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武术 > 新编太极拳对练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浏览纪录

新编太极拳对练

prev next

新编太极拳对练
  • 商品编号: dj4366
    出版社: 大展
  • 作者: 曾乃梁,陈思坦
    出版日: 2006/02/01
    ISBN13: 9789574684366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148x210mm
    页数: 271
  • 定价:  NT$280元
    匯率参考:  换算成人民币
  • 优惠价:  9 NT$252元
  • 商品库存: 1
  • 购买数量:
    商品总价:
  • 点击数: 4694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前言
  《新编太极拳对练》一书终于脱稿了,我的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因为它圆了我三十多年的一个「太极拳对练」的梦。
  那是在32年前,即1972年全国武术比赛大会在山东济南举行期间。在那里我向已故着名武术家沙国政老师学习了太极拳对练,回到我当时工作的单位河南安阳市体校,当年就同妻子卫香莲一起演练、表演、传播。安阳的武术朋友觉得这真是一件宝贝,爱不释手。1977年我调回福建组建省武术队至今,一直没有停止对这套太极拳对练的热爱与钻研。
  1984年10月,福建省武术团首次出访日本沖绳县、长崎县,我同爱徒、获两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和首枚亚运会太极拳金牌的陈思坦表演了这套太极拳对练,后在《中华武术》杂志上还刊发了这套对练的照片和文章。初次表演的成功,使我俩激动不已,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1985年福建省武术团访问香港、澳门以及随后在多次国内外重大访问表演中,我们师徒都登场献技,得到广泛的好评。尤其是2001年3月在海南三亚举办的首届世界健康大会上,我们师徒二人的太极拳对练的表演更是获得满场喝采,表演之后许多拳迷久久不愿离去,等候同我俩合影或要求签名留念。后来应邀在河南焦作国际太极拳节上做表演也有类似的情景。
  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记得在2000年我们在福州举办新世纪首届太极拳培训班时,报名参加学习太极拳对练的就有省内外的朋友21对42人,其中有两对来自福建晋江的女青年说:「我们可不可以先演练给老师看看?」我们惊讶了,还没开始教学,你们怎么都会了呢?她们演练后道出了其中的秘密:原来她们对着我与弟子思坦1997年出版的《太极拳大系》VCD中的「对练」教学片,放慢动作一招一势模仿,用了半年时间才初步掌握的。还有日本的公田仁志、宇佐美菜穗子、小浪吉史等人同样是靠录影带放慢动作来学习的,尽管一年才学会半套,但精神可嘉。人们对太极拳对练的如此酷爱,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太极拳对练蕴藏着多么诱人的、巨大的魅力啊!
  我和陈思坦在多年的演练、表演和教学过程中,还发现原有的太极拳对练套路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譬如内容较单一,全是杨式为主的;布局欠饱满,基本上是直来直去;节奏欠变化,比较平淡,表演中难出现高潮,以及运动量不够等等。我们想,继承传统固然重要,但发展创新更不可少。
  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武术开拓创新步伐很大,取得可喜的成果,从理论、技术、难度动作、评分标准与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民间传统武术改革的步子就偏小,甚至有不能改变师传、越古老越正宗的观念,这就大大地阻碍着武术事业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而如果武术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发展创新,必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将失去生命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应该「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应该对民间武术大胆地进行改造。所以,我和思坦就尝试着在这套以杨式太极拳为主的太极拳对练的内容中加进陈式、孙式太极拳的少量动作,特别是陈式发劲、弹抖与翻身跳的动作;再加进八卦掌中摆扣行圆和旋翻的动作以及长拳对练中的个别动作,经过改造融进太极拳对练中来,体现柔和连绵、沾连黏随及化而后发的风格。
  新对练同时改变了布局,加进几个斜线、斜角线路,使布局较为饱满圆撑,节奏也有一些变化。如在二段末、三段初略加快一些速度和发劲,形成一个高潮;最后又在掀起一个高潮中结束。如起、收势甲乙做不同的动作,一方高姿,一方中、低姿,形成不同的亮相造型,都能衬托出节奏的变化。
  新编对练运动量也增大了,提高了健身的效果,体现出科学性、健身性和观赏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编的过程中,得到许多领导和朋友宝贵的支持和帮助。我的恩师、着名武术家张文广教授为本书题词。国际武联第一届技委会主任、原中国武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山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给了我们很多的肯定与鼓励。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福州华武功夫指导中心的拳友们认真地提出意见。中心主任、武术高级讲师卫香莲,副主任、南京军区福州总院信息科主任王言贵及全国中医学院武术比赛四枚金牌获得者、华武俱乐部主任曾卫红等人都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卫香莲和福建省中医学院林旭老师还为本书绘制了步法路线图。福州军区第一干休所的蒋君毅政委为本书的拍摄给予大力支持。还有我的学生、摄影师曾建凯和陈向荣不辞劳苦,为本书拍摄了两百多张精美的照片。在这里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要说的是,我们这套新编太极拳对练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新的尝试。限于水准和时间,恐有不当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朋友予以指正。
曾乃梁


