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面对生死问题,人类的反应模式和其「世界观」有着密不可分关系。自古以来,民俗宗教在医疗上所佔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但在宗教与医疗各自分工的现代社会,这种现象是否依然存在?民俗宗教与现代医疗如何相辅相成?信仰与精神医学有何种关系?新兴宗教在日本社会又扮演何种角色?这些在本书中都有深入而广泛的探讨。
「生死学丛书」总序
两年多前我根据刚患淋巴腺癌而险过生死大关的亲身体验,以及在敝校(美国费城州立)天普大学宗教学系所讲授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课程的十年教学经验,出版了《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一书,经由老友杨国枢教授等名流学者的强力推介,与臺北各大报章杂志的大事报导,无形中成为推动我国死亡学(thanatology)或生死学(life-and-death studies)探索暨死亡教育运动的催化「经典之作」(引报章语),荣获《联合报》「读书人」该年度非文学类最佳书奖,而我自己也获得「死亡学大师」(《中国时报》),「生死学大师」(《金石堂月报》)之类的奇妙头衔,令我受宠若惊。
拙着所引起的读者兴趣与社会关注,似乎象徵着,我国已从高度的经济发展与物质生活的片面提高,转进开创(超世俗的)精神文化的准备阶段,而国人似乎也开始悟觉到,涉及死亡问题或生死问题的高度精神性甚至宗教性探索的重大生命意义。这未尝不是令人感到可喜可贺的社会文化崭新趋势。
配合此一趋势,由具有基督教背景的马偕医院以及安宁照顾基金会所带头的安宁照顾运动,有了较有规模的进一步发展,而具有佛教背景的慈济医院与国泰医院也随后开始鼓动临终关怀的重视关注。我自己也前后应邀,在马偕医院、双莲教会、慈济医院、国泰集团筹备的临终关怀基金会第一届募款大会、臺大医学院、成功大学医学院等处,环绕着医疗体制暨医学教育改革课题,作了多次专题主讲,特别强调于此世纪之交,转化救治(cure)本位的传统医疗观为关怀照顾(care)本位的新时代医疗观的迫切性。
在高等学府方面,国枢兄与余德慧教授(《张老师月刊》总编辑)也在臺大响应我对生死学探索与死亡教育的提倡,首度合开一门生死学课程。据报纸所载,选课学生极其踊跃,居然爆满,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与我五年前在成大文学院讲堂专讲死亡问题时,十分钟内三分之一左右的听众中途离席的情景相比,令我感受良深。臺大生死学开课成功的盛况,也触发了成功大学等校开设此一课程的机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与宗教(学)教育、通识教育等等,共同形成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研究不可或缺的热门学科。
我个人的生死学探索已跳过上述拙着较有个体死亡学(individual thanatology)偏重意味的初步阶段,进入了「生死学三部曲」的思维高阶段。根据我的新近着想,广义的生死学应该包括以下三项。第一项是面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死之挑战,表现爱之关怀的(我在此刻所要强调的)「共命死亡学」(destiny-shared thanatology),探索内容极为广泛,至少包括(涉及自杀、死刑、安乐死等等)死亡问题的法律学、伦理学探讨,医疗伦理(学)、医院体制暨医学教育改革课题探讨,(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临终精神医学暨精神治疗发展课题之研究,老龄化社会的福利政策及公益事业,死者遗嘱的心理调节与精神安慰,「死亡美学」、「死亡文学」以及「死亡艺术」的领域开拓,(涉及脑死、植物人状态的)「死亡」定义探讨,有关死亡现象与观念以及(有关墓葬等)死亡风俗的文化人类学、比较民俗学、比较神话学、比较宗教学、比较哲学、社会学等种种探索进路,不胜枚举。
第二项是环绕着死后生命或死后世界奥祕探索的种种进路,至少包括神话学、宗教(学)、文学艺术、(超)心理学、科学宇宙观、民间宗教(学)、文化人类学、比较文化学,以及哲学考察等等的进路。此类不同进路当可构成具有新世纪科际整合意味的探索理路。近二十年来愈行愈盛的欧美「新时代」(New Age)宗教运动、日本新(兴)宗教运动,乃至臺湾当前的种种民间宗教活动盛况等等,都显示着,随着世俗界生活水准的提高改善,人类对于死后生命或死后世界(不论有否)的好奇与探索兴趣有增无减,我们在下一世纪或许能够获致较有「突破性」的探索成果出来。
