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明清名医医话医案丛书:吴天士医话医案集》由清初着名儒医吴天士的《医验录初集》和《医验录二集》综合编辑校点而成。《吴天士医话医案集》内含《兰丛十戒》、《破俗十六条》、《医医十病》3篇医话和吴氏医验病例二○三则,以伤寒、内伤、虚劳病症为多,间以杂病。吴氏医宗伤寒,精于脉诊,屡起疑难重症,特色鲜明。如擅用附子,彰显火神派风格。善治阴证,尤精于真寒假热即阴火的辨析,此为《明清名医医话医案丛书:吴天士医话医案集》之精华所在。善于思辨,独创许多新见解,予人诸多启迪。其三篇医话以破除时俗,针砭庸医流弊为主旨,观点鲜明,语言犀利,颇多警世之句,值得品味。
作者简介
张存悌,1982年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曾任该校附属三院内科主任。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患者多有口碑。擅用附子,人誉「关东火神」。已着有医学专着20余部。
编校说明
本书根据清初名医吴天士的《医验录初集》和《医验录二集》综合编辑校点而成。
《医验录初集》初刻于1684年,是吴天士1681—1683年两年的临症实录计101案,分上、下两卷,病种涉及伤寒、内科、儿科、妇科、五官科疾病。卷首另有《兰丛十戒》医话1篇。
《医验录二集》初刻于1753年,系吴氏自1685—1703年「计十余年来奇验者不下数千。……因删之又删,汰之又汰,仅存十之一二」,「大半皆追魂夺魄,与阎君相抗拒者,其余皆为易讹易错与群医若相反者」。可知都是疑难重症,卷一、卷二共计102案。内容侧重伤寒、内伤、虚劳病症,间有部分杂症。卷首另有《破俗十六条》、《医医十病》医话2篇。
本书根据清畹香草堂的初刻版本编校而成,说明如下:
竖排改为横排。原书系竖排,今改为横排,标点符号重新标注。
重新编排次序。吴天士辑案「因非有意立案,故不仿前贤医案程式分别门类,但照日记中年月为次第」。故未按常规分门别类编排,而以治验先后为序,各类病症混杂于一起,因而显得有些混乱。由是编校者以病症为纲,合併同类项,将《医验录初集》、《医验录二集》混合重新编排次序,以求条理清晰,利于研读;原书分卷,今已无意义,故取消;另外将3篇医话置于医案之前。此三点为本书与原书最大变动之处。
部分案例新拟标题。《医验录初集》原书各案均设标题;《医验录二集》则未设标题,仅将医案标分「伤寒(中寒合入)」、「内伤」、「虚劳」三部分。为方便阅读,今据案意拟立标题,且将相类病症归于一起,只在首案示以标题,其余不再设标题,但标以阿拉伯数字序号,以利检索。同时将全部医案分为「伤寒(含阴证)」、「内伤」、「杂病」三部分。
另外,原书3篇医话各论未设序号,为清晰起见,标以一、二……大写数字序号。
统一简化汉字。凡原书出现的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一律改为现行通用正体汉字,不另出注。
注释与纠误。为方便阅读,对原书中生僻词语给予注释。凡原书脱文及衍误、错讹之处,一律订补更正,不另出注。
删除学友序跋。《医验录初集》中有学友序文2篇,跋文1篇;《医验录二集》中有学友序文3篇,跋文1篇。另外,「破俗十六条」文后亦有跋文2篇,「医医十病」文后有跋文3篇,均系学友贊颂之辞,与学术关系不大,均予删除。吴氏本人序跋之文均予保留。
此外,为帮助读者理解,编校者撰写了「吴天士学术思想探讨」一文,较为详细地探讨了吴氏学术思想,抛砖引玉,以期对理解本书起到启迪作用。
目录
吴天士学术思想探析
自序(《医验录初集》)
自序(《医验录二集》)
凡例
医话篇
兰丛十戒
医医十病
破俗十六条
医案篇
伤寒(含阴证)
虚人外感
停食外感(2例)
伤寒下利
伤寒热结在里(3例)
伤寒失表(3例)
伤寒误清(4例)
伤寒误补
伤寒夹阴(2例)
伤寒入经(3例)
太少两感(3例)
少阳证
少阳胁痛
太阳兼阳明
阳明寒郁
热入阳明
中寒(9例)
夏月中寒(3例)
阴证误表(8例)
阴证误清(2例)
阴证误滋
阴证误下
虚阳上浮(5例)
戴阳(13例)
虚阳外越(2例)
真热假寒证(4例)
内伤
劳倦内伤(8例)
伤食(8例)
不食
食厥(9例)
中证(5例)
服药内伤(4例)
虚痨(25例)
虚证(4例)
虚脱
杂症
目疾
眩晕
疸证(2例)
狂证
心疾
舌疮
不寐(2例)
慢惊
痢疾
泄泻
疟疾(9例)
呕吐(6例)
霍乱
浮肿
喘嗽(9例)
渴证
奔豚
伤暑
吐血(3例)
便血
血箭
崩漏
胎动
热入血室
寒入血室
产后(6例)
阴虚喉痛
胸胁痛
尾闾痛
腹痛
臂痛
痞块
编校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