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易经占卜 > 易经管理学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相同作者的商品

浏览纪录

易经管理学

prev next

易经管理学
  • 商品编号: du1079
    出版社: 大元
  • 作者: 丁润生
    出版日: 2013/04/01
    ISBN13: 9789866171987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
    页数: 554
  • 定价:  NT$600元
    匯率参考:  换算成人民币
  • 优惠价:  9 NT$540元
  • 商品库存: 2
  • 购买数量:
    商品总价:
  • 点击数: 7095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第一部以管理学的角度阐释易经,作者以易经传为基础,来说明今日的新管理学之道,由博返约,从逻辑体系的严整阐明,让有志于经营管理者,可作为最佳管理手册,手中有此部书,必有全新的启发,本书原名「管理之道-易经太极思维学」,为贴切主旨,改为本名。

「易经管理学」序 张廷禁

  丁润生教授所着的「管理之道」一书出版了。这部书实具有特殊意义。最主要的,有下列三义。
  第一:本书是以易经传作基础,来说明今日新管理经营之道的。
  第二:丁教授深研全易,而又由博返约。从逻辑体系的严整简明,使有志于经营管理者,可以作为管理手册,宜珍之宝之。对于正在经营管理的主管说,若手中有这部书,必另有一番味道,另有一种新的启发。以易理而发展成为管理学的,我读过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先生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因为哈佛大学杭亭顿教授所着的新世纪人类三大文明,即十字架西方文明,太极图易经儒家的东亚文明,和回教文明。所以这部「管理之道」,它确是立基在伟大、悠久,日新的易经太极孔孟儒家文化的根基上的。
  第三:丁教授是实践经验而体认的着作。因为丁教授在重庆沙坪霸曾亲自以私人主办过大学,曾亲自参加过多次国际易学会议。我和他多次见面就是在河南安阳,在北京北大,在东南亚的新加坡等处。很多次一同开会讨论,一同促膝长谈,如昨日事。尤其重庆抗战我住八年,沙坪霸、歌乐山、南温泉、北温泉,我实在怀念。今重庆有丁教授这样一位好友,他要我去重庆玩。重庆,实在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怀念不能自已。今我又在台北碧潭之阳住了快五十年,一直在研讲易经。生我的故乡楚天云,抗战八年的重庆,及台北新店碧潭之阳,生我长我养我的三处,皆是神圣庄严的。我今八十五岁之年,仍讲研服务于易经,还想讲至九十岁。因为研易经,就要实践大易「神武运动,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之道。今丁教授要我作序,我又顺便的提这些研大易之教,乃实际体验,亦生命中述易之一乐也,是为序。
二○○一年八月十二日 张廷荣 于台北仁园



  丁润生先生出身于一个传统的教育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他后来成为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和教育家奠定了基础。丁先生的从教近五十年桃李满天下。他不仅研究教育,而且熟悉管理。他亲手创辨了重庆市的第一所民办大学——重庆树人大学(现改名树人学院),至今担任该院的院长。
  丁先生既是一位着名的管理教育家,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在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和思维科学等方面造诣很深。本书就是他运用中华传统的易学思想来研究管理所着的论文集,其主旨在于探索和论述管理活勤的规律和准则。正如着者自写的前言(管理之道贵在中道》,既弘扬了我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又抓住了现代社会各项管理规则的要害,可谓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之作。值此新世纪之初,无论世界和我国重大问题的解决,都不能背离中庸之道这个根本。
  由陈立夫先生题写的《管理之道》这本书共分三个部分,一是封于体现东方特色
的中道管理理论观点,进行了易学机理的论述。着者常将管理活动中的事物分成阴阳两个互相对待流行的方面;同时又把整个管理系统分成五个相生相剋的子系统,并强调阴阳平衡、生克有序是体现中道精神的最佳状态。这种思维方式和方法就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具体管理系统进行可操作性的管理;从而于管理者应用易学原理去对他们的企业、工厂、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还把传统的中庸之道与现代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该书的第二部分,着者着重从思维科学角度论述了他对中道管理和思维训练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在这部分中他注意到的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徵与发展趋势,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方法方面的若干共性,可以用中道思维的方法论去阐述、去统一。他倡导的中道思维理论也可以说是现代思维科学的一项应用和创新。丁先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如把办学和思维训练中的教育教学经验与科学的思维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对于推动教育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丁先生对其教学讲义《管理释易》的修改和扩充,该部分主要从管理的角度和层面,对于群经之首的《易经》的经文(卦辞)及爻辞、象辞、彖辞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明晰而精炼的阐述和解释,这不但可以加深人们对我国古代《易经》本义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读者将它具体地应用到管理实践去。
  总之,丁先生这本《管理之道》,是当代弘扬中庸之道的巨着,它既有中外理论,又富于实用价值,不但对各学科研究者具有启迪作用,而且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各行各业的企业管理人员,都是一部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好书、好教材。值得一读。特向大家推荐。
郭俊义
二○○一年春节于北京西钓鱼臺

