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本书是日本已故宗教学者岸本英夫与癌症搏斗十年的心路歷程。当获知罹患癌症,并被宣告只剩半年寿命后,他除了接受必要的手术治疗外,也开始思索生命的本质,并陆续写下手术前后,他在死亡威胁下的心理调适和哲理思考。
他也因此将肉体生命从半年延长为十年。其中艰苦的奋斗歷程,句句珠玑,斑斑血泪,值得回味。
「生死学丛书」总序
两年多前我根据刚患淋巴腺癌而险过生死大关的亲身体验,以及在敝校(美国费城州立)天普大学宗教学系所讲授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课程的十年教学经验,出版了《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一书,经由老友杨国枢教授等名流学者的强力推介,与臺北各大报章杂志的大事报导,无形中成为推动我国死亡学(thanatology)或生死学(life-and-death studies)探索暨死亡教育运动的催化「经典之作」(引报章语),荣获《联合报》「读书人」该年度非文学类最佳书奖,而我自己也获得「死亡学大师」(《中国时报》),「生死学大师」(《金石堂月报》)之类的奇妙头衔,令我受宠若惊。
拙着所引起的读者兴趣与社会关注,似乎象徵着,我国已从高度的经济发展与物质生活的片面提高,转进开创(超世俗的)精神文化的准备阶段,而国人似乎也开始悟觉到,涉及死亡问题或生死问题的高度精神性甚至宗教性探索的重大生命意义。这未尝不是令人感到可喜可贺的社会文化崭新趋势。
配合此一趋势,由具有基督教背景的马偕医院以及安宁照顾基金会所带头的安宁照顾运动,有了较有规模的进一步发展,而具有佛教背景的慈济医院与国泰医院也随后开始鼓动临终关怀的重视关注。我自己也前后应邀,在马偕医院、双莲教会、慈济医院、国泰集团筹备的临终关怀基金会第一届募款大会、臺大医学院、成功大学医学院等处,环绕着医疗体制暨医学教育改革课题,作了多次专题主讲,特别强调于此世纪之交,转化救治(cure)本位的传统医疗观为关怀照顾(care)本位的新时代医疗观的迫切性。
在高等学府方面,国枢兄与余德慧教授(《张老师月刊》总编辑)也在臺大响应我对生死学探索与死亡教育的提倡,首度合开一门生死学课程。据报纸所载,选课学生极其踊跃,居然爆满,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与我五年前在成大文学院讲堂专讲死亡问题时,十分钟内三分之一左右的听众中途离席的情景相比,令我感受良深。臺大生死学开课成功的盛况,也触发了成功大学等校开设此一课程的机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与宗教(学)教育、通识教育等等,共同形成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研究不可或缺的热门学科。
我个人的生死学探索已跳过上述拙着较有个体死亡学(individual thanatology)偏重意味的初步阶段,进入了「生死学三部曲」的思维高阶段。根据我的新近着想,广义的生死学应该包括以下三项。第一项是面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死之挑战,表现爱之关怀的(我在此刻所要强调的)「共命死亡学」(destiny-shared thanatology),探索内容极为广泛,至少包括(涉及自杀、死刑、安乐死等等)死亡问题的法律学、伦理学探讨,医疗伦理(学)、医院体制暨医学教育改革课题探讨,(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临终精神医学暨精神治疗发展课题之研究,老龄化社会的福利政策及公益事业,死者遗嘱的心理调节与精神安慰,「死亡美学」、「死亡文学」以及「死亡艺术」的领域开拓,(涉及脑死、植物人状态的)「死亡」定义探讨,有关死亡现象与观念以及(有关墓葬等)死亡风俗的文化人类学、比较民俗学、比较神话学、比较宗教学、比较哲学、社会学等种种探索进路,不胜枚举。
第二项是环绕着死后生命或死后世界奥祕探索的种种进路,至少包括神话学、宗教(学)、文学艺术、(超)心理学、科学宇宙观、民间宗教(学)、文化人类学、比较文化学,以及哲学考察等等的进路。此类不同进路当可构成具有新世纪科际整合意味的探索理路。近二十年来愈行愈盛的欧美「新时代」(New Age)宗教运动、日本新(兴)宗教运动,乃至臺湾当前的种种民间宗教活动盛况等等,都显示着,随着世俗界生活水准的提高改善,人类对于死后生命或死后世界(不论有否)的好奇与探索兴趣有增无减,我们在下一世纪或许能够获致较有「突破性」的探索成果出来。
第三项是以「爱」的表现贯穿「生」与「死」的生死学探索,即从「死亡学」(狭义的生死学)转到「生命学」,面对死的挑战,重新肯定每一单独实存的生命尊严与价值意义,而以「爱」的教育帮助每一单独实存建立健全有益的生死观与生死智慧。为此,现代人的生死学探索应该包括古今中外的典范人物有关生死学与生死智慧的言行研究,具有生死学深度的文学艺术作品研究,「生死美学」、「生死文学」、「生死哲学」等等的领域开拓,对于「后传统」(post-traditional)的「宗教」本质与意义的深层探讨等等。我认为,通过此类生死学的种种探索,我们应可建立适应我国本土的新世纪「心性体认本位」生死观与生死智慧出来,有待我们大家共同探索,彼此分享。
