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医药保健 > 三元脉学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浏览纪录

三元脉学

prev next

三元脉学
  • 商品编号: guy7412
    出版社: 志远
  • 作者: 江应魁
    出版日: 2013/04/05
    ISBN13: 9789578497412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精装195x268mm
    页数: 224
  • 定价:  NT$400元
    匯率参考:  换算成人民币
  • 优惠价:  NT$400元
  • 商品库存: 1
  • 购买数量:
    商品总价:
  • 点击数: 6923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本书从诊脉须知、二十八脉、奇经八脉论述及论五脏死脉去介绍,让读者能从脉中知病。

马序

  脉学是中医的一种特殊专门的学问,史传是公元前七世纪扁鹊所发明,歷代研究脉诊的书籍甚多,江君应魁最近写成「三元脉学」一书,是以研究内经以下歷代脉学典籍结合家传经验而成。
  今日世界科学日见昌明,诊脉有採用科学仪器者,此是一种进步,我临床近五十年,诊脉仍用旧法,我们临床以八纲辨证,脉诊最为重要,脉学由简而繁,晋王叔和综合古传之脉有二十四种,至明李时珍增为二十七种,后张石顽、徐灵胎续有增加,计有三十种以上,「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许多不同之脉,形象相似,微茫之间,实难分辨。我童时习医,是赞李士材医宗必读的四言脉诀,后对张石顽的诊宗三昧,曾细加研读,平时临床宗陈修园以简驭繁,以浮、沉、迟、数、弦、滑、大、小、虚、实等脉断证,其他难明之脉,多是从以上各脉变化而来,脉是可凭的,俗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就是説三个指头的经验要多,专讲道理,没有用处。
  江君之「三元脉学」繁而简明,是其美处,简明便于研究,容易了解,古人许多言脉之着作,长篇大论,冗长难读,此书提纲挈领,多以图表附之,一见即明,易知易记,中医临床,三指之禅,有胜过科学仪器之处,是可信的,书出之前,乐为之序。
八十六叟 马光亚于中国医药学院 已卯三月

王序

  江选隆医师于台中私塾教授脉诊已六年余,深受中医学生及特考中医师欢迎,是书即江医师六年来授业精华,不仅整理内经、难经、四言脉诀、濒湖脉学等歷代重要资料,且以其临床经验予以诠释,诸多不传之密,无吝惜公诸分享,此本书可贵之处,亦江医师深受学生崇敬之因。
  脉学自黄帝内经即有详细论述,构成中医之系统观,但其抽象特性,深奥难解,更因无辅助工具,无客观指标,歷代门派又各有不同见解,世人除赞嘆其神秘之余,多怀疑其真实性,至今脉诊之机理,经吾等十余年之研究渐露端倪,如何进而研究此系统以了解气之文化,以补救血液循环理论之不足,有待大家共同努力。
  研究工作可由各方入手,大道若海,诸河同归,诸多有志之士,或由传统中医观点出发,辅以丰富之现代临床经验,江医师大作正是一丰盛飨宴,谨在此推荐给大家分享。

§前言

一、中医脉学诊断始自内经以足阳明胃经〝人迎〞脉动候外感,〝气口〞脉动候内伤,两相比较,以知十二经脉之盛衰,病在何脏、何腑,气病、血病、寒热虚实之不同。
二、有秦越人扁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之旨,首创诊脉独取寸口之论,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将〝人迎〞〝气口〞脉动合併于〝寸口〞中诊断,以〝阳脉〞候外感,〝阴脉〞候内伤,后世遂而宗之。
三、有晋.太医王叔和者,博採内难经及伤寒.金匮诸书成〝脉经〞,书中文简意赅,使后世医者难以适从。
四、于宋时,有隐士崔嘉彦着四言脉诀阐明脉经之意,并正其误补其遗者。以歷代脉学论述中较符合内、难之说者,当以四言脉诀爲是。宋后推衍四言脉诀者,有明.李中梓着诊家正眼;明.李时珍父子着四言举要合濒湖脉学及清名医徐灵胎医书全集……多所发明。清.干隆时,医宗金鑑四诊心法〝切诊〞部分,亦推崇此书,编成〝四诊心法〞,欲后世医者遵之;如序言:〝医家造精微、通幽显,……合崔嘉彦「四言脉诀」名曰四诊要诀……〞。是本书三元脉学出书之因。
五、本书于五藏六府分配寸关尺之部位,系採素问脉要精微论(从医宗金鑑,清.太医订正),至于持脉之法,则取难经脉法,俾学者对脉学有进一步之认知和了解。
六、本人家学渊源,从医二十余年,每于诊脉时,疑惑匪浅,遂深研难经脉法,于经中多所获益,知晋而后脉学之失传,乃于临床之余编辑成书曰〝三元脉学〞。祈能抛砖引玉,对我传统医学〝脉学诊断〞,尽一份心意。
七、本书承蒙中国医药学院高材生整理校正,方得以成书,一幷在此致谢。
作者江应魁(选隆)笔于民国87年10月1日

