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菩提树下,佛陀证道;释尊教说,广植众生
佛教一直以宗教的立场来开导大众,使人得到精神安慰。再加上佛教能建立思想,使其成为人们实践的支柱,这更对各种优异文化的形成、深化、发展等,有很大的贡献。本书全部围绕在「何谓佛教」这个主题上,对于佛教入门所必须述及的各种问题,以平实的文字做忠实的叙述,使佛教的整体面貌得以开显。
译序
人过了六十岁,总是会回顾自己的过去。我也是过了六十五岁后,常回顾反省自己走过来的人生之路。
在这六十八年的人生中,我做了三十几年的翻译工作,有时因为写久了手腕痛,有时脖子痛,却总是乐此不疲。但近年来我认真地思考未来不多的人生,应如何生活着。
这两三年来,我在家听了一些儿媳说的佛教教义,对人生感到悠闲的当下,东大图书公司的编辑先生打电话来联络我,希望我翻译三枝充悳教授的《佛教入门》时,我真是惊喜。最巧的是,这正是我去美国三个月回台北的第二天还时差刚睡醒,听到要译这本书,我的心情是先惊呢?或是喜呢?自己也分不清,也许是这两种感情同时涌出来的吧!我脑海里首先闪过的感受是,我终于与佛陀相遇,佛陀向我伸出救济的手,佛陀对我说:「妳翻译《佛教入门》,让臺湾的众生读。」我自己对自己这样解释。
于是我在两个月的时间译完这本《佛教入门》。
《佛教入门》是由日本出版界最具权威的岩波书店,于一九九○年一月二十二日出版,我手头根据的是二○○○年十二月五日发行的第23刷本,是颇受读者肯定欢迎的佛教指南书。作者三枝充悳教授是日本东京大学、德国慕尼黑大的文学博士、哲学博士、也是印度学、佛教学之世界权威中村元先生的弟子,当今日本佛教学学者。
本书作者累积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以简洁易懂之文章写出给想要了解佛教之初学者的入门书。全书分为三部门,分别记述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教诞生前后的印度社会、文化背景、教团成立经过,以及二千五百多年来的演化——由佛陀「对机说法」的原始佛教(初期佛教),因何而发展为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教(北传佛教)。又,在印度诞生的佛教,为何在印度灭亡,反而在国外各地——中国、韩国、日本、西藏以及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各国发展的经过情形。
第二部佔全书五分之三篇幅,记述佛教思想与其演变,读者可从这部获得真正的佛教教义。三部门之外,另有一篇前言。
这篇前言可以说是此三部门的提要,初学者如果熟读几次后,再按照第一部、第二部之顺序阅读下去,就容易把握佛教宇宙,让读者获益不少。
黄玉燕
2○○2年12月28日
序言
本书的内容,从头到尾都围绕在「何谓佛教」这个主题范围内。
佛教自从释尊(乔达摩,佛陀)创始以来,大约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它对于人口稠密的东亚各地诸多民族,至今一直有重大的影响。而本书以其根源的印度佛教为论述的主题,这是因为佛教乃诞生于印度,而在那里有它于各年代成长和成熟的果实,并且这些果实的每一个种子,已开花成为亚洲各地的佛教。但是,偶尔也有其变种现象的发生,这是难免的。
不用说,佛教一直以宗教的立场来开导大众,使人得到精神安慰。再加上佛教能建立思想(哲学),使其成为人们实践的支柱,这更对各种优异的文化之形成、深度化、发展等产生很大的贡献。从这些情形也可看出,佛教在各地已有不少习俗化的痕迹。
在另一方面,佛教学在近二世纪中扩大至全世界各地,屹立不移,而其成果则在于解明和确定了许多资料,即使是对一个字,学者也贯注锐利的智慧与莫大的精力。
