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作者简介
郭慎
余自稚龄在家乡山西省五台县随外祖父东云公学习中国式摔角(山西省素称摔角之乡)始,就对武术产生兴趣,及长又先后在学校、社会、军旅生涯中拜名师学习多种武术。以学习先后顺序简述如后:刘木森大师太极拳、少林拳(气功协会长);黄沧浪大师柔道(柔道十段);常东昇大师摔角、常氏太极拳(一代跤王、武状元);潘文斗大师擒拿(宪兵学校武术总教官);李元智大师八极拳(陆官校武术教官);张英建大师少林拳(民国44年台、港、澳国术大赛徒手比赛总冠军);林象贤教练举重、健美(国家代表队教练);张镜宇教官日式刺枪术(大陆时期陆官校噼剌总官);边宁佳教练角力(美国国家代表队教练);李基鸿教练西洋拳(国家代表队教练)。
并远赴法国、义大利、德国、日本、新加坡、印度、伊朗、韩国、苏联、外蒙古、中国大陆等国参加角力、举重、健美教练裁判讲习,荣获角力、举重、健美,三项国际教练及裁判証。曾担任国军战斗技术师资班教官、突击兵、反情报班的格斗教官;台湾高等法院警训练班武术指导。现仍兼任中国文化大学国术学系摔角、擒拿术教授。
邱志瑶
玄牝太极学会理事长
联合国大学IOU武术硕士
文化大学国术系
德育护专(经国技术学院)食品营养科
国术、武术、太极拳、摔跤、民俗运动国家级教练与国家级裁判
自序
从一九五七年开始跟随武术泰斗──常东昇(武术界人称武状元、常胜将军、又称花蝴蝶)学习保定摔角,由于幼年时外祖父──东云公给于武术启蒙教导,先后教以拳术基本功与家乡的山西摔角,又称挠羊赛(不穿角衣,赤膊上阵,下身长、短裤均可)。固从小对摔角运动有兴趣,而恩师常东昇先生在教学时其干净、俐落的身手、美妙、快速、变化多端的精湛技术,更加深了我对摔角的浓厚兴趣,因此在受教的过程中,可说是非常的认真学习,加倍努力,且经常偕同好及师兄弟赴宪兵学校、警官学校摔角队练习,同时亦邀约追随常大师学习保定快角的同盟师兄弟,到北投復兴岗政校切磋磨练。另外在同一时期,亦在台北市小南门成功健身院,向柔道权威-黄沧浪达士学习柔道。古云:「功不唐捐」。在艰辛的苦练之下,于一九六五年十月三十日,第二十届台湾省运会,第一次参加摔角比赛就荣获重量级冠军。
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七九年间,常大师应聘担任復兴岗政校反情报军官班武术暨国防部战技训练班教授,此期间一直跟随常大师担任助教,在这长达十六年的助教生涯中,的确受益良多。
早在一九七九年在復兴岗政校体育系任教时,即曾编写过摔角教材(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出版),一九八九年八月应聘兼任中国文化大学国术组摔角及擒拿术教师时,就想再编摔角教材提供同学参考,但基于考虑同学们买教材的负担,仅以讲授大纲替代。而重要的是希望多观摩、多蒐集、多吸收、审慎研究后再撰写,更希望有些创新的内容提供摔角的同好参考。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发觉中国式摔角技术繁多,正如前辈所言:「中国摔角大绊三千,小绊赛牛毛」。仅山西摔角的抱腿技术而言,就有四十多种,而摔角的攻、防及连续攻击技术更是变化万千。而摔角重要的基本功与传统器械辅助动作,两者均超过百种。确实难以取捨,以致延宕至今。多年来为了蒐集摔角资料,曾多次前往中国大陆访问、参观、担任裁判、出席会议等,兹将去中国取经的情况略述如下:
一、一九九二年赴外蒙古参访蒙古摔角比赛(同时担任亚洲角力锦标赛裁判工作)。
二、二○○三年中国北京延庆举办中国摔角国际邀请赛(有十九个国家地区参加),担任裁判工作,顺便观摩蒐集资料。
三、二○○二年九月六日至十三日,在中国宁夏省银川市举办的第七届少数民族式摔角锦标赛,其竞赛项目计有:博克(蒙古式摔角)、且里西(维吾尔族摔角)、格(彝族摔角)、北嘎(藏族摔角)、绊(回族摔角)。以上由刘金亮教授提供资料与影带。
四、二○○三年九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中国全国摔角锦标赛,应大会裁判长──刘金亮教授的邀请为大会贵宾,该次参访期间,偕同文化大学运动教练研究所学生陈逸祥访问,蒐集撰述「中国式摔角传统器械辅助训练法之研究论文」。此论文可说是中国式摔角研究传统器械辅助训练法的第一篇,实开研究中国式摔角辅助器材之先河。陈君以此论文荣获硕士学位,笔者忝为论文指导教授,感到与有荣焉。
中国式摔角由于门派众多(北京角、天津角、保定角、山西角、以及少数民族的蒙古角、维吾尔角、彝族角、藏族角、回族角)。技术方面亦多样化,但以摔角技术分类可归纳为上把技术与下把技术;以施术的部位区分可归纳为臂部技术、腰部技术与脚部技术。而各种技术名称方面由于方言、俚语繁杂,形成一些障碍,好在透过文字铨释,尚能了解,当然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使摔角技术名称能完全统一,那是最理想了。
编撰摔角教材未能早日竟功,除了上述许多因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缺乏信心,正如武术前辈所言:「初学三年,天下玄得;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又云:「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如今决定再编撰摔角教材,乃基于尽一份教学的责任,留此小小的心得供同学参考,同时这多年来对中国式摔角的用心,也孕育了些新的观念,譬如摔角基本功套路的设计、摔角技术的组合。希望能致抛砖引玉之效。
本教材仍以恩师常大师所教的内容为主,再撷取部份简单易学的动作,提供爱好摔角者参考。笔者学养有限,错失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摔角界先进、前辈、师兄弟们惠予指正。
本教材编撰期间,电脑打字、摄影请文化大学国术系同学:杨志源、黄家荣、黄国勤、陈炜翰、林佑承顶力相助,在此致上最高的谢意。
2006年3月 郭慎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摔角基本动作
第三章 摔角基本技术
第四章 摔角的技术变化
第五章 摔角的辅助运动
第六章 摔角的攻防原则
第七章 摔角的战术
附註 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