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武术 > 太极拳中的摔法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浏览纪录

太极拳中的摔法

prev next

  • 商品编号: dj9675
    出版社: 大展
  • 作者: 林明道,巫炫毅
    出版日: 2013/08/01
    ISBN13: 9789574689675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
    页数: 365
  • 定价:  NT$3500元
  • 优惠价:  9 NT$3150元
    登记后可再补货
  • 点击数: 3998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自序
太极拳中的摔法── MIT 的「合气太极」

太极拳本来就有摔、打、踢、拿等武术应用, 本书是挑选太极拳中部分比较简单、易学又容易做安全护身的摔法来与读者分享
  今日太极拳已风靡全球,许多欧美人士远赴国内及大陆取经。但反观台湾境内,政府单位并不重视,致使许多太极大师,先后远渡重洋,在国外建立总部;或竟老死于乡野,致使无数心法几近失传,实在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损失。
  连大师级的人苦练一辈子而无以维生,故许多的太极名家因应市场需求,改以养生、运动为主的太极拳练法, 因而去掉相对危险且困难的太极拳摔、打、踢、拿试手对练教学,最多只对入室弟子口头叙述,甚至只字不提;门徒相传数代之后,已逐渐远离太极的真面目而不自知。最近更有以飘逸舞蹈为主的新武术太极,改採类似于地板操一样,以姿态的优美、动作的困难度来评分,美则美矣! 但还是与传统太极有极大的距离,人们逐渐把太极拳的原始面貌给遗忘了。长此下去,将来在台湾长大的孩子们要学好太极拳,恐怕得远赴重洋,到国外去取经了。
  要解决这样的困境,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科学化、系统化与制度化的方式,把古典太极拳中摔、打、踢、拿的试手对练还原回来,弥补了现代太极拳教学系统中最大的一个缺口,让太极拳的武术精华能安全地、有系统地传承给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以期吸引更多的年轻爱好者愿意一起来挖掘这个令人痴迷的太极宝藏,并期望那些仅存的太极高人愿意把一些压箱宝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起为这中华文化瑰宝的持续发扬光大而努力。
  合气太极就是以护身倒法来取代古典太极拳中一发三丈的危险情境,剔除死、残等手法,并辅以严谨的纪律以及精准的圆柔对练,来防止出手见红的血腥画面。再加上古典太极拳精闢的招式、理论及养生功法为基础,是强调爱与自然的养生武术。如此才有可能以现代化、科学化并很安全的方式,建立一个新的学习系统,虽无法将太极拳中摔、打、踢、拿的试手对练完整地还原回来,但已经弥补了许多现代太极拳与古典太极拳之间的重大差异,这样的太极拳才能长久传承而不再持续凋零。
  因为合气太极能在安全不伤人的情况下让学员试手过招,学员也才能更快速地由招熟进而懂劲,终而进入太极拳「阶及神明」那种力与美的艺术境界。而且合气太极的学员藉由攻防练习而必须有入身走位、护身翻滚等整体且有协调性的运动,可以让学员获得更足够的运动量,更容易达成减肥、运动、塑身的效果。而且在宽敞、安全、舒适的地垫上翻滚个几圈,对于工作压力很大的现代人,更有舒筋活血、抒解压力的神奇效果,也让太极拳在目前的现实环境中,更具有实用的价值。

「合气太极」力图恢復太极拳中的摔、打、踢、拿练习,是目前最科学化又最贴近古典太极拳的一个太极拳学习系统。

给本书读者的建议:
  本书是一本基础的教科书,主要是提供读者一些学拳的正确观念与方法,内容并包括了部分太极拳中的摔法以及演武教学。这只是「合气太极练功心法」中所提招熟懂劲阶段中的初阶功夫,离太极拳实战或阶及神明的阶段还有一大段距离。但如果不当的使用或场地不够完善,部分招式的试手对练仍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所以不论是初学太极拳者,或已经熟练某些太极拳推手、套路,想要透过演武练习来突破自身瓶颈者,一定要先将本书内容从头到尾先浏览几遍,再进行练习。
  尤其想要学习合气太极演武之人,务必遵守本书第一章「敬、静、净、爱、安、定」的习武规范,以确保往后的学习是安全且愉快的。如果无法确定自己能遵守上述的规范,笔者建议您还是不要购买本书,或只练习本书套路中练意、练气的部分,还有护身倒法等非常实用的课程,而不要练习本书所介绍的演武内容,以免日后造成自己或拳友的伤残,后悔莫及。
传统太极拳中有些弹抖劲、空中飞踢等爆发性强的招式,或死、残等手法,不符合现代人养生以及运动的要求。更怕有些心性不定的新手在初学一些「杀招」之后跃跃欲试,一个不小心造成对手伤残。为了安全,合气太极的套路及演武必须把传统太极中部分的招式稍做修正,但合气太极也并非另创招式与套路,读者不必担心学习此一套路有何困难,或将来学习其他传统套路时会有格格不入的问题。
  若已经学过其他套路而不想再学另一套路者,也可以将本书列为参考书籍,将本书中所用的手法转入自己原先熟悉的套路中。但笔者强烈的建议最好不要选择这种绕远路的方法,合气太极24式是本协会匯集了陈太、杨太、擒拿、柔道、警用逮捕术、合气道等各方面的高手,共同研讨了将近五年才定案的太极拳浓缩精华,其间并有许多年轻的武术练家子可供验证;要再重来一次,所需的人力、物力恐怕不是一般团体所能负担。
  若已经熟练合气道、柔道的读者,则可以多多练习合气太极的套路,因为合气太极的套路是浓缩过的招式精华。让原本需要在宽阔道场中两人对练的武术,可以在任何场地与时间,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一个人静心揣摩。减少了人、事、时、地、物的障碍,只要掌握正确要领,武术的进步,自然可以数倍于一般的练习方法。熟练后,可依循本书第六章的演武示范在道场与拳友对练,很容易就可以上手。
  本书是依照本人学拳以及教学多年所体悟的一些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基本观念,提供给太极拳的初学者参考,但也指出了一般太极拳爱好者最有可能遇到的瓶颈,以及如何突破的一些建议与功法,相信对于大部分的读者都有其可以参考的部分。至于太极拳中还有许多基础的养生、练气、易筋功法,以及更多更深入的招式用法探讨,或更高深的节、拿、抓、闭等手法,非本书讨论的范围,将另有专文介