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武术 > 杨氏太极拳一代宗师李雅轩珍贵遗着—太极拳学论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相同作者的商品

浏览纪录

杨氏太极拳一代宗师李雅轩珍贵遗着—太极拳学论

next

杨氏太极拳一代宗师李雅轩珍贵遗着—太极拳学论
  • 商品编号: gdd9717
    出版社: 金大鼎
  • 作者: 李雅轩
    出版日: 2023/05/01
    ISBN13: 9789860679717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170x230mm
    页数: 533
  • 定价:  NT$680元
    匯率参考:  换算成人民币
  • 优惠价:  95 NT$646元
  • 商品库存: 2
  • 购买数量:
    商品总价:
  • 点击数: 266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杨氏太极拳以它舒展大方,动作优美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此套太极拳练法,为杨氏太极拳宗师此套杨澄甫的得意高足,着名太极拳家李雅轩所传授之杨氏大架太极拳,拳架规格严谨有法,动作舒展优美,气势雄伟浑厚。
  本书珍藏李雅轩先生完整拳照,及一生精研拳艺所积累之内功心得及释拳经论其精闢入理,殊为珍贵。
  练拳不能不知拳理。仔细研读李雅轩太极拳精论,相信必会增益您对太极拳的理解并丰富精进您的拳艺,增添您拳术更深内涵及风情。

陈序 珍贵拳学心法.永世流传

  先师李雅轩遗着稿共是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爲「杨氏太极拳练法详解」,书中包括了拳式的练法和用法,以及推手的多种形式的练法内容。第二部分爲「杨氏太极剑练法详解」。第三部分爲「杨氏太极刀练法详解」。第四部分爲「杨氏太极枪练法详解」。第五部分爲「太极拳练习谈」,「太极拳练习谈」这一部分是他几十年练功的随笔,其中有练拳的心得、推手的发劲、散手的运用。但这些资料比较零乱,很多是他偶有所思、偶有所得则随手记之,不成系统,所用纸张也是随手拈来,五花八门,有记在报纸上的,有记在女儿李敏弟废弃的作业本背面的,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这是在整理他老人家遗稿中最重要、最艰难,也是工作量最大,费时较长的工作。
  遗稿第一部分「杨氏太极拳练法详解」,据师兄张义尙介绍爲先师1939年撰写,后又经刘仲桥、黄星桥两位师兄帮助整理过。解放后,先师又多次修改增删,并于1964年,先师70岁高龄时,由我师兄何其松爲他重新拍摄全套拳照300余张及全套推手照片,以备配书文字用。至1975年经张义尚、张义敬兄弟努力,在重庆刻成油印本,黄星桥师兄爲此写了简介,张义尚师兄撰写了整录后记,作爲内部资料寄回成都。但当时限于条件无法出版,而且此油印本上没有留下贴拳照的位置,也没有附上拳照,且多错别字,而且叙述拳照的次序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编号,使人看后一头雾水,无法参照学习,所以先师当时也不满意,曾嘱我等以后要重新整理,争取出版。但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先师整日在忧患中度日,直至1976年4月逝世,出书的愿望竟成了他永远的遗憾。
  遗稿的剑、刀、枪部分,先师撰写于40年代,初稿于50年代初期,后一直在不断的修改增删。书稿中的剑、刀、枪照片则是摄于40年代后期,大概是1948年至1949年间,其中剑的照片缺几张,在1964年由何其松师兄帮助重新拍拳照时补齐,还算完整,全套共计96张。枪的照片由于战乱损失较多,残缺不全,后又没有补照,现只剩枪法单练12张,对练8张,共计20张,十分可惜。只有刀的照片基本保存完好,共是62张,这是十分值得庆幸的。先师的遗着遗稿,这些珍贵的资料是他数十年精研太极拳的心血结晶,特别是他的数百张拳照、剑照、刀照、枪照、推手照、散手等照片,更是栩栩如生,架势气魄雄伟、舒展大方、正气凛然,不怒而威,令人有神威不可逼视之感,弥足珍贵。他的拳架是后人的楷模,他的拳论是后人习拳的指南,这些资料是与他同时代的太极拳名师中唯一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系统的太极拳系列精华,可谓绝无仅有。这是一笔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这是先师对传统太极文化的重大贡献。
  先师自1938年入川传播太极拳,整整近四十年爲太极拳事业的开拓和发展呕心沥血,贡献卓着,培养了整整一代太极拳人才,誉满中华,名扬海外。
  今天李雅轩流派风格的太极拳已经颇具影响力,已经成爲弘扬太极拳事业的重要力量,李雅轩遗着的整理出版则更是锦上添花,是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具有非凡的意义。行文至此,回首往事,感慨良多。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先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十年了,过去曾爲他老人家整理过遗稿的老师兄如刘仲桥、张义尚、何其松等人都已前后作古,现健在的黄星桥师兄也已是九十四岁高龄。想我自己跟师学拳时才八、九岁,可谓龆龀之年,童稚无知,先师耳提面命,教拳身影歷歷在目,宛然如昨。不觉现在已届耳顺之年,眞是时不我与!光阴虽快,出书却迟,整整过去了三十年。个中有说不尽的曲折和辛酸,但书总算是出版了。了却了我的一大心愿,我想先师英灵有知,一定会含笑九泉矣,已故的众师兄弟英灵有知,也可以宽怀矣,是爲序。
陈龙骧
四川.成都

