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作者以学佛的歷史工作者立场,慈悲且严谨地描述梁武帝一生如何在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突破重重困难,创造「皇帝菩萨」新理念,及根据此一新理念而进行「佛教国家」之心灵改革的成败因素。
本书从东晋南朝「沙门不敬王者」的传统、北朝「皇帝即如来观」的影响,及佛教徒的自觉与菩萨思想的传佈,来探讨梁武帝「皇帝菩萨」理念的渊源;并透过梁武帝八十六年生命歷程四个阶段的转折与突破,探讨有关创业称帝与佛教的关系。
「天监之治」与「佛教国家」的奠定;佛经的翻译、编纂整理与注解所奠定的佛学基础;推行「菩萨戒」而建立「皇帝菩萨」地位;禁断酒肉改革僧团的成功;拾身同泰寺与宏扬阿育王思想的转折;晚 年祸起萧墙,政治改革改败与「佛教国家」的幻灭。
《现代佛学丛书》总序
本丛书因东大图书公司董事长刘振强先生授意,由伟勋与惠南共同主编,负责策划,邀稿与审订。我们的筹划旨趣,是在现代化佛教启蒙教育的推进,佛教知识的普及化,以及现代化佛学研究水平的逐步提高。本丛书所收各书,可供一般读者、佛教信徒、大小寺院、佛教研究所,以及各地学术机构与图书馆兼具可读性与启蒙性的基本佛学阅读材料。
本丛书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佛经入门、佛教常识、现代佛教、古今重要佛教人物等项,乃系专为一般读者与佛教信徒设计的普及性启蒙用书,内容力求平易而有风趣,并以浅显通顺的现代白话文体表达。第二类较具学术性分量,除一般读者之外亦可提供各地学术机构或佛教研究所适宜有益的现代式佛学教材。计画中的第二类用书,包括(1)经论研究或现代译注,(2)专题、专论、专科研究,(3)佛教语文研究,(4)歷史研究,(5)外国佛学名着译介,(6)外国佛学研究论着评介,(7)学术会议论文汇编等项,需有长时间逐步进行,配合普及性启蒙教育的推广工作。我们衷心盼望,关注现代化佛学研究与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读者与学者共同支持并协助本丛书的完成。
傅伟勋 杨惠南
自序
梁武帝是一位「皇帝菩萨」,「奉佛天子」。在位期间建立中国僧团「持素戒荤」的传统,大力推行「菩萨戒」,宏扬《般若经》与菩萨思想,影响往后一千五百年的中国、日本等世界性佛教的发展。直到今天臺湾社会中经常举行的「梁皇护国祈愿消灾法会」仍然盛况空前,深为佛教徒所热衷参与。但是,中国的正统「史籍」却明确的记载梁武帝一生发动的战争中死伤百万人以上。「侯景乱梁」时「百姓流亡、死者涂地。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在研究梁武帝的过程中,有着佛教徒的「法喜充满」,也有歷史学者的「悲愤无奈」。1986年初,开始着手蒐集梁武帝的资料,就被愉悦、兴奋、怀疑、厌恶、痛恨、同情、谅解、包容等冰炭满怀抱的情绪不断的困扰着。十二年来,从中国中古佛教政治史的研究,转向臺湾佛教社会史的探讨,《梁武帝》这本书才逐渐脱离「理想与现实的纠缠」,在「愿力与业力对决」的「菩提烦恼」中,让「他」勇敢的走向俗世红尘中,再接受「一大事因缘」的洗礼。本书即将出版,笔者有义务交待这番心路歷程,帮助读者瞭解《梁武帝》。
笔者在硕士论文《隋唐佛教宗派研究》完成后,深感中国佛教史必须上溯魏晋南北朝更具体的人物或寺院研究才能更踏实。博士班期间仍然无法突破上述研究困境。因此,在叶阿月老师的安排下,于1986年秋天到日本东京大学「取经」。秋去冬来,在东京大学广大的学术殿堂中,竟然找不到立足之地。1987年初,笔者在鎌田茂雄、木村清孝两位「中国佛教史」权威教授指导下,尝试探讨「梁武帝与佛教」课题。白天冒着东京大雪纷飞、冷风逼人的酷寒,穿梭在东大图书馆、山喜房等地,找寻有关梁武帝的资料;夜晚在冰雪滚动撞击声中,法喜充满的品尝当天丰硕成果,兴奋地计划天亮后的进一步研讨。1987年九月,开学前夕才匆忙赶回臺湾,带着满腔的喜悦与好友林保尧、赖鹏举、周伯戡共同讨论有关「梁武帝与佛规」等课题。