依照上面所列三大项现代生死学的探索,这套丛书将以引介欧美日等先进国家有关死亡学或生死学的有益书籍为主,亦可收入本国学者较有份量的有关着作。本来已有两三家出版商请我筹划生死学丛书,但我再三考虑之后,主动向东大图书公司董事长刘振强先生提出我的企划。振强兄是多年来的出版界好友,深信我的丛书企划有益于我国精神文化的创新发展,就立即很慷慨地点头同意,对此我衷心表示敬意。
我已决定正式加入行将开办的佛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阵容。筹备校长龚鹏程教授屡次促我企划,可以算是世界第一所的生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Life-and-Death Studies)之设立。希望生死学研究所及其有关的未来学术书刊出版,与我主编的此套生死学丛书两相配合,推动我国此岸本土以及海峡彼岸开创新世纪生死学的探索理路出来。
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傅伟勋序于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讲座访问期间)
「生死学丛书」出版说明
本丛书由傅伟勋教授于民国八十四年九月为本公司策划,旨在译介欧美日等国有关生死学的重要着作,以为国内研究之参考。傅教授从百余种相关着作中,精挑二十余种,内容涵盖生死学各个层面,期望能提供最完整的生死学研究之参考。傅教授一生热心学术,对推动国内的生死学研究风气,更是不遗余力,贡献良多。不幸他竟于民国八十五年十月十五日遽尔谢世,未能亲见本丛书之全部完成。兹值本书出版之际,谨在此表达我们对他无限的景仰与怀念。
东大图书公司编辑部 谨启
代序
屈指一算,已经超过四十个年头了,我们两人,因为同在东大文学部攻读宗教学而开始交往。在他的记忆之中,最初是我先找他说话的。从此以后,因为两人走的是相同的道路,我们有一段相当长的共事期。在这长期共事中,特别是他生命最后大约十年里的作为,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并且令我十分地感动。
所谓大约十年,指的是他罹患癌症以后。当时为了採取对策,他如何忍受痛苦,心里如何盘算,书中有诸多详尽的描述,已不容我再多置一词。不过在此我想说的是,这段期间他所获得的惊人成长。不过,这整个过程是难以用成长这种平凡的字眼来形容的。基督教圣人保罗曾在书简上说:「往者已矣,正视前方重新来过。」用这句话来形容他,我觉得说他整个人因此而改头换面,也决不言过其实。
我们彼此由于从事宗教学的研究,因而知道,可以从人类面对死亡这件事情上,获得充实生命的生存方法。或许宗教式生存方法的奥秘即存在其中吧!道元禅师就说过,「在使命未完成之前,一切就当作无常吧!」一遍上人的生活态度是倾听「临命终时」这个声音。德国着名哲学家海德格在其着作《存有与时间》里说:「即使死亡就在身边,也要努力活下去。」这些意味深长的话语,真教人记忆深刻。但对我们而言,这仅止于认知的层面,要真正落实在生活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然而不幸地,他竟得了癌症,在不得不时常面对死亡的情况下,他的生活态度的确让人刮目相看。他决不轻言放弃,冷静地看待死亡,在坚毅之中浴火重生。他的生活方式,真是了不起,整个人像脱胎换骨般坚强的活着。虽然以前做为一个优秀的学者,他也表现得很出色,但是此刻他的生命已经很明显地产生质的变化。在面对死亡之下让生命更充实,这样的生活方式,从那时起就成为他的生活信念。
有一件令我惭愧的事,在此不得不把它写出来。有一次,我和他同坐在一辆车上。那时候是关于什么事,我已全忘了,只记得我发牢骚地说了一句:「所谓人生一大事,只有现在才是最重要。」坐在旁边的他应了一句:「嗯!可不是吗?」后来发觉自己讲错了话,觉得十分惭愧。因为我只会数落他人,但是他却知道如何经营每一天的生活。
他的生活信念,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不沈醉在幻想之中。或许生活里有不能让人沈醉的理由也说不定。另外,对于不合理事物的批评,很早以来就成为他生活的基本态度。就这一点来说,他身为一个现代人是毫无疑问的。也是在这个层面上,他确立了一种现代人新的宗教生活方式,而且信念坚定、毫不动摇。他以研究宗教学为终生职志,不料在得到癌症的最后十年里,他对生命的看法完全运用在自己的身上。其最大的意义是,他留下了一个新的、有宗教意味的生活方式的典范。
不幸的是,他终究还是逝去了。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五日,死于与癌症的搏斗中。在送葬时,于家祭礼上摘取本书〈别离的时刻〉一文的精华朗诵,另外在正式的告别式上将〈我的生死观〉一文印刷成册分送给在场人士。通过这样的追悼方式,他那种崭新的宗教生活典范,便可以深深地印在多数人的心里,或许今后更能形成深远的影响也说不定!
增谷文雄
目录
「生死学丛书」总序
代序 增谷文雄
Ⅰ 面临死亡的心理准备
我的生死观
别离的时刻
我心中的宗教
Ⅱ 与癌症的搏斗
在美国与癌症搏斗
与復发的癌症搏斗
只要活着便丰美地活
Ⅲ 现代人的生死观
生死观四态
死
现代人之生死观
人与宗教
后记 高きよ子
父亲的生死观 岸本雄二
怀念先夫 岸本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