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推天道以明人事 齐生死而处顺
立忠孝以正其心 忘物我而清明
道教是以「得道成仙」为基本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它从天人关系一体同源的思路出发,以「道」为本,追寻生命无限存在的可能性,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生活经验。千百年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教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铸就,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以道教在中国社会中的歷史发展为经,以其信仰、思想、仙学、伦理观、社会观和科技成就为纬,详实且生动地对道教文化的内涵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将道教信仰与思想的特徵展现在读者眼前。作者相信,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方能于瞬息万变的潮流中立足,建构一条脱离现实苦难、获得永恆幸福的道路。
序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教文化所包含的以「道」为本的思想智慧,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铸就,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今天,我们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一方面打破了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界限,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瞭解,尤其是它创造出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生活方式,通过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的普及推广,正悄然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促使那些有着悠久歷史的国家与民族,更加珍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更加注重保护自己的优良文化遗产。经济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化所造成的张力,对包括道教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在今天这样的全球化境遇中,如何以一种文化自觉的态度,来认真挖掘整理道教文化这一笔宝贵的财富,使之推陈出新?又如何从古老的道教文化中,吸取有益于人类文明与和平事业发展的优秀因素,来为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文化服务?只有全面地瞭解道教的歷史发展及其独特的信仰和思想,才能更好地观照这些现实意义。这也是本书的写作背景及思考前提。
道教一向被认为是「杂而多端」,其内涵十分丰富,但因篇幅的限制,本书只能撷取其要而述之,这样,就面临着一个如何选择和如何呈现的问题。
从歷史上看,道教产生于民间,通过改革而向社会上层传播,在唐代时曾一度被奉为「皇族宗教」,经过唐宋时期的转型,明末清初又复归于民间。道教在千百年的歷史发展中跌宕起伏,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创作出大量的道书,形成了不同的道派。虽然不同的道派都以「得道成仙」为基本信仰,但在修道内容与方法上,却表现出了各自的独特性与创新性。这些道派在歷史上各领风骚数百年,不仅对民众的信仰与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还促进了道教自身的不断更新发展。记得德国学者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在创立诠释学时说过:「歷史理解的真正物件不是事件,而是事件的『意义』。」(《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422页)从表面上看,道教的歷史是由一个个人物、事件连接而成的,但道教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以及统治者的宗教政策、中国古代社会的兴衰等外在环境,也都是道教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道教的歷史既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又是其内蕴之「意义」的一种外在显现。道教文化正是理解其事件「意义」的一把钥匙。
从内容上看,道教源自上古时期的原始宗教、战国时期的方仙道和秦汉时的黄老道,还融会吸收了儒、道、墨、阴阳、神仙、方技、养生等诸家思想、民间巫术以及先秦的宗法祭祀仪式等。道教在其歷史发展中,不仅保持了自身文化的丰富性,而且还不时地吸取、借鑑儒家、佛教等其他文化因素。因此,道教文化的涉及面极为广泛,既有从《道德经》出发对教义、教理的阐述,也有通过各类神仙传记所展示的「得道成仙」信仰;既有对太上老君创世的神话式描述,也有奥妙神祕的内、外丹道书;既有强调为善去恶、忠孝净明的伦理思想,也有在探索修道方法过程中对古代科技的贡献;既有对不公平社会的谴责和对太平社会理想的嚮往,也有对神仙胜境、洞天福地的构建;既有程式化的斋醮科仪,也有笔划曲折的符箓;既有为阐扬道教信仰而创作的意境幽远的诗文,也有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生动的小说……。
这样,以道教文化为研究和论述的物件,就既具有了悠长的歷史感,又因其涉及面极广、接纳文化因素众多,而具有了宽阔的空间感,再加上其拥有的深奥哲理,使它具有了理论上的高度感。这一方面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宽广的视域;另一方面,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全面展现道教文化的丰采,也给写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好在道教文化的歷史虽然悠久,内涵虽然丰富,但仍可发现其通过神化老子及其有关「道」的学说,以「得道成仙」为基本信仰,而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修道方法。因此,本书的写作便力图以道教产生、发展的歷史为经,以道教的信仰、思想、仙学、伦理及其社会观和科技成就为纬,希望以经纬交织的方式,来展现道教歷史事件所呈现的文化「意义」。
