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医药保健 > 中华脉神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相同作者的商品

浏览纪录

中华脉神

prev next

中华脉神
  • 商品编号: dj6186
    出版社: 大展
  • 作者: 许跃远
    出版日: 2010/06/01
    ISBN13: 9789574686186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148x210mm
    页数: 410
  • 定价:  NT$350元
    匯率参考:  换算成人民币
  • 优惠价:  9 NT$315元
  • 商品库存: 2
  • 购买数量:
    商品总价:
  • 点击数: 5558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脉诊是中医最具特色的华夏文明,是人类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医学内涵。其大跨越时空,贯穿古今;其小千万资讯浓缩于寸。奇可等价于现代诊断,神则触脉知病,断人生死。

自序一
  脉学是中医学的奇珍。翻开中医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史册,脉学可以说是这一文化主旨的理论重心。
  笔者常见不少的近代中医着作中有西医诊断中医治疗,这是一种进步,至少作者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中医必须现代化,挖掘古典是一种总结但不是进步,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超前那就象徵着落后。
  朱伟等认为:「长期以来中医界普遍存在不能跳出古代经验和思维,多注重注疏考据、训诂文字学方法,而且提倡尊古诵经,对新的学术见解不能正确对待,不能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被固有的观点所禁锢。」他们认为,中医理论字字是金玉良言,不容更改……而採用新的研究手段是西医要吃掉中医。其实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近代不少的中医着作不谈脉象。笔者认为:追求进步以捨弃脉学这一民族医学文化的精华为代价是极不可取的。中药的处方需要辨证,而脉象则是主要的辨证工具。别阴阳、辨脏腑、明虚实、断病机、定治则,如果没有脉象作为依据则我们的处方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作者多年来用现代医学的理念对脉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脉诊是徒手诊病的良法,它的作用不逊色于现代医学的X光、B超、心电图、化学检验。并发现了边、浊、风、漾、奇、潮、脉晕点等脉象。特别是风脉对脑中风的早期诊断、预后,边脉对脏腑定位都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透过望、闻、问、切的诊察,用以收集临床资料,是中医获得病情资讯的主要手段。特别是脉诊、舌诊、望诊等具体诊察内容及其对病证的诊断价值,较西医而言,别具一格,这是中医诊断学的特色与优势。
  中医文化传播世界,针灸在国外已经有了认同,这与针灸的疗效分不开,脉诊仍没能被西医学所接受,其中最大的原因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不好,而是西医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脉诊的原理。事实上西医发源于解剖,中医来源于临床实践并以经络的研究为开端,两个文化的底蕴不同。当我们用现代医学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脉学时,脉诊的科学性及其临诊断疾病的作用将让我们惊讶。
  中医脉学需要择优汰劣、继承创新。笔者写出本书,其目的是召唤脉学新理念,将传统脉学互动于现代医学,纳入现代医学的语境与视野而给以新的诠释,并争取对脉象的研究有所创获,让脉诊成为中、西医生诊病的良师益友,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病人!这才是作者真正的夙愿。
  由于本人学识浅薄,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书中也有不少诊脉的手法是立足于本人的经验,甚至与传统脉学大相径庭。还有不少关于脉象产生原理的探讨纯属个人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有不足,烦请各位师长批评指正。企望读者鉴别在临床,求证于实践。
许跃远

