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民俗宗教 > 印度教导论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浏览纪录

印度教导论

prev next

印度教导论
  • 商品编号: dnda6964
    出版社: 东大
  • 作者: 摩诃提瓦 着,林煌洲 译
    出版日: 2002/06/01
    ISBN: 9571926965
    ISBN13: 9789571926964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152x210mm
    页数: 337
  • 定价:  NT$260元
    匯率参考:  换算成人民币
  • 优惠价:  9 NT$234元
  • 商品库存: 2
  • 购买数量:
    商品总价:
  • 点击数: 5151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若可实践正确之身心锻鍊,则真实之洞见将随之而生
  由正当的语言、思想及行为着手,积极地提升自己的内在精神,宽容并尊重各种多元的思想,进而使智慧开显壑达,体悟真理的奥祕,这就是印度教。印度教强调以各种方法去经验实在及实践爱,而这正是本书力求把印度教介绍给世人的写作动力。藉由详尽的阐释,本书已提供了一条通往永恒及良善生活方式的线索。

译者序

  本书《印度教导论》(Outlines of Hinduism)是知名于国际哲学界的老一辈印度教授摩诃提瓦(Dr. &Prof. T. M. P. Ma-hadevan)专门为印度大学院校学生所着的一部极佳教材,由于内容深入浅出,当然也适用于一般读者。本书于1956年刊行第一版,1961年修订版,最近的刊行本是1999年第三版。译者根据1999年刊行的第三版(Bombay: Chetana Prt. Ltd.)中译成书。作者在印度独立后不久,有鑑于向青年学子介绍印度固有的传统文化——印度教——之必要,以保存此重要文化资产及固有精神命脉,而写成一部简要的印度教手册,以作教学之用。作者重新改写及增补此印度教手册而着成本书。自问世以来,本书在印度及国际学界长期享有盛誉,是正确理解印度教的一部入门佳着。
  书中涵盖理解印度教所需的基本的、重要的、整体性的内容,包括印度教内涵、经典、仪式、伦理学、精神修养法、哲学、宗派、当代圣哲,并附录作者两篇社会大众为对象的印度教演讲稿以及一篇介绍当今印度宗教概况的专文(以印度教为主),此外,书后又附有专有名词词汇表以及索引,有助于学生有效学习及查找。作者以其渊博厚实的梵语及印度宗教哲学学术素养,深入浅出、完整详实、解析清晰、条理分明、精练扼要、切中时弊地引导青年学子如何正确理解并亲身实践印度教。由此而论,西方学者所着的印度教此类着作,皆无法与本书作者渊博确凿的学术水准相提并论。由以下数例,即可明暸。如:作者处处直接旁徵博引印度教各类众多梵语经典文献,或加以解说其内容、主旨、要义,或以之证明作者之观点,或以之论证他人之观点,尤其西方学者之某些谬见;此外,又援引当今现存的印度教圣哲之言行、着作作为印度教活生生的具体事例,或举证印度报刊、政府公报、宪法、法令等事例加以具体说明。凡此种种皆足以证明。
  然而,具体而言,本书作者主要关注印度教伦理、宗教、哲学、宗派等思想、概念、学理,因印度教思想才是其核心所在。这正是译者挑选并译出本书的主要原因,当然不可否认地,也有相当部分是由于作者与译者同样专攻印度教宗教哲学背景所致。对于初次接触印度教的读者而言,译者建议他们首先阅读附录,以先明白印度教及印度宗教的一般轮廓,再依次阅读第五章至第九章,藉此可稍深入明暸印度教伦理、宗教、哲学、宗派思想以及具体实践法,最后,再閲读第一章至第四章,以明白印度教的外围部分。已具有基础的宗教学知识的宗教系所学生可略去第一章不读。专有名词词汇表及索引可随时提供梵语名词简要释义及资料、子题等查找所需。非宗教系所及哲学系所学生,或初次接触印度教之人,可能在阅读第七章及第八章上会感到吃力,但凡有兴趣于学习印度教及爱好真理之人都应耐心、持续、专注于阅读且思考这两章的思想内容,因它们是核心所在,若非如此,无法明白印度教的真谛。同时,读者应留意本书所言及的「当代」是指1956至1961年间的印度概况。