本书将针对佛教学中如何来阐述某种教义,以及目前的实际说法为何来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除了充分考虑到佛教学(其中也对文献学),尤其以思想(哲学)为核心来论述之外(虽然所述的内容或许不够周全),也尝试将佛教与西洋的各种思想做个比较。
在本册小书中,对于「佛教」入门必须述及的各种问题,尽量依据以往的学术研究,以平实的文字和句子做忠实的叙述。
三年多前,我与四十余年来承蒙教示的恩师中村元先生共着(バウッダ.佛教》(小学馆),那本书论述的重点在于特别的各种事项,而在本书中,论述的目标则在于佛教整体的把握,其中也转载前着里的部分拙文。
在本书中,除了汉语以外的各外国文字,都以目前在日本通行的片假名加以标记,并将其原语之大部分加以罗马字化,列入索引中。
本书执笔之时,中村元与平川彰两位先生,以及许多前辈、学友的着作和论文,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并且在出版上,自从去年初秋以来,受到岩波书店的合庭惇先生与坂本纯子女士热心的协助,而在索引制作方面,也有文学硕士丸井浩与光惠夫妇的帮忙,在此谨向以上的各位前辈以及有关的诸位先生深深地表示谢忱。
三枝充悳
1989年12月8日
前言
一、「佛教」一词
现在日本常用的「佛教」一词,始于明治时代,在这以前的一千余年期间,则称为「佛法」或「佛道」。
中国从前则多称唿其为「佛家」,不久后其中的天台宗或华严宗等(隋朝以前称为毘昙宗或地论宗),各宗创始后,便以各自的教法为名,称之为「宗教」,并且这个称唿也广泛流传至日本。也就是说,有许多「宗教」属于佛家与佛法,其歷史也长达一千年以上。在中国方面,古时候也有根据佛教的内容而译成「道教」的例子。现代日本已受「佛教」一词的影响,从十九世纪末起,「佛教」一词已普遍化于汉字文化圈,再加上英文的“religion”(这个字也有它转变使用的歷史)被译成宗教之意后,「佛教」一词也就被包含在「宗教」的范围里沿用至今。
在印度则自古至今日,因为「佛教」起源于创始者佛陀(Buddha),而习惯用“Bauddha”一词来称唿「佛教」,这是佛陀的形容词型。它所表示的是「属于佛陀」及「佛陀的信奉者」之意。所谓的佛教,则称为“Bauddha-dharma”或“ Bauddha-dars’ana”。至于“dharma”,是「法」(宗教、伦理、法律,真理等都包括在内)、“dar’sana”,是思想(广义的哲学),之意。然而在斯里兰卡,则是“Bauddha-dhamma”或“Bud-dha-Sasana”等名称较为普遍化,“dhamma”与“dharma“的意思相同,“Sasana”,指教诲。至于英文的“Buddhism”,则如字面所示,系来自「佛陀」,并在十九世纪时才确定了这个名称。欧洲的各语文也以此为准。
二、佛教史的概略
佛教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时,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希达尔多)证悟得道而成为佛陀(觉者)后,向众人弘法说道才开始。于是心服佛陀教示的人们,即成为佛弟子或在家信奉者。而在当初较为松散的信徒小团体,不久即发展为教团(宗教团体),自从佛陀圆寂后,教团进行了整顿工作,同时,也派遣一些优秀的佛弟子到印度各地讲述佛陀的教示,因此佛教便普及于印度的各地方。
在佛陀圆寂后一百余年(另一说为二多年)时,庞大的教团分裂成保守传统的上座部,与立场较为进步的大众部两个部分,之后的两百多年持续细小分裂的结果,成立了大约二十个部派。其中,上座部的一派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传至斯里兰卡,形成所谓的南传(或南方)佛教。此后,南传佛教更扩大到东南亚一带至今日。
部派佛教在印度兴盛后不久,大乘佛教即在公元元年以后登场,因此出现了各种多样的新大乘诸佛与诸菩萨,往后则部派与大乘并列进展。到了七世纪时密教盛行,于是上述三种佛教就在部分性混合的状态下被继承下来,但早在公元四世纪以后佛教便渐渐走下坡,在十三世纪初期因伊斯兰教个离之破坏,而终致在印度消灭了。
