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医药保健 > 濒湖脉学应用新解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相同作者的商品

浏览纪录

濒湖脉学应用新解

prev next

  • 商品编号: dj9644
    出版社: 大展
  • 作者: 周幸来
    出版日: 2013/08/01
    ISBN13: 9789574689644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
    页数: 445
  • 定价:  NT$350元
  • 优惠价:  9 NT$315元
    登记后可再补货
  • 点击数: 2957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濒湖脉学应用新解》介绍了濒湖脉学的临床应用,对每一脉象的原文、提要、注释、语解、应用新解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与已出版本不同的是,《濒湖脉学应用新解》强调临床应用价值,将书中脉象的临床运用要点和治疗方剂专门立项予以介绍。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某些治疗方剂,为了保持原着的面貌,仍採用旧制计量单位,读者如需与现代计量单位折算,可参考附录2、附录3进行。
  《濒湖脉学应用新解》是明代着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一本中医普及读物,它以歌诀的形式推广脉学,读起来朗朗上口,好学易记,是学习脉学最有影响力的通俗入门读物,与《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并称为「四小经典」。凡是学习中医的人,都离不开《濒湖脉学应用新解》。

作者简介
周幸来,男,汉族,浙江省江山市人,中医主治医师,潜心研究医道40余年。勤求古训,弘扬创新,自成体系。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浙江省特色疗法协作网成员,浙江省江山市中医学会理事,浙江省江山市肿瘤康復协会理事,浙江省江山市幸来特色医学研究所所长、理事长。曾获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科技成果3项,政府科研经费资助项目2项。2005年11月,在全国基层优秀中医成才规律及临床经验总结与推广工作中,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审评为「全国基层优秀中医」。临床擅长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及特色诊疗技术治疗疑难顽症杂症,每起沉疴,效验甚丰。其优秀成绩先后被《江山市卫生志》、《江山市志》(科学技术志)、《衢州市卫生志》、《衢州市志》等志书收载。临床心得颇多,先后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金盾出版社、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中西医临床注射疗法》、《常见疑难病中医特色疗法》、《中国民间诊病奇术》、《唿吸科疑难病症特色疗法》、《心血管科疑难病症特色疗法》、《实用灸疗手册》、《中国民间诊病奇术‧第2版》、《中医望诊图解与简易治疗丛书》、《本草临证体悟》、《男科疑难顽症特色疗法》、《妇科疑难顽症特色疗法》、《家庭刮痧图解》、《男科疑难病症特色疗法》、《临床用药经验与体会》、《手诊手疗与手部按摩保健疗法》、《注射疗法》、《全息望诊图谱》、《望耳诊病与耳穴治疗图解》、《望耳诊病挂图及说明书》、《身体的疾病信号——有病早知道、早治疗》、《望甲诊病图解》、《舌诊快速入门》、《中医望诊彩色图谱》、《10分钟望诊知健康》、《脉诊入门图解》、《濒湖脉学应用新解》、《电针疗法大全》等30多部学术着作,计字数2000余万,图片资料10000余幅。发表医学论文30多篇。

引 言
●《濒湖脉学》简介
  《濒湖脉学》一书,李时珍撰于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全书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无总标题,直接分论浮、沉、迟、数等27脉之脉象、主病及相似脉的鉴别等;后一部分标题为「四言举要」,系其父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据宋代崔嘉彦《脉诀》删补而成。
全书以歌诀形式编写,语言简洁明瞭,比喻生动,论脉简要,易于诵记,便于应用,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脉象的机制、诊脉之法、五脏平脉、辨脉提纲、诸脉形态、诸脉主病、杂病脉象等;而「七言脉诀」部分则介绍了27种不同脉象的形态特徵、相类似脉的鉴别以及单脉与多脉相兼所主的病证等。是一部较好的启蒙性、普及性脉学专着。

●《濒湖脉学》的医学价值
  在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切脉虽然位于四诊之末,但却是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一环。中医诊断疾病,四诊相互关联、内外对应。
  望形色、闻声息、问环境习惯,皆主要观察外显现象;而查内部的气血、阴阳、虚实、寒热等病理情况时,则以切脉为主。简而言之,望、闻、问三诊是诊病之现象,而切脉才是诊断疾病的根本,是医生下药制方的决断依据。虽然诊病要四诊合参,但中医的特点是以内治为主,因此,准确地掌握切脉显得尤为重要。
  《濒湖脉学》在脉诊学的最大贡献,是在西晋王叔和所着《脉经》的基础上,又增补了3种脉象,将《脉经》所述的24种脉象发展成为「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共计27种脉象,在发展中医脉诊理论以及断病的准确度等方面又推进了一大步。
  之后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又在此基础上新加入了「疾脉」,至此,形成了后世医家沿用至今的28种脉象。