  虽然本书长期以来一直是印度教入门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着,但其中也有些小缺憾,译者有义务于此稍作交代。首先,本书因主要关切印度教宗教哲学思想,因此,在印度教宗教活动、宗教行为上只作简略介绍。这种不足是可接受的,因印度人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且每位作者均有其所关切的主题,而意图囊括一切、包罗万象的作法不仅易流于表面化、肤浅化,且事实上也难以完成于有限篇幅的一册专书中。其次,书中有少数三、四处文字似有脱落,可能是由于出版年代久远,原手稿或印刷版字迹模煳脱落所致,而作者也早已去世,无法查证。译者只能由上下字句关系推敲而译出,或许有误,但也是不得已的办法。所幸这几处疑似文字脱落之处,都非关键字,也非重要所在。其三,书中的梵语专有名词都未附上音标记号,令人缺憾。不知当年第一版及修订版时为何未附上音标记号,或许是因当时梵语罗马拼音音标记号打字技术问题无法克服,或许后来此技术虽已可克服,但原手稿已字迹模煳或遗失等而无法补正。虽然,多数的梵语专有名词大多可由印度教与印度哲学相关辞典查找并加以补正,但因极为费时费力,译者忙于其他着作及教学实在无暇费时为它一一补正。再者,书中所引用的梵语文句,由于没有音标记号,其确实字义难以取捨。在此方面,译者曾向好友印度籍印度哲学资深教授Prof. B. Mukherjee(泰戈尔国际大学前中文系主任)求救,但有些文句或字词就连他也反覆斟酌而不敢妄下断言。虽有此缺憾,但所幸本书是为一般读者所作的入门书,在理解字义上并无问题,而对于懂得梵语的人而言,则不成问题。最后,原书索引并未附上页码,已于中译本中补正。
  译者研读印度宗教、哲学、文化史至今已十七年,心中无时无刻热切于推动在臺的印度学教学及研究学风,奈何人微言轻,以一己之力而欲与几乎完全漠视印度学的臺湾学术环境相抗衡,实在难以形成气候!虽然如此,译者长期以来一直念兹在兹从事自己所愿、所能、可做之事,所幸不负自己对自己的期许,而多少得能出版一些印度学相关着作及论文,早期以翻译为主,近几年则以撰着为主。过去长年的翻译经歷令我已疲于再翻译或从事任何与语言相关之事。特别在我疲累地完成世界名着《印度哲学史》两册中译本之后(国立编译馆出版),以及由印度取得哲学博士返国后,心灵及思惟上转变极大,一心只想研读、思考、撰着而不欲翻译。但现实的状况,使得我又再度执笔翻译。
  由于我长期专攻及讲授印度教宗教哲学思想及文化史,与恩师李志夫教授长期坚持印度学术而同为臺湾极少数的印度学学者。由于恩师的推荐,东大图书公司主责「宗教文库」的主编与我洽商撰写印度教事宜,因而敲定撰着《印度教文化》一书,此书将偏重于印度教歷史发展、思想观念釐清、文化活动三方面,并配合相关图片、表格、体系表、年表等,以大学通识课程以及社会人士为对象。与此同时,主编又提及是否有适合的印度教入门书可译成中文,因此,我推荐将本书译成中文。东大图书公司所出版的这两本专书《印度教导论》以及《印度教文化》均由本人分别翻译及撰着,它们的出版将可满足学生及市场的需求,以填补长期以来缺乏印度教专书的缺憾。前一部书以印度教宗教、哲学、伦理思想为主,强调纵深的内涵,后一部书则以印度教歷史发展、文化活动为主,强调横向扩展,并将侧重观念的釐清以及实例补充(如臺湾的印度教概况),这两本书的出版构成了欲了解印度教所需的完整的、重要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进阶深入印度教的堂奥。在此之前,臺湾出版界所出版的印度教相关图书极少,内容上既不足以认识真正的印度教且也不适用。译者衷心期盼本书中译本的出版,能使一般读者及相关系所学生正确明瞭印度教的基本内涵,从而激发起大众对于印度以及印度教的广泛兴趣。
  本书得以出版,首先得感谢东大图书公司刘董事长大力支持出版本书。谨此表达我个人由衷的谢意。事实上,臺湾有关印度的图书,早年大多得力于东大图书公司的支持而得以出版,嘉惠士林、功不可没。再者,若无编辑部总编辑、主编、诸位编辑以及版权部门同仁的携手努力与坚持,本书不可能问世。最后,我必须在此衷心感谢我在印度的恩师Prof. M. P. Marahe的倾囊相授及悉心指导,Prof. B. Mukher-Jee、印度臺北协会、在印度及在臺的诸位友人以及父母兄弟长期无私且宽厚地支持及协助我解决在印度求学过程中料想不到的种种困难。若无他们,我不可能有今日的小小成果。谨将本书献给他们以及所有爱好真理者!匆促之间,笔译难免有错漏或不周延之处,敬祈诸先进不吝加以指正。
林煌洲谨识
2002年6月1日



