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美作为上帝的绝对谓项,作为基督宗教哲学的基本概念,曾引领基督宗教美学甚或美学近千年的拓展之路,尤其是在人文主义及文艺復兴之后,从感官感觉出发的审美美学日益发展,因此对美在本体形上层面的研讨、特别是在基督宗教哲学问题域中的研讨,是十分必要的。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讨论作为基督宗教美学源泉的古典美学中本体形上美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下篇则探讨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美学和伪狄奥尼修斯哲学神学、哲学美学基础之上的东部教会、特别是拜占庭时期的画像—圣像理论问题。
目前为止,汉语学术界尚未有系统梳理基督宗教东、西部教会本体形上美学之专着,在研究画像和圣像问题上也尚未发现有原始文献之引用,本书所引述的希腊文和拉丁文原典,皆作者自译,且在汉语学术界尚属首次称引,对歷史学、社会史、文学史、宗教史等学科或应具有比较重要的史料和学术参考价值。
序论
摆在面前的这篇拙作,名为《循美之路——基督宗教本体形上美学研究》(以下简称《循美之路》);循者,遵循沿革,名理相因,通变则久;路者,于流动的时间和传统中歷验本体形上之美。这是继《形上之路——基督宗教的哲学建构方法研究》(以下简称《形上之路》)之后读书和教学的又一肤浅心得。
在写作《形上之路》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于奥古斯丁和伪狄奥尼修斯的探讨过程中,一方面,美(Kαλοv)作为上帝的绝对谓项、亦即作为基督宗教哲学的基本概念,从诸多杂沓纷纭的理论和概念中迅即脱颖而出,成为不得不被研讨的主旨概念;另一方面,依然是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核心概念的美呈现出古典美学对于美在本体形上层面的理解,这一理解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并且也的确引领基督宗教美学、甚或美学至少近千年的拓展之路;而从感官感觉(αiσθησιζ)出发的审美美学的苍白面庞在人文主义之后、特别是文艺復兴之后才逐渐红润起来,于是对于美在本体形上层面的研讨、特别是在基督宗教哲学的问题域中的研讨,则庶几是必要的了。
由此,《循美之路》分上、下两篇。上篇讨论作为基督宗教美学源泉的古典美学中本体形上美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其中特别述及和阐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学説,之后阐释和分析同样作为基督宗教美学源泉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布洛丁的美学,并进而阐释拉丁西部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的美学理论和形上音乐美学,最终探讨以希腊语为写作语言的伪狄奥尼修斯的本体形上美学;伪狄奥尼修斯尽管是希腊东部的教父学者,但是他和奥古斯丁同为最重要的教父哲学家,同样不仅影响欧洲中世纪一千年,而且他们的思想直到今天都丝毫未减其重要之程度。
在梳理基本理论之后,下篇则探讨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美学和伪狄奥尼修斯哲学神学、哲学美学基础之上的东部教会、特别是拜占庭时期的画像——圣像理论;其理论所提出的基本问题一言以蔽之则在于,上帝能否在质料中被表述。由于东部教会的画像——圣像问题和理论有其歷史的产生和展开的过程,尽管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时期问题所呈现而出的侧重点则不尽相同,本篇在研讨的过程中尽量在关注歷史的自然的发展过程的同时,概括出不同时期的问题的不同方面;所採信的希腊文原始文献大多为直接谈及画像和圣像问题者,而在文学作品(譬如诗歌等)和驳犹太教作品中兼及画像和圣像的文字,则稍有涉及而已;在概括问题和展现资料、并作系统研讨之后,再对从画像到圣像的发展过程以及圣像理论作专题和重点之理论研究,其中阐释和分析圣像概念的诞生——这标志着圣像理论的最终成型,阐释和分析圣像理论中的宗教虔诚性问题,提取圣像争执过程中前期和后期各一位代表人物,亦即大马士革的若望和学者特奥多鲁斯,阐释和分析他们的画像、圣像理论;最终,阐释和分析一向被视为属于技术层面的拜占庭圣像画法语言的本体形上美学特质,也就是分析技法的哲学内涵。
在本书之前,汉语学术界尚未发现在一部书中系统梳理基督宗教东、西部教会本体形上美学之专着,因而本书尚称有些许之学术参考价值;此外,在本书之前就画像和圣像问题尚未发现有原始文献之引用,而本书所引述的希腊文和拉丁文原典,在汉语学术界或许尚属首次称引,因而对于若干学科(譬如歷史学、社会史、文学史、宗教史)而言或应具有比较重要的史料和文献参考价值。
本书所有引文皆本书笔者自译,敬请方家指正。