●《濒湖脉学》的特色与创新
  《濒湖脉学》将复杂的脉象形象化、简单化地进行描述,是其又一突出的风格特色,使读者更易理解掌握,并且全书均以歌诀形式编纂,内容简洁明瞭,朗朗上口。
  比如「体状诗」,其以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将脉象的形态特徵浅显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以浮脉为例,「七言脉诀」中用「浮脉惟从肉上竹,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这样简单的四句概括浮脉,形容其脉位——「惟从肉上行」,即脉位浅;形态——「如循榆荚似毛轻」,即手摸如触羽毛;切脉断病的意义——「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即医家推断预后情况是良好或欠佳。
  在对相类似脉象的区分和辨别上,《濒湖脉学》在「七言脉诀」中以「相类诗」的形式行文。该部分在论述  每一个单脉脉象时,将其他与之有相同特点的脉象同列在一起,并指出各自的异同。如用「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如此简单的四句话,就将浮脉与同其相类似的芤脉、洪脉区别开来,虽然芤脉与洪脉均表现为浮象,但在手下的感觉却各自不同。以指按脉,感觉像是按在漂浮于水中的木头,有上顶之感则为浮脉;脉位偏浮、形体较大,脉管上下、周边坚实而中间空虚则为芤脉;感觉脉搏动部位浅表,但脉体宽大,在搏动时犹如汹涌的波涛,充实有力,即「来盛」,搏动结束时,脉象也如落下的波涛,力度减弱,渐渐消失,即「去悠悠」,此脉即为洪脉。
  中医切脉的要点,首审胃气、神、根三要,辨明正邪、表里、虚实、盛衰。《濒湖脉学》在这一方面也作了大量的阐述,把各单脉及其相兼脉的主病概括得相当全面细緻;在「七言脉诀」中以「主病诗」的形式,将不同形态的脉或相兼脉所反映的疾患以歌诀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是指脉象部位表浅且脉搏跳动有力,多属风邪侵犯机体所致;反之,浮而无力,则多为气血虚弱。
  八纲辨证,其总纲为阴阳,最重要的基础是脉象,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均可以透过脉象反映出来。八纲六证都遵循太极易理,阴阳互根,阴乎阳秘,阴消阳长,阴阳易变。而由表及里,里蓄外发,热极生寒,寒极生热,上虚下实,实久致虚,阴盛格阳等病理变化皆不外其理。
  《濒湖脉学》的「四言举要」部分对辨脉提纲及脉的形成机制、脉与气的关系、切脉的方法、五脏四时平脉、诸脉形态、诸脉主病、杂病脉象、奇经八脉诊法、真脏脉绝等多项内容作了详细论述,特别对妇人与小儿脉法进行了单独讲解,从而与「七言脉诀」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使内容更加完善。
  纵观《濒湖脉学》全书,其特色全在「切脉」与「辨脉」。古代社会,由于没有先进的诊断仪器,诊病全凭医生的学识与经验。原书立论,皆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以及《脉经》等经典名着。
  李时珍根据上述医学巨着的经典理论精华及自己的经验归纳总结,其脉学理论与切脉辨脉方法至今仍在中医学习和诊病中广泛应用。因此,《濒湖脉学》自问世以来,被医家奉为「脉诊」圭臬,歷代传诵不绝,更成为中医入门的最佳读物。

目录
引言
一、七言脉诀
 (一)浮(阳)
 (二)沉(阴)
 (三)迟(阴)
 (四)数(阳)
 (五)滑(阳中阴)
 (六)涩(阴)
 (七)虚(阴)
 (八)实(阳)
 (九)长(阳)
 (十)短(阴)
 (十一)洪(阳)
 (十二)微(阴)
 (十三)紧(阳)
 (十四)缓(阴)
 (十五)芤(阳中阴)
 (十六)弦(阳中阴)
 (十七)革(阴)
 (十八)牢(阴中阳)
 (十九)濡(阴)
 (二十)弱(阴)
 (二十一)散(阴)
 (二十二)细(阴)
 (二十三)伏(阴)
 (二十四)动(阳)
 (二十五)促(阳)
 (二十六)结(阴)
 (二十七)代(阴)
二、四言举要
 (一)脉的生理
 (二)脉气行血
 (三)重视寸口脉诊及唿吸和血行的关系
 (四)寸口脉的分部及持脉要点
 (五)三部的脏腑分属及男女脉象之异
 (六)诊脉方法及意义
 (七)五脏平脉
 (八)四时平脉
 (九)脉贵有神
 (十)辨表里寒热的四纲脉象
 (十一)辨四纲脉的相类脉象及长短脉象
 (十二)诸脉主病
 (十三)脉证的阴阳顺逆
 (十四)外感风寒暑湿的脉象表现
 (十五)脉象变化与病情预后
 (十六)饮食劳倦内伤诸疾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十七)咳喘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十八)劳极诸虚、失血、瘀血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十九)遗精、白浊、三消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二十)二便不畅的脉象表现
 (二十一)癫狂痫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二十二)喉痹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二十三)眩晕头痛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二十四)心腹痛、腰痛、脚气等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二十五)痿、痹的成因及脉象表现
 (二十六)五疸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二十七)胀满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二十八)痈疽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二十九)妇人妊产的脉象表现及预后情况
 (三十)诊小儿脉
 (三十一)奇经八脉病变的脉诊
 (三十二)平人无脉
 (三十三)真脏脉的脉象及其意义
附录
 一、李治民先生脉学金口诀
 二、有关中药计量单位的说明
 三、有关中药剂量的换算
参考文献

显示完整说明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