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孙德明简介
孙德明,1924年生,天津宝坻人。7岁在宝坻跟宫乐亭村的商宝善(号称京东第一武术名家)学习杨少侯传授的小架太极拳。1940年商宝善因抗日被日本人所害,致使传授中辍。孙德明从此步入自修,但从未间断小架太极拳的习练。1953年他进京工作,更加紧了功夫的追求和迫切地寻师访友,在此期间曾向武术名家马清藻学过形意拳。
1960年拜在一代名师崔毅士门下,学习杨澄甫的大架太极拳及推手功夫,直到崔老辞世。从艺十余年,他勤学苦练,坚持不渝,深得崔氏推手功夫的内涵和老师厚爱。
1978年再拜原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一代名师汪永泉为师,成为杨派太极拳入室弟子,主要学习杨健侯传授的中架太极拳及杨家家传的推手功夫。经过精心研习和不断努力,孙德明成为汪氏第二期入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经过名师的传授和歷练,他功法全面,集杨式太极拳「大架」「中架」「小架」套路和太极刀、太极剑于一身,推手独到,功夫深厚,技艺精湛,深得杨式太极拳的真髓。
他一生别无他好,几十年如一日,专心研究太极拳,坚持练拳授拳,孜孜不倦,以拳诲人为乐,从学者众多,而且不取报酬、不辞辛苦、毫不保守,使后学者受益颇丰。
现八十多岁高龄的他,身体康健,神完气足,终日以太极拳和学生为伴。人品正直、道德高尚、武技纯真,为后人效习之榜样。
序一
孙德明老师授拳印象
孙德明老师传授的杨式太极拳,是和汪永泉先师一脉相承的。他的示范动作和内功运用,突出了招中有术、术中有招的特点,表现出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技击的奥妙。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教导学生:太极功夫的提高,关键在于内气的培养,而内气在技击中发挥作用,必须由身形、手势巧妙施展。孙老师追随汪永泉先师多年,他能够较好接受汪永泉先师传授的有利条件是:自幼习武所打下的坚实基础,他早年便学过杨式太极拳小架套路及技击功法,在进入汪之前,曾师杨式太极拳传人崔毅士10年。
孙老师博採各家之长,融化在自身的功夫之中,最终接受了汪脉内功的精髓,形成他个人以汪脉为主流的杨式太极功夫。孙老师不但继承了汪永泉先师独特的技击功夫,而且发扬了汪永泉先师的高尚品德。缘于认真的比较,他终于认识到汪永泉先师在技击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仰慕德高望重的老拳师学风严谨和为人和善。目前孙老师已年过八旬,依然主持教学,并且在弟子的协助下,根据亲身体验研究杨式太极功夫的理论与实践,欲保留大、中、小架拳谱,以了尽责之心愿。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以积极态度对待教学,善于解决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师生们能够开诚佈公的沟通是孙老师授拳的特点。回顾杨式太极拳发展歷程,不难看出歷代宗师的共性和个性、进展和演变,没有几代人持之以恆地钻研和改进,就推不出完整的有价值的拳谱。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决定各自的特点。在共同习练武功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成绩最好的门徒也难与师傅一模一样。倘若停滞在模仿层次,就会失去取得更高成就的机会。而武术界长期存在的缺憾正是「一代不如一代」,真正实现「一代比一代强」是很不容易的。在中华武术蓬勃发展突飞勐进的今天,许多门派都有出色的表现。在媒体,特别是电视上频频出现奇异功夫的节目,能人高手层出不穷,不少门派的工作也走上现代化道路,形势逼人,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时不我待。汪脉太极功夫必须迎头赶上。当前迫切需要的是,摆脱旧思想,接受新思维,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汪永泉先师为杨式太极拳留下的宝贵遗产,应当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但是,许多杨式太极拳爱好者仍处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次。大家都在苦苦求索,探寻其中的真谛。而这些奥秘并非太极拳界或一门学科可以胜任。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多方面共同协作,这也是许多有识之士多年的夙愿。孙德明老师也是担负这一使命的志愿者之一。他与弟子们协作尽力,将有限的体验、领会保留下来,以备后人进一步研究之用。在杨式太极拳技击功夫方面,汪永泉先师生前介绍过的劲法不下几十种,《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整理归纳出来的只是一部分。在一系列精彩劲法中,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是弹簧力的奥妙。就是内气充盈达到松、散、通、空的程度所形成的「周身弹簧力」,使对方碰到我方任何部位时,都能反射到对方身上,使之自然弹跳出去。以至更高层次的神、意阶段,用意念和眼神即可引导内气运动。诸如这类优异的功夫,后人自当进行透彻的研究,并且练在自己身上,再传给他人。汪永泉先师在谈到自己的功夫时,谦虚地说「其实我没有什么,只不过是熟练」,质朴的语言表达了确切的真理——奇异的功夫是勤学苦练、潜心钻研的结果。想轻易地找到窍门是不现实的,空泛的议论更不等于练就真功。在拳谱着述中,以语言文字表达高深功夫,自然有其局限性。在写作过程中出现重重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要突破很难说清楚的难点,就要对拳架尽量作出明确解释,必须考察追溯前人的着述和文献,探寻其根源及来龙去脉。
