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武术 > 沈寿太极拳文集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相同作者的商品

浏览纪录

沈寿太极拳文集

prev next

  • 商品编号: dj4342
    出版社: 大展
  • 作者: 沈寿
    出版日: 2006/02/01
    ISBN13: 9789574684342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
    页数: 732
  • 定价:  NT$630元
  • 优惠价:  9 NT$567元
    登记后可再补货
  • 点击数: 3403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目录
沈寿小传   觉莲 整理
卷一 太极拳法研究(修订本)
上编:太极拳法研究(七篇)
  第 一 章 太极拳基本拳式名称浅释
  第 二 章 浅谈怎样才能学好太极拳
  第 三 章 浅谈太极拳的「七字要领」
  第 四 章 论太极拳的用意和唿吸方法
  第 五 章 论初学太极拳易犯的毛病
  第 六 章 练太极拳与医治慢性疾病
  第 七 章 太极拳体用全诀及其小记
下编:古典拳论研究(六篇)
  第 八 章 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论》今译与研究
  第 九 章 清代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今译与研究
  第 十 章 古代内家拳及其十四禁忌
  第十一章 《内家拳法》的「五字要诀」
  第十二章 关于明末《拳经总歌》的初步研究
  第十三章 明代戚继光《拳经捷要篇》今译与解析
  修订后记
卷二:太极拳论谭(增订本)
  序
  第一章 太极拳古典拳论浅释(六篇)
  第二章 太极拳研究随笔(一篇)
  第三章 太极拳与气功(六篇)
  第四章 太极剑的诀要(三篇)
  第五章 太极拳歌诀(六首)
  第六章 太极拳推手漫谈(六篇)
  第七章 太极拳推手歌诀(六首)
  第八章 内家拳法诀(五篇)
  第九章 关于太极拳械散手谱(六篇)(有图照幅)
  增订后记
卷三:式太极拳详解
  第一章 谈谈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第二章 杨式太极拳的源流关系
  第三章 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拳式(有图照幅)
  第四章 式与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式名和式数
  第五章 式太极拳谱及示意说明
  第六章 式太极拳动作图解(有图照幅)
  第七章 式太极拳的五法
  第八章 式太极拳的教学口令
  第九章 式太极拳的教法练法
  附 录 杨式太极拳理论经典着作(两篇)
  后 记
卷四 太极拳推手问答(修订本)
  第一章 太极拳推手常识
  第二章 太极拳推手要领
  第三章 太极拳推手八法
  第四章 太极拳推手力学
  第五章 太极拳推手图说
  后 记

前言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的重要拳种———太极拳术,笔者在上一世纪推广普及太极拳的过程中,也曾潜心研究和撰写了一些有关太极拳术的文章。
  常言道:「敝帚自珍。」为了避免拙作散失,有些发表过的或新写的文章已经结集成书,但这多半是属于理论性质的文章。而有关创编或演练的太极拳、刀、剑、散手对练等套路部分,却因摄影等条件的限制,尚付阙如。对此,是不能不引以为憾的。
