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解人体与八卦及中医之谜
人类生长于宇宙大自然(易经)之中,天地为大太极,人体为小太极,肾脏分左右两枚,为小太极中的太极;64卦配人身,五行配五脏,六爻配六腑;六爻变易,人体病变--
冬日伤寒或变为热,夏日中暑或变为寒,此所以感冒时会发冷发热;『六味地黄丸』、上三味共16两,以河图之数除10余6配坤挂;下三味9两,为河图九数配干挂;上为天,天阳反配偶数,为阳之根在阴;下为阴,地阴配奇数,因为阴源于阳;三三合九,以少阳还归纯阳,用之于人体,则为后天补还先天...
全世界黄、白、黑、赤四种人,为甚么没有青种人呢?因人秉土气而生,土畏木剋,青色属木剋土,故不能生人;于五大洲来说青方全是海洋,土不能佈于海洋的青方,无土则不能养人,故无青种;所以凡人面显青色者,其人皆有病。
序
中国传统的医药学术,对治疗人体各种疾病的特殊功效,近来最为世人所重视。事实如此,几千年以来,远古时代的帝皇将相,俱全凭中国医术及药方而长命;余有时在想,那些饱读西方医的大夫,往往摒弃中国医学,为什么不想不想,于没有西方医术的古老中国,人们为什么能够活命,而且长命呢?由此可见,传统中国医术,是有其独特的处方、特殊的效果的。
中国的医学源自于「易经」,「医原图说」搜罗了歷代名医的经验着述,以图解来阐述易经、人体、医药的互动关系--
人类生长于宇宙大自然(易经)之中,天地为大太极,人体为小太极,肾脏分左右两枚,为小太极中的太极;64卦配人身,五行配五脏,六爻配六腑;六爻变易,人体病变--
冬日伤寒或变为热,夏日中暑或变为寒,此所以感冒时会发冷发热;「六味地黄丸」,上三味共16两,以河图之数除10余6配坤挂;下三味共9两,为河图九数配干挂;上为天,天阳反配偶数,为阳之根在阴;下为阴,地阴配奇数,因为阴源于阳;三三合成九,以少阳还归纯阳,用之于人体,则为后天补还先天..
全世界有黄、白、黑、赤四种人,为甚么没有青种人呢?因人秉土气而生,土畏木剋,青色属木剋土,故不能生人;于五来说青方全是海洋,土不能佈于海洋的青方,无土则不能养人,故无青种;所以凡人面显青色者,其人皆有病..诸如此之理,本书阐论极详,图文并述,白话叙释,故名之「图说」;研究数术者,本书不可不读,无论是山、医、命、卜、相。
东海 徐宇辳 识于季春 台北
目录
一.《医易引端》--李雨村着
自序
论药小引
医易序原
医本于易
心吟
论真精妙合而凝可会太极本无极之义
二.《医理真传》--郑钦安着
序
干坤大旨
坎卦诗
离卦诗
气血两作一卦解
君相二火解
真龙约言
三.《医法圆通》--郑钦安着
补坎益离丹
用药意解
四.《医原图说.卷上》命门三焦考--金理着
周子太极图
赵氏太极图
新撰人身太极图
赵氏命门图
新撰命门图
命门太极图
脏腑太极图
人道体干图
合说周子、赵氏二图
说新撰人身太极图
说赵氏命门图
说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命门杂说
说命门、脏腑太极图
三焦图
说三焦命门图
心脏图、心包图
两肾图、命门图
上、中、下焦图
宗、营、卫气图
六味地黄丸图
逍遥散合洛书图说
补中益气汤法河图说
四君子汤法洛书说
四物汤法河图说
生脉散图说
二陈汤图说
上卷补遗
五.《医原图说.卷下》图书绎--金理着
建两仪之体
宣四时之用
建两仪之体说
宣四时之用说
阴阳立体图说
阴阳成用图说
五行之体图说
五行之用图说
八卦阴阳定体图说
八卦阴着用图说
八卦阴生成图说
八卦阴升降图说
八卦阴主老图说
八卦阴用少图说
则图立极图说
则书示象图说
又则书示象图说
图书兼则流行图说
气化则图图说、形化则书图说
生生图说
中病图、传经图说
阴阳图说
脏腑图说
推原天地图说
日昇图、月恆图
日中鸡月中兔说
北斗太极图说
六.《温热论》--叶天士着
急急南补北
七.《温病条辨》--吴鞠通着
小定风珠方
黄莲阿胶汤方
目视耳听论
鼻臭并唿吸舌味并声音论
气血论
明理论
阴阳论
先天神气论
八.《医学三字经》--陈修园着
胀满蛊胀
肝说
识一字便可为医说
九.《医易一理》--邵同珍着
叙
自叙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配五脏周身图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督任唿吸天根月窟配人身图
人身脑气血脉根源脏象论
天干
地支
花甲
全体血脉管图
目视耳听论
鼻臭并唿吸舌味并声音论
气血论
明理论
阴阳论
先天神气论
十.《医易通说》--唐容川着
缘起
考辨
总纲
太极
两仪
四象
先天八卦
天干
地支
花甲
十一.《医易详解》--唐容川着
后天八卦
八方卦位
八卦取象
人身八卦
重卦
六子
辟卦
月候
交易
变易
不易
互卦
爻位
序卦
杂卦
引伸
十二.《群经见智录》--恽铁樵着
内经之总提纲第四.神转不回回则不转
易理第五
余之太极第六
内经与易经第七
五行之研究第八
四时为主第九
甲子之研究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