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杨式太极拳为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先生所创,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习者最多的拳种。传统杨式太极拳108式经杨氏三代宗师研习、修润而定型,其风格舒展飘逸、宁静大气、柔和缓慢、含蓄优雅,它以独特的练功方法和强身健体、治疗疾病、延年益寿、陶冶情操的作用而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然而,当年杨家传拳内外有别。世传仅是一套108式或后来衍生出来的传统88式、85式和83式养生拳架。在杨氏子弟内部传承却另有一套体系,这个内传太极拳体系有三套拳,第一套108式、第二套加(家)手、第三套小快式。这三套拳的风格各异,招式、手法变化颇多,动作新颖别致,内容极为丰富。三套拳架,层层进阶,各练一层功效。这个完整体系,由张文炳先生所传,先生是杨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和杨少侯先生哥俩合传的登堂入室弟子,是内传弟子中极少数的外姓弟子。 这套杨式内传太极拳108式,是杨澄甫先生l928年以前在北京传授的早期拳架,与后期经杨澄甫先生修定的大架,从拳架结构上看基本相同,从招式手法变化的细节上看,不尽相同。早期拳架内外开合皆适中,更接近于杨健侯先生的中架,其拳路构思细腻、结构合理、科学实用,是技击、保健、疗病三者的自然结合。同时在处理一般动作与高难动作的协调安排上,都显得非常适当,使习练者自始至终都感舒适、轻松愉悦。
作者简介
张汉文,1940年生,曾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武术协会三皇炮捶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澳洲少林禅武学会总会顾问。中国武术七段。
作者自幼习武,1954年拜「京都会友镖局」着名武术家「大枪董英俊」先生为师,习练三皇炮捶拳械,是此拳种的第七代主要传人。1957年拜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名家崔立志(字毅士)先生为师,习杨式大架太极拳;此后有缘又拜在杨式内传太极拳第四代宗师张文炳(字虎臣)先生门下,深研杨式内传太极拳之奥妙,成为杨式内传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此外,曾得授着名武术家吴斌楼,查拳大师常振芳,三皇炮捶大师袁敬泉、段庶卿、张庆云和着名中医、武术大师欧锡九等诸位老师的指导和教诲,功底颇深。
曾发表过武术理论、功法技法、点穴按摩、宣传武德等数十篇文章,其中一些文章汇编入《 功法荟萃》《 内功举要》和《 北京武林轶事》等书中;着有《 三皇炮捶拳》一书,并先后又在日本和臺湾出版,此书的出版结束了此拳种口传身授的歷史,此后又出版了《 三皇炮捶匯宗》。在《 燕都当代武林录》一书中任副主编,出版有《 中国传统武术大全‧三皇炮捶》、中国传统武术经典系列《 名家名拳‧三皇炮捶拳械专集》等多种教学光碟。
曾参加《 京城武林》《 武术世界》等多部大型纪录片录制的演练工作,曾多次参加北京市武术比赛,成绩优秀。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积极开展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弟子遍及国内外。
蒋林,1945年生于天津武清县。出生武术世家,7岁从家叔始学通背拳,14岁入选北京市业余体校从王茂林老师学中国式摔跤,后正式拜摔跤健将朱友山为师,继续学练中国式摔跤,曾入选北京市通州区代表队,多次取得市级比赛的优秀成绩。
1964年作者师从张文炳(字虎臣)先生习杨式内传太极拳械,至1970年正式成为张文炳先生的登堂入室弟子,是杨式内传太极拳第五代主要传人。
1982年应北京市通州区体委之邀,任区太极拳培训班教练,培养出太极拳辅导员近百人,并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太极拳优秀辅导员。
1995年应聘任北京腾龙武术学校教练,培养出多名武术优秀人才,在市级武术比赛中取得前六名的优秀成绩,其中卢占国、王非在全国和北京市武术比赛中,取得拳术、器械、对练的第一名。
现任北京市武术协会杨式太极拳研究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团结湖培训中心副主任、澳洲少林禅武学会总会顾问。
序--太极百花园中一奇葩
