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本书以常用中药73味为纲,详细叙述该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作用、现代药理;以常用药与他药配对为目,分配对奥妙、临床应用、用量用法、名医经验、使用禁忌,一一俱陈,撷取古今药对800余对,荟萃了200余位治方名家、临床医家对药对独特的理论见解、独到的临床用药经验;以用药指归浓缩常用中药的配对用途及配伍规律。
体例新颖,结购严谨,文字精炼,是一本医家借鉴、临床实用的济世活人的用药新书。
序
编写说明
中药配对是歷代医家常用的组方形式,是临床遣方用药的精髓部分,浩瀚的中医文献中蕴藏着极其丰富和宝贵的中药药对经验。我们本着「简明精炼,科学实用,师古不薄今,参西不背中」的原则,编写了《常用中药配对与禁忌》一书。
1. 本书分解表、清热、泻下、祛风湿、化湿、利水渗湿、温?、理气、消食、止血、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安神、平肝息风、开窍、补益、收涩药等17章,以常用中药73味为纲,简述该药的命名、性味归经、主要功效、现代药理,撷取古今药对800余对。每味药后,以【用药指归】浓缩常用中药的配对用途,鲜为人知的功效,及与他药配对的注意事项,加工炮制等作用。
2. 每一药对,按【配对奥妙】、【临床应用】、【用量用法】、【名医经验】、【使用禁忌】等5项逐一叙述,重点揭示配对奥妙,精选名医经验,勾玄使用禁忌。
3. 书中药对的临床应用,按中医通行的名词术语进行适当规范。药名以正名为准,不列异名,使用剂量以克为单位,便于指导处方;引用古代名医的经验,病名、药对的剂量保持「原汁原味」,不妄加改删。
4. 名医经验,每段文摘之前均标作者姓名,以彰名医之功;文摘之后,必注明出处,以备读者查考。
5. 为便于读者检阅有关药对,书后增附药对笔划索引。
本书的编纂自始得到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主任赵志春副编审的指导与帮助,湖南中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尤昭玲欣然为本书作序;湖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主任、副教授,何清湖博士对全书进行了审定。写作中得到了湖南中医学院,湖南省中医学校、湖南省株洲市药检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对以上单位及个人表示衷心谢意。
编者
尤序
中药药对,是歷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是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临床防病、治病一种最简明的用药形式,也是中医方剂组方配伍的核心内容。
中医方剂文献博大精深、汗牛充栋,从被尊为「方书之祖」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到明《普济方》载明以前之方剂达61739首之多,据不完全统计,自宋至清末的一千余年间民间名医所着方书多达1400多种,其中,既有方剂的临床运用,又有方剂的理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医方剂大辞典》对歷代中医方剂文献的系统整理,使方剂学的研究达到了鼎盛阶段,方剂的现代实验研究至今方兴未艾,中药新药的研究生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
然而,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的药对,歷代研究者寡,其文献散见于各种医书、方书之中。谭君同来偕其学友,潜心于中药药对的研究,古今文献,广搜博览,结合自己的临床体验,将常用中药73味涉及药对800余对,系统整理、分析,其中,既有药对配伍奥妙,也在临床的具体应用;既有歷代名医的药对理论与用药经验,又有自己的学习体会与临床领悟;既揭示各种药对应用的适用病症,又提示其使用的禁忌。全书内容广博,并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理有机结合,是一部既有理、又有用的,全面、系统的中药药对临床全书。
尤昭玲
谭序
药对,即两味药的配对应用,是中药配伍中最小的固定单位。其药简,其理奥,其力专,其效宏。配合存神,用之中的,应手取癒,妙不可言,在临床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许多中医名家精于此道,或同类相求,异类相使;或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临床中圆融活变,屡获事半功倍之效,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组方思维。
药对贯穿于药物与方剂之间,它不是简单的两味药叠加,也不是信手拈来、任意杜撰,它是歷代医家用药经验的提炼和智慧结晶,是遵循中医基本理论的法则组方的最基本、最简单、最明确、最可靠的一种形式。
许多较少的药味方剂,本身就是一个药对,如左金丸、二妙散、枳朮丸、六一散等;许多复方,就是多个药对的集合,合之为方,分之为药对。
如:麻杏石甘汤,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四味药组成,可分为麻黄—杏仁,麻黄—石膏,石膏—甘草,石膏—杏仁等四个药对,因此,歷代的药对涵盖了中药复方配伍的各种基本形式,如君臣、反佐、相须、相使、阴阳、寒热、补泻、散敛、升降、开合、刚柔、润燥、动静等,加强对药对的研究整理,即是抓住了中医方剂配伍的核心问题,不仅有利于对传统方剂组方配伍理论的深化与提高,而且可以为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寻找便捷之门。
神农尝百草,辨味而知性;伊尹作汤液,随时而制宜;雷公配药对,方渐成雏形。在漫长的中医药发展史中,药对的形成,标志着中药由抽象药性、形性药性、向位药性、功能药性走向综合药性、配伍药性、方剂药性的发展。药对源远流长,数量众多,应用广泛……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照江涛上下红」。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的时代,中医的发展本在继承,贵在创新。
我们对歷代药对书籍及近20年的中医文献搜集、筛选、归纳、整理成《常用中药配对与禁忌》一书,冀在促进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用药水准的提高。由于本书涉及内容广泛,融传统中药药性与现代药理于一书,加之编者水准有限,不当乃至讹误之处在所难免,祈盼专家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与完善。
谭同来 于株洲
目录
第一章 解表药
第二章 清热药
第三章 泻下药
第四章 祛风湿药
第五章 化湿药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七章 温?药
第八章 理气药
第九章 消食药
第十章 止血药
第十一章 活血化瘀药
第十二章 化痰止咳
第十三章 安神药
第十四章 平肝息风药
第十五章 开窍药
第十六章 补虚药
第十七章 收涩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