前言 管理之道贵在中道

  世间之管理不外乎对物体的管理和对人事的管理。从指导思想上看,对物的管理大都可以归结于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又需要进行教育。如同教育者要先受教育那样,管理者也要先受管理。故有哲人说:管理也是教育,确实有其道理。由此,笔者作为从教多年而却缺乏管理实践的一个书生,也来妄谈管理之道,似乎也有几分发言权。
  在教育活动中常有一句时髦的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指给人几条鱼,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或工具。也有的说成:「授人以猎物,不如授之以猎枪」。渔具也罢,猎枪也罢,无非都指的要教授方法。这对于管理活动也是适用的:要教(或学)会管理,得教(或学)会管理的方法。
  无论捕鱼、打猎,或是管理的方法仍然很多。以捕鱼来说,传统的有钓、网、栏、抓等,现代以有毒、炸、烘、电之类,打猎花样也很多,几乎猎得赶尽杀绝,不得不实施禁猎保护法规了。至于管理的方法那更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人们都不屑于传统的「老古董」,只想跟上当代管理的新潮流,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从行为科学到公共关系。前几年时兴「企业文化」,这两年又引进什么「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法」等等,大有令人眼花撩乱无所适从之慨。究竟应该怎么教(学)会管理呢?
  笔者不才,也来仿照那句时髦的名言,杜让出一句:「授人方法,不如授人以道。」这里的道,既有道也有理。借用科学界的名词也叫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本质的(不是表象的)、长久的(不是暂时的)、有序的(不是杂乱的)联繫和特性。正确的道应该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论捕鱼、打猎还是管理教育(其实捕鱼、打猎本身也属于有组织管理活动),不但要讲究方法,而且还要讲究规律性,要讲理,更要讲道。
  道理和规律比起方法,更精炼且更高层。但也还是有小规律与大规律、小道理和大道理之分。常讲小规律要服从大规律,也就是大道理管着小道理。这是从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上来纵向划分的。另一方面,从横向上还需要了解各行各业活动中的具体管理的规律。仍以捕鱼来说就可以有好些条规律:比如在选择渔具上是採用现代化的「电击法」,还是採用古老原始的垂钓法?在捕鱼时间上是选在春暖花开季节,还是严冬之时?在捕鱼程度上是「竭泽而渔」,还是「浅尝即止」?如此等等也煞费心思。再从管理理论(都属于管理或规律范畴)来看:是管严格些好,还是管宽松些好?人性究竟是「经济人」,还是「自我实现人」?在经济管理中是讲「效率第一」还是讲「公平第一」?这些问题的答案中,似乎都有一个共性--共通的规律性,就是本文标题里的「中道」。用「中道」来回答上述的几个问题就颇有概括性。通常在捕鱼中,既不必用太现代化也不宜太原始的方法:围捕时间最好不早不晚在秋后鱼肥农闲之际;既要保证今年生产丰收,又要为明年留下鱼种。在管理上要审时度势宽严适度:全面了解人性的复杂;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这些话似乎皆是老生常谈,但却都包含着极其深睿的中庸之道的哲理。连毛泽东也不能不佩服「这个思想‥‥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
  「中道」是中庸之道简称,又称中正之道或易道。人们常把中庸局限于儒家之说,其实道家也讲「守中」,《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说:「道以中和为德」。佛家也有「中道观」和「中谛」等说,都是圣贤所见略同的。故《易传》称之为「弥纶天下之道」。也许有人认为儒道佛学都带「土气」,我们再看西洋先哲的说法。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西方人公认的哲学大师。亚氏在两千多年前(约比孔子年代稍晚)也提倡「中庸」。希腊文叫mosetes,意谓不偏不倚,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例如勇敢位于怯儒和鲁莽之间,节制位于放荡和冷淡之间等,不仅古人们提倡中庸之道,现代许多管理学者们也在研究中道。英国牛津皇家显微学终身院士陈慰中博士出版了《中庸经济学》,研究总结了古今中外的经济管理学说,认为「中庸是道法自然」。
  笔着曾在高校讲席上滥竿过几门管理课程。但却缺少管理实践机会,多在书本和理论上思考。主要聆悟东西方各家各派有关中道管理之说,侧重从思维科学角度,提出「中道思维说」管见,详情已在《易理申道与中值定理》、《中道思维说再探》及《人类生存发展的正道》等文中论述,这里只看重再强调中道的几个特点。
  一是「用中」而不「折中」。相传尧、舜在给其接班人传授治国之道时就特别强调「允厥执中」。《中庸》解释为:「孰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两端是指事物「过」与「不及」的极端,应予控制不用,而要「用中」。即指「事物」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按周易的通俗说法,中庸实际反映了事物内部(或运动)阴阳消长生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有人把中庸误解为折中主义。折中是机械的、形式上执着于中间的某个固定点。例如不问事非功过各赏五○大洋,或各打五○大板或者不认真评估成绩缺点多少,一味讲什么「三七开」、「四六开」,均属折中主义,与中庸之道实有本质区别。
  一是中和互补性。易经首卦《干》中有「庸言之信,庸行之谨。」而中正的庸言庸行又其有太和的功能。说明「庸」有「平」、「和」之义。中庸即中和。要在「不及」与「过」阴阳两极端间保持平衡与协调,做到阴阳协调互补。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中医叫「阴阳调和」身心康泰。
  三是中值多元化。中值是指阴阳在两端之间的平衡位置(在《易理中道与中值定理》中可用中值表现)。折中主义按形式逻辑只能有一个中值点,而中庸之道则遵从多值逻辑可以有两个以上的中值平衡点。如「黄金分割」某一线段求优化点,既可以是○.六一八,又可以是○.三八二。复杂的事物发展中因素众多,可模型化为多元微分方程。可能有多个解。比如在「好」与「坏」两端之间,就可能有「不好不坏」、「亦好亦坏」、「时好时坏」等多个中值点。
  四是中道源于宇宙特性。《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这个词既包括古往今来的无限时间,也包括大千世界的无限空间,故天是泛指宇宙大自然。中道作为世间人道,自应师法天道同化于宇宙。《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意指天(宇宙)赋予叫做本性,遵循这宇宙本性的叫做道(规律、本体)。中庸平和既反映了宇宙的真实状态,又体现了它的善良和宽容等根本特性。人类社会从宇宙中产生并在其中活动与发展,就必须遵循宇宙的根本特性为事。这就是人道顺应天道,或称「天人相应」原理。中庸之道乃从宇宙精神的本性和特点中派生的,故它具有强大无比的生命力。
  中庸之道的这些特点,除了在本书中标题上点明了的那几篇文章中着重论述外,他如(略论斡管理与斡管理思维》中的「斡管理」实际上也是讲的「中道管理」。「管理五行系统」和「三才系统」都是讲的中道思维的中值平衡系统。全书的大多数篇章都贯穿了中庸之道(或中道思维)来分析和解决管理活动和思维训练中的有关问题。但是在有些篇章发表时并没有明显地强调「中庸之道」,这一方面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悟性不高,对于中道的领悟和体会有个从不自觉到逐渐自觉的过程。另方面则是从所周知的客观原因;长期以来对于中庸之道的棒打火烧,至今尚令人心有余悸。何况目前学术思想界,对此持不同见解者多视之为异端邪说呢!
  为了弘扬我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之的中道,并运用它来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目前极需要在管理活动中推行中道管理。古今中外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大部有所偏颇,往往只能时兴一阵而不如中道之持久常新。「不失中则不违于正矣,所以中为贵也。」歷史和现实的经验都启示我们:管理之道贵在中道。
  丁润生 二○○○年五月于松林波

