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汉传禅法有修行次第吗?如何掌握修行条件和禅观要领?
继程法师最系统完整的禅修开示
继程法师以〈禅观修学次第简表〉、〈具足正见表〉,
详解汉传禅修的次第、思想内容与方法运作。
读者可依此掌握修行之道,透过禅修显发内在的智慧与慈悲,
举手投足自然流露禅心,生活日日好日,
效法歷代祖师于菩萨道上勇往直前,直至圆满成佛。
●以禅修次第表建立汉传禅观系统——继程法师
许多人都对汉传佛教的禅法有一极大的误解,认为汉传禅法没有系统;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甚至恰恰相反。汉传禅法的系统其实是最完整的,单单看天台宗的二十五方便,或是《小止观》、《六妙法门》述及的修行次第与方法,即可窥见这个完整系统的雏型,至于更深广的《禅波罗蜜》、《摩诃止观》,所呈现的则是更加完备的系统了。
直至禅宗出现后,才将如此繁琐而丰富精彩的内容简化,所以在六祖惠能大师的《六祖坛经》里,他提出的是非常简单的禅修理论,而且他不单是在理论上化繁为简,在修行的方法上亦如是。但化繁为简的前提,是以上述丰富深广的内容为基础,若非如此,简化就有可能产生偏差的现象,或将修行导入误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很有系统地学习汉传佛法的止观法门,尔后奠基在这个完整系统之上,再将中国佛教开发出的禅法与之贯通,如此一来,才是汉传佛教完整的禅法。
汉传禅法的系统不但完整且次第分明,却还有不少人在修行中误入了歧途,这就是只看到它「简」的部分,而忽略了「繁」的基础,所以藉着这次机会,我们就把繁简贯通,将完整的系统重新建立起来。虽然我制作的这张简表,仍无法涵盖整体,不过已足以将汉传佛教禅法的重要观念及系统,做一简单介绍。
具备正知见
我将〈禅观修学次第简表〉分为两部分,一是「方便」,二是「正修」。所谓的方便,是指在进入正修前,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这些条件有的与实际用功直接相关,有的则涉及日常生活层面。后者乍看和修行用功没什么关联,但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日常生活没有具足修行的先行条件,进了禅堂就会发现很多工夫都用不上去,而且妄念特别多,这是大部分初学禅法的同学会遇到的问题。
而在进入方便与正修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即是禅修所依的原理,也就是诸位所具备的知见究竟属不属于佛法。我把正见视为禅修最重要的首要条件,所以我根据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制作了一个〈具足正见〉的表格。
具足正见的重要性,在于提醒修行必须依佛法而修。假如不是依佛法的正见而修,则所修的禅法未必能引导你趋向佛法的终极目标。
佛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解脱生死。佛陀觉悟真理后,认为佛法的主要作用和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解脱生死,所以在传授佛法时,便是以解脱生死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假如不具备这个正见,很可能修到最后,你会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修行,或是为什么要解脱生死。
很多学禅的人,由于忽略且缺乏正见的引导,即使很用功,却容易迷失修行方向,被一些身心变化和神祕体验所误导,产生修行的障碍,甚至走入偏差的道路。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非佛法的禅修里,有些打着佛教名义的禅修课程,也有类似的问题,问题的癥结都在于没有建立正见,导致修行目标不明确,由此可知,具足正见有多么重要了。
坊间有不少禅修课程,由于忽略具足正见的重要性,只把重点放在谈方法、谈体验上,这些方法和体验是共世间的禅法,也就是共外道法,修行方向很容易偏差。如何避免走入偏差?关键在于建立正见。因此,我在制作〈禅观修学次第简表〉时,就把「具足正见」放在首要第一条,以强调重要性。
