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本书以强烈的歷史、文化、社会及政治脉络为背景,带领读者讨论大中华宗教。《中国人的宗教生活》有异于其他普及读物,它并没有探讨旧社会的宗教歷史或教条传统,而是对宗教生活的社会因素作出全面的研究。本书探索宗教在都市、乡郊及对少数族群的影响,亦从宗教角度思考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范畴,如人体、性别、环境,以至公民社会,甚至论及歷史学、社会学、经济及政治学。本书的各章节均由来自世界顶尖研究机构的专家执笔,包括香港、中国大陆、臺湾、新加坡、欧洲和北美。
本书的文字浅白易懂,以普罗大众,修读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通识学科或中国研究的本科生和通识学科的高中生为对象。
「此书对当代中国宗教生活提供了最新、最全面的分析。它採纳跨学科的方式,将中国人的宗教生活置放于更广阔的文化、经济、政治和全球化脉络中来讨论。《中国人的宗教生活》是了解现今中国宗教文化因应过去几十年所产生之转变的必然读物。」
——郭佩兰,《中国女性与基督教,1860-1927》
(Chinese Women and Christianity,1860-1927)作者
「本书以务实的方法与实证研究,探讨宗教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并通过一系列耐读、具深度的文章,让中国宗教进入生活,既合时、富有趣味,又精闢有效地把中国宗教的特色展示出来。」
——丁荷生(Kenneth Dean),加拿大麦基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
「优秀的中国宗教入门着述。想明白中国人/华人之宗教生活的种种形态的基本读物......极力推荐。」
——《宗教与神学评论》(Reviews in Religion Theology)
鸣谢
本书主编对亨利.路斯基金会(The Henry Luce Foundation)透过慷慨资助港美中心来支持本书的出版表示深深的感谢。特立尔.洛兹(Terrill Lautz)先生和海伦娜.科兰达(Helena Kolenda)女士由始至终相信本书的出版价值,我们于此致以由衷的感谢。如果没有他们两位的支持,本书不可能付梓。
我们还想对法国远东学院(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和法国当代中国研究中心(The French Centre for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a)表示谢忱。法国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资助本书的作者到中国和臺湾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法国远东学院,以及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社会、宗教、世俗主义研究所(Groupe Societes,Religions,Laicités/ CNRS,France)于2007年6月29至30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合办了题为「华人社会的宗教与社会整合:探索以社会学方法研究华人世界的宗教」(Relig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Chinese Societies:Exploring Soci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in the Chinese World)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得到蒋经国基金会(Chiang Ching-kuo Foundation)、香港研究资助局、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以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慷慨资助。本书的很多作者和不少研究中国宗教的杰出学者都参加了是次会议,他们在会议上进行的讨论对本书概念框架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感谢魏贞恺(Janice Wickeri)女士和刘宝玲女士。魏贞恺认真而仔细地审阅了本书的文稿,使之得以顺利付印;刘女士在整个项目的进行中给予我们行政上的支持。我们还要对芝加哥州立总督大学(The Governors State University)的查理斯.诺里(Charles Nolley)和广州的杨玲女士表达无尽感激,他们两位在本书的装帧设计方面提供了帮助。
