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心能变现一切,修行即是修心
传说印度龙树菩萨承大乘行愿,发心潜入龙宫的藏经阁读经,后从龙宫携出《华严经》下本,才得流传世间。华严宗依《华严经》而立,以法界圆融无碍为宗旨,宣扬一心含摄无量,并直指唯有修心才能成佛。本书提契华严宗的基本概念及主要义理,让你步入华丽庄严的佛法殿堂。
自序
佛家学说博大渊深,浩瀚如海。《华严经》卷数繁多,辞义艰涩;华严宗体系完备,理论精微,诚令初学者望而却步,遑论钻研,尤有甚者,竟致束之高阁、弃而不顾,殊为遗憾!
华严宗依《华严经》而立,从理论上说,《华严经》宣扬「一心」含摄无量、缘起无尽,时空愿行等相即相入、无碍无尽的理境。「一心」包容万有,摄受太虚,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华严经》虽浩如烟海,广漠无涯,然其所显义理,无非「一心」的全体大用。一切现象皆为「一心」所变现。「三界唯心」是《华严经》用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的原因,以及宇宙万有的根源。三界诸法与世间所见,无一不是「一心」所造,甚至有谓「心造诸如来」(《六十华严.十地品》),如来也是「心」的产物。既然心造如来,心造众生,那么,就「心」这个绝对的主体而言,诸佛之心与众生之心,完全平等无差,所以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同上),从实践上说,成佛毕竟有赖于「心」,「心」才是成佛的主体。因此,成佛的关键在于修心,唯有修心,才能见佛。
华严宗三祖法藏说:「尘相虚无,才能见佛」(《华严经义海百门》)、「离心之外,更无一法」(同上),四祖澄观把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归为「一心」。五祖宗密主张「境不自生,由心故现」(《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认为「总该万有,即是一心」(《註华严法界观门》)。尘相、幻相,一切现象全是「一心」所现,「缘虑分别,亦唯一心」(宗密《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一上)。一切攀缘、思虑都是「一心」的作用,这个绝对真心「能现一切色像,亦能随意出生一切所要之物」(同上),因此,「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八十华严。.夜摩宫中偈赞品》),「心行」即由心修行,因为「心」能变现一切,所以修行即是修心。心疾不除,极乐仍是苦海;妄想不生,娑婆胜于西天。日常生活中,念念都是修行,端看如何用心而已。《八十华严.净行品》记载: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一百一十种有关修行的问题,文殊菩萨仅答「善用其心」四字。「心」是万法的本源,用于善,则善;用于恶,则恶。若能念念不忘众生,念念上契佛心,即是「善用其心」。此外,更须安歇狂心,止息妄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生死之根,在于妄念,妄念既无,必可解脱。经由息灭妄念、善用其心,才能断除惑业、体证真如。
年来于辅仁大学哲学系讲说,「华严哲学」,撰有讲义。今受东大图书公司邀稿,乃撮其要旨,详加补缀,作有系统的铺陈,笔之于书,名曰「华严宗入门」。自忖学养未逮,体悟有限,率成斯篇,纰漏错谬,恐所难免,深望读者,不吝指正,则幸甚焉!
刘贵杰序于国立新竹师范学院哲学研究室
中华民国九十一年元旦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华严典籍的形成
第二节 地论师与华严学
第三节 本书内容概述
第二章 《华严经》的译本、结构与思想
第一节 《华严经》的译本
第二节 《华严经》的结构
第三节 《华严经》的思想
第四节 《华严经》与密教
第三章 华严宗的歷史发展
第一节 唐朝时期华严宗的演进
第二节 唐朝以后华严宗的流布
第三节 民国以来华严宗的传衍
第四章 华严宗的判教观点
第一节 南三北七的判释
第二节 五教十宗的判释
第五章 华严宗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法界与一真法界
第二节 理与事
第三节 体与用
第四节 性与相
第五节 一与多
第六节 相即与相入
第七节 三昧与海印三昧
第八节 十佳与十地
第九节 华藏世界
第十节 入法界即入世间
第六章 华严宗的主要义理
第一节 明辨色空
第二节 体会理事
第三节 法界缘起
第四节 三性一际
第五节 因门六义
第六节 四种法界
第七节 六相圆融
第八节 十玄缘起
第九节 心造万法
第十节 性起思想
第七章 华严宗的修证途径
第一节 法界观
第二节 唯识观
第三节 还源观
第四节 断惑论
第五节 佛身论
第六节 佛土论
第八章 华严宗与禅的交融
第一节 华严宗的禅化
第二节 禅学的华严化
第九章 华严宗与程朱理学
第一节 华严义理与二程学说
第二节 华严义理与朱子学说
附录 华严宗名着选读
一、华严金师子章
二、答顺宗心要法门
三、华严原人论(节选)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