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目录
前 言
序
作者简歷
第一章 锦八手拳术的源流和师承
我的恩师———赵铁铮
师兄敖石朋致杨永的两封信
第二章 锦八手拳名释义
第三章 锦八手拳术的特点
一、朴实无华,讲求实用
二、踢打摔拿,技法全面
三、松紧结合,刚柔相济
四、武医相融,气势合一
五、整劲暗力,惊弹抖炸
六、螺旋缠丝,圆活滚动
七、不招不架,老少相随
八、重视功法,修德养生
第四章 锦八手拳的功法
第一节 朱砂掌功
一、朱砂掌功释名
二、朱砂掌功的练法
三、朱砂掌功的功效
第二节 八步连环如意步
一、八步连环如意步释名
二、八步连环如意步的练法
三、八步连环如意步的功效
第三节 腿 功
第四节 腰 功
第五节 五峰的功夫
第六节 百步神拳
第七节 关于铁砂掌
第八节 关于鹰爪力
第五章 锦八手拳术
第六章 拆 手
第七章 锦八手拳的八趟总论
第八章 怎样练好锦八手拳
一、修 德
二、爱 国
三、志 坚
四、明 理
五、带 意
六、练 功
七、善 学
八、试 手
第九章 锦八手拳的实战要旨
一、要 勇
二、要 狠
三、不招不架,就是一下
四、老少相随
五、打 中
六、直 进
七、走 边
八、打要害
九、制 根
十、连续进击
十一、旋转滚动
十二、多 变
十三、掌握时机
十四、败中取胜
十五、看 肩
第十章 器 械
附录一 关于少林拳与武当拳之我见
附录二 关于气之我见
附录三 为日本《空手道》一书
的中文译本所作序言
附录四 年过花甲不停步
———记湖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杨永 健民
附录五 朱砂掌走向大众 袁钟祥
附录六 「杨氏二绝」 杨 明
后 记
前言
「锦八手」也称「紧八手」,为北京赵铁铮老师所传。它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拳种,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义,继承了我国传统武学的精要,融进了内外家拳学的精髓,汲取了诸多优秀拳种的精粹,是一个经过实践而筛选出来的中国拳法的精品。其内涵丰富,拳理深邃。拳有八趟,散手组成,势简易学,讲求实效,重视功法,修德养生。是融修身、健身、防身于一体的优秀的中国武学拳种。
《中国武术史》(习云太着,1985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第262页,第十三章「拳术」第二十五节这样介绍「紧八手」:「相传『紧八手』形成于清朝中期,流传很少,今湖北一带仍有人练此拳。此拳没有花法,技击性强,有8趟,基本拳法是紧八手。其特点是一拳一腿,都讲快速发力,并要求『去力不僵,回劲松软』。有踢、踹、蹬、鸳鸯腿等16种腿法,由于腿法多变,下肢稳固。」
《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国武术辞书系列,199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第60页介绍「锦八手」:「湖北地方拳种。河北沧州赵铁铮于50年前所传。特点是发力讲寸劲、螺旋劲,多腿法,重掌法、爪法,步法灵活多变。练功方法有掌功、爪功等。步法以八步连环步为主。除徒手套路外,还有天柱剑等器械套路。主要流传于湖北。」
《中华武术大辞典》(主编张山、执行主编裴锡荣,1994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第267页谈到「锦八手」:「湖北地方拳种。系河北沧州赵铁铮所传。由单势散手组合成套,势法左右兼练,动作朴实无华,腿法较多。讲究实用,着重研究掌功、爪功和步法变化。注重发力,以丹田运气为主。讲求化劲、发寸劲、螺旋劲和衬劲,松紧结合。除徒手套路外,还有天柱剑等器械套路。」
《湖北武术史》(湖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编,199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第345页第四编「拳种发展史」第三章「稀有拳种」第二节「锦八手」写道:
「(源流)此拳由河北赵铁铮于50年前所传。赵氏沧州人。幼年习武,曾为孙传芳镖师。常往来于江、浙五省,寻师访友甚多,拳技精湛,深得内家功法之妙,晚年流落北平卖艺为生。现继承此拳者仅杨永一人。(拳理)注重发力,讲求化劲,松紧结合,多用腿法。此拳发力以丹田运气为主,发寸劲、螺旋劲和衬劲,讲究惊弹抖炸,捋滚分化,不招不架,就是一下。而松紧之机,即刚柔变化之妙。要求手打三分足打七,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特点)此拳由单势散手组合成套,势法左右兼练,动作朴实无华,腿法较多,注重实用,着重研究掌功、爪功和步法变化……(功法)掌功:铁砂掌、朱砂掌。爪功:鹰爪功。步法:八步连环如意步。」