我们感谢本书各章的作者努力按照事先商定的精神和框架撰写各章内容,他们的文章让我们获益良多。此外,这项课题的诸位顾问也使我们的工作受益菲浅,尤其是在前期阶段——在我们考虑本书的涵盖范围和性质的时候。这些顾问包括:杜贊奇(Prasenjit Duara)、卓新平、罗秉祥、陆鸿基、黄慧贞、吴小新、吴梓明、Liu Chengyou、陆国燊、Dennis McCann,David Suh。
我们感谢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在会议上热情周到的接待并对本书的翻译的资金支持。吴正选和余伟韬在翻译和校对本书的中文版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为此表示感谢。最后,我们感谢牛津大学出版社和香港大学出版社仝仁和审稿人,他们为了使更多读者了解中国的宗教生活而出版此书。
宗树人、夏龙、魏克利
序 魏克利
当下,中国宗教生活正以不同的形式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宗教不单在中国大陆,也在臺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社群当中有长足发展。过去30年间,中国大陆的宗教生活重新恢復。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尽管社会生活某些领域仍然面临官方压制,中国社会对宗教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开放态度。在华东一所着名佛教寺院里,信众络绎不绝前来进香拜佛,或者请寺里和尚给家人做法事。在农历新年之际,农民聚在一起辞旧迎新,并向当地神灵献上供品。生活在中国西部边陲的伊斯兰教徒,每天去就近的清真寺做五次祈祷。臺湾的佛教徒则重新唤醒服务社会的热情。一个年老的妇女找了算命先生问卦,想知道自己儿子一家人出国的前途吉凶。在刚刚建成或者重新开放的教堂里,基督徒星期天一大清早就来为礼拜活动作准备。有个厨师在自己经营的餐馆后面立了一个小小的神龛,神龛前面供奉着水果、供品和香烛。一群男女在公园会合,修炼有益身心的太极拳。
自从中国政府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上述宗教生活情景就成了人们越来越熟悉的画面。中国公民、外国游客和在中国定居的海外人士可随意参观或者参加在公共场所举行的宗教活动,不受限制。但是,除了这些公开举行的宗教活动之外,还有一些人们不大熟悉和比较隐秘的信仰表达形式。在一家饭店里,一个年轻的和尚向一群人传授某种新的修行方法。距离拉萨不远的一个小城里,藏传佛教的喇嘛在示威游行,要求宗教信仰自由。一个本地的养生专家向退休人士传授各种有益身心的冥想和中草药知识。某个财力雄厚的寺院开办了一家工厂,专门生产各种宗教用品,以满足私人和公共宗教活动的需要。某个天主教教堂由于在「未经登记批准」的地点聚会而被警方强行关闭。一群来自不同大学的专家学者在举行学术研讨会,讨论宗教在农村的復兴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等问题。
本书是一本介绍中国丰富多彩的宗教生活的普及读物,撰稿者都是国际知名学者,他们从不同学科的视角探讨中国的宗教生活。全书的重点始终落在两个方面,即宗教在当代中国的公共生活(文化、社会和政治)中的表现,以及不同社群的宗教实践如何影响其中的个人和家庭生活。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宗教生活一直和宗教在中国社会的公开表现形式密不可分。因此,宗教为观察当代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面临的挑战和许多复杂议题提供了一个透视角度。这些议题涉及经济、性别和两性关系、环境、人权、少数民族和全球化等领域。中国不存在宗教和公共生活的单一「模式」,各种可以想像的情况在中国都可能见到。本书各章探讨的都是具有普遍性、不予定论的宗教生活领域的主题,但是这些主题均有独特的中国歷史和文化特徵。本书通过探讨这些主题,旨在为普罗读者与这些主题建立联繫。对中国宗教的理解必须建基于其独特国情,但本书论述力求让对中国认识不深的广大读者也能够了解中国的宗教。
本书的撰稿者对中国的「宗教」和「信教者」各有不同阐释,然而都一致强调「宗教实践」。这就使本书理解宗教的出发点与那些从信仰、教条或者信念体系来理解宗教的方法有异。周越在第四章介绍了中国人「做宗教」的五种模式。相对来説,这五种「做宗教」模式彼此之间界限分明,人们可以对这些模式进行整合,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且同一种「做宗教」模式包含的内容可能千差万别。按照周越的説法,这五种「做宗教的模式」分别是:话语∕经文模式以宗教着作的撰写和使用为基础;个人修炼模式涉及对长期自我修炼与自我成长的志趣;仪式模式注重由教士、僧人或者其他仪式专家主持的仪式程序;即时灵验模式旨在利用宗教手段或法术快速达到某种实际效果;关系∕来往模式强调人、神灵、鬼和祖先之间以及家庭、村庄和宗教社群内部的人际关系。这五种模式对不同的宗教传统一概适用,可用来研究佛教、道教、民间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儒教(不管把它视为宗教还是哲学)。它们彼此也不互相排斥,尽管有些宗教传统可能会更重视其中一个模式。个人和某个宗教社群可能会採用某一种模式,或者五种模式并用来「做宗教」。本书着重介绍宗教在中国如何实践,周越提出的这个分类法对我们理解宗教实践的方式很有用。