莫将重复视多余

我在拙作《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精论(四十三式太极拳图解)》书中针对四十三式套路爲什么没有把所有的重复动作都删掉,再把所有不同的动作都编纂在一起的问题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有人说,这既是精简套路,何不把所有重复的动作都删掉,再把所有不同的动作都包括进去,岂不更完美?」我认爲,传统的杨氏太极拳,是经过前辈几百年的精心研究而成,其套路的结构,姿势的衔接,无不几经推敲而后定,套路中所有重复的动作,都有重复的道理。若不是对太极拳深有研究者,很难有其切身体会,反而会误认爲重复的动作太多,是传统太极拳的缺点。我们的先辈既能阐述和创编出博大精深的太极拳理论和太极拳套路,不会连删繁去简这一简单的道理都不懂,该简化处早就简化了,岂能待到今日?如果把所有不同的动作都包括在内,势必打乱原套路的结构,动作的衔接就会生拉硬扯,演练起来气机不畅,动作劲力不顺,心里的别扭和难受感自不待言。太极拳界的老拳师们,爲什么对传统太极拳那么钟爱,那么一往情深,一辈子爲太极拳的传播生死依之,自有他的道理。所以决不是他们思想保守,不知创新,不懂发展。』这段话说明瞭太极拳重复动作的作用和意义。
  最近我整理完毕先师在世时留下的全部「练功随笔」有几十万字,这是他老人家六十年对太极拳深研的成果,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这些文字有书信、有日记、信马由缰,信手拈来,有感而发,随手而记,对太极拳用神、用意、用气、大松大软、虚无的气势、神明的感应、莫测的变化……更是反復强调,不厌其烦。青年时代如是说,中年时代如是说,到了老年更是如是说,不知者以爲重复啰嗦,多次建议我整理出版时将多次重复处删掉一些,我都态度坚决,断然拒绝。他们不知先师写这些文字时,大多是在他自己练功后或教学生时有感所记,每次的感悟从文字上好像都一样,却不知这里面对拳理的眞谛体悟每次都有新的深入。譬如说老师每次讲到要虚灵顶劲,要松,要松,要大松大软,他所表现的神意内涵每次都有新的深入的变化。我们受教于他,每次听他讲解改拳,每次都有新的感悟,新的收穫。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的感悟加深,其行拳神意更好,功夫更精妙,我们跟随左右练功,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老师讲的同样话也会体会加深,受老师神气的薰陶,自己也在不断进步中。所以说老师中年讲的松,到老年讲的松是有质的变化的,我们读他的精论,十年前一个感觉,十年后又是一个感觉,也在发生质的变化,所以反復、重复读他写的东西,不仅不会感到多余、重复,而且反復咀嚼,越来越感到有味,每次读后好像老师亲临一般,心理沉稳之气势由然而生,愈练愈觉得拳味浓厚。
  当然,这些话只有对太极拳有认识的人讲才明白,而对那些对太极拳没有认识,没有得到过眞正太极拳老师指导,自以爲是,买几本书看看理论,以爲自己就懂太极拳的人则不足与其道也。
陈龙骧
四川.成都
2011年8月

