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武术 > 太极拳练架真诠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相同作者的商品

浏览纪录

太极拳练架真诠

prev next

太极拳练架真诠
  • 商品编号: dj5332
    出版社: 大展
  • 作者: 李琏
    出版日: 2007/05/01
    ISBN13: 9789574685332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148x210mm
    页数: 279
  • 定价:  NT$280元
    匯率参考:  换算成人民币
  • 优惠价:  9 NT$252元
  • 商品库存: 1
  • 购买数量:
    商品总价:
  • 点击数: 5288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目录
第一章 太极拳练架拳意广要
 第一节 太极拳练架中的定势与连势
 第二节 太极拳体要简说
 第三节 太极拳的手法、腿法和步法
第二章 太极拳练架拳势说明
 第一节 太极拳练架方位解
 第二节 太极拳练架各势名称次序
 第三节 太极拳练架各势说明
第三章 拳心犀烛
 第一节 太极拳与中国文化
 第二节 太极拳的练习要点
 第三节 阴阳与双重
 第四节 对太极拳中用意的一知半解
附录 吴图南先生太极拳文选
 太极拳歷代名家之造诣
 关于太极拳的四种功
 松功论
 宗气论
 太极打手法
 凌空劲歌
后 记

前言
  20世纪60年代末,在我刚到吴图南师爷那里学习太极拳的时候,「文革」的狂涛,汹涌澎湃地沖向中国每一个角落,横扫一切旧事物的洪流,涤荡着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中国的祖先们被造反派们拉出祠堂「打翻在地」,并「被踏上一万只脚」。
  作为传统太极拳所提倡的文武之事,以及道德修养的提高,当然更是铁拳重击的物件。也就是那时,有一位长者却私下里对我说:「太极拳是瑰宝,不管有任何风浪,也会在民间暗暗地流传。」
  歷史的发展,正像这位长者所预言的那样,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太极拳作为一种群众性的运动风靡于整个世界。那位有违时代大潮对我谆谆教诲的长者,正是当时在天文馆向吴图南先生学习太极拳的学生黄诚先生。
  纵观太极拳自南北朝书中有明确记载以来,歷经唐、宋、元、明、清到如今,出现过程灵洗、许宣平、李道子、张三丰、王宗岳、宋远桥、蒋发、陈长兴、杨露禅等宗师,继往开来,发扬光大。作为一个有一千多年悠远歷史的拳种,在世界上能有如此众多由练习此拳而受益者,实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的荣耀,实在是前贤们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巨大贡献啊!
  太极拳像一艘宝船航行在漫漫的歷史长河中,势必留下经歷过的印迹。程灵洗们的「小九天法式」蕴含着南北朝道教的大兴与社会的动盪;许宣平的《三十七心会论》等与李道子的《授秘歌》凝结着唐代质朴的古韵与性命双修的思想;而王宗岳《太极拳论》承三丰祖师的道统,散发着深厚的宋明理学的韵味……及至清代文治武功,又出现了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畬等先贤,以切实的体悟详细地将太极拳的武事方面记述了下来,成为后世的财富。
  现代的吴图南先生在其着作《国术概论》中最早地提出国术走向世界,并总结了百年的阅歷,提出太极拳要实用化、生活化、普及化、科学化的发展提案。
  就太极拳的科学性而言,首先取决于其能流传千年而依然存在,依然能像林间的清风、初春的雨露那样为人们默默地做着奉献。
  人类是追求实际的,歷史是公正而无情的,江河的流淌万古依旧,被大浪淘汰的是浮华与虚伪,而留下的却是有待于科学研究的深刻内涵。太极拳如同一块无暇的美玉静静地等待着未来的科学发掘其中蕴藏的无限价值。
  太极拳是中国祖先们精心雕琢的杰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它像广阔无垠的大海,包容着匯集而来的江河。我们从《宋远桥太极功支派源流论》中所记载的「江南七子」在太极拳发展中所作的贡献可见一斑。反思以姓氏开宗立派,绝非是对发展太极拳所作的贡献,相反倒被姓氏为主体的「正宗」看法,羁绊了太极拳鸿图的大展。
  我闲暇时回想起很早发生过的一件事,有人曾经问过吴图南先生的话:「您打的是什么式的太极拳?」吴图南先生回答说:「我打的就是太极拳,无所谓什么式。」并且还告诉那人,三四十年代杨少侯、吴鉴泉各拍了一套练架拳架的电影,看起来样子差不多。当时国家标定的套路已经分成杨、吴、陈、武、孙等不同的几式,我听了以后十分不解,只感觉我们所练习的不是由吴鉴泉亲传给吴图南师爷的练架吗?为什么不直接回答是吴氏拳呢?若干年以后,随着对太极拳体悟的加深,我逐渐领会到了吴图南师爷的用意。
  我们知道,太极拳套路的练习,一般可以分为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三个阶段。
