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民俗宗教 > 上帝─儒教的至上神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相同作者的商品

浏览纪录

上帝─儒教的至上神

prev next

上帝─儒教的至上神
  • 商品编号: dnda7657
    出版社: 东大
  • 作者: 李申
    出版日: 2004/04/01
    ISBN13: 9789571927657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150x210mm
    页数: 244
  • 定价:  NT$180元
    匯率参考:  换算成人民币
  • 优惠价:  9 NT$162元
  • 商品库存: 1
  • 购买数量:
    商品总价:
  • 点击数: 5353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祀天 法天 参天
澡身 浴德 化物

如今的中国人提起上帝,就认为那是基督教的神;很少人知道,上帝本来是中国人的神,更具体的说,是儒教的至上神。儒教是不是宗教?最近的争论也已进行了二十多年;时至今日,虽然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儒教不是宗教,但「儒教是宗教」的说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和认同。本书介绍儒教至上神的产生、发展及相关事件,对长期习惯于「儒教不是宗教」的学者和一般大众,本书的内容都是新的知识观点。

自序

  如今的中国人,提起上帝,就认为那是基督教的神。很少有人知道,上帝其实原来是中国人的至上神。更具体地说,是儒教的至上神。
  基督教的至上神,拉丁文作Deus,英文作God,明朝末年,利玛窦来华传教。由于他的前任扮成僧人未能成功,所以他决定扮作儒生,以便使当时居于正统地位的儒教能够接受他的主张。基督教教义,也必须译成汉文,才能为中国人接受。那么,基督教教义中最重要的概念Deus或者God,该怎么翻译呢?为了使中国人容易接受,他的一个中国朋友建议译成儒经中的「上帝」。利玛窦接受了这个建议。
  如今我们去看儒经,还处处可以碰到「上帝」这个概念。《周易》中说:「殷荐之上帝」,「以享上帝」。《尚书》中说:「予畏上帝」,「克配上帝」,「克相上帝」,「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诗经》中说:「昭事上帝」,「荡荡上帝」,「皇矣上帝」,「上帝临汝」,「上帝板板」……。上帝,是我国商、周、春秋时代信仰的最重要的神灵。
  《周易》、《尚书》、《诗经》等后来都成了儒经,即儒教的经。经的意思,就是常、永恆,即永远不变的真理。所以《周易》、《尚书》、《诗经》中的上帝信仰,也是此后中国古人的基本信仰。《尚书》中的「皇天上帝」曾经作为儒教上帝的正式名称。而《週礼》、《诗经》中的「昊天上帝」,则成为中国此后上帝的正式名号。在明清时代的官方文书中,「皇上帝」成为儒教国家称唿至上神的通用语言。
  上帝,也是整个中国古代信仰的至上神。
  利玛窦把Deus译为上帝,使儒者把基督教的至上神和儒教的至上神看成一个,因而极大地拉近了儒教和基督教的距离,利玛窦的传教事业迅速打开了局面。
  但是利玛窦的作法却没有得到基督教世界的全部贊同。许多基督教神学家认为,God和上帝不一样,不应该这样翻因为上帝类似人间的帝,下面有一套类似人间官吏的神灵系统,但God只有一个。基督教只承认God是神,也只承认基督教是真正的宗教。在正统的基督教神学家看来,把God译为上帝,就是向异教妥协,这是违背基督教的基本原则的。这种反对的声音,直到如今也没有中断。所以,中国人把上帝认为是基督教的至上神,不仅于中国事实不符,也不能得到基督教方面的承认。
  「上帝」的意思,本义未必就是指天上的帝,至少在汉代,还有人认为是指遥远古代的帝,如今我们还说「上古」,也就是非常遥远的古代。上,也是指时间的遥远,不是指方位的上下。上帝指天上的帝,当是后来的事情。而天上的帝,则不过是人间的帝的投影。
  上帝,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称为「天」。天和上帝,是同实异名的概念。后来的发展,则认为只有昊天上帝才可以称天。儒教至上神观念的发展,反映着古代社会和宗教的时代变迁。