李雅轩先生传略

  李师椿年,字雅轩,河北北京人,生于1894年,自幼嗜武,初识少林名武师陈殿福习长拳,1914年拜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爲师,专攻太极拳术,时年20岁。
  1928年,澄甫先生应南京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先生之聘,赴南京任教务处长,李师因家务羁身,未能随行,是年冬天,李师拼当一切毅然南下,不料澄甫先生已先一月辞事他往矣。时南京国术馆招考教授班学员,李师报名投考,李师身材雄壮,气宇轩昂,表演之太极拳术和太极大枪技艺精纯,不同凡响,满座皆警,以第二名之优异成绩录取入学,尔后探知澄甫先生受浙江省府之聘于杭州组织省国术馆,请假赴杭,晤澄甫先生于西湖之畔,旋任杭州省国术馆太极拳社主任教员,朝夕追随,不离澄甫先生左右,口传心授,深得太极要领,技艺日精,曾以太极散手惊服长拳名家周声供。1933年,澄甫先生应广东省府礼聘,赴粤提倡太极拳术,命李师留杭负责太极拳事,未能同行,1934年,南京组织太极拳社,李师至京就任太极拳社社长之职,1935年任国民体育学校同上校国术组长,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军兴,南京垂危,李师退至武汉,翌年至重庆,旋至成都,继任四川省国术指导及四川省体育委员设计,1946年任原国民党二十八军军官总队同上校教官,1947年任陆军大学军简教官,以精湛之太极技艺,收服原国民党骑兵师师长「勐张飞」徐俊。解放后李师被聘爲四川省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体委太极拳教练。李师追随杨澄甫先生十余年,相知最深,关系最切,亲如父子,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太极拳之研究,六十年如一日,深得杨家太极拳之神髓,在太极拳、刀、剑、推手、散手方面,技艺全面,造诣甚深。1953年,李师代表西南区参加第一次全国民族形式的武术表演大会,荣获优等奖,当时天津日报称赞他的太极拳「姿式雄伟、舒展大方」。1956年、1957年全国武术表演赛,李师受聘担任大会裁判工作。李师尤精于太极拳之技击术,在推手、散手方面,化劲无形,发劲巧妙,冷快脆弹,惊心动魄,达到了拳来不知,脚去不晓,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的上乘境界,李师自入川以后,对四川太极拳的传播开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桃李盈门,全国驰名。堪称四川太极拳事业的开拓者,李师对人和蔼可亲,教拳严谨有法,循循善诱,有长者风,1976年病逝于成都,终年83岁,留有杨氏太极拳、推手、刀枪剑等器械等练法遗稿,正待刊行。
学生 陈龙骧
四川.成都
2013年4月