另一方面,在公元开始后不久,从北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国的所谓北传(或北方)佛教,大致上以大乘佛教为主流,其后加上密教。北传佛教在四世纪时传到朝鲜半岛,六世纪时传到日本,并在六世纪末与八世纪中期以后,由印度直接传到西藏。
至于传到各地的佛教,虽然依照印度佛教的种种样貌加以变化,有了许多变迁和发展过程,而发挥了能与各个地区、时代和地域性相应的佛教之功能。可是,对这些教义与传承形态加以观察后,发现其内容并没有超出原本印度佛教的范围。据估计,现在全世界的佛教徒总数大约有五亿人。
三,佛教的前史
世界着名的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文明,在其走向结束之途时,也就是在公元前十三世纪末,来自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数次渡过「班庶普」(五河)地方入侵后,不久就定居于该地。这些雅利安人把其神话歌颂记载在圣歌集《黎俱吠陀》(Rg-veda)中,接着创作出另三种吠陀与各种註释文献。据说,这些都是依据天启而创作的。此外,亦逐渐建立起以司祭者的婆罗门为最高阶层的世袭阶级制度(也称为四姓制),这种阶级区分的情形贯穿了印度的全史,到今日其基础根深蒂固。
雅利安人在公元前七世纪时,进入恆河(Ganges)中游流域的印度大平原。他们的生活由游牧转换为农耕的固定过程中,产生了可视为最早的哲学文献的各种「巴尼夏特」( Upanisad)(亦称秘密的教义或奥义书)。
在古老的「巴尼夏特」中所主张的即是:做为宇宙根本原理的是「梵」,以及系个人主体的内在原理的「我」。在有关这些「梵」与「我」的教说磨鍊中,不久即形成将两者视为同一的看法,而最终建立了「梵我一如」的宏观智慧。此原理成为往后印度哲学的主流,一直支持着印度教(Hinduis-m)。稍后,从个人的角度直视现实,而在古老的「巴尼夏特」中萌芽出依「业」的「轮迴」思想,并超速广传至全印度,后来还支配了整个东南亚。
公元前六世纪以后,印度的农耕社会已迈入成熟期,并由于货币的普及和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产生了许多都市和一些小国家。在这样的新社会中,「吠陀」这种宗教型式逐渐失去影响力,连婆罗门也丧失其权威,而王族的兴起,也连带地使具有自由、清新特质的思想家们活跃了起来。这些被称为「沙门」的新思想家们,抛弃世俗的一切而出家,各自沈浸在亲手开拓出来的多彩多姿的新思想中,他们受到了被解放的、瀰漫着新思潮的社会人们的欢迎。
至于这些新思想家的数目,佛教说有六十二,耆那教说有三百六十三,并都各自传下其大纲。而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六个人和其教说概要,佛典之中都有详细的记录,并称之为「六师外道」。至于「六师外道」所包括的即是:普拉那的道德否定论、基于阿加达的唯物论的快乐主义、巴克达的七要素还原论(一种唯物论)、哥萨拉带有唯物论色彩的宿命论、桑加耶的怀疑论,以及马哈维拉的耆那教等。
乔达摩.佛陀与同时代的耆那教创始者马哈维拉(伟大英雄之意,本名法尔达马那)同样是个自由思想家。在最初时期,佛教与耆那教两者之间有许多互相关连的共通点,它们是除了婆罗门教及其所变身的印度教之外的两大宗教,一直对印度人有莫大的感化与影响力。
再者,若要举出耆那教与佛教的主要差异,则是耆那教专注于贯彻实践,例如对苦行给予过度的肯定,又固守不杀生,其影响普及整个印度。可是,耆那教并没有经歷大乘佛教那种重大变革,其影响通常也只限于印度国内。不过,直到今日,耆那教仍然保有活泼的经济活动,虽然其信徒现在仅有大约二百万人,但他们手中所掌握的金融资本却是巨大的数目。