  摩诃提瓦(T. M. P. Mahadevan)教授撰写了研究印度教(Hinduism)宗教、哲学及伦理学方面上均极具价值的一部导论。对印度教徒而言,其宗教目的是人格的完成,亦即,它是使个人安于其自身的天性、其人性及至上的精神(Supreme Spirit)。但并未订立道路(方法)以了解此目标。每个人可採用他最有兴趣的方法,且在印度教的气氛中,甚至低俗模式的方法也可使人的精神得到纯化。一位中世纪印度神祕主义者曾写道:「不同的灯或许所用的油不同,灯心的种类也有所不同,但当它们燃烧时,我们都得到相同的火焰及光亮。」
  精神上的受苦,对人类全体而言,不分其所属种姓(caste)、身分、宗教信仰或族群。宗教的真理是永恆的,而社会的形式及组织是暂时的。它们必须被加以论断,而这取决于由每一代根据其能力以实现那永恆的价值。我们社会中有些组织已过时,若不将它们丢弃,至少需加以修正。在过去,宗教的情绪已使宗教增添一些丑陋的习俗。它鼓动及准许动物祭祀、昏暗的仪式以及压迫种姓的规定。我们的圣典驳斥了基于出生或迦提(jati, 次种姓)而有的歧视,并强调性质(guna, 德)及行为活动(karma, 业),请看以下的诗颂:
  伟大的圣者毘须斯塔(Vasistha)是由与一位舞者结合所生。他由于实践苦行而成为婆罗门。因此,出生不是(造成他成为婆罗门的)原因。
  伟大的圣者沙克提(Sakti)是由与一位旃陀罗(Candala)(低种姓)结合所生。他由于实践苦行而成为婆罗门。因此,出生不是(造成他成为婆罗门的)原因。
  伟大的圣者帕罗沙罗(Parasara)是由与一位须瓦帕迦(Svapaka)(低种姓)结合所生。他由于实践苦行而成为婆罗门。因此,出生不是(造成他成为婆罗门的)原因。
  伟大的睿智的圣者毘耶沙(Vyasa)是一位身有鱼腥味的妇女所生之子。他由于实践苦行而成为婆罗门。因此,出生不是(造成他成为婆罗门的)原因。
  《帝卢库罗》(Tirukkural)记述:「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之中的不同全在于其职业。」(972)
  我们所处的时代中,宗教信仰出现动摇,宗教教条受到质疑,且传统正在消失中。印度教强调以各种方法去经验实在(Reality)及实践爱,它切合当代心灵所需。我希望摩诃提瓦教授这本书能获得印度及国外广大读者的回响。
新德里爱德华国王路2号 罗达克里须南
(2, King Edward Road, New Delhi),(S. Radahkrishnan)
1955年12月14日

前言

  我所撰写的另一部相同书名的着作绝版至今已有数年。那部书特别是为向学院学生介绍印度教所写。我在那本书中只是意图呈现印度教宗教及哲学的简单概要。为使那本书可切合其目的,我必须避免过多细节。本书仍维持此项目标,但解说更加详细,并增添印度教教义中一些重要层面以及前一部书中所未包含有关实践的部分。本书第1、8、9章及附录是新增,其他各章均已全部修订并在各章加入新资料。希望本书对于那些想了解印度教的人士可供作一部有用的指引。
  本书第1章大略介绍宗教的基本内涵。第2章介绍印度教的本质。第3〜6章说明印度教经典、仪式、伦理学及精神上的训练。第7章解说印度教哲学思想。第8章说明怛特罗教(Tantras,密教)信仰及实践。最后的结论一章标题是「现存的印度教」,主要介绍当代印度四位印度教圣者:罗摩克里须那(Sri Ramakrishna)、甘地(Mahatma Gandhi)、奥罗频多(Sri Aurobindo)及罗摩那(Sri Ramana)。此外,我在广播节目中的两篇演讲构成本书的附录一,扼要说明印度教基本教义及实践,而附录二则介绍及审视现今印度宗教的状况。
  我由衷感激新德里全印度广播(All India Radio)电臺对外服务部主任(Director of the External Services)许可我将我在该电臺的两篇广播演讲编入本书附录中。这两篇广播演讲的法文版在1954年7月1日及7日由新德里播出。〈现今印度宗教〉一文在1995年5~6月刊行于马德拉斯(Madras)的《吠檀多克沙梨》(The Vedanta Kesari)期刊上。我在此感谢该期刊编辑允许我将此文编入本书中。我在此也向马德拉斯的梅沙斯伽聂须公司(Messrs. Ganesh & Co.)表达个人感谢之意,感谢它们允许我使用六个脉轮(cakras)的三色图片。
  我在此也要向以下各位表达我的感谢之意,如:沙摩(D. S. Sarma)建议我应撰写一部关于印度教的书并出版前一部书;马德拉斯大学泽学系副教授提瓦先那帕帝帝(V. A. Devase-napathy)博士校订本书;荷兰的印度政府研究者(Government of India Research Scholar)斯塔(J. F. Staal)先生制作本书的词汇表及索引。我深深感激孟买的茶塔那出版公司(Chetana Ltd.)狄克西先生(Sri S. Dikshit)及其同事贊助支持本书出版。这家出版公司的出版目标针对世界教育,主要出版哲学、宗教及文化类图书。我尤其高兴关于印度教的这本着作能由茶塔那出版公司出版问世。
  我深挚帝感谢印度副总统罗达克里须南(S. Radhakrish-nan)博士善意为本书撰写序文。
  谨将本书献给甘地,在这位伟大的精神领袖之下,印度共和国建立并因而使我们拥有一个较美好的世界。
马德拉斯(Madras), 摩诃提瓦(T. M. P. Mahadevan)
1956年1月8日。