《中国武术人名辞典》(昌沧、周荔裳主编,199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第358页载:
「杨永(1926~ )北京人。满族。6岁随父习武,14岁从赵铁铮练锦八手拳术。194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文学系。同年参加革命。1975年到湖北省体委筹建武术队,任领队兼教练,是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术学会委员、湖北省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湖北省武术挖掘整理组副组长,两次获评全国挖整工作先进个人。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贡献奖。是锦八手拳术研究会会长,擅长朱砂掌功,是朱砂掌功研究会会长。」
「锦八手拳术」写入《中国武术史》是由于1978年在湖南湘潭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大会上,我作为特邀运动员表演后,引起老武术家的瞩目,李天骥先生要我在大会上与沙国政先生和福建练五祖拳的一位老拳师共同介绍各自的拳种源流、特点、技法。武术处处长毛伯浩在小结中说「今天我看到了什么是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的打法……」「锦八手」由此引起了武术界的重视。
尔后,北京体育学院(今北京体育大学)又录制成像,编入了传统武术教学参考材料中。我还在全国诸多城市中多次做过表演。在《中国武术史》中写为「紧八手」,是因为我在湖南湘潭全国武术表演大会上介绍此拳时,本着赵老师的教导,对外言「锦」,对内言「紧」,出席大会的多是行家里手、自家人,所以讲的是「紧八手」。习云太先生出席了这次大会,这样习云太先生就写成「紧八手」。
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第二次匯报展览在北京召开,于故宫东朝房展出「挖整」成果。湖北省武术挖掘整理组上报了此拳,正名为「锦八手」,并展现在湖北省武术挖掘整理成果展览臺上。当时北京市没有呈报此拳,这就是《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华武术大辞典》既写为「锦八手」,又误为「湖北地方拳种」「系河北沧州赵铁铮所传」的由来。
其实赵老师是北京人,自幼生长在北京,晚年落脚在北京,只是在河北沧州学过拳艺,并非沧州人。《湖北武术史》也依样写成「河北沧州赵铁铮于北京所传」。「于北京所传」是对的,写「为河北沧州赵铁铮」就不确了。
至于还写了「继承此拳者仅杨永一人」也是不妥的。我还有不少师兄弟,只是那时不知其踪迹,没有联繫上。只能说我在演示、宣传、弘扬、着述「锦八手」拳术上做了一些工作。到了1994年出版的《中国武术人名辞典》上,写为「杨永北京人,14岁从赵铁铮练锦八手拳术」,才算写明白了。
赵铁铮老师,北京人,自幼在京都学武,14岁赴沧州与刘镜远前辈习「六合门」拳术。18岁出师,曾担任过一刘姓知府的带刀护卫和大军阀孙传芳的保镖。孙传芳被刺后,他回到北京,为曹锟、段祺瑞时的空军副司令兼参谋长的敖家供养数载,教授武学,并在蒙藏中学任过武术教师。后敖家势败,生活困窘,还在宋哲元29军里教过实战刀法。日本入侵后,他坐吃山空,生活潦倒,加上性格倔强,最后竟把武学放在了地上,以卖艺为生。整天间说拳论艺,讲述技法,讲讲练练,直到暮年。
赵老师的整个一生都紧紧地和武术捆绑在了一起。又由于他的工作变动和遭遇,使他走遍宁、沪、江、浙一带,往来于京、津之间,会过无数武术名家,见过多少武林高手,真可谓见多识广,学识渊博。加上他一生勤奋,练功不辍,不断钻研,苦心探讨,所以,他的武学学理精深,功夫纯熟独到,多有真知卓识,就是在武术器械上也有不少创新。但由于他自幼习武,知识水准不高,晚年生活潦倒,受诸多社会条件限制,所以没有留下半点文字材料,深为遗憾。
1991年我在《武术健身》杂志第一、三期上发表的「锦八手」,只是根据我所学所练和在过去聆听赵老师在卖艺说拳时、与助手刘玉麟比手论艺时、赵老师给我教拳讲解时、在向老师请教闲谈时留下的一些记忆,以自己的理解水准写成的。意图是把中国武术史、武术辞典所列「锦八手」这门拳术的空缺补起来,把赵老师的武学思想、武术理念、武术成果展现出来,把这一宝贵武学遗产、优秀拳种献给武术界,献给社会,献给人民,并流传后世。
