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前言
武术亦称功夫。我国拳种繁多,门派林立,有的拳种广为流传,有的拳种鲜为人知。但无论哪个拳种都有自身独到的见解,并能将人体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此书,将为读者介绍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拳种--祁县戴氏六合心意拳(以下简称心意拳)。
心意拳属内家拳,其拳理与太极,八卦两拳种对阴阳五行的引用大体相同,具体到手、眼、身、法、步却差异很大。六合为规寸步、寸拳、寸劲及束展斜正,是该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显着特点。心意拳动作简约短捷,架势低沉,肢随体动,体随丹动,肢体伸缩开合幅度小,关节旋转开合角度大,对体力要求不高,以贴身靠打见长,角度刁,取位毒,力道集中,自我配合精巧,常胜彼于无形之中,不过初练时无论桩功走架均锱铢必较。
心意拳寓养生与搏击为一体,是一个十分值得推荐的拳种。本拳种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关键处师徒口口相传,不落文字。直接影响和阻碍了心意拳的发展,作者对此十分忧心,这也是我斗胆编着此书的重要缘由。如果把祁县戴氏心意拳放在整个武术或整个内家拳中加以论述,势必涉及面太广,难以把握,即便牵扯到祁县以外的心意拳门派,本人也实难下笔。
笔者编着此书所遵循的原则是:
注释从详,探讨从简。
击技从详,养身从简。
文字从详,图片从简。
引经典故从详,自我发挥从简。
笔者人微言轻,悟经不深,窍道不精,但认为,余学之于名师,得之于正途,再者其拳养身与搏击可取之处甚多,独到之处甚精,故鼓其气,将收集到的拳谱、拳经、手抄本和师父口口相授作抛砖之作,强编为篇,对谱、经、手、口中的要语警句不惮繁琐,反覆详言,奉献给广大读者。由于水准的局限,只能就此拳论此拳,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贬或褒,笔者都将洗耳恭听,读者能从中得到裨益是本人最大的欣慰。
序一
我与陈振家是在2003年北京举行的全国形意拳邀请赛上认识的。这几年,我们没有再见过面,只是电话上互相有问候,今日,我到太原出差,约他相见时,陈振家提出让我为他的新书《原传戴氏心意六合拳》作序,实属突然。
说实话,他的书还未脱稿,此时作序有悖常理。阅稿时间这么短,况且书稿也不全,此种作序有失谨慎。即便如此,我还是欣然接受了他的提议,原因有三:
其一,弘扬中华民族武术,人人有责,地方拳种习练者人数少,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相对滞后与脱节,发掘整理尤为必要。陈振家对武术执着程度和这种热情及责任感值得钦佩。地方拳种是中华武术的个性体现,百花齐放才能欣欣向荣。鼓励和成全别人,也是你我为弘扬中华武术的应尽之力。
其二,人们习惯上把文与武对立来看。一说练武之人,便想到赳赳武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其实中华武术的形成,各门各派的创立,不仅是体力上的超越,更是智力上的昇华。在那次邀请赛上,陈振家的一套棍术十分抢眼,与他交谈时,他的一些尺寸劲节,劲道理法之论颇有独到的见解。这次,他又和我谈到出书,更加深了我对戴氏六合心意拳的理解,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陈振家是个肯动脑的人。他说要掌握武术精髓,实练是基础,动脑是关键。
其三,要发掘进取,不能故步自封。武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种传承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然而,一些故步自封,不吸收别人长处的陋习,影响着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比如,盲目自信、过度自傲。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个寓言故事,说凤凰受百鸟恭维,又自视清高,它们非五色谷不食,非丰泉不饮,非梧桐树不歇……最终凤凰为清高累死了。陈振家的新书《原传戴氏心意六合拳》,不论成功与否,总归是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
以上是即兴的感悟,也算为陈振家新书作的短序。
祝祁县戴氏六合心意拳兴旺发达,祝新书出版成功,祝读者从中得益。为陈振家新书写序实感荣幸。
吴 彬 2005年4月23日于太原福源大酒店
序二
见到师兄振家《原传戴氏心意六合拳》一书的初稿,很为师兄高兴,为他给戴氏心意拳的传承所作的贡献而感到欣喜。
戴氏心意拳是从南宋名将岳飞的岳家拳脱胎而自成一家的,数百年来,升降沉浮,荣辱兴衰,坎坷传承,一言难尽。南宋岳飞创心意拳,操兵练将,在抵抗金兵中提高搏杀技能,后传入民间,经发展完善成为融技击、养生于一体的上乘功夫。因创拳者是抗金英雄,所以在金人所建的元朝一直被禁练,只在少数人中间秘传,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家传武艺。
随着时代的变迁,明清时期习练其拳者不断增多,并成就了一批名师高人。清代山西祁县戴隆邦家族秘练其拳,并在其拳的基础上,引用了道家的丹田功,更加注重内外一贯,以内催外,更加讲求简约疾捷兇狠的技击方法,成就了一个新拳种--戴氏六合心意拳。