杨式内传太极拳体系的三卷书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广大武术爱好者及杨式太极拳爱好者的一大幸事,向张汉文和蒋林二位先生表示祝贺。
杨式太极拳是中国文化宝库的一枝奇葩,是太极拳中一个主要流派,它由第一代宗师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祖孙三代苦心钻研不断修润,从陈式太极拳老架发展而来。
现今世间流传比较广泛的就是经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修润定型的杨式大架太极拳,而杨式内传太极拳却鲜为人知。
2004年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蒋林先生演练的杨式内传太极拳小快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势架低,动作幅度小,运动速度快,步法灵活,发劲冷弹脆快,但又保持了传统杨式太极拳中正安舒、松柔圆活等特点,这套杨式内传太极小快式难度大、技击性强。
汉文先生自幼习武,曾向多位名师习练多种拳
术,特别对三皇炮捶拳术有很深的造诣,曾尽心着有《 三皇炮捶匯宗》一书。现虽年逾花甲,却不满现状,孜孜以求,在早年曾向崔毅士老师习练杨式太极拳大架的基础上,又继续研练杨式内传太极拳,其精神可贵可敬。
由于当年杨家传拳内外有别,杨式内传太极拳体系只在杨氏子弟和极少数外姓入室弟子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延续,这样精华之脉虽不绝如缕,却面临失传危险。为使杨式内传太极拳体系完整地流传于后,公诸于众,汉文与蒋林二位先生打破陈规旧习,毫无保留地披露了杨式内传太极拳体系,将该体系中的「杨式内传太极拳一○八式」「杨式内传太极拳加(家)手」和「杨式内传太极小快式」这三趟拳,完整地着书于世,并愿广泛传播。这是广大武术爱好者,特别是杨式太极拳爱好者的福音,也是对继承发展武术文化遗产的贡献。
刘鸿池
国家一级教练
北京市武术协会委员
常(振芳)式查拳名家
孙式太极拳第三代主要传人
中国武术七段
自序
我学太极拳是在1956年跟随建国武术社白瑾老师练「简化太极拳」开始的,当时正值政府推广「简化太极拳」之际,周日休息曾随白师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煤炭干部学校、劳动学院(现经济贸易大学的前身)等单位协助教「简化太极拳」。渐渐地对杨式太极拳产生了浓厚兴趣!
白老师叮嘱我说:「习武要学好太极拳,对你一生都有益处!」他见我是个可造之材,将我举荐给他的挚友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名家崔毅士先生,在白师的引领下于1956年冬天正式给崔师叩头拜师,学习杨式太极拳大架近两年。
后来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未能追随崔老师继续练拳。在此后的几十年习武生涯中,我虽以三皇炮捶拳报门户,但对杨式太极拳的锻鍊也未曾撂下。
2000年因房屋拆迁我搬到通州区住,一日,到街头小公园晨练,认识了武林同好蒋林先生,蒋乃杨式内传太极拳第四代宗师张文炳先生的入室弟子,张文炳老师与崔毅士老师同是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的入室弟子。故此,我与蒋林自然已是同门师兄弟了,两人一见如故,遂成心契之友。
因我有深修太极拳之意,蒋林又瞭解我擅长三皇炮捶拳械,并对三皇炮捶拳有浓厚兴趣,我俩的老师都已作古,二人愿意互换拳功,代师传艺。这真是上苍安排的可遇不可求的奇缘!
此举很快得到张文炳老师在京仅有的四名入室弟子中的另外三人(王秀田、李顺波、梁礼)的同意。由此,我又正式拜入张文炳老师门下开始修炼杨式内传太极拳。
当我进一步与这几位师兄弟交往之后,瞭解到他们太极拳功底深厚,造诣颇深,并深深感到他们待人诚厚、平易近人、心胸豁达、淡薄名利的高尚品德。从他们身上我受益良多。
杨式内传太极拳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有正路子(108式)、加(家)手和小快式三套拳架。
正路子(108式)中正安舒、松静圆柔、沉稳自然、舒适大气,是基础拳架;加(家)手拳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圆活缠转、螺旋起伏、神意细腻、气势磅礡、潇洒飘逸,是中级拳架,又叫「功夫架」;小快式架低势小、步法灵活、招式多变、轻灵优美,动作时缓时疾,刚柔忽隐忽现,发力冷弹脆快,是高级架,又叫「技击架」。
三套拳架招式新颖,精妙细微,风格各异,各练一层功夫,层层进阶,似一座功夫宝塔。再加上推手、太极对练、诸多的太极功法和器械,内容非常丰
富。可以说内传体系承载了杨式太极拳的全部精华!