  2000年9月,我接受了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委托,要求我:「收集一生中主要的太极拳着作,包括技术和理论两大部分。理论部分在前,技术部分在后。理论部分,包括对太极拳运动带有总结归纳性的理论着述;技术部分,包括创编和演练的主要太极拳套路,以及部分主要器械套路等。」
  按照上述要求,我选编和撰写了《沈寿‧太极拳文集》一书,笔耕歷经三载有余,直至2004年4月,方始将书稿全部杀青。
  《沈寿‧太极拳文集》全书共分四卷:
  卷一《太极拳法研究》(修订本),属理论部分。其「上编」是带有总结归纳性的理论着述,对初学入门或锻鍊已久的太极拳爱好者,一般是普遍适用的。当然,由于流派不同,有的内容只能作为参考而已,其「下编」是对古典拳论的研究,如清代王宗岳等人的太极拳理论文章,早已被后世的太极拳家奉为经典着作而备加推崇的。对此,是有志于太极拳的实践和
研究者所不可不读的。
  卷二《太极拳论谭》(增订本),以论文、漫谈、随笔和拳诀为主体,但也包括笔者所创编的太极拳、刀、剑和散手对练套路的文字谱。可惜的是,除了与拳友慈博合编108式散手对练谱时,留下了极为珍贵的21幅插图照片之外,其余均无插图。限于篇幅等原因,一时就无法以图谱的形式刊出。惟有留待日后的努力了。
  以上说明,卷二仍是以理论部分为主的;至于所记「36式反式太极拳」「九路81式太极刀」「九路81式太极剑」,以及「108式散手对练」套路等谱文,则是属于技术部分的。而卷二的第九章是这次编集时增补的。
  卷三《36式太极拳详解》,全卷都是新写和初次发表的。「详解」这一书名,是李建章先生在多年前建议我採用的。而此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计划撰写了。李建章先生曾多次来信支持和鼓励我的这一写作计划,如1996年7月来信提到:「盼您自编太极拳套路能早日成书。」一年以后,在1997年7月7日来信中又热情地劝勉道:「近几十年来,社会
变化很大,武术、特别是太极拳也有很大变化,而您的『36式太极拳』就是这种变化的产物。您是搞体育史研究的,所以您知道写出这样的书来有什么样的意义。」他的分析和激励,使我不能无动于衷。我非常感谢他的一番好意。
  然而我迟迟未能动笔的原因,是由于拍摄动作图解照片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后来承蒙人民体育出版社郑小锋先生大力支持,他在2001年初春,为我拍摄了「36式太极拳」套路的动作照片300余幅。在撰写本书卷三时,从300余幅动作照片中筛选出240余幅,从而据图作文,顺利地编写了「动作图解」这关键性的一章,进而促使其余各篇,也因之「顺理成章」了。
  卷三虽属于技术部分,却也有许多理论内容,如健身价值、源流关系等等。同时,由于36式太极拳源于传统的杨式太极拳,因此,本卷第三章还记载了杨式太极拳(85式)的基本拳式,并附有拍摄于1977年的架式照片60幅,可与36式太极拳的架式作出比较。这样既有利于先学会36式太极拳后,再去进修85式杨式太极拳;也有利于已经熟习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人,由自学等方式,去学练36式太极拳。古人说:「少则得,多则失。」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应用这一套「少而全」的36式太极拳来进行专项或辅助性的练习,无疑会使太极拳爱好者得到不少便利和收穫的。
  卷四《太极拳推手问答》(增订本),这次对原书作了较多的删削和润改,并将原来的分类名称———「部分」改称为「章」。同时,又增补了第五章「太极拳推手图说」。在该章中,还初次发表了30多年前吾师傅钟文先生(1903~1994)在上海与我合影的传统杨式太极拳推手照片,了却当年师徒合影时的宿愿。
  今年正值太极拳一代宗师傅钟文先生逝世10周年,谨以此告慰先师和表达对先师的缅怀之情。作为歷史性的老照片,虽只剩下这十余帧了,却都是弥足珍贵的歷史纪录啊!