自序一
  余孩提时常随祖母出诊寻药。她以百草治病,名声相传方圆。听祖母言:「汝父幼时偶感『伤寒』,高热月余不退,病危,弃之于草堆时恰逢汝曾祖母至,查脉尚有根,颈软,即言:『此儿有救。』取石膏知母汤加减一剂,热退,渐能食至癒。」耳闻目睹病家之患,三部九候断人生死。如此之妙玄,吾常愧而深究。然脉学之玄机,吾辈才疏学浅,难以知其万一。
  而立之年,仍不能得心应手,然门诊多有病人伸手无言于案边求诊,余心中了了,六部茫然也。自知肤浅,故作姿态,以问代指。
  虚难受补,浅识必管窥。故潜心于三十年间,常忘寝食,衣不知其暖,食不知其味,近黄山咫尺而未步,置名利而拂袖。余观书,古今中外皆纳之,终一日顿开昏聩。
  今已不惑矣。海内外病人纷至沓来,或求诊断,或见疑难而求医治,无不惊骇,余之三指有未言先知之妙,具理化检验之功。然臺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
  病者求治,疲于遍觅名医良院。入院者日耗千金,疲于理化检查,投江湖郎中者多为医拖、广告诱导而弃金帛于河海。尔等事医者应穷究极理,救人于水深火热。脉之奥秘,非博学难求玄微,非学识兼顾难以创新,古今医学高人无不以脉见长。然医技之书,非小说诗歌锦心绣口,斐然成章或面壁虚构、搜索枯肠于裊裊烟云。
  医学之道,生命之道也。凡入此门则终生如履薄冰。非独酷爱此学,则难此生独守寸口。脉窥病机,亦见微知渊,然世之脉法皆古云亦云,深奥高阁,固步裹足。扁鹊至今,成学之脉仅近三十。大千世界,人患千万,旦夕变幻,初涉足者更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二十八种脉象应对千千万万张病容,多是同脉异病,或同病异脉,盲人摸象,各有经验感觉是也。有以寸口者,牵强于十二经络,附会于五行生剋,唯心之论何以服众?医学科技日新月异,脉诊学这块碧玉何日能熠熠生辉?我辈有愧于先人也。
  西医学者有人体解剖、生理、生化之功底;中医学者有二十八脉之经纶,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若稍加努力,则诸学皆能登堂入室,执简驭繁,知常达变,到那时中西医之匯通,人类医学交融的春天才能真正到来。
  斯书粗俗,恐难登大雅,篇中诸言皆囿于己见。脉学之浩瀚,博大而精深,不揣冒昧,以蠡测海,若伴君于案旁肘后,实是奢望。然千万痼疾作祟于尘世,故斗胆置褒贬于脑后,而以拙着奉于同好也。
许跃远

作者简介
  许跃远 回族,1955年10月生,安微寿县人。中医世家,中西匯通30年,孜孜不倦研究脉象。
  他首次提出寸口脉的神经学与血液供应分属内容,提出摸「脉人」的诊脉思想。在临床实践中,他发现并确定了边脉、风脉、浊脉、潮脉、漾脉、奇脉、脉晕点等脉象,并试图规范兼脉的命名方式。脉象图的发现为脉诊提供了形态学内涵。他认为脉象是人的体证,需弃门户之见,倡导中西互补、六诊断病。
  许医生为人低调,淡泊名利,唯诊脉察病独具慧眼,对多种疑难病症,候脉知病,中西互参,每获奇效。

目录

自序一
自序二
导言:脉学简史
脉理章
 一、脉象要素
 二、寸口脉的脏腑定位
 三、脉象图
 四、三维脉位
 五、寸口脉的再分属
 六、寸口脉的合候
 七、脉象形成原理的探讨
 八、正常脉象
 九、构成脉象的因素
 十、脉象的差异
 十一、妇女、儿童的脉象特点
 十二、脉诊与辨证
 十三、脉象的兼脉、命名原则
 十四、脉证顺逆从捨与脉证合参
 十五、脉诊的作用及意义
 十六、怎样候脉
病脉章
 一、浮脉
 二、沉脉
 三、迟脉
 四、缓脉
 五、数脉
 六、虚脉
 七、实脉
 八、长脉
 九、短脉
 十、弦脉
 十一、紧脉
 十二、滑脉
 十三、涩脉
 十四、洪脉
 十五、革脉
 十六、牢脉
 十七、细脉
 十八、濡脉
 十九、弱脉
 二十、微脉
 二十一、芤脉
 二十二、散脉
 二十三、动脉
 二十四、伏脉
 二十五、促脉
 二十六、结脉
 二十七、代脉
 二十八、浊脉
 二十九、风脉
 三十、奇脉
 三十一、漾脉
 三十二、潮脉
 三十三、边脉
 三十四、击脉
 三十五、脉晕点
 三十六、十怪脉
 总结
附录:候脉知病

显示完整说明

购买过此商品的人还购买过

商品标籤

三元脉学

三元脉学

NT$400元
快速望诊断健康(附VCD)

快速望诊断健...

9 NT$297元
针灸经穴学

针灸经穴学

NT$550元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