  中国古代的宗教,影响较大的有三个,就是儒佛道三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传入较晚,所影响的地域和人口都不多,所以人们一般只说「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的就是儒佛道。
  儒佛道之中,佛是从外面传来的,所信最高神是佛,和中国原来的信仰没有关系。儒、道二教则是植根于传统信仰之上。道教也信仰上帝。比如葛洪着名的《抱朴子.内篇》一书,其中所说的成仙,其意义还是要到上帝那里做一名官吏。然而由于儒教始终处于国教的地位,又规定只有天子可以祭天,所以道教的上帝信仰常常受到限制,上帝信仰就主要由儒教继承下来。
  任何宗教,其至上神的状况都集中着该宗教信仰的核心问题,体现着该宗教最高的精神生活。上帝信仰的状况和上帝信仰的演变,体现着中国古代最高的精神生活史。
  本书所介绍的,就是中国古代上帝信仰的状况及其演变。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夏商周三代的上帝信仰
 一、夏代及其以前的上帝信仰
 二、商代的上帝信仰
 三、周初文告中表现的上帝信仰
 四、周代诗歌中的上帝信仰
 五、夏商周的上帝
 六、上帝与天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上帝信仰
 一、秦国的上帝信仰和祭祀
 二、齐国的上帝信仰和祭祀
 三、鲁国的上帝信仰和祭祀
 四、鲁国的上帝
 五、其他诸侯国的上帝信仰和祭祀
 六、今人对孔子与上帝信仰的错解
 七、孔子与上帝鬼神信仰
 八、上帝信仰与儒者的使命
第三章 汉代的上帝信仰
 一、汉代初年的上帝信仰
 二、五帝的位次及有关问题
 三、上帝之首太一神
 四、上帝的形象及性质
 五、董仲舒的天人相副说
 六、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七、天人感应说在汉代的地位
 八、感生帝说
 九、董仲舒的天祖天父说
 十、董仲舒的祭天论
 十一、上帝观念的初步抽象化
 十二、上帝祭坛向京城迁移
 十三、郑玄「六天说」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上帝信仰
 一、三国鼎立时代的上帝信仰
 二、河图、洛书——上帝对君主的任命书
 三、王肃「一天说」和郑玄「六天说」之争
 四、上帝的本质
 五、东晋以及南朝的上帝信仰和祭祀
 六、北朝的上帝信仰和祭祀
 七、天地的合祭和分祭
 八、天人感应和天道自然观念
第五章 隋唐时代的上帝信仰和祭祀
 一、隋唐时代的上帝信仰和祭祀
 二、上帝的本质
 三、儒教的上帝和基督教的上帝
 四、儒教明堂祭祀
 五、封禅新篇
 六、开元制礼
 七、献给神的颂歌
 八、隋唐时代的河图事件
 九、隋唐时代祥瑞观念的变迁
第六章 北宋的上帝信仰和祭祀
 一、北宋国家的上帝祭祀
 二、最后的封禅
 三、宋代赵氏的始祖神
 四、昊天上帝和玉皇大帝
 五、张载的干父坤母说
 六、程氏兄弟的「天即理」说
 七、北宋儒者的鬼神观
 八、北宋儒者论天人关系
 九、天道自然和天人感应在宋代
 十、北宋儒者主要的事天方式
第七章 南宋的上帝信仰和祭祀
 一、动乱中的南宋君臣对上帝指示的渴望
 二、南宋中期君臣对上帝指示的重视
 三、南宋后期君臣对上帝指示的态度
 四、从驱逐王安石看宋代儒教的上帝信仰
 五、朱熹的上帝信仰
 六、陆九渊的上帝信仰
 七、南宋其他儒者的上帝信仰
 八、南宋国家的上帝祭祀
 九、南宋民间的上帝信仰和祭祀
 十、南宋道教的上帝信仰
第八章 辽金元时代的上帝信仰和祭祀
 一、辽代的上帝信仰和祭祀
 二、金代的上帝信仰和祭祀
 三、元代的上帝信仰和祭祀
 四、元代儒者对祭天制度的议论
第九章 明代的上帝信仰和祭祀
 一、明代的上帝祭祀
 二、明朝初年儒者的上帝信仰
 三、明朝中期儒者的上帝信仰
 四、明朝后期儒者与基督教论上帝
 五、自认奉天命传道的王艮
 六、儒教异端三一教
第十章 清代的上帝信仰
 一、清代朝廷的上帝祭祀
 二、清初儒者的上帝信仰
 三、清代民间的上帝信仰
 四、儒教上帝与基督教上帝的合流
 五、康有为的上帝观
 六、清末的护教运动
附录一:儒教、儒家和儒者
附录二:关于「儒教是不是宗教? 」的争论

显示完整说明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