臂
  (六)拉肩
  (七)仆腿
  (八)压胯
  (九)插脚
  (十)蹬脚
  (十一)摆脚
  (十二)抖腕
 四、陈氏太极拳之基本动作
  (一)手法
  (二)步法
  (三)腿法
 五、陈氏太极拳之动作特点
  (一)蹦蹿动作
  (二)跳跃动作
  (三)发劲动作
  (四)震脚动作
【第四章】陈氏太极拳-基础24式拳架
 一、基础24式拳架説明
 二、基础24式拳谱
 三,基础24式拳架.套路精解
【第五章】太极拳自我淬鍊
 一、壮实胆识
 二、神气鼓荡
 三、劲力飞扬
附录
 允轩.拳学讲堂
 允轩陈氏太极拳研究会.课程架构

显示完整说明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