当年杨家传拳内外有别,这套体系原本只在杨氏子弟中内部传承,歷来不泄于世。对外只传那套养生「大架太极拳」。
由于我有杨式太极拳大架的基础,又有三皇炮捶拳内功的实力,相对来讲学起杨式内传太极拳就快多了。蒋林师弟按照老师当年怎样传给他的原原本本地传给我,学练「小快式」依然按照老师传下的方法一式一式的单练单操,将一式练熟、内气走对、步法轻灵了、气劲合一了,再习练下一个式子。
每天早晨跟蒋林师弟习练三四个小时,晚上自己单独练两个小时,每式单操几十次以至上百次。次日再与蒋林师弟交流核准,在教习过程中我能感应到他腹中内气是如何运转的,他能感应出我的内气运转速度是否与手脚同步。我俩在学练的过程中体悟内涵,探讨深层次的东西。
光阴似箭,一晃四个寒暑过去了,越学越体会到内传太极拳体系是杨式太极拳中的精品;越练越觉得心里有一种继承、发扬优秀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我和蒋林师弟一起回顾了杨式太极拳内传与普世外传两条传承脉络的形成和发展歷史,杨氏第三代杨澄甫先生普世传习的「养生大架太极拳」传人甚广,第四代名家辈出,又下传数代,习者遍及世界。而内传体系虽承载了杨式太极拳的全部精华,到了第三代
杨少侯之后,杨家后代人年幼,难以继承下杨家内传的功夫,不得不从外姓弟子中严选爱徒学练内传功夫,以继承内传薪火,故此传人甚少。
老师传给我们这第五代人也只有刘习文、韩世昌、王秀田、李顺波、梁礼、蒋林等六七位入室弟子而已。我辈人虽在积极培养下一代,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仍然存在传承危机!面对现实我俩皆有同感。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意识到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不能在我辈手中失传,老师传下的宝贵遗产不应属于我们个人,它应属于全社会,属于全人类!我们感到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
我们俩同时产生了一个梦想:利用图书和音像形式广泛传播,变一人之宝为世人之宝,以不辜负老师对我们的培养。同时,让更多爱好者受益,让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薪火不断,永世传流!
为了实现这个梦,我们即日着手整理资料。找出要解决的问题之后,走访商榷,深入探讨研究。说实在的,太极拳出版物比任何拳种出版物都多,可是大多无新意。我们想写出的书不落窠臼,把自己练功内在的真实情况写出来,特别是将内气的变化写清楚,是一件「洩漏天机」的事,写作很难。
尤其是强调丹田气要养出个球来,以这个气球为核心向全身萦布,张开汗毛孔使全身透空,将气扩散到体外,形成球形气场。丹田气球授控于心意,心意
一动,丹田气核即动,全身整体气场皆动。打拳好似在气场中游泳,内小动而外大动,内强动而外烈动。没有无意动之气动,没有无气动之体动。
动作中内气不仅常围绕着丹田旋转,而且还时常穿过丹田做任意「8」字形的正反运动;有时要做正螺旋缠绕运动;有时还要做反螺旋缠绕运动;有时又要做圈连着圈、圈套着圈的链形运动。这一切内、外太极阴阳鱼的运动变化,真正做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身躯」「行气如九曲珠」。说实在的练着都很难,用文字写出来就更难了。我们克服困难,坚持这样做了。
我们知道,无内功者习练会非常难,即使学了套路也是躯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书中专门介绍了「太极内功功法」。对李道子的《 授秘歌》从练内功的角度试解,以助习者为用。并对如何修炼到至高境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千百年来,武术内功,乃拳道之阶梯,无极之机枢,秘不外传,歷代精英好者无数,殚精竭虑,梦寐以求。我等道破天机,发前人之未发,如此可能会招来非议或质疑,然而书中所言,决无半点故弄玄虚,也无必要藏匿,皆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只是将自己练功的方法和成果介绍出来与同好分享。
为了把这套书写好,不畏寒冬酷暑,歷时三载,夜以继日操作于计算机前,力求完美,不厌其烦,十几次修稿,终将全套三册书稿完成。幸有人民体育出版社予以大力支持,使梦想成真!