像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宗教现象一样,中国的宗教和宗教实践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中国宗教的内涵既包含个人对安全、健康、财富、生命意义、身分认同、生活目的以及超验世界等的希望,也包括公众对社会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等的期求,并为社会交往提供了场合和空间。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宗教实践既与政权的合法性、忠诚和守法、凝聚集体(或者族群)认同等相关,也和信仰、理想和仪式等有联繋。宗教还有可能为营造社会抵抗运动、反对国家政权或者酝酿叛乱等提供组织手段。从宗教信仰群体自身的立场来看,宗教的内涵包括崇拜的形式、技巧和仪式;宇宙论、意识形态和神学;道德规范和修心养性之道;宇宙起源的神话、乌托邦社会或者世界末日的景象等。各个宗教中的人物形象也五花八门,而且经常被理想化:有魅力超凡的宗教领袖、圣徒、大彻大悟者、长生不老的神仙、先知;还有各种神灵、鬼魂和祖先。这些元素或偏或全地被糅合在一起,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宗教组织,以满足个人、社会和政治的需要,或者满足信众的需求。在中国,这些不同的宗教组织形式可能与被认可的公共生活框架相对应,也可能不尽相应。传统的儒学菁英、仪式专家班子、本地庙宇组织、佛教的僧团、罗马天主教教廷、某个相信太平盛世即将来临的宗教运动、当代中国的知识界、某个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等,这些都是有组织的宗教生活或者公共宗教实践的例子。
讨论中国「公共」的宗教生活,并无意贬低中国个人或者社区宗教活动的重要性。毋宁説,本书是通过讨论宗教与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公共领域的关系来解读宗教实践(也包括宗教的个人和社区面向)的内涵。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公共生活是通过专门的仪式和礼仪而得到规范的。仪式和礼仪确定了每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尊卑秩序,规定了父子、夫妇、君臣之间恰当的或者説普遍接受的关系模式。庙宇、仪式和传统节日都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社区内部和社会群体之间协调彼此关系的公共领域。宗教与社会的基本结构可説是盘根错节。
中国进入现代和当代社会以后,宗教和社会的传统概念不再适用。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乃是指独立的个体活动,而社会则被理解为一种空间,个体在这种空间中形成集体。关于文化、社会责任和「公德」的各种争论,影响着个人参与社会和文化生活(包括宗教)的广度和深度。中国共产党居中调停这些争论,有时则直接介人并精心安排这种争论。当今中国的公共生活是一个争论激烈的空间,宗教在这个空间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上升。人们对许多和宗教有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和辩论。「公民社会」在当代社会指的是什么?社会仲介组织和社会运动起到什么作用?个人和社会是如何通过有意识的公共活动而影响社会和文化演进的?国家和共产党在公共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本书探讨的就包括这些与宗教实践和宗教生活相关的公共话题。
我们没有在本书中闢出专门的章节来讨论中国的民间宗教,也没有专门论述道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具体的宗教传统,这是本书与许多研究中国宗教的着作不同之处。本书有几章专门介绍一些具体的宗教信仰者群体和宗教实践群体的情况。第九章概述了中国宗教的歷史发展脉络,而第十章则对一些具体的宗教社群在二十世纪的社会组织状况作了介绍。但是,我们的总体视角还是在于介绍和探讨宗教的实践和文化表现形式,以及影响着所有宗教传统或者宗教社群的社会和政治议题。我们是从与文化、社会和政治相关联的角度来讨论宗教社群生活的。这样的研究角度,使我们能够以一种让一般读者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讨论中国宗教的多样性。