傅序 传承至要

 一项专长、一门绝学如未适时上承下传,让先贤的智慧与亲身歷练所汇集而又珍贵的练功过程及心法口诀失传的话,当然也就谈不上发扬光大了,且得背负失传内疚,即如郑曼青先生喻:「得而不传是爲失道,独善其身,归于尘土,漫洩天宝也」(郑曼青爲李雅轩同门师弟)。
  陈龙骧老师,八岁即随其父挚友李雅轩先生习拳,除经年累月,得李雅轩的眞传外,成年后并于其师爱女李敏弟成亲而传爲佳话,更弥足珍贵的是李雅轩平时有写笔记良好习惯,练拳每有所得,既以笔记方式记述留存,内容含括杨氏太极拳之拳、剑、刀、枪、推手等,几乎巨细无遗将练习心得详加记载保存。陈龙骧老师得此机缘收藏了全部手稿,同时亦体认此一绝艺传承的重要,不敢私秘据有,整理出最后一版,也是最重要的一版:『李雅轩——太极拳心法秘传』,爲此陈龙骧老师并嘱咐后学爲序,虽习练郑子太极拳近四十年,但哲人日已远,对前辈认知多系传闻,后学实才疏学浅勉力爲之。既爲之序,必须将寄来约四百页初稿详读。
  杨氏太极拳自第一代祖师杨禄禅起,广爲流传,遍及王公侯爵及河北京城一带,至第三代杨澄甫将此纯属中华文化结晶所孕育之太极拳,传入江南「上海、苏杭、南京、广东、香港」等地,当时上述各处亦是对外通商经贸的门户,这对后来太极拳传向海外居功厥伟,在杨澄甫诸多弟子中能人辈出,李雅轩于1914拜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爲师,时年20岁,1928年起南下追随老师杨澄甫于杭州、南京各地,并受命负责太极拳事,至1937年七七事变入川止,前后十年间耳濡目染,躬亲授教,对拳艺之领悟除受益良多外,并对教学、处事、传承之重要性铭记在心,定居于成都后,开拓培植了众多优秀种子教练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使杨氏太极拳代代相传。
  郑曼青宗师于民国三十八年,在当时局势极度动荡不安下,专程由重庆急赴成都与师兄李雅轩晤面,研习太极拳艺,后随国民政府来台。
  后学机缘巧合,于民国九十八年赴成都随陈龙骧老师习练武当及三才对剑,有一天陈龙骧老师有感而发说:「崑鹤:怎么这样巧,六十年称「一甲子」,算起来你师爷郑曼青六十年前来成都,六十年后你到了」,就因爲此层关系在留成都期间,得以见物思怀,亲自体会一代名师李雅轩先生练功所使用之器械,如刀、剑、大桿等,不但保存完好如初,亦是陈龙骧老师日常练功的兵器,尤其是大桿,手握触及之处光如镜面,透体成乌黑通亮,可联想到当年其练功之勤奋,也验证了杨氏太极先辈们所说:「架子天天走,桿子不离手」的口诀,更可贵是陈龙骧老师将李雅轩书写已经泛黄之随笔,从使用不同纸张随想随记可看出李雅轩对太极拳热爱程度之深,陈龙骧老师不厌其烦,逐一翻阅详加说明,并将李雅轩记录郑曼青推手运用技术之段落指出与我分享,然时空背景已不復存在,人事已非,但观之实令后学感佩不已,从立志、修身、规矩、练功、推手、散手、发劲、歌诀、拳照等分成十二章节,详细刊出,实可做爲练习太极拳最佳指南。
  序言至此,对陈龙骧及李敏弟老师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李雅轩前辈宝贵的练拳手稿公诸于世,嘉惠太极拳广大爱好者致上十二万分谢意。
中华民国郑子太极拳研究会第六任理事长
傅崑鹤 敬笔
2013年6月

目录

陈序 珍贵拳学心法.永世流传(一) 陈龙骧
   莫将重复视多余(二) 陈龙骧
李雅轩先生传略 陈龙骧
傅序 传承至要 傅崑鹤
造诣登絶 时中学社社长 徐忆中
郑子太极拳一代宗师 郑曼青极力推崇
「风雅英姿冠群雄」诗赞 曾文龙
第1篇 太极拳练习谈
第2篇 立志
第3篇 谈太极拳与修身养性
第4篇 修炼架子功夫
第5篇 学推手规矩
第6篇 说散手与比手
第7篇 发劲
第8篇 拳学笔记
第9篇 太极拳书信论谈
第10篇 太极拳歌诀
第11篇 李雅轩杨氏太极拳43式珍贵拳照
第12篇 李雅轩推手珍贵拳照

显示完整说明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