1988年在《师大歷史学报》所发表的〈梁武帝的君权思想与菩萨性格初探——以「断酒肉文」形成的背景为例〉,是在林保尧板桥的家中,每週一次的讨论会中,逐渐成型的。1989年六月完成《梁武帝「皇帝菩萨」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博士论文,感谢林兄以及「东方宗教讨论会」诸畏友的斧正,才能以不到两年的时间,赶在博士生修学期限终了前,完成学位论文,因此,无暇处理梁武帝维护政权的黑暗面。1981年九月,接替恩师朱际镒教授在臺湾师范大学歷史系「魏晋南北朝史」课程,面对史学的新血轮,再也无法以宗教理由为梁武帝辩护其政治的黑暗面;也不想以学术的藉口将《梁武帝》设限在新的「理念」及「新政策」的推展范围内,因此,不敢冒然出版博士论文。究竟梁武帝是一位极端的现实政权追逐者?亦或是一位「罔恤民命」的昏君?还是一位极端理想的宗教牺牲者?一位神圣的「佛菩萨」?而梁武帝个人能否超越中国二千年的封建君主集权体制?以及三百年来六朝贵族门阀的束缚?抛弃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而照顾身份卑下的庶民奴婢?是否能力挽其政权、国家免于沦亡的宿命而不动干戈?梁武帝体悟的《般若经》、「菩萨思想」等深奥的佛理,笔者是否能理解、能正确的掌握?梁武帝「持戒谨严」的操守,笔者是否能感同身受?让位出家是否是梁武帝的最佳选择?一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否能设身处地的论断梁武帝?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无边的漆黑中,一团无知、无解的黑影不断的侵袭着。笔者无法面对「不可知」的「梁武帝」,更不敢以《梁武帝》示人。因为,无明的恐惧,令人毛骨悚然,无法逃避。
要瞭解梁武帝奉佛的光明面,唯有勤读佛经、如法修行;要突破梁武帝政治的黑暗面,只有走出学术的象牙塔,踏上真实的土地上,亲自参与红尘的扫除工作。1993年毅然辞掉师大教职,南下嘉义中正大学,在绿油油的嘉南平原上展开生命上另一段旅程。1994年秋天,带领25位歷史系所的学生参与文建会全国文艺季「梅乡汗路——梅仔坑的故事」文史调查工作。1995年参与文建会「梅山乡社区总体营造——寻根探源系列活动」规划工作。也在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南臺湾观音信仰寺院调查研究计划」等实际的田野工作。南下嘉义后,对魏晋南北朝佛教政治史的研究由佛教人物转向佛教社区组织的探讨。1995年完成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两晋南北朝造像铭记汇编附考——邑义集团篇》。1996年撰写〈中古佛教社区的法华邑义组织与活动——以东魏「李氏合邑造像碑」为例〉、《臺大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1期。在当前乡土社区的改造方面,1998年编撰《彩绘嘉义新故乡——嘉义县社区总体营造教材》,撰写《梅山文化的营造与展望——梅山乡社区总体营造规划报告》。学术研究也落实到南臺湾的土地上。1997年开始执行国科会专题研究「南臺湾佛教寺院的分佈与发展」三年计划,也负责《嘉义市志》总编纂的鉅大工程。
近六年来,带领着歷史系所学生踏遍南臺湾山区的峰峦溪谷,一望无际的嘉南平原,海风袭人的海浦河口,深深感受到俗世的苦痛与无奈,对于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社会、文化更深一层的理解。回想梁武帝一生由儒生、文人、隐者、军队将帅、方面大员、权臣而开国称帝,又转向苦行僧而成为「皇帝菩萨」,最后饿死臺城,身死国亡。他生命内容多元、多层次的困境、突破、转换。全力投入扮演各种角色,生命突破一层,又被覆盖更深厚的一层。以菩萨的愿力,清除累劫的业障后,又面临无始以来的习气。在人间成佛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各种不可思议的因缘。如实观察,如理思惟,如份抉择,需要更清净的般若空慧与菩萨更深厚的慈悲善巧,以及更伟大的诸佛本愿力之护持!