本书中所説的「中国」,指的是「大中华」概念,涵盖了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臺湾、香港和澳门,以及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华人社会。本书有几章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中国大陆的宗教生活的,但也不是完全不涉及其他地区的宗教情况。纵观全书,我们的兴趣始终在于介绍当代华人社会的宗教生活,以便读者在华人社会与其他社会的宗教生活之间建立起直接明瞭或者间接隐含的联繋。
本书根据各章主题来排序,以介绍当代中国的宗教生活开始。在排序时,考虑到如何让读者由浅入深逐步领略中国宗教生活的不同层面及其细微差别。本书从第一部分到第四部分递进,一开始是对中国宗教生活的描述和分析,然后扩展到与宗教相关的社会和文化议题的探讨,再过渡到中国宗教的歷史、组织形式、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最后以分析中国宗教的全球化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尾。本书各章还包括一些对轶闻趣事、宗教地点和情况的介绍,并穿插一些解释重要主题、专门词汇和其他与宗教相关的内容。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各种相关的照片、图表和地图。
本书第一部分描述和分析了华人世界宗教信仰的各种表现形式。第一章「一个当代中国都市的精神生活」由范丽珠和白大诚执笔,介绍了一个可能对读者来説既熟悉又陌生的情境。两位学者重点介绍了毗邻香港的新兴城市深圳以及深圳市民的灵性生活。作者发现,在快速现代化的时空背景下,人们的道德资本和精神遗产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第二章描述的场景转移到「中国农村的集体祭拜活动和节日」。谭伟伦缕述了华南农村地区多姿多彩宗教生活的两个方面:季节性的祭祖活动和在地方庙宇里举行的宗教庆典。在中国南方的广大农村地区,季节变化就体现在农村社区和家庭宗教生活的节律之中。第三章概略地研究了「少数民族的宗教生活」。魏克利、谭翼辉在本章介绍了中国各地少数民族多样化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实践活动,并简要介绍了东巴教、藏传佛教、维吾尔族的伊斯兰教和苗族的基督教等案例。周越在第四章提出了一个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理解「做宗教的模式」的理论模型。他的「做宗教五模式论」(前文已有简要介绍)为我们理解中国的宗教实践提供了个重要的新模型。
本书第二部分的四篇论文从宗教的视角讨论了文化和社会问题。宗树人在第五章反思了「人体:健康、民族和超验性」这个主题。各个宗教社群都对疾病和健康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作者在本章表明,中国传统宗教的宇宙观提供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认识基础。尽管承受着来自世俗化运动的压力,从宗教的角度理解「人体」以及人体治疗的实践在中国社会仍然颇具影响力。第六章从宗教生活的角度探讨「性别与两性关系」。黄倩玉、阿琳娜及宗树人对这个主题作了广泛的探讨,包括源于宗教的性别概念、两性关系和宗教生活、妇女在宗教復兴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男子气概等观念。魏乐博在第七章「中国的宇宙论与自然环境」从当前学术界对生态学与全球化研究的兴趣出发,探讨了与自然和环境有关的问题。中国官方目前的环境政策还没有汲取古老的宗教传统智慧,但是他还是认为中国的宇宙论包含的环境思想,将会对全世界的环保运动作出贡献,并对这一点满怀希望。第八章探讨了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宗教慈善活动与中国的公民社会」这个话题。安德瑞、宗树人及吴科平对中国宗教中的慈善活动、佈施和社会服务活动等作了概括性的研究,并讨论了这些宗教现象和中国大陆以及整个大中华地区公民社会的关联性。
本书第三部分讨论的是宗教生活中一些与政治和经济相关的话题。这部分的开首两章分别概括性地回顾了中国传统社会和二十世纪宗教与社会关系的歷史脉络。宗树人在第九章「宗教之于中国社会政治史」中,解释如何把本书第一和第二部分所讨论的宗教思想、宗教实践和宗教社群置于从西元前两千年一直到十九世纪末这样一个不断演进的社会政治体系中加以理解。沿着这条叙述的线索,高万桑在第十章探讨了「二十世纪宗教社群的社会组织形式」。为了理解宗教社群的归属模式以及对宗教参与进行量化研究,他追溯了中国的宗教机构在现、当代的发展歷程。安德瑞在第十一章介绍了「中国政教关系的当代争议」。他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演变,大陆各个宗教面临的具争议性政治议题以及大中华地区其他政府的宗教政策等。在第十二章「市场经济和宗教復兴」中,考察的重点转向了经济。杨凤岗在本章中对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宗教生活作了对比。尽管宗教组织在经济上仍然遭受限制,市场改革已经促使宗教生活在中国大陆復兴,宗教復兴的方式一方面证实了当下流行的社会理论,另一方面又对这些理论提出了挑战。