  曾乃梁教练主编的《新编太极拳对练》一书即将出版,他希望我能作个序,我欣然答应了,因为我对他是比较了解的。
  我开始认识乃梁先生是在1975年举行第3届全运会上,他同我谈了关于加强武术基础理论建设的许多构想,后来组织有关人员合作出版了《武术运动小知识》《武术基础练习》等小册子。乃梁先生是「文革」前的北京体院武术研究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1977年他从河南调回福建组建省武术队。在他20年的主教练生涯中,培养出陈思坦、高佳敏、林秋萍、魏丹彤、王慧玲和吴秋花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世界及亚洲冠军。乃梁成了我国首批五位国家级武术教练员之一,被中国武术协会评为全国当代「十大武术教练员」之一。
  他在一线培育英才的同时,也不忘辛勤笔耕。他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及《中国武术大辞典》撰写了部分条目,参与创编《太极剑竞赛套路》及修订《太极拳竞赛规则》,参与《中国武术大百科》的编审工作,参与中国武术段位制教材的审订工作。1997年首届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上,他的论文获大会优秀奖,这是大会共11篇优秀奖中惟一作为教练员获得的一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乃梁主动退居二线及退休之后,更是大力投入太极拳健身的群众活动之中,还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创新。
  他同妻子、武术副教授卫香莲合编的《六手太极功》在海内外广泛传播,现已有日文版和英文版的书籍出版。去年24万余字的《走进太极拳》一书问世,对推动太极系列初段位的普及起了积极的作用。近期他还主编了《42式华武太极扇》《30式华武太极扇》及《48式华武太极杆》等套路。数年来同弟子陈思坦、高佳敏合作拍摄太极系列教学片VCD和录影带《太极拳大系》《中华太极谱》共17盒,真可谓不懈追求,成果颇丰。
  说到这本《新编太极拳对练》,也是乃梁先生的一个太极情结。31年前他和卫香莲就掌握了这一套路,认为这是老一辈武术家经验的结晶,决心很好地继承下来。
  在多年的教学和表演中,乃梁也发现传统套路中的一些问题,如节奏比较平淡,缺少高潮,布局也是直来直往、较为单调等等。因此,他大胆地融进八卦掌的摆、扣、旋、翻的内容,还有部分擒拿对打的内容,化为太极的风格,还加进陈式太极拳的发劲、震脚等内容,使内容更为丰富,节奏平稳中见变化,布局也有立体感,甲乙起、收势动作也不雷同,诸如此类。《新编太极拳对练》无论在健身还是表演效果上都提升了一大步,使之更具健身性、观赏性和科学性,也有时代的气息。
  中华武术歷史悠久,根基在民间,民间武术十分重视传统,这是很好的;但民间武术也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传统才能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为满足人们健身与观赏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此我祝贺此书的出版,希望广大群众喜欢。
国际武联第一届技委会主任 张 山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新编太极拳对练的特点及练习注意事项
 第一节 新编太极拳对练的特点
 第二节 练习新编太极拳对练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 新编太极拳对练套路
 第一节 新编太极拳对练动作名称
 第二节 套路图例符号注解
 第三节 新编太极拳对练动作图解
附:套路动作连续图
曾乃梁简歷

显示完整说明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