第二版小记

  在此版中内容并无重大改变。感谢我的同事桑达罗(P. K. Sundaram)博士校订本版全书。
马德拉斯, 摩诃提瓦
1960年9月9日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二版小记
摩诃提瓦教授着作/迦央提系列
第一章 宗教的概念
 第一节 「无限」(the Infinite)的诱惑
 第二节 宗教的本质
 第三节 宗教经验的特性
 第四节 宗教意识的进化
 第五节 世界诸宗教
第二章 何谓印度教
 第一节 探究真理的一种信仰
 第二节 生命的宗教(Life-Religion)
 第三节 普遍性
 第四节 印度教的精神
第三章 经典。
 第一节 吠陀(Vedas)
 第二节 圣传经(Smrtis)
 第三节 伊帝哈沙(Itihasas)
 第四节 富兰那(Puranas)
 第五节 阿笈摩(Agamas)
 第六节 达沙那(Darsana)文献
 第七节 大众文献
第四章 仪式
 第一节 仪式的种类
 第二节 吠陀祭祀
 第三节 弥曼沙(Mimamsa)仪式主义
 第四节 阿笈摩的(Agamic)仪式
 第五节 仪式的祭拜
 第六节 节庆
 第七节 仪式的象徵主义
第五章 伦理学
 第一节 伦理学的定义
 第二节 性格及行为
 第三节 行为活动(Karma业)理论
 第四节 再生理论
 第五节 道德标准
 第六节 种姓(The Castes)
 第七节 人生阶段
 第八节 重要的美德
第六章 精神上的训练
 第一节 三种瑜珈(yoga)
 第二节 行为瑜伽(karma-yoga)
 第三节 虔爱瑜伽(bhakti-yoga)
 第四节 知识瑜伽(jnana-yoga)
第七章 哲学
 第一节 哲学及哲学学派
 第二节 正理派(Nyaya)
 第三节 胜论派(vaisesika)
 第四节 数论派(Sankhya)
 第五节 弥曼沙派(Mimamsa)
 第六节 瑜伽派(Yoga)
 第七节 吠檀多派(Vedanta)
 第八节 不二一元论(Advaita)
 第九节 限制的不二一元论(Visistadvata)
 第十节 二元论(Dvaita)
 第十一节 其他毘须努派(vaisnava)哲学
 第十二节 希瓦派(Salva)哲学
 第十三节 哲学的丰富性及多样性
第八章 教派
 第一节 何谓怛特罗(Tantras)
 第二节 迦那帕提耶派(Ganapatya)
 第三节 沙乌罗派(Saura)
 第四节 毘须努派(Vaisnava)
 第五节 希瓦派(Salva)
 第六节 沙克塔派(Sakta)
 第七节 神祕的军荼利(Kundalini)瑜伽
第九章 现存的印度教
 第一节 完美生命的典范
 第二节 罗摩克里须那(Sri Ramakrishna)
 第三节 甘地(Mahatma Gandhi)
 第四节 奥罗频多(Sri Aurobindo)
 第五节 罗摩那(Sri Ramana)
 第六节 结论
附录一 关于印度教的两篇演讲
附录二 现今印度
专有名词词汇表(Glossary)
索引(Index)

显示完整说明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