许多年过去了,深感1991年所写的内容是不够,遂再次提笔写成书稿。本来在1997年就拟出版,但仍怕不能很好地反映出赵老师的武学思想、武术成就、武术水准,不能展现出锦八手拳术的内涵和精髓,又经过反覆修改、充实加工,慎之又慎地拖了七八年,总算在今年完稿付梓了。就是这样,由于自己水准所限,仍会有许多不足、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望武林同仁、行家里手,以至海外人士多予赐教。
杨 永2004年4月写于武汉
作者简介
我的学名杨维中,北京市人,1926年4月生于北京市房山区杨付马庄村。祖辈系镶黄旗。曾祖父是清廷御医。晚年退居乡里,开设「益壮堂」,悬壶济世。善「朱砂掌功」,身体康健,步履快速,故有「旋风杨」之称。
我幼年随父习家传「朱砂掌功」,并与二弟杨维和同从郭师爷(河间人)练少林小神拳、二虎拳、刀、棍等。1937年冬移居北京城内前圆恩寺胡同、棉花胡同,考入北京宽街怀幼小学读高小一年级。体育老师姓陈,善武术,曾派我代表学校参加北平市东城区武术表演大会表演刀术。后迁居西城西单口袋胡同,于是到西四西什库天主教堂东边刘兰塑胡同的盛新小学读六年级。毕业后,考入辅仁大学附中读初中,又跟学校的武术老师学过长拳。我国足球名人李凤楼是体育老师,带我们踢足球,所以对足球发生兴趣。音乐老师是李焕之,教我们学唱许多进步歌曲。1942年考入北京市立四中读高中,拜北京武林高师赵铁铮学练「锦八手」拳术。与北京着名书法家、《书法精论》《书法通论》着者丁文隽先生学书法。跟北平师范大学西文系主任赵丽莲教授学英语。还在当时「华北新报」日语班读日文。
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得以聆听周作人、赵荫棠、曾昭伦等教授讲课。1946年到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有李广田、张清常、邢庆兰等教授讲课。我选读语言文字组,得杨潜斋教授青睐,与之研习甲骨金文。由此得读郭沫若、翦伯贊先生古代社会史等,逐步树立了唯物史观。遂接受了共产党的宣传教育,积极参加当时的进步学生运动。
由于自幼喜爱戏剧,在北大时就参加过「北文剧艺社」,这时加入了「虹光剧艺社」,演出了许多活报剧,如《审判前夕》《三江好》《一袋米》《和平颂》《猪逻会议》等,在《放下你的鞭子》剧中饰演卖艺人,打了「锦八手」拳,表演了单掌开石。在大型话剧《夜店》中扮演杨七,并任「南开大学剧艺社」副社长。
1948年秋,得知国民党要逮捕进步社团负责人,我地下党输送我到了华北解放区,在正定华北大学学习。因表现进步积极,被选为21班和区队(一个区队有四个班,共约500学员)学生会主席。1949年3月,「四野」唐凯来「华大」动员干部南下,我提出搞电影工作,但班助理左彤说现在没有电影厂,加上我对班主任林阳有些看法,遂表示到部队也可以,认为反正演工农兵形象,先体验一下军队生活吧。就这样到了「四野」南下工作团,被任命为三分团一大队五中队副区队长。南下到开封时开始分配工作,我被分到中南军政大学。我这时已知道了军队不会照顾个人的专业和爱好,遂向中队杨教导员提出不到军队,故此没到「军大」,而是随因伤致残復员的杨教导员到了武汉。
这时,南下工作团政治部主任陶铸在对南下干部讲话时强调,国土还没有完全解放,干部们不要提个人要求,要服从组织分配,我的个人想法也就不敢提出了。后又随建制到了湖南长沙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分配到一总队三大队任教育干事。因工作积极负责,常受到表扬。1950年初全国大陆基本解放,我还未提出去搞文艺,仅要求从事甲骨、金文专业,却受到「我中队思想不稳固、名利思想」的批判,我只好把从艺的愿望长久地埋藏于心底。我后来到学校政治部教育科、训练部政治系工作。
1951年调到第一高级步校学习,被留在高级步校政治部任政治教员、做政治工作。虽然这时内心还是十分渴望能搞文艺工作,但一直不能如愿,就是这样仍积极努力工作,并多次立功受奖,曾获汉口高级步校「标兵」称号。由于喜爱文艺,积极参加学校的业余文艺活动,在演出大型话剧《雷雨》中饰周萍。并是高级步校足球代表队的主力队员。这时对武术仍酷爱着,时常活动活动。
1955年由战友张引之介绍,得识形意拳家耿霞光先生,并多有往来。1958年大比武时,济南军区尖子班来高级步校表演,我曾和他们交流探讨过技击格斗等问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没想到竟受到极大的冤枉和迫害。1969年高级步校撤销,1970年,我竟被以歷史上莫须有的罪名清除出党,降级復员农村,直到1974年才还我以清白,恢復了党籍和原来的行政级别。我于1974年底转业地方,再也不愿继续搞政治工作了。这时文艺界「四人帮」的阴魂未散,我从此打消了进文艺界的念头。得知湖北省体委要建武术队,因自幼习武,拜过名师,有功底,也有兴趣,遂到湖北省体委筹建武术队,任第一任领队、支书、教练。负责找教练、选队员,湖北省武术队在几年时间内从零点起步,迅速进入全国武术队的先进行列。多名运动员获得全国冠军,我也多次荣获嘉奖,评为「优秀教练员」。