  此外,有关太极拳的拙着,尚有《太极拳走架推手问答》(1997年8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初版),以及沈寿点校、考释的古代太极拳经典着作———〔清〕王宗岳等着《太极拳谱》一书(1991年10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初版、1996年3月大展出版社)。
  上述《太极拳走架推手问答》,与本书卷四《太极拳推手问答》,两者在题名上虽有其类同之处,但具体内容并不相同。《太极拳走架推手问答》中的推手问答部分,实为《太极拳推手问答》一书的「续编」,原来就曾计划把它编入《沈寿太极拳文集》的卷四,后因该文集的篇幅(文字量)所限,所以,惟有等待日后入集的机会了。
  一集之成,歷时三年半之久。可谓殚精竭虑,倾力奉献。然而终因限于作者的学力,本书的粗疏和不足,以及谬误之处,尚希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不吝指正。
沈寿 谨识于浙江宁波

沈寿小传
  沈寿,本名洪水。1930年2月(农历庚午年正月元宵节)出生于浙江宁波城内的一个职员家庭。
  沈寿的父亲生前酷爱武艺,曾从四明山区的童崇武老师(1840~1938)学武练功。后因参加居民义务救火组织,在一次夜半扑救火灾时受伤亡故,年仅22岁。而当时沈寿出生尚未满两个月。
  一、武术启蒙 终身受益
  在上世纪那动盪的30年代,当沈寿还是个黄髮垂髫的幼儿时,由于深受家庭、社会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弄枪舞棒,并天真地大言保家救国。1934年,他遵奉祖母之命,从童崇武老先生学练内家八桩和内家八拳等武术。当时他所接受的,虽只是一些易学易懂的启蒙性武术教育,但这对沈寿一生的影响都是十分深刻的,也可以说是终身受益不浅的。
  二、涉猎广泛 身强力壮
  沈寿自幼好学,不论学文习武,都较执着。他自1939年逃难到上海后,在校读书的成绩也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对于体育和武术等方面,更是情有独钟。也许是出于少年人的好奇心
理,因而其涉猎非常广泛。
  1943年,他始学杨式太极拳于復兴公园。由于当时他正在上海震旦大学附中求学,学校离公园很近,才有了这个机缘。加上他在幼年时学过内家拳术,太极拳与内家拳在拳理上是相通的;在功底和根基方面,又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也就成了他在少年时代学武的首选了。
  1944年,沈寿参加工作后,恰好又因工作单位距精武体育会极近,于是,就加入该会,业余时间就跑到那里去练功习武。他先后学练了太极、少林等多种武术。星期天或节假日,
有时也会去公园学习各种拳械套路,或者玩一玩散手。
  在上世纪40年代,他虽然学习过的拳种较多,但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方式,其结果势必是学得多,丢得多;学得快,丢得快。这正应了拳谚所说的「学不专,拳必滥」「样样会,样样空」了。
  后来沈寿还热衷于重竞技体育,如举重、健美、摔跤、拳击等体育运动。约在1950年,他经精武体育会老友胡惟予等人的推荐,被吸收为精武体育会的永久会员。当时在「永久会员证」上盖章的是上海精武体育会总干事黄维庆,证件号码为811号。沈寿把这份永久会员证珍藏了36年之后,在1986年作为武术文物捐献给国家了(持有浙江省体委武术挖掘整理组于1986年2月20日颁发的第80号「武术三献证书」)。
  1951年9月,沈寿还曾与十余位大力士一起,应邀在上海市体育馆参加了捐献「体育号」飞机的盛大义演。当时上海《新闻报》《大公报》《文匯报》和《亦报》等,均有报导。
(附 剪报一份)
  三、因公负伤 重获至宝
  沈寿由于积极参加武术、举重、健美等项目的体育锻鍊,当时的体格之强健,令人称羡不已。然而正如俗话所说的「天有不测风云」,不幸的事情降临到他的头上。1953年5月,他在西部边陲的一次公出途中,遇山洪暴发,被激流沖走而负伤。此后,他的健康状况就一落千丈,不得不在住医院疗伤期间,重拾最适宜于他的杨式太极拳了。
  太极拳乃国之瑰宝,由此重获至宝,可说是因祸得福,倒也喜不自胜。而且,也弥补了往昔由于缺乏练太极拳的恆心,以致有「宝山空回」的遗憾。由坚持打太极拳,他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医疗保健体育,太极拳虽不能包治百病,但对增进人体的抵抗力、愉悦身心,以及预防和辅助医疗疾病,那肯定是会有良好作用的。因此,练与不练是大不相同的。他自从负伤病残以后,仍能抱病坚持工作二十余年,而且在退休以后,还能本着「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的精神,为发展中国体育事业出力,这都与他长期应用太极拳、导引、气功等体育疗法的实践是不无关系的。