关于乔达摩.佛陀的佛教成立经过,将在下一章中完整地加以论述。
四,佛教的特质
思考佛教与其他各种宗教,尤其是与基督教和印度教的不同(虽然这两种宗教都不是属于单一性质者,但下述的基本点则一贯相通),从佛教显着的诸特徵中,来说明佛教有如下最重要的几项特质。
(1)虽然无法断定佛教的创始者乔达摩.佛陀(以下称为释尊,如次章开始所详述)有强烈的意识要成立佛教的宗教组织,但在他的首次讲经以后的四十五年遍歷游行中,有许多弟子和信徒跟随着,不久也就形成一个宗教团体。然而这样的宗教团体之形成经过,与基督教是不同的。拿撒勒人耶稣被钉十字架后,曾一度四散的彼得等使徒们个个都说,确实听到已亡故的耶稣的声音,深信耶稣復活:他们先聚集于橄榄山,然后再度回到耶路撒冷,在群众面前,确认死于十字架上的耶稣是基督(弥赛亚,救世主),这时基督教始成立。这成立的经纬,与佛教的成立在根本上是完全不同的。而印度教则未立创始者,又广泛受到印度各种习俗的影响,是所谓的民族宗教,其与佛教在性质上更有显着的不同。
并且,从整个印度史来看,印度教乃属于正统宗教,佛教则一直被视为异端。
(2)除了基于释尊教示的初期经典之外,比这些多出数倍的大乘诸经典是在释尊圆寂后,大约经过五百多年由大乘诸佛创作出现的,而一些卓越的论师所着述的各种论书,不久也加入经典之中,这些书的数量也极其庞大。其中,因为印度佛教的传统在十三世纪初已消亡,因此所失去的原典为数不少,但现在仍留有可取代的大量翻译佛典显然压倒了其他各宗教。
(3)如同释尊所教示的,佛教主张要不断地面对现实,尤其是对应现实上的种种苦恼,佛教在这方面的教义真是多姿多彩。现实本来是多样层出不穷的,而教说的展开也就会富于变化,其说法自始以来即有:对机说法、应病与药、见人说法,以及八万四千之法门等等。因此,佛教并没有教条,而对于排除异说的观念也非常淡薄。反过来说,佛教的教理本身使佛教的存在极易动摇。因此,要对佛教下一个单一的定义很困难,甚至可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4)由于上述的这些情况,使佛教内部产生出许多争论,所以在一方面,佛教思想史即被视为一部佛教争论史;但在另一方面,有时默许包容与佛教相反的种种「教义」,而形成一种思想史直至今日。至于其他宗教曾经有过的审问异端,行使暴力等的情形,除了偶然被捲入政治的极少数的例外之外,在佛教中根本是不存在的。佛教与其他各种宗教,很少发生纠纷或斗争,而是常常产生出佛教与其他种种宗教混杂融合的情形。
(5)虽然信徒对释尊和大乘诸佛的敬慕、崇拜、皈依等的情是一样的,但形式与内容却颇异,而若再加上密教,就更复杂多歧。
(6)由上述的三项特质,可看出佛教的多样性已达到没有必要使用宽容、宥恕等术语的境地。至于持狂信态度的信徒,除了一部分例外以外、人数是很少的。佛教不採用印度教所强调的「巴克弟」(信爱,诚信)这梵语。但是,佛教的思想和实践,常常流于自由自在的放恣,有时放任其滥用,而曾出现不少由其本身招致晦暗不明的例子。
(7)在佛教史的任何场景叙述中,都看不到「创造神」,至于意味创造的「涅槃」,则转而为变化之意。另外,相当于神的「迭瓦」这个词,在中国则译成「天」,而具有多种意义,并且被列为沙特瓦(译成有生命者,众生或有情)之一。或者也可以说,即使把佛加以极端理想化,也不过是达到领悟或得救罢了,佛教既无创造神,也不具有支配或征服等的性格。至于大乘诸佛,或可以说是佛的候补者的诸菩萨,其数目无限地增加,而密教则拥有更多的眷属,因此可说泛神论的色彩浓厚,但也因为有这种特质,而相反地不易否定佛教与无神论观念有着相同的一面。总之,如基督教等一神教所显示出的情形在佛教中是看不到的。
(8)佛教在最初时期,强调领悟的智慧,然后是慈悲——救济——利他等,有时是仅说一种,有时是相提并论的强调。至于慈悲,因为往往容易受爱憎、怨恨或独善其身的情绪所影响,所以强调要尽量不受这些感情所左右,完全是一种自发的无求回报的悲天悯人的胸怀。