§序文

一、本书三元脉学系以宋.崔嘉彦着〝四言脉诀〞爲蓝本,合晋.太医王叔和着〝脉经〞幷内难经及伤寒.金匮脉法合参而成,取其确然可法者,与医家同道互爲参考。
二、本书三元脉学系採〝命门〞〝三焦〞〝原气〞应先天爲本,〝五藏〞〝六府〝胃气〞应后天爲用之论,以难经本义说明〝脉象〞、〝脉法〞、〝主病〞、〝他病〞、〝预候〞、〝治法〞、〝代表方〞及〝图形说明〞。
三、本书三元脉学分爲五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P1-1〜P1-46)
  第二部分——诊脉须知(P2-1〜P2-40)
  第三部分——二十八脉论述(P3-1〜P3-87)
  第四部分——奇经八脉论述(P4-1〜P4-27)
  第五部分——论五藏死脉(P5-1〜P5-15)
四、本书中图文并茂,能从脉中知病家脉象、病因、证状从而治法,达到对证下药,药到病除之效。
五、本书尚有不足之处,盼医家前辈同道指正爲是。
作者于民国87年10月10日笔于医药学圃

目录

第一部分 总论
 §河图洛书爲人体藏象生化之基础
 §五藏之应各有收受〈素问.金匮眞言论〉 §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
 §内景图〈素问.刺禁论〉
 §论命门
 §论生气之原(原气、肾间动气)
  〔附〕论天癸大数(应于人之盛衰)
 §三焦总论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内难经比较)
  (一)论上焦
  (二)论中焦
  (三)论下焦
 §论五藏论六腑
  〔附〕五藏所藏之精(血脉营气精)皆原气所化
 §论胃气
 §持脉之法
 §脉位图
 §脉有轻重
 §脉有阴阳
 §一脉十变
 §脉有迟数
第二部分 诊脉须知
 1.此明脉动原理遵内经
 2.此明脉有其资始资生者
 3.比明诊脉独取寸口(附难经一)
 4.此明诊脉何时爲准
 5.此明诊脉之法
 6.此明脉有轻重(附难经五)
 7.此明脉有尺寸(附难经二)
 8.此明男女脉有别
 9.此明左右关脉爲病不同
 10.此明命门之重要性(附难经十四)
 11.此明脉之七诊
 12.比明脉有三部九候(附难经十八)
 13.此明脉有〝上下来去至止〞
 14.此明五藏六腑分配寸关尺之诊法
 15.附经文一清太医订正素问脉位图
   附经文二推寻取脉之法
   附经文三阳脉阴脉手足阴阳经之别(附难经三十七)
 16.此明五藏本脉分配寸关尺之诊法(附难经四)
 17.此明四时不病之脉及其太过不及
 18.此明脉合四时阴阳规矩胃气爲本
 19.此明脉之浮沈迟数辨病之寒热及内外因(附难经四十九)
 20.此脉随年龄、风土有别
 21.此明反关脉
第三部份 二十八脉论述
§论二十八脉诸脉提纲
§脉位图
 △部位脉计十二
 1.浮脉所属者八:
  (1)浮脉(附图示)
  (2)濡脉(附图示)
  (3)虚脉(附图示)
  (4)实脉(附图示)
  (5)微脉(附图示)
  (6)散脉(附图示)
  (7)芤脉(附图示)
  (8)革脉(附图示)
 2.沈脉所属者四:
  (1)沈脉(附图示)
  (2)弱脉(附图示)
  (3)牢脉(附图示)
  (4)伏脉(附图示)
 △形状脉计九脉
 1.滑脉所属者三
  (1)滑脉(附图示)
  (2)长脉(附图示)
  (3)洪脉(附图示)
 2.濇脉所属者六:
  (1)濇脉(附图示)
  (2)短脉(附图示)
  (3)动脉(附图示)
  (4)弦脉(附图示)
  (5)细脉(附图示)
  (6)紧脉(附图示)
 △至数脉计七脉
 1.迟脉所属者四:
  (1)迟脉(附图示)
  (2)缓脉(附图示)
  (3)结脉(附图示)
  (4)代脉(附图示)
 2.数脉所属者三:
  (1)数脉(附图示)
  (2)促脉(附寸图示)
  (3)疾脉(附图示)
第四部份 奇经八脉论述
 总论一:论奇经八脉于人身之重要性
 总论二:论内经所言胞即难经所言命门
 §冲脉(附图)
  冲脉诊法(附示意图)
 §任脉(附图)
  任脉诊法(附示意图)
 §督脉(附图)
  督脉诊法(附示意图)
 §带脉(附图)
  带脉诊法(附示意图)
 §阳维阴维脉(附图)
  阳维脉诊法(一)
  阴维脉诊法(二)
 §阳蹻阴蹻脉(附图)
  阳蹻阴蹻脉诊法(附示意图)
第五部分 论五脏死脉
 命门气绝之脉(附图示)
 肺绝之脉(附图示)
 心绝之脉(附图示)
 脾絶之脉(附图示)
 肝绝之脉(附图示)
 肾绝之脉(附图示)
 结论〔附〕脉之研读、写法、伤寒、金匮脉法

显示完整说明

购买过此商品的人还购买过

商品标籤

医易集粹註解

医易集粹註解

9 NT$234元
中华脉神

中华脉神

9 NT$315元
医原图说註解

医原图说註解

9 NT$270元
咳嗽哮喘验方

咳嗽哮喘验方

9 NT$180元
增删卜易之六爻古今分析

增删卜易之六...

95 NT$656元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