当然,我们介绍道教歷史,研究道教文化,不仅仅是要展现道教信仰和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当前的新文化建设,为了有益于当代的社会人生。今天,虽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道教中的一些思想智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它毕竟是古代文化的产物,其中既有精华,也有迷信等落后又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东西。司马迁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中曾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今世之人可以把「古之道」作为借鑑的镜子,但古今时代毕竟不同了,「古之道」并不能完全适合「今之世」。因而我在写作中,也一直提醒自己,对道教文化既要有同情的瞭解,也要对其中一些过时的、甚至与现代文明相背离的东西,作深层的反省。只有这样,才能去伪存真,将道教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展现出来,使之在今天的新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本书以「道教的信仰与思想」为题,就是意在说明,道教乃起源于人们对自己生存状态的认识,并希望通过这种认识,来建构一条脱离现实苦难,获得永久幸福的道路。道教在对人的生命本真的细緻分析,对长生成仙信仰的实际践行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生命的关注,对人当下幸福的追求,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和价值。本书虽然是对道教文化的研究和论述,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感悟与反思,希望能对今天的新文化建设做出一份贡献。。
本书的写作,歷经数年。本人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从事宗教学以及道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已有二十年,虽然曾以道教研究为主题出版了几部学术专着,发表了数十篇相关的学术论文,但我一直希望能够撰写一本阐述道教文化的系统性着作,以期展现道教的歷史价值与现代意义。感谢臺湾三民书局给我提供了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2003年冬天,三民书局的编辑来南京大学,盛情邀请我撰写一本论述道教的着作,这正与自己早已有的想法相合,便欣然应承了下来,并很快拟就了写作大纲。就在我准备全书的统稿时,正好有机会先后分别到美国哈佛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做访问学者。在美国与香港的生活,使我一方面看到了西方现代化社会的文明秩序和科技发展,并从中感受到现代化对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也从哈佛燕京图书馆、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等美国和香港的许多图书馆所藏的有关道教的书籍与资料,以及一些美国学者对道教的浓厚兴趣中,看到了道教,乃至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仍然起着作用的中国传统文化,那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海外的参学经歷,拓展了我的研究视野,丰富了我的研究资料,并促使我改变或修正了一些原有的想法。2006年初,我从香港回来后,便重新修订了写作大纲,并根据全书的章节体例与写作风格,将所有的初稿都全部重新写过,同时增加了一些新的章节内容,以期更好地展示道教信仰和思想的特色。
在书稿即将出版之际,我还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编,他在接手本书的编辑工作以后,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审订书稿,使本书更趋完善。他一丝不苟的精神,常常使我感动不已。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切入,都会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虽然自己在道教研究领域耕耘了多年,在本书出版之前,又对全稿进行了认真的校读与修订,但由于时间关系,并限于学力和水准,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目录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道教信仰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得道成仙,与天同寿
第二节 太上老君,随方设教
第三节 三清尊神,玉皇大帝
第四节 真灵位业,神仙谱系
第五节 洞天福地,人间仙境
第二章 道教理论的主要内涵
第一节 大道无形,造化天地
第二节 禀道受气,得俱形神
第三节 道法自然,贵生恶死
第四节 道性清静,返性归命
第五节 有无双遣,兼忘契道
第三章 道教仙学的文化精神
第一节 保养精神,故能长存
第二节 药物养身,术数延命
第三节 身为炉鼎,心为神室
第四节 真功真行,全真而仙
第五节 本心净明,忠孝神仙
第四章 道教伦理观的基本特徵
第一节 先修人道,再修仙道
第二节 善恶承负,因果报应
第三节 劝善止恶,善道教化
第四节 齐同慈爱,异骨成亲
第五章 道教社会观的独特内蕴
第一节 无欲理身,无为治国
第二节 以道佐国,戒杀抑兵
第三节 阴阳和谐,天下太平
第六章 道教之术与中国古代科技
第一节 仙道多途,内修外攘
第二节 冶炼外丹,化学实验
第三节 修炼内丹,养生气功
第四? 探索自然,科技成就
结语 道教思想的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