戴家使用此拳开设过当年全国六大镖局之一的广胜镖局和山陕会馆,名声远播武林内外,由家传变为外传,经歷了漫长的年代。传承中习练者多数教育程度偏低和目不识丁,就是有学识者,口口相授也是练此拳的主要途径,导致传播速度相当缓慢,习练者寥若晨星,面临失传危境。好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武术传承的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戴氏心意拳又焕发了青春,此拳的魅力引得了习众者不断增长,并已远传国外。
现师兄着《原传戴氏心意六合拳》一书,它对戴氏心意拳的传承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我对本拳的真谛虽然理解不深,习练不精,但我愿与师兄和为戴氏心意拳传承积极努力的同仁一道,作出自己的贡献。是为序。
景信杰 2001年中秋写于武宿本宅
序三
祁县是晋商的发祥地,由于歷史的原因,当时的商业、金融业与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繫,在冷兵器时代,好的拳脚对保护商人的生命财产至关重要。祁县戴氏心意拳刁钻狠毒,为商家青睐,更因其不张扬,多为后发制人,而被习武者与商人所推崇,从某种意义上讲,祁县戴氏心意拳也是晋商文化的组成部分。
祁县除乔家大院外,还有何家、许家、李家等鉅贾大贾,居住在县城的渠家更是显赫一方的名门,人们称渠半城。现在利用渠家大院开办的晋商博物馆,其中有一个展院布展镖局,为了让参观者领略昔日押镖情景和戴氏心意拳的风貌,我们聘请了本地习武者扮演保镖拳师,本书的作者陈振家师兄就是这四大保镖拳师之一。
师兄振家性格开朗,为人豪爽,他对心意拳情有独钟,刻苦钻研武艺并善于弘扬,让国内外诸多参观者对心意拳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作为祁县晋商博物馆馆长,最初只是把镖局展院当做一项工作来抓,但在与师兄振家的交往中,特别是看到了他的书稿后,我渐渐地喜欢上了戴氏心意拳,托人引荐正式投师学艺。一个后学者的我,为他的书稿《原传戴原传氏心意六合拳》作序实属勉强,但作为同门,我对这本书的喜爱毋庸置疑。
其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既可作初学者的教材,又为进一步研究此拳提供了古谱、原诀。他几易其稿,矢志不渝,让人敬佩。
以上感言充当作序,愿师兄振家再有好作品问世,愿祁县戴氏心意拳发扬光大。
乔俊海 丁亥年孟春于乔家大院
作者简介
陈振家,1949年生,山西省祁县洛阳村人。祁县节水办主任,自来水工会主席,祁县晋商镖局教练,国家一极裁判。
幼年喜爱武术,13岁跟本族爷爷陈怀珠和陈怀庆学拳,同时还向陈怀璧、王河根及练长拳的戴老五、练潭腿的陈威富前辈们讨教过武术,算作是一种启蒙。
1969年应征入伍、退伍后顶帖跪拜第五代传人王映海为师,成为戴氏心意拳第六代入门弟子。在师父言传身教下,刻苦习练,于拳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太原省级,洪同全国,太谷、香港国际武术比赛中各得金牌一枚;在平遥、灵石、北京等地的武术套路和擂臺搏击赛中均得过银牌、铜牌及前五名优异成绩;在山西永济市全国武术邀请赛上荣获优秀裁判员奖;并协助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成功塑造了形意拳代表人物李洛能。其培养的徒弟高利文、苗林平在65公斤级擂臺争霸赛中获前三名优异成绩,被北京保安总部高薪聘请并服务于2008年奥运会会场。
在习武过程中,广泛搜集拳谱、秘笈和手抄本,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在师父的指导下,逐步理解了其中的奥秘。在王理生、王占伟先生的建议下,在师父的指导和朋友们的帮助下,克服种种困难,几易书稿,将秘不示外门人的拳经拳谱和盘托出,终于成铅。他说这是他干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目录
前 言
序 一
序 二
序 三
第一章 沿 革
戴隆邦
戴文良
戴文熊
李络能
郭威汉
戴良栋
戴 魁
王映海
第二章 阐 要
第一节 要 语
第二节 心意手足法谚语
第三节 释眼耳手足法
第四节 短打身法
第五节 传意篇
第六节 动 静
第七节 周身秘诀十二项
第八节 心意问答歌诀十三款
第九节 形形论(原文)
第十节 九 歌
第十一节 内功外用
第十二节 游艺引盘根
第十三节 名 命
第十四节 拳法总论
第三章 功 法
第一节 身 法
第二节 步 法
第三节 手 法
第四节 膀 法
第四章 内 功
第一节 丹 田
第二节 五音与雷声
第三节 六 合
第四节 猴势三要
第五节 三 动
第六节 十三劲
第七节 十三拳
第八节 十六本
第九节 十六劲
第十节 九子连环扣
第十一节 八十一式拳法
第十二节 十字法
第十三节 黑点点穴歌诀
第十四节 注意事项
第五章 套 路
第一节 阴阳 五行 五行拳论
第二节 五行拳
第三节 十大形练用法
第四节 七小形
第五节 四 把
第六节 三 拳
第七节 十趟闸势
第八节 云龙九宫八阵图
第九节 心意拳大调手
第六章 对拳单练
第一节 走 锤
第二节 咬 扣
第七章 手抄本要语录
第八章 戴隆邦拳序(六合拳序)
第九章 广盛镖局诚言
第一节 心意拳自己重 不可滥传用
第二节 广盛镖局广告 四民均宜习武艺
第三节 缓则工农 急则士商
第四节 习艺二勤
第十章 名人论拳
第一节 训 诲
第二节 拳术学
第三节 心形说
第四节 总结贊
第五节 勿滥传
第六节 恒磨鍊
第十一章 家 事
第一节 入门拜师帖与步骤(亦称顶帖)
第二节 排辈序
第三节 戴氏心意门排辈四十字
第四节 传 承
第五节 点春语及走镖
第六节 念不通 愁破头(旧格式)
第七节 非常用字注解
附 录
高降衡编着《 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 》全文
编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