  然而,学练任何拳术,要想做到精益求精,那就少不了良师的传授和益友的切磋。1959年初,沈寿与杨式太极拳拳友慈博相识,拳逢知己,十分投缘。两人从此结成对子,经常在
一起切磋研究太极拳艺,一同练习推手、散手,相得甚欢。上世纪60年代初,沈寿与恩师傅钟文先生重新取得联繫,请教杨式太极拳的有关问题。
  接着,他又千里迢迢去沪养病和探望傅老师,向老师表达了希望在沪期间能继续进修杨式太极拳的愿望。承蒙老师慨然应允,重新为他一招一式地传授和纠正姿势。每次教拳完毕,师徒两人还一道漫谈拳经,有时直至深夜。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深深地刻印在沈寿心中,难以磨灭。
  从此以后,沈寿在武术领域由博归约,潜心专攻杨式太极拳至今。当然,此前他所学的各类武术,以及太极拳其他各学派的技法和理论,对他研究杨式太极拳仍旧是不无补益的。
  四、办班创社 造福桑梓
  1971年,在北方工作的沈寿,第一次重返故乡。鉴于当地尚无85式的杨式太极拳,于是遵照傅钟文老师所嘱,在宁波刻意推广普及。自1971~1974年间,他有意识地物色和培训了一些助教人才。随后,便在1974年底建议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创办宁波市杨式太极拳学习班。当时,由于市武术协会自「文革」开始停顿后尚未復会(1982年方才復会),因此,市体委接受了这一建议,并邀请沈寿亲自担任第1~3期杨式太极拳(85式)学习班教练。经过筹备,由沈寿编写了《杨式太极拳入门》一书,油印后分发给学员。该学习班在1975年五一劳动节正式开学,每期学员多达130余名,盛况空前。至当年10月底,共培训了第1~3期学员400人。
  在办班过程中,他还从拳德、拳艺较好的学员中选拔义务辅导员40余人,分批进行集训,充分调动了大家对学好太极拳的积极性。
  自1975年11月起,杨式太极拳(85式)学习班师生走向社会,实行义务教学。至1983年10月宁波市永年太极拳社成立之前的8年时间里,共培训了学员两千余名。这就为1983年创立宁波市永年太极拳社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宁波市永年太极拳社终于在1983年10月1日正式成立。它是「文革」后浙江省内获准创建的第一个民间办的拳社。该社经费自筹,民主办社,拳社干部一律
义务任职。沈寿被推选为第一任社长,连任了3届(1983~1993),至1993年10月换届时主动引退。第四届社长由中年人接班,沈寿被聘为名誉社长。
  拳社成立以来,为在本地开展杨式太极拳的普及推广等活动,经过歷届社务委员和教练员们的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工作。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借以造福桑梓,以及促进太极拳走向世界,为人类造福。至2003年10月,在庆祝宁波市杨式太极拳学习班成立28周年和宁波市永年太极拳社成立20周年纪念时,有300余人参加了杨式太极拳、刀、剑的表演。在这次会上,沈寿被聘为「永远名誉社长」。
  右为当年沈寿为宁波永年太极拳社题写的社训「诚毅」二字。此二字取义于「诚以待人,毅以治技」的精神。具体地说,「诚」是指武德,「毅」是指武风。广义地说,「诚」也包含了忠诚于中国的爱国精神和忠诚于事业的敬业精神;「毅」不仅是树立一种坚韧不拔、锲而不捨的武风,而且也是做人处事的一种精神风格。
  1984年10月,沈寿在祝贺宁波永年太极拳社创立一周年时,为与拳社同志们相互勉励,特地撰写一联,曰:
  「拳有渊源,能天天锻鍊,可得永年;
   社无馆址,若年年集会,必臻百岁。」
  2004年,是该社创立21周年了,说明宁波永年拳社已渐渐由幼而少、由少而壮地成熟起来了。当年沈寿书此联语,正是为了鼓励大家从艰难中崛起,增强同志们勇往直前地进行自我锻鍊和坚持办好拳社的信心和决心。
  五、默默笔耕 着书不已
  17年前,剧作家孙仰芳先生曾在1987年第一期《中华武术》杂志上发表了《小楼说拳———访宁波市武协委员沈寿》一文,其中读到「沈寿老师的神态、气质」时,说:「他是『拳师中的学者』,『学者中的拳师』。」说明这位剧作家对人物的观察是别具功力的。