本书最后一部分(第四部分)包含第十三章和结论。赵文祠和史来家在第十三章讨论了「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全球化」这个主题。移民、跨国宗教联繫的发展、海外华人宗教社群对中国大陆的影响以及中国宗教在西方世界的日渐流行等,都是中国宗教生活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在结论部分,夏龙指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包括各种宗教在世界政治中不断提升的重要性、中国的宗教生活对加强国家间关系,以及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相关性。
本书的撰写和出版始于2005年港美中心(The Hong Kong-America Center)设立的「中国宗教与公共生活研究计画专案」(Project on Chinese Religion and Public Life)。「亨利.路斯基金会」(The Henry Luce III Foundation)的慷慨支持使该研究项目得以顺利开展。本书的主编和另外几位顾问在召开了几次筹备会议之后,确定了他们认为可能会为本书撰稿的学者名单。在这些早期人选的基础上,最后选定了本书各章的撰稿人。撰稿人的姓名和他们所隶属的机构名称都收录在本书「作者简介」中。大部分撰稿人都参加了分别在2007年和2008年夏天于香港召开的两次会议。在这两次会议上,撰稿人介绍了他们选定的主题,回答并听取了其他撰稿人的提问和建议。与会者还一起讨论了该研究项目应如何开展的问题。在各章撰写完毕以后,由两位主编负责审稿。在编过程中凡有重大的修改,主编都和撰稿人进行了讨论并徵得撰稿人同意。本书的主编最后为各章的内容定稿,并编目排序,对内容的纰漏及可能产生的一切误解负上全责。
本书的撰稿人无论是就文中所论及的中国宗教生活的理解,还是对于某些本身就有争议的具体问题,或会无法达成完全一致的观点。这种情况实属自然,因为几乎在中国宗教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因此,本书不代表对中国宗教的一致观点;毋宁说,本书只是代表了诸位知名学者对中国宗教生活的多种解读,实际上,可以把本书视为对读者发出的一份邀请,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地探索中国宗教这个主题。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宗教生活以及对它的学术研究得以恢復以来,至今已有30来年。从那时起,海内外设立了许多专门研究宗教和社会科学的学术机构,发表和出版了大量关于中国宗教生活的书籍和论文。同时,中国的信众也开办了各式各样的神学研讨班、培训中心和其他机构,促进了中国宗教和宗教研究的发展。本书诸位撰稿人以英语写作,把中国的宗教和宗教生活介绍给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广泛读者,试图对类似的对话作出绵薄的贡献。
2013年9月
目录
图表及补充资料目录
铭谢
作者简介
序 魏克利 (Philip L. Wickeri)
第一部份:华人世界宗教信仰的形式
1.一个当代中国都市的精神生活/范丽珠、白大诚 (James D. Whitehead)
2.中国农村的集体祭拜活动和节日/谭伟伦
3.少数民族的宗教生活/魏克利、谭翼辉
4.「做宗教」的模式/周越
第二部份:宗教、文化与社会
5.人体:健康、民族与超验性/宗树人 (David A. Palmer)
6.性别与两性关系/黄倩玉、阿琳娜 (Elena Valussi)、宗树人
7.中国的宇宙论与自然环境/魏乐博 (Robert P. Weller)
8.宗教慈善活动与中国的公民社会/安德瑞 (André Laliberté)、宗树人、吴科平
第三部份:宗教、政治与经济
9.宗教之于中国社会政治史/宗树人
10.二十世纪宗教社群的社会组织形式/高万桑 (Vincent Goossaert)
11.中国政教关系的当代争议/安德瑞
12.市场经济与宗教復兴/杨凤岗
第四部份:放眼全球
13.中国宗教和传统文化的全球化/赵文柯 (Richard Madsen)、史来家 (Elijah Siegler)
结论/夏龙 (Glenn Shive)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