(9)佛教重视个人本身的行为,尤其注意心理的健全,因此在行为上,不着重结果论,而是动机论。至于实践方面,基本上是「无我说」,尤其反覆强调要淡薄慾望或执着,要超凡脱俗。
(10)不把现实看做一成不变的,而是把包括主体在内的一切,视为在无常动态中不断地生灭变化。佛教主张:无论是语言或其他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现实则经常不停地流动着,这种实在的情形即是真实。
(11)所谓无常与无我,即是朝向排除实体。现实的不断生灭变化,系由各种条件的关系性所支持的,这称为「缘起」,这是佛教史上一贯的观念。而更彻底地把这种关系性加深到所有的相互关系,使实体完全破除,便完成「空」的思想。
(12)一般而言,佛教具有强烈的分析倾向,并加以归纳为数字表示,如三宝、四谛、五蕴、六处、十二因缘等,这称为「法数」,而其到达极致时,又转而废弃,重视的是直观的态度,这种事例相当显着可见。
(13)从佛教的最初期以来,佛教的理想,便在于获得不受周围的事物干扰的平安,获得解脱,以到达寂静境界的涅槃(绝对安宁)。
(14)印度佛教,即使在获得民众广大支持的时代,也远离世上各种习俗的薰染,几乎没有参与各种民间的习俗礼仪。而另一方面,传到印度以外各地的各种佛教,则由于上述的宽容而融入各地域的习俗和各种文化而有所改变。尤其是以往位于边境的日本和西藏等地,佛教与世俗的关系颇深,因此它对当地的习俗和文化的形成有所贡献,这与印度佛教对政治完全不加重视也有很深的关系。
(15)自从释尊以来,印度佛教便以平等为基本论题,一贯
批判否定以婆罗门教、印度教为基础的种姓制度。而各地的各种佛教也能对各民族教示平等思想,但是只收到部分的效果,缺乏具彻底成效的例子。
(16)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早已由学者(例如中村元的《印度人的思惟方法》)所指出的,有为数甚多的种种特徵,其显着者如:缺乏否定的特质、缺乏时间观念和歷史意识、倾向于空想性、罗列主义,易走极端等现象。除此之外,从各地的各种佛教,也反映出各民族的思惟方法。
(17)印度人对世间所谓的宗教、哲学、伦理并不区分,而统括称为「达尔夏那」(darsana),而且「达摩」(dharma)一词的内容则更为广泛。印度佛教也照样继承这观念,一般来说,也适合称之为思想。这种倾向广泛充斥于传至各地的整个佛教中。
佛教的特质,除上述之外,还可以再举出若干例子。
总而言之,极富于多样性的佛教的源流,可以说全部存在于印度佛教中,而关于这方面可以在佛教史和佛教思想史上获得解答。
目录
译序
序言
前古
一、「佛教」一词
二、佛教史的概略
三、佛教的前史
四、佛教的特质
第一部 印度佛教史
引言
第一章 初期佛教
一、佛教的成立
二、初期的教团
三、阿索卡王
四、初期佛教的资料
第二章 中期佛教
一、部派佛教
二、阿毘达摩
三、大乘佛教运动
四、大乘佛教的登场
第三章 后期佛教
一、大乘佛教的中期与后期
二,密教
第二部 印度佛教的思想史
关于佛教思想史
第一章 初期佛教
一、基本的立场.
二、心
三、苦
四、无常
五、无我
六、三法印
七、中道
八、四谛八正道
九、法
十、十二因缘(缘起说)
十一、涅槃
十二、慈悲
第二章 部派佛教
一、法
二、业
三、时间论
第三章 初期大乘佛教
一、大乘的诸佛
二、大乘的诸菩
三、初期大乘经典
四、龙树
第四章 中期、后期大乘佛教
一、如来藏(佛性)
二、唯识
三、如来藏思想与唯识说的综合
四、佛身论
五、密教
六、中观派
七、瑜珈行派
八、佛教论理学与认识论
第三部 各地的佛教
第一章 南传佛教
一、斯里兰卡(锡兰)
二、缅甸
三、泰国
四、高棉与寮国
五、其他
第二章 北传佛教
一、中国佛教
二、朝鲜佛教
三、日本佛教
四、西藏佛教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略
年表(一)(二)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