第三项是以「爱」的表现贯穿「生」与「死」的生死学探索,即从「死亡学」(狭义的生死学)转到「生命学」,面对死的挑战,重新肯定每一单独实存的生命尊严与价值意义,而以「爱」的教育帮助每一单独实存建立健全有益的生死观与生死智慧。为此,现代人的生死学探索应该包括古今中外的典范人物有关生死学与生死智慧的言行研究,具有生死学深度的文学艺术作品研究,「生死美学」、「生死文学」、「生死哲学」等等的领域开拓,对于「后传统」(post-traditional)的「宗教」本质与意义的深层探讨等等。我认为,通过此类生死学的种种探索,我们应可建立适应我国本土的新世纪「心性体认本位」生死观与生死智慧出来,有待我们大家共同探索,彼此分享。
依照上面所列三大项现代生死学的探索,这套丛书将以引介欧美日等先进国家有关死亡学或生死学的有益书籍为主,亦可收入本国学者较有份量的有关着作。本来已有两三家出版商请我筹划生死学丛书,但我再三考虑之后,主动向东大图书公司董事长刘振强先生提出我的企划。振强兄是多年来的出版界好友,深信我的丛书企划有益于我国精神文化的创新发展,就立即很慷慨地点头同意,对此我衷心表示敬意。
我已决定正式加入行将开办的佛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阵容。筹备校长龚鹏程教授屡次促我企划,可以算是世界第一所的生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Life-and-Death Studies)之设立。希望生死学研究所及其有关的未来学术书刊出版,与我主编的此套生死学丛书两相配合,推动我国此岸本土以及海峡彼岸开创新世纪生死学的探索理路出来。
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傅伟勋序于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讲座访问期间)
「生死学丛书」出版说明
本丛书由傅伟勋教授于民国八十四年九月为本公司策划,旨在译介欧美日等国有关生死学的重要着作,以为国内研究之参考。傅教授从百余种相关着作中,精挑二十余种,内容涵盖生死学各个层面,期望能提供最完整的生死学研究之参考。傅教授一生热心学术,对推动国内的生死学研究风气,更是不遗余力,贡献良多。不幸他竟于民国八十五年十月十五日遽尔谢世,未能亲见本丛书之全部完成。兹值本书出版之际,谨在此表达我们对他无限的景仰与怀念。
东大图书公司编辑部 谨启
序文
「思考医疗与宗教协会」创立于昭和五十九年十二月;在此之前,日本医学界不曾把属于科学领域的医学和宗教一同思考。
十年前日本医学界开始研究「临床死亡」,此后,不仅是研究会会员,举凡医生、护士以及其他医护人员也都开始透过死亡来了解生命。
「医疗与宗教协会」是由全国重视宗教功能的医生、护士、社工人员与佛教、基督教、神道等各派宗教家共同创立,他们期待以更宽广的角度去思考生与死的问题。
本书中所蒐集的论文皆是以生死与宗教医疗的角度所写成;在每个月的聚会中发表,我想这大概是日本最先以这类主题为文的出版品吧!相信此书将带给一向对生命採取冷漠熊厦的医学界以及和医学界毫不相容的宗教界带来一大冲击,更期待透过此书提供日本医学界一大新方向。
圣路加看护大学校长
日野原 重明
目录
「生死学丛书」总序
序文
「治疗」与「疗伤」之间——与民俗宗教之关联 佐佐木 宏干
序
一、社会、文化现状中的医疗与宗教
二、医疗与宗教的疾病应对态度
三、乩童的治病仪式
四、近代医疗与宗教家的关系
「宗教」与精神卫生 佐佐木 雄司
序
一、「信仰」与精神卫生
(一)正面效应
(二)负面效应
(三)宗教团体的问诊(治病)
二、「巫师学」与精神医学
(一)巫师体验等成巫过程
(二)精神医学的诊断
(三)巫师体验的转移、变质——歇斯底里与诈欺病症
三、今后的课题
宗教、玄学与精神病理 小田 晋
一、宗教与狂乱
二、神秘体验与精神病理学
三、时代变化与宗教热潮
四、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新宗教的特徵
五、信仰型态,组织与精神的关系
六、新宗教与「治疗的实际状况」
七、玄学信仰与其症状
八、现代社会与新宗教的倾向
宗教与性——坐禅与人类学 山折 哲雄
一、现代医疗与佛教的修行
二、「打坐」的意义及宗教体验
三、密宗的宇宙观与曼陀罗
四、风土与宗教构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