  练习者在以意导体的阶段,首先要注意的是姿势的正确,因为正确的姿势有利于人体筋骨肌肉的锻鍊与人体气机的疏导,所以,我们必须循规蹈矩、规范地掌握太极拳套路。练之既久,正如拳经所云「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进退抽添,鼓荡开合,劲气就随心意而行走。此时再接再厉,精进不已,自然而然以气运身,此时此刻「气遍周身不稍滞」,安全能达到拳我两忘的境界。
  人与人的相貌不同,高矮不同,先天禀赋不同,七情所感不同……诸多不同,当然练拳时经气流行随本身素质亦有所异。练习的人形神劲气随觉而行,应感而发,倘若此时再强求拳架外形的规范一致,未免有削足适履之弊了。
  大师们在此阶段所演练的拳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有的是由于功夫登峰造极所致,有的却由于自己身体特点所致。后人模仿其形未免有所误。
  曾闻中国画坛巨匠齐白石先生对弟子说过:「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大师的言语中深含着教学的哲理。回想学习太极拳走过的路程,真有点儿像现代人学习绘画,开始必须以素描为基础,来掌握物体结构,用黑白灰三色来表现光线的变化。待一纸完成,平面的画与立体的实物相差无二。学习国画要由翎毛、花卉、梅兰竹菊、山水、人物训练,来掌握笔触、勾勒、各种皴法、画的神韵,以及构图的章法等基本功夫。待到基本功扎实以后,则愈画愈精,渐渐能画境随心,神走笔端,挥毫而就,自成大家。后人根据其风格分门别类,从而形成各种派别,以代表不同的画风。
  太极拳的修练也是如此。古人明确指出:「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仔细反省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传统的太极拳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并没有各氏太极拳的产生,那时候每位大师在教学时只言为「某某某传太极拳」或「某家传太极拳」。
  民国初年「北京体育研究社」中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等名家同在一处教拳,彼此学生也互有往来,由此可见太极拳的教学还是比较统一的。但是后来却纷至沓来,门派愈衍愈多,各言其是,皆以「正宗」而冠,甚至褒我贬彼,相互伤害,不知不觉远远违背了修练太极拳的本意。
  我打一个比喻不知恰当否,太极拳像一棵大树,各氏太极拳就像从主干分出来的枝杈,其特点也仅仅代表了其中某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发掘与研究应该从主干着手,而不能只着眼于发现新门派,这是捨本而求末,最终会出现百人百氏的局面,很难做到对太极拳格物致知。所以说吴图南先生所宣导的对太极拳实用化、普及化、生活化、科学化才是我们以后「正宗」的研究方式。
  如今的时代,是量子时代,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有限的,仅用肉眼所能看到的,不见得是真实的,用眼睛所看不到的也不见得不存在。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国人的祖先是善于从事物中观察、取类比象的昇华,以至于抽象总结出其核心理论,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与实践经验。
  太极拳的理论的形成也不例外。因此研究太极拳必须先做到明理,明理之后,就像走路有了方向,然后再做深入细緻的研究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吴图南先生早在几十年以前就着手尝试着用现代的科学方法研究太极拳的微观世界了。对太极拳的微观研究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因为那是多学科、多层次的,绝非鹦鹉学舌、泛泛一谈即能了事的问题。
  太极拳的文事、武事精进,完全要基于精神上道德修养、修练。这不仅仅限于古人的性命双修,即使在物质文明十分发达的今天,道德修养更是非常需要的。在世界上,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物质世界越发展,越要从铜臭气中爬出来,将自己的心理从单纯的物质追求和无限私欲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做到所谓的精神回归,也就是在精神世界中寻求恬淡寂寥。只有在宁静如水的心理状态下,人的自身生命才能得到内在的平衡,才能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人际之中在彼此平和的心理状态下,人们才能体会到相互依存道理,人类才能渐趋于和谐互助的气氛中。这也是太极拳运动将要走向世界的必然性之一。
  我不想在书中大肆渲染太极拳运动的作用,只寄希望在书中将自己练习太极拳的体会,尽量表达奉献给大家。倘若能成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之碥石,则是我苦苦求索的最大欣慰。
李 琏于北京

显示完整说明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