1977年,我作为领队带领队员参加在内蒙古临河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大会。大会结束时,不少教练员、裁判员、老拳师下场表演,我表演了「锦八手拳」,受到好评。1978年我被特邀参加了在湖南湘潭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大会,再次表演了「锦八手」。国家体委武术处李天骥同志叫我在大会上与沙国政、一位练五祖拳的福建老拳师,向大会做了拳术源流、特点、技击方法的介绍。武术处处长毛伯浩在小结时说:「今天我看到了什么是『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的打法。」我获得了「特邀表演奖」。此后习云太教授把「锦八手」拳术写入《中国武术史》。
1980年北京体育学院对「锦八手」拳录了像,编入学院传统武术专辑中。我在南京、天津、河南、武汉、广州、太原、武当山、海南岛等地做过多次表演,并在秦皇岛、福建、景德镇、武汉、安庆、北京等地传授了此拳。1991年《武术健身》杂志第一期、第三期上登载了「锦八手拳」的理论、功法、练法、拆手等。
1980年,我和武汉体院贝嘉德教授倡导成立了湖北省暨武汉市气功学会。我曾任副理事长、代理理事长。1981年发表了《武术掌功与气》(副标题为「简介铁砂掌与朱砂掌」)一文,公开了朱砂掌「虎部」5个动作和铁砂掌4个动作,主要目的是讲述、阐发、弘扬武术与气的关系,1982年被转载于《武林》第4期和《气功与科学》第2期上,受到了武术界和气功界的瞩目。同年我在《武林》第10期上,发表了《杨永教练答读者问》,讲述了我不贊成练铁砂掌,提倡练朱砂掌的观点。1986年在国家体委召开的「全国健身养生史座谈会」上,我表演了朱砂掌的「虎部」「龙部」10个动作,并在《武术健身》杂志上进一步阐述了朱砂掌功的健身价值和在武术中的重要作用。其实朱砂掌功本身就是武术内家的秘传上乘功法,堪称武林绝学。
1980年全国武术协会成立,我当选为中国武协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1980年湖北省成立武术协会,我任副主席兼秘书长。1982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开始,我负责湖北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全组曾获国家体委颁发的「先进集体」奖,我也曾两次被国家体委授予「先进个人」奖。1984年写了《武当拳法初探》,第一次批驳了「武当无拳论」,用科学的观点、翔实的材料,肯定了武当有拳,提交给国家体委武术挖整组,还在1987年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和《武魂》杂志社共同召开的第一次武术理论研讨会上宣读了此文。我还主编了《岳家拳》,整理了《武当太极拳》,担任《湖北武术史》的副主编、撰稿人。此外在《武魂》《武林》《武当》《武术健身》《中华武术》等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并担任过多次全国武术比赛大会裁判员和湖北省武术比赛总裁判长,以及全国武术比赛大会副总裁、仲裁等,是国家荣誉武术裁判。曾被聘为许多武术研究会顾问、武术馆校名誉校长和总教练等。
1984年促使「武当拳法研究会」成立,曾任副会长。受中央文化部委托,由湖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纪录片《武当拳》我是惟一顾问。此片译成八种语言,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做了交流,获1988年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曾在《武当》《皇家尼姑》《东北义勇军》《还剑奇情》等电影、电视剧中扮演角色。我曾任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理事及传统气功研究中心主任。1989年离休。1995年被中国武术协会评为「中华武林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