「管理之道」序 张廷荣
序 郭俊义
前言——管理之道贵在中道
第一篇 东方特色的中道管理观
 1-1 易理中道与中值定理
 1-2 中道思维说再探
 1-3 易理中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正道
 1-4 中西中庸说比较研究初探
 1-5 顺天应人与变革之道
 1-6 阴阳五行群域简论
 1-7 太极管理的五行思路
 1-8 再论管理五行系统
 1-9 略论全球生态系统的五行关系
 1-10 中共「二十字方针」的五行思路
 1-11 略论经济管理目标体系的五行关系
 1-12 调控物价的五行对策
 1-13 五常需要与五行思路
 1-14 略谈文章写作的五行关系
 1-15 「易卦」的文氏图式与期望值判定
 1-16 恢復周易《林卦》的歷史面目
 1-17 营林系统于五行生态关系初探
 1-18 《围城》与《渐》卦的比较研究
 1-19 《第五项修炼》与五行说的比较研究
第二篇 管理与思维训练
 2-1 略论斡管理与斡管理思维
 2-2 多种思维说刍议
 2-3 思维训练:不诚不灵
 2-4 思维智力训练的五行系统刍议
 2-5 思维训练是素质教育的根本
 2-6 五行思维训练与全面素质教育
 2-7 思维训练应当列爲终生教育的重要课题
 2-8 一部形象思维的教材
 2-9 一部集大成智慧的思维科学新着
 2-10 「囚徒的难题」与和战抉择
 2-11 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猜想
 2-12 社会信息化与管理改革新思维
 2-13 怎样当好内部科技刊物的主编
 2-14 孔子学说在二十一世纪的生命力
 2-15 淸华校徽体现孔子君子人格的魅力
第三篇 管理释易
3-1 上经
3-2 下经
后记

显示完整说明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