如同在《形上之路》的写作过程中一样,从《循美之路》写作之始,本书笔者就经常受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同仁的赐教;韩水法教授就全书的主旨、结构、各章节之设置以及必须重点研讨的问题多次示教,并就作为古典哲学和基督宗教哲学基本概念的美多次阐释了他的研究思想,提出富含学术建设性之思想,无论是当面解惑、抑或是电话畅谈,都令笔者受益极多,笔者深怀感激,在此谨致谢忱;韩林合教授多次对于全书的核心旨趣和各章节之主题提出极具学术批评性之思想,笔者受益甚多、深怀感激,在此诚致谢意;章启群教授多次对全书的主题、整体建构和重点分佈给出颇具启发性之建议,笔者受益颇多、深怀感激,在此敬致谢意;徐凤林教授特赠他的专着《东正教圣像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12年)并提出极具专业水平的和鼓励性意见,笔者深怀感激,在此特致谢意;香港中华书局总编李占领先生全力支持拙作之出版,在此谨致谢忱,编辑出版部副经理熊玉霜女士专程赴京与我探讨书稿中的一些问题,在此恭致谢意;并感谢责任编辑董秀娟女士及封面装帧设计李婧琳女士的工作。
目录
序论
上篇 本体形上美学:或曰神学语境下的基督宗教美学
一、引论:本体形上美学作为本体论的展开
1.美作为概念及其歷史
2.本体论作为形上美学的基础
3.美作为存在的谓项
4.形而上学作为美学:或曰作为美学的形而上学
5.亚里士多德对于πoiησιζ和πραξιζ的区分
6.在自身中的存在、在他者中的存在
7.否定形上学
二、布洛丁新柏拉图主义的本体形上美学作为基督宗教美学理论的源泉之一
1.美作为问题的提出
2.本体论之美.存在之美
3.本体形上美学中美与美的三个等级
4.从存在之美到感知和观想存在之美
5.至一之美与光的本体形上阐释
6.本体形上论中的至一与精神之美
7.本体形上论中的艺术美学
8.小结
三、奥古斯丁美学概论
1.引论:奥古斯丁美学与古典美学
2.从美感美学到本体形上之认知美学
3.美作为存在的本质属性
4.Pulchrum et aptum, pulchrum et suave作为基督宗教美学的基本概念
5.美的歷验作为美学心理学和基督宗教形上美学
6.此间世界之美与其丑陋:形上美学与神正论
7.上帝之美与此间世界之美:与古典美学的分水岭
8.艺术之美与本体形上之美
9.艺术美学的若干特质及其价值判断
1.,小结
四、Scientia bene modulandi——论奥古斯丁的形上音乐美学
1.〝De musica〞在奥古斯丁全部着作中的独特地位与意义及其所提出的问题
2.〝De musica〞:究竟甚么是音乐,或曰音乐美学之本体论的基础与形上哲学的主导方向
3.Scientia bene modulandi:奥古斯丁形上音乐美学中哲学与神学之思维方式
4.有限的理性与无限的至美
5.In te ipsum redi:〝返回自身〞,形上音乐美学之神学认知
6.小结:形上层面的音乐之美
五、美作为上帝的绝对谓项——论伪狄奥尼修斯的本体形上美学
1.对美的重新阐释——主题、概念及其方法
2.本体形上美学中美的概念:上帝作为超验之美
3.本体形上美学中美的概念:上帝作为否定概念、作为绝对之美
4.本体形上美学中美的流溢概念:象徵神学、肯定神学、否定神学、神秘神学的思维方式
5.本体形上美学中神学论的主题:与古典美感美学的分水岭
6.小结
下篇 上帝能够在质料中被表述吗?——拜占庭东方教会圣像理论研究
一、引论:问题的提出
1.上帝能够在质料中被表述吗?
2.西部的观点:《卡尔大帝论圣像书》
二、早期东方教会的画像学説
1.异教的古典晚期的画像学说
2.早期基督宗教护教学中的画像学说
3.从异教的习俗而产生的基督宗教早期纪念像。
三、公元四、五世纪期间从逻各斯基督论而产生的画像学説的变端
四、公元五、六世纪期间画像论中的基督论和作为象徵的十字架
五、至公元五世纪末以基督论为基础的画像争执:从上帝模式到基督模式的转折
六、公元六世纪至七世纪早期逻各斯基督论作为贊襄画像的论证基础
七、从肖像到原象——公元七、八世纪间圣像概念的诞生
八、从画像到圣像
1.文本及学说的逻辑的梳理
2.伪狄奥尼修斯的思想作为画像理论的哲学神学基础
3.文本和学说的神学总结
九、圣像理论中关于宗教虔诚性指向的神哲学思考
1.τιμη和λατρενiα:〝崇敬〞与〝朝拜〞作为问题的提出
2.尊崇的秩序等级及其关系
3.基督两性论带来的悖论
4.宗教实践与神学反思
5.圣像敬拜的神学阐释
十、奠基于伪狄奥尼修斯基础上的大马士革的若望的画像理论
1.引论:大马士革的若望画像理论的地理和精神的故乡
2.画像理论的形上哲学与神学之基础:上帝的无可认知性与道成肉身
3.奠基在伪狄奥尼修斯哲学神学,神秘神学基础上的画像理论
4.大马士革的若望的画像理论的思维方式
十一、奠基于亚里士多德哲学基础之上的学者特奥多鲁斯的圣像理论
1.引入:问题的变端以及方法的调整
2.古典哲学的概念与基督论的阐释
3.亚里士多德的关系范畴与特奥多鲁斯圣像理论的本体形上之思考
十二、拜占庭圣像画法语言的本体形上美学特质
1.引入:拜占庭圣像理论的主旨、思维方式以及神学主题的诠释方法
2.画像(圣像)的本体形上意义
3.光与色之本体形上美学意义
4.光与色的形上总结
十三、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