1997年初,带着「梅山健康学习之乡」的营造成果与解説学生,翻山越岭远赴宜兰参与「全国社区总体营造博览会」,在三、四十万参观人潮的推挤中,逐渐突破多年来「梁武帝」的梦魇,无惧于传统威权体制的束缚,能随缘营造乡土社会中善良的种子。就在同年的春天,笔者以〈梁武帝《注解大品经序》考——「国家佛教」的建立基础〉在清华大学「第一届中国典文学会议」中宣读,获得与会学者的积极肯定。1998年夏天,利用暑假空暇,将梁武帝的「皇帝菩萨」,理念与政策的推展,提昇到「皇帝菩萨」理念与「佛教国家」的兴减之层次上,重新改写多年来不敢面对的博士论文。本书《梁武帝》,主题是「皇帝菩萨」与「佛教国家」的兴灭,站在梁武帝学佛的光明面且兼顾政治黑暗面的互动,以学术谨严的考证态度,描述他所创造的「皇帝菩萨」新理念,以及他全力以赴想创造的「佛教国家」之兴灭歷程上。做为一个学佛的歷史工作者,笔者虽然无法全面处理梁武帝政治的黑暗面,但是,也不再逃避政治的黑暗面。如今敢于面对臺湾寺庙十八罗汉洞窟中的「梁武帝君」,虔诚地祈愿:藉着千百年来无数的佛教徒在《梁皇宝忏》法会中所流下来无尽忏悔的泪水,能洗净政权争夺所造成的血海深仇。衷心的祝祷:「梁武帝君」罗汉圆顶的法相上,能早日脱下龙袍,弃除贪嗔痴无明习气,以「菩萨戒弟子萧衍」的身份,生生世世奉行菩萨道,早日建立他菩提愿中「佛教国家」的极乐净土!更祝福参与讨论、协助完成《梁武帝》的出版及阅读《梁武帝》的有缘人,早日脱离苦海,成就人间净土。
颜尚文
九九九年四月十一日
目录
自 序
前 言
第一章 「皇帝菩萨」理念与「佛教国家」的渊源
第一节 东晋南朝「沙门不敬王者」的影响
一、东晋初年「沙门不敬王者」的论争
二、东晋末年沙汰僧团与「沙门不敬王者」论争
三、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四、「沙门不敬王者」的影响
第二节 北朝「皇帝即如来观」的影响
一、五胡十六国时代的「国家」与「佛教」
二、北朝「皇帝即如来观」的理念
三、灭佛、復佛与「皇帝如来」佛像的建造
四、「皇帝即如来观」的影响
第三节 佛教徒的自觉与菩萨思想的影响
一、佛教徒的自觉与无佛感
二、菩萨思想与受菩萨戒风气的影响
第四节 小 结
第二章 早年经歷、创业称帝与佛教的关系
第一节 家世、早年生活与士大夫的教养
一、家 世
二、经歷、竟陵八友与佛教薰陶
三、儒学与士大夫教养的影响
第二节 创业称帝的背景、经过与佛教的关系
一、政局动乱与父亲冤死
二、创业经过
三、受禅称帝与佛教的关系
第三章 「天监之治」与「佛教国家」的奠定
第一节 「天监之治」与政教结合政策的奠定
第二节 「佛诞日」即位礼的意义
一、「佛诞日」即位礼
二、「中国圣主」的「佛教国家」
第三节 建造寺院与政教结合政策
一、法王寺
二、光宅寺
三、开善寺
第四节 「建康教团」与政教结合政策的推行
一、「建康教团」的政教结合工作
二、「家僧」的政教结合工作
第四章 「皇帝菩萨」理念与「佛教国家」的佛学基础
第一节 「佛教国家」建立佛学基础的原因
第二节 佛教类书的编纂
一、释僧旻编《众经要抄》
二、释宝唱编「佛教国家」的宗教仪典
三、释宝唱编《续1 论》、《法集》与《众经目录》
四、释智藏编《义林》
五、虞阐编《佛记》
六、释宝唱编《经律异相》
第三节 戒律的编定与敕撰《菩萨戒法》
一、戒律的编定与《出要律仪》
二、敕撰《在家出家受菩萨戒法》
第四节 佛经的翻译与注解
一、《阿育王经》等佛典的翻译
二、《大般涅槃经》集解与「佛教国家」的佛学基础
三、注解《大品般若经》与「佛教国家」的佛学基础
第五节 小 结
第五章 「皇帝菩萨」地位的建立与「佛教国家」的政治改革
第一节 受菩萨戒与「皇帝菩萨」地位的建立
一、受菩萨戒及其相关问题
二、皇帝的菩萨化之理论根据
第二节 从世俗的「菩萨戒弟子皇帝」到神圣的「皇帝菩萨」
一、「智者国师」人选的抉择
二、「皇帝菩萨」理念、地位的形成
第三节 「佛教国家」以「受菩萨戒」为主的政治改革
一、士族政治的败坏与天监年间的改革
二、菩萨戒的提倡、实践与政治改革
第六章 断酒肉法会、僧团改革与「佛教国家」的巩固
第一节 断酒肉法会的过程与理论基础
一、断酒肉法会的过程
二、断酒肉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僧团改革与「佛教国家」的巩固
一、僧团的芜乱情形
二、禁断酒肉以匡正僧团
三、「佛教国家」的巩固
第七章 「佛教国家」的理想与幻灭
第一节 捨身同泰寺与「皇帝菩萨」的理想
一、捨身同泰寺的史实与相关问题
二、同泰寺与大通门的象徵意义
三、捨身的仪式化意义
四、捨身、讲经说法与「皇帝菩萨」的理想
第二节 阿育王、转轮圣王与「佛教国家」的理想
一、阿育王与转轮圣王
二、梁武帝与《阿育王经》的思想
三、梁武帝与「转轮圣王」的理想
四、阿育王崇拜与「佛教国家」的理想
第三节 祸起萧墙、政治败坏与「佛教国家」的幻灭
一、昭明太子忧死与骨肉相残
二、政治败坏、侯景之乱与「佛教国家」的幻灭
结 语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