虽很欣慰,然书中难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望贤师益友赐教。谨为自序!
张汉文
前言
杨式太极拳为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先生所创,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习者最多的拳种。传统杨式太极拳108式经杨氏三代宗师研习、修润而定型,其风格舒展飘逸、宁静大气、柔和缓慢、含蓄优雅,它以独特的练功方法和强身健体、治疗疾病、延年益寿、陶冶情操的作用而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然而,当年杨家传拳内外有别。世传仅是一套108式或后来衍生出来的传统88式、85式和83式养生拳架。在杨氏子弟内部传承却另有一套体系,这个内传太极拳体系有三套拳,第一套108式、第二套加(家)手、第三套小快式。这三套拳的风格各异,招式、手法变化颇多,动作新颖别致,内容极为丰富。三套拳架,层层进阶,各练一层功效。这个完整体系,由张文炳先生所传,先生是杨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和杨少侯先生哥俩合传的登堂入室弟子,是内传弟子中极少数的外姓弟子。
这套杨式内传太极拳108式,是杨澄甫先生1928年以前在北京传授的早期拳架,与后期经杨澄甫先生修定的大架,从拳架结构上看基本相同,从招式手法变化的细节上看,不尽相同。早期拳架内外开合皆适
中,更接近于杨健侯先生的中架,其拳路构思细腻、结构合理、科学实用,是技击、保健、疗病三者的自然结合。同时在处理一般动作与高难动作的协调安排上,都显得非常适当,使习练者自始至终都感舒适、轻松愉悦。
杨式太极拳虽然有「不在形式,在气势;不在外面,在内中」和「重意不重形」的说法,但这是指功夫较深,动作已定型,只须从内动来带动外形者而言。对初学者,本书强调先重形,后重意,先须力求姿势正确,并把基础打得坚固,才有利于技术的逐步提高。习者遵循杨式太极拳从「柔入手,积柔成刚,化刚为柔,刚柔相济」的锻鍊步骤。使身体各部位姿势符合杨式太极拳「柔中寓刚」的要求。书中对习练杨式太极拳的要领、总体要求和运动规律作了阐述,以文图并茂的形式对拳路动作进行详解,习者若能揣摩深悟,能无师自通。
为有助于习者提高拳艺,笔者对几篇太极拳古典理论大胆地作瞭解读,权作引玉之砖,以求名家赐教。本书对恩师张文炳先生亲传的太极拳古谱《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原原本本全盘托出,愿与习者共同研读。
习练杨式内传太极拳时,按照相关要求掌握纯熟,并达到相当功夫之后,也就为进阶杨式内传太极拳加(家)手打下了扎实基础。
我们相信杨式内传太极拳的面世会受到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必将成为太极拳百花园中一枝绚丽的花朵!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深得武术界几位老领导、老武术家的热情支持,为本书挥毫题词、作序。又曾得到刘炽京先生、刘科、吕骥、陈海钦、刘福来先生和张怡、张波、李庆华女士的鼎力支持,在此书出版之际,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
目录
一、一代宗师张文炳与杨式内传太极拳
二、杨式太极拳基本拳理与拳法
(一)杨式太极拳基本要领
(二)杨式太极拳总体要求
(三)杨式太极拳运动方法
(四)杨式太极拳十三势
三、杨式内传太极拳108式(正路子)拳谱
四、杨式内传太极拳108式(正路子)动作图解
五、太极拳古谱、传承简谱与古典拳论解读
(一)武当太极拳与《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
(二)武当太极拳歷史上的集大成者——张三丰
(三)武当太极拳源流传承简谱
(四)太极拳古典拳论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