协助孙老师整理授拳经验,阐明招中有术、术中有招、招术结合,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具有高度负责的决心和真诚奉献的精神,才能保证完成这一使命。对待宝贵的文化遗产,既要保持其本来面目,又要使后来人容易理解,从事这项工作,既要勇于探索,又要谦虚谨慎,尽可能使成果收到实效。草稿不但经孙老师指点,而且广泛徵求了意见,接受批评和建议,认真修改和补充。
太极功夫既要讲究武艺,又要弘扬武德。达到一定层次的内功劲法,经常使其他门派的对手折服。但是,太极功夫的基本精神应当体现在仁义举止、平和心态,并非你死我活的争斗。处于趋向和平发展的当今世界,在技击活动中更需要以善意切磋技艺,克服争强好胜、独霸一方的意念。不斗狠、不伤人,强调的是博採众长、技击与养生的互补。在众多同道求索的路途中,如同在不同方向攀登一座高山,虽然路径不尽相同,但顶峰却是同一个。求同存异,各抒己见,团结奋进,尤为重要。
孙德明老师教导学生时刻不忘言行一致的准则,整理并出版杨式太极大、中、小架系列解析的宗旨是,促进杨式太极拳继承者们的交流与合作,使这项中华文化瑰宝能在世界上发扬光大。
弘扬太极文化更需要群策群力,互助合作,透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共同提高。整理孙德明老师的教学经验,也要从几代传人的成就中汲取精华,并对不同的理解和想法作深入的研究,展开认真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齐 一
序二
我父亲汪永泉传授杨式太极拳的一生中,从学者众多,正式收徒的只有两批,第一批5人,第二批6人。孙德明是第二批中早已有太极拳功底的一位。
孙德明跟随我父亲汪永泉学拳之前,曾跟随杨澄甫的另一位弟子崔毅士学习太极拳10年。在「文革」期间,崔老师遭受迫害,孙德明未回避政治风险,仍坚持学拳并给予老师经济上、精神上的援助。
孙德明为人谦逊、实在,很有人缘。崔老师去世后,孙德明十分仰慕我父亲的太极功夫。他态度诚恳,追求执着,于是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齐一、王平凡等人一起于1980年成为第二批入室弟子。现在,我父亲的入门弟子中,健在且技击内功深厚的首推孙德明了。
孙德明较好地继承了我父亲传授的太极拳养生和技击两种练法,这也充分说明我父亲对他做人态度、功夫根底和勤奋好学的认同与偏爱。家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拳期间,前后有几十人参加学拳、练拳。授课之前,大都先让孙德明带领大家打拳,可见家父对他的器重。
虽然孙德明早年学过其他拳术,仅太极拳就先后歷经过三位老师,但在他接触、体验汪传太极拳功法后,尽心竭力地刻苦钻研、用心领悟,对以往所学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他的太极拳功夫又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他的推手功夫带有浓厚的汪脉风格。
而今,孙德明不顾85岁高龄,每天仍练功不辍,同时还为传承这一文化遗产作着不懈努力。2006年4月,在我父亲去世近二十年之际,众多汪脉传人和拳友召开的「纪念汪永泉老师」大会,孙德明是积极的支持者,并且在大会上做了表演。「永泉太极拳研究会」成立前后他也是积极参加和全力支持。
现在,孙德明与他的学生们一起研讨太极拳真功的奥秘,拟将多年的体验、感受与拳架练法整理成书,传承与弘扬杨式太极拳,作为汪永泉之子,我深感欣慰。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组成部分,若有更多的人喜爱、传承、挖掘和推广,必将能够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永泉太极拳研究会会长 汪仲明
前言
太极拳文化歷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支奇葩,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瑰宝。太极拳在养生、强体、防身、祛病等方面的作用被人们广泛地接受,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士的关注。
在太极拳众多门派中,杨式太极拳从杨露禅发展到今天将近二百年,遍佈世界各地,是普及最广、最受人们喜爱的拳种。杨露禅到北京初传陈式老(头)二套、大架太极拳,随后在传授中逐渐进行了演化改进,到第二代杨班侯初改小架太极拳、杨健侯初改中架太极拳,到第三代杨少侯继承小架及大架太极拳,杨澄甫改进为大架太极拳。至此,杨式太极拳形成了大架、中架、小架三套各具特色的不同套路,从而完善了练法,丰富了内容。