天台止观法门的学习,总是先以相当大的篇幅谈论理论,即先建立正见,接着再谈发愿、发心,也就是如何建立正确的目标。我曾在禅修课程向同学谈及此,很多同学后来反映,因为有此理论的引导,他们禅修确实比较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修行过程也获得了明显的受用。所以这一次课程的开示,我希望也能就这个部分,有充分的时间好好地分析、讲解。
作者简介
释继程
一九五五年生于马来西亚,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湾松山寺受具足戒,并于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研究部进修。期间曾亲近印顺长老、星云法师,并于圣严法师门下修习禅法,成为法子。
返回马来西亚后,曾闭关一千日;出关后,活跃于大马佛教界,曾担任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总会长、马来西亚佛教僧伽总会副主席等职;并创办主持大专佛青生活营、教师佛学生活营、静七、大专静七、精进静七、禅十等禅修课程。近年并前往臺、美、欧等地,指导禅修活动。
着作甚丰,约七十种,于法鼓文化出版的有开示录:《小止观讲记》、《六妙门讲记》、《百法明门论讲录》、《生活中的菩提——净行品讲录》、《心经的智慧》、《心的锻鍊——禅修的观念与方法》、《练心工夫——精进禅修指引》、《禅修指要——六门教授习定论讲录》、《禅心默照》、《禅门过关——僧伽静七开示录》、《禅门直心》、《老实是禅》、《禅观生死》、《坛经讲记》、《修行要义》、《禅悟之道》、《拜佛禅》,散文:《花花世界》、《尔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桥头》、《禅味六十》、《默照365》等,并创作现代佛曲歌词逾百首。
目录
〔自序〕禅观修学指引
卷一:禅修基本功
前言
以禅修次第表建立汉传系统禅修观
具备正知见
修前方便与正修方便
汉传禅法次第分明
贯通静中修与动中修
调身
调身、调息、调心是禅修基础
七支坐法安定身心
调身的要领
调息
唿吸四相
调和唿吸 自然放松
数息让心专注
唿吸法善巧方便
调心
让心作主
持名念佛的调心方法
念佛要保持觉照的心
运用数、随、止
唿吸和念佛两种方法
六妙门调心
三时调三事
依序调和身、息、心
入静先调身
止静中重新调身
止静中的调息问题
处理气动的方法
避免突然出静
出静后的动态用功
调和饮食与睡眠
出静后保持用功
卷二:修行的条件
具足正见与调和生活
日常生活的修前方便
正见是最重要的禅修引导
持续调和生活
念佛、念法、念僧
以六念法安住正念
忆念三宝
持诵经典方法多元
四种读诵经典的方式
念贤圣僧与念住持僧
念戒、念施、念息
持戒保护自己
制戒的根本
根本四重戒
不可非证说证
理解不饮酒戒的精神
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把戒守好也是无畏布施
弘扬佛法就是无畏布施
念息检查身心状态
持戒清净
持戒而后不犯
惭愧忏悔心清净
守护根门
五根五尘引起欲望
捨弃覆盖善法的烦恼
正修方便
闲居静处
衣食具足
息诸缘务
近善知识
具足五法
歷缘对境修
禅修必须用于生活
经歷不同的因缘
六根对六境
卷三:禅修的方法
静中修止
清楚觉照数、随、止
三界众生各有果报
解脱三界生死轮迴
身心调细入禅定
动静皆能修习欲界定
禅定波罗蜜
禅定的境界
定中须有觉照力
将知识转为知见
默照禅
只管打坐
觉照全身
不断放松和觉照
准备工夫须做足
没有方法的方法
默与照同时作用
从一心到无心
照见五蕴皆空
观想与默照的差别
话头禅
中国人的生死信仰
参公案就是修行过程
将公案转为话头
话头四个次第
大乘修行的阶位
禅宗的独特教法
卷四:正确的知见
觉悟空性
明佛心 见空性
正确了解空的意义
回到根本佛教教理
修证法性
用佛法印证空性
法的三次第
知苦离苦
人类对苦有敏锐感受
生理上的苦
心理上的苦
分析人的身心状态
三苦
苦的原因
三不善根与四无记根
以智慧破除迷惑
三法印
亲身观察体会,转化成知见
放下执着才能解脱
四念处观
清净自性本具足
从世间到出世间
依戒、定、慧修行
禅观的观想
修观的现观、事观、理观
还观的能观和所观
本性清净的净观
用智慧转烦恼心为慈悲心
结语
【拉页】
〔附录一〕禅观修学次第简表
〔附录二〕具足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