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武术 > 孙式太极拳拳架解析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浏览纪录

孙式太极拳拳架解析

prev next

孙式太极拳拳架解析
  • 商品编号: dj0121
    出版社: 大展
  • 作者: 张大辉
    出版日: 2014/04/01
    ISBN13: 9789863460121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148x210mm
    页数: 222
  • 定价:  NT$220元
    匯率参考:  换算成人民币
  • 优惠价:  9 NT$198元
  • 商品库存: 1
  • 购买数量:
    商品总价:
  • 点击数: 4937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前言
  接触太极拳,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机械系读本科。由于身体原因,我的体育课转入学校的体疗班。体疗班开设的课程包括现在流行的二十四式太极拳等。对太极拳的瞭解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透过学习太极拳,也知道了太极的概念。
  在清华的十几年学习歷程中,我的业余时间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几乎全部花在了对太极拳以及与之相关的周易和孙子兵法的学习和研究上。我在2008年3月完成的一篇文章「太极文化的七步九点论」是对上述几方面学习的初步粗浅综合小结(见本书附录)。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流行武术热,其中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时,我自己正是二十来岁的年龄,争强好胜,总希望自己能够像银幕上李连杰所主演的豪杰人物那样,有一身好功夫,也在想像的社会上、江湖中除暴安良,救民于水火,等等之类的情怀说来颇多。现在想起来,才觉当初有些幼稚,但那时却浑然不知。现在想起,不禁哑然一笑。但也正是那时幼稚的所谓豪情,使我对与太极相关的文化痴心不已,持之以恆, 希图究竟,以至于今。
  谈起学习太极拳的歷程,可以说让我受益的师友非常之多。记忆中有内蒙古自治区陈式拳专家钦格勒图(音) 先生、陈式拳专家着名画家图木斯(音)先生、大学时代体疗班和校武术队的教师和同学,精研道家功法的清华老学长以及许多北京、河北和山东一带的武术家,等等。
  应该着重说明的是,使我对太极拳的理解和认知产生较深刻变化的有两人,一位是我的外祖父,一位是孙式太极拳家孙剑云。
  在清华读书期间,我随体疗班上课,课间我便修习利用清华每年两个月的暑假时间向外祖父学习的蒙古密法。蒙古密法是蒙元帝国时期太极文化的一种传承形式,简要内容和修习方法我已成文发表在2004年《武魂》第二期杂志上(详见本书附录)。
  1992年,遵照外祖父的嘱咐,我师从孙剑云修习孙式拳。剑云师的孙式拳学帮我理清了许多关于太极文化方面的疑惑,使我认识到蒙古密法与孙式拳学殊途同归,本无二致。此外,剑云师对太极文化的深刻认知也使我进一步深化了对蒙古密法的认知。可以说,剑云师不仅是我修习太极拳的导师,同样也是我蒙古密法修习过程中的导师。剑云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我对太极文化的认知不断加深, 并催生了「孙式太极拳文化内涵初探」和「太极文化的七步九点论」等两篇文章的成文和发表(详见本书附录)。
  十数年中,透过对孙式拳学的修习,我逐步认识到, 孙式拳学是一个集大成类的武学体系。可谓:综合流派, 沉思精酿;参武当,访少林;採形意,合八卦,证太极;据易品道,推陈出新,卓然独立,自成一家;俨然武学一崑崙。
  孙式拳学,与武与文,皆得要义。与武,头、手、肩、肘、胯、膝、足「三、九」安排,并和精神相协,可谓联动备至,精到无比。与文,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要言之为九点论, 可称理法谨密,结构森严。文武相统,与时谐进。总之, 孙式拳学,是武学,也是道学。
  本书的写作始于2003年恩师剑云逝世不久后的深秋季节,2010年5月间大致完成。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温月芳、张殿山、张建伟、韩斌、法钢法师、杨永岗、藏光法师、王卓峰、崔为民、郭玉强、柴永刚、隋小龙、马海东、叶军、唐艳华、张一凡、李国华等友人以及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併致谢。
张大辉

目录

第一篇 孙式太极拳概述
一、孙式太极拳源流
二、孙式太极拳宗师略传
  (一)孙禄堂
  (二)孙存周
  (三)孙剑云
  (四)支燮堂
第二篇 孙式太极拳桩功
一、孙式太极拳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
二、孙式太极拳无极桩功
三、孙式太极拳三体式桩功
第三篇 孙式太极拳拳谱流变
一、孙禄堂先生拳谱
二、孙剑云先生拳谱
三、本书所用拳谱简介
第四篇 孙式太极拳拳架解析
第五篇 孙式太极拳宗师言论
第六篇 太极拳宗师言论
附 录
一、恬淡静泊,志存高远──忆老师孙剑云
二、蒙古密法简介
三、孙式太极拳文化内涵初探
四、太极文化的七步九点论

孙式太极拳源流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周易》中的《易经‧ 繫辞上传》第十一章中写到,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太极一词含有经过循序渐进、前后节制,达到规范次第、高度有序状态的意思。
  太极拳,曾被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等等。太极拳以「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唿吸自然,形意互动,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虚实分明,连绵不断。在交互运动中,要求动静相随,刚柔相济,虚实相应,随人由己,黏走相依,因势而变;宜「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最终,达致体意相谐,形神兼备的状态。
  太极拳,据《中国传统武术史》作者于志均先生考证,作为一种拳术的名称,有记载的最早资料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这份资料出现在1852年(咸丰二年), 是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号廉泉)的兄长武澄清(1800~1884,字霁宇)发现的。
  武禹襄同乡杨禄禅(1799~1872,名福魁,别号禄缠)曾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1771~1853)处修习太极拳十余载。武禹襄从杨禄禅学,但不得要领。遂大约于1853年亲赴河南怀庆县赵堡镇访陈清平(1795~1868,又名清萍或青平),研究月余,始得精妙。后来,根据习练心得着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十三势说略》、《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十要》等拳论和习拳要旨。此外,武禹襄的长兄武澄清着有《释原论》和《打手论》等;武禹襄的仲兄武汝清也着有《太极拳结论》等武学篇章。
  武禹襄的外甥李亦畬(1832~1892,名经纶,武禹襄姐姐之子)和李启轩(1835~1900,名承纶,李亦畬之弟)均从学。李亦畬着有《太极拳小序》、《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秘诀》、《论虚实开合图》、《身备五弓解》、《太极拳谱跋》等拳论。李启轩着有《一字决》和《太极拳行功歌》等。武禹襄的入门弟子还有杨禄禅的次子、着名太极拳实战家杨班侯(1837~ 1892,名钰)。
  李亦畬传郝和(1849~1920,字为真),郝和得拳法窍要,称名冀南。1912年,在北京访友时识孙禄堂先生(1860~1933,名福全,晚号涵斋),并引为知己。孙禄堂先生自请列为弟子,得识武李式太极拳窍要。后与先前所学形意拳、八卦拳相融合,于1919年创孙式太极拳。

显示完整说明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