  沈寿早在少年时代,就曾以沈重、洪水为笔名,撰写新诗、散文和绘制漫画,发表在上海《民国日报》《新闻报》和《银钱报》的副刊上。青年时代也曾以汉泉、老骥、沈武、老粗等笔名撰写过一些文学、体育和武术等方面的文章。中年以后,一般就只以沈寿为笔名撰写文章了。其缘由是:他因伤残病痛在身,过早地退休了,当时,也惟有恪遵养生之道,不断与疾患作斗争,借以延长寿命,才能多做奉献。不此,「沈寿」这一笔名,就与太极拳、气功、导引学等着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沈寿的一生中,业余写作从未中辍。退休返乡后,除了从事公益活动、推广普及杨式太极拳外,更利用教学之余暇,默默笔耕,着书不已。他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几十年来,在全国体育、武术、气功、文物、医学、医史等各种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总计不下300篇,100余万字。沈寿的文章不仅在国内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有的还曾在国际上引起过轰动。其着作已出版的有:
  《太极拳法研究》(1984年初版)
  《太极拳推手问答》(1986)
  《沈寿拳诀选》(1986)
  《导引养生图说》(1992)
  《导引养生百法图谱》(1994)
  《太极拳论谭》(1997)(大展出版社1998年)
  《太极拳走架推手问答》(1997)
  除以上7种外,尚有沈寿点校、考释的太极拳古典理论《太极拳谱》(14卷繁体字本)。
  此书系经中国武术协会审定,被列为「中华武术文库‧古籍部」,于1991年初版;1995年被作为精品书再版。
  至于这次编集出版的《沈寿‧太极拳文集》(4卷本),其中卷三《36式太极拳详解》,是他在年逾古稀后所写的力作。其余各卷,除了修订,也有所增补。
  他所写的导引和气功类文章,曾被收入到了《常用医疗健身法》(1982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中老年强身顾问》(198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和《医学知识集锦》(1983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等书内。
  二十多年以前,沈寿就曾经对来访的记者陈兆年先生说过:「我是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了,得赶快把自己一生所学到的武术、导引、气功等知识整理编写出来,贡献给人民,留传给后代。」如今,他基本上已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六、有一分热 发一分光
  在1981年和1984年,沈寿曾分别被《武林》《中州武术》等杂志编辑部聘为特约撰稿人。河南《中州武术》后来改名为《少林与太极》,由于沈寿长期为该刊热情撰稿,而且量多质高,因而在1990年被河南报刊社评为优秀作者。
  1985年10月,沈寿被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全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
  1987年,沈寿被吸收为中国体育史学会会员(该会成立于1984年,1992年始併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并改名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沈寿所撰写的《西汉帛画〈导引画〉考辨》和《甩手运动的反思》等两篇论文,分别在1984~1988年和1989~1994年这两届的评选中,被评为全国体育史优秀论文,并被收编入《新中国体育史优秀论文集》(1997年奥林匹克出版社出版)。他的另一篇写于1993年、题为《毛泽东「六段运动」考辨》的论文,则被编入伍绍祖主编的《毛泽东与体育文集》(1994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沈寿曾十多次出席全国和浙江省关于体育史、武术学术以及气功等论文报告会,撰写了不少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为发展社会主义的体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此,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99年7月授予沈寿「浙江省体育文史工作贡献奖」,以示表彰。他是全省获得这一「贡献奖」的13位同志之一。
  2004年,沈寿退休30周年。30年来,他饱受伤残病痛的折磨,却坚韧不拔地本着自立、自强的精神,锻鍊体魄,发挥余热,尽自己的努力,为人们做点有益的事情。沈寿认为:惟有如此,才能不负于这既短暂又漫长、既平淡又绚丽的一生。

显示完整说明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