而今流传较为普遍的是根据杨澄甫大架改版的简化太极拳,与杨家传统的拳术相去较远,杨式太极拳的传统老架也被世人疏远逐渐陌生,遗失之危令人扼腕痛惜,就此延续几尽灭绝。中华文化之兴亡、民族遗产之永续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必
须对传统太极拳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地进行发掘、抢救,使祖国优秀文化得以延续、传承。
师傅孙德明系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先后从艺三个明师大家,传承脉络清晰,集太极拳大、中、小架于一身。身处民间终身与拳相伴,多年默默教拳从不张扬,将终生所学无偿传授,品德风尚标榜于后人。孙师傅现再传的杨式太极拳:大架是师从崔毅士再传杨澄甫的原架;中架是师从汪永泉再传杨健侯的原架;小架是师从商宝善再传杨少侯的原架。三套拳架分别源于杨家两代人的不同亲授,演练方法完全不同,功法各有千秋,孙师傅不但能演练出拳架各自的风采,而且还能从内劲上展示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使后来者能品味到杨式太极拳原有的风格,进而从点滴中学习杨家功法的原汁原味,得以弘扬免于失传。
本书中的技击用法,在编写过程中很多人不同意落笔。主要原因是:一是认为技击实践中千变万化,随机而动,哪有招式之说?二是招式的练法3册书中均有说明,唯恐重复。三是有些体会是以前图书中没有的,是否正确还拿不准,贸然写出来引起争议、误会在所难免。四是各种观点、感受,随功夫的长进,不断变化,我们尚在学习阶段,怎敢班门弄斧?然而,不得不写的原因也有几点:
一是因为有给汪永泉先师出书、收集音像资料不及时的前车之鉴,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孙老师也
已进入耄耋之年,实不想再留任何遗憾。
二是在编写过程中,申请下来北京社科研究项目,需要按计划完成,并参加验收。
三是套书内容分为大架与养生、中架与内功、小架与技击,前两本书的内容是杨谱所说的「文」,并无「武」与「用」。作为太极拳门类的资料,不够全面,补充技击用法势在必行。
四是如果只有招式的用法,就与招式练法流于雷同。因此,这里还介绍了一些内气、内劲的听法、用法,初步探讨了神、意和气势的用法。
这些用法虽然不同,却是一个连贯的系列,是由浅入深的必由之路。尽管越到高层越难以说明、解释清楚,但由于这些都是太极拳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体现完整性,还是尽量补充了这方面的内容。
本书主要内容有杨式太极技击功夫的基本原理和小架太极拳内劲功法的特点、杨式传统小架太极拳套路图解,以及练习方法与要求。以往太极拳类的图书主要侧重在力量、速度、技巧等方面的叙述,本书为免于雷同着重从灵虚、神定功夫的层面进行剖析,从根源上寻觅学习的捷径,尽量使后学者简单明瞭通达高水准、高意境。
我们编写本书的初衷:一是完好地介绍杨式小架太极拳,尽量将自身感悟如实阐述,以利后人鉴赏评说;二是在传统太极文化理念与太极拳实练之间架起一座桥樑,使习练者自由往来其间获得更多的文化滋养,拳艺产生质的飞跃;三是便于读者全面瞭解太极拳,找到自身习拳的位置,少出偏颇。四是在百家言中阐述自家心得,在太极拳交流平臺上绽放个性新花;五是将太极拳从传统文化、思想境界、心身状态、思维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解析,将太极哲理与平淡琐碎生活相融合,宣导拳外有拳的理念,使养生、技击的效果自然合一。
为了更好地将杨式太极拳的文化精华保存下来,我们作为杨式太极拳的后代传人,颇感身之重任。面对太极拳的现状,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不容有丝毫懈怠,必须完整继承先哲拳艺,力求发展传于后世;为振兴太极拳艺术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除了自身努力钻研拳艺,还要全力将前辈们的宝贵经验整理出来。因此,我们权当这是一次向同道请教、学习、共同探讨的机会,仅就现有水准,将手头文字和影像收集成册。希望能提供、保留一些难得的参考资料,为维护、延续这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也为太极拳的发掘、研究、推广抛砖引玉。
编着者
目录
一、杨式太极拳技击功夫的基本原理
(一)何谓推手?
(二)如何理解用于推手的十三势?
(三)招与术用法的关系何在?
(四)三套拳架的技击有何特点?
(五)如何理解听劲、问劲、懂劲?
(六)如何理解内气贯穿全身?
(七)如何理解腰为主宰?
(八)如何理解关于力点的作用?
(九)如何理解各种主要的内功劲法?
(十)如何理解「乱环诀」?
(十一)为何要一人一方?
(十二)杨式太极拳技击的原则和禁忌?
(十三)习练技击功夫还有哪些应当关注的事情?
二、杨式太极拳小架内劲功法的特点
(一)力与内劲的关系及分化劲和混合劲的区别
(二)欲求功法,先问自心
(三)中正之意之解析与起、承、合、换之规矩
(四)分清彼此之劲,炼纯小架深湛之功
三、杨式太极拳小架功法介绍
(一)小架技击用法要略
(二)小架拳盘架子要义
四、杨式太极拳小架套路拳谱
五、杨式太极拳小架套路图解与技击用法
六、杨式太极拳小架套路运行路线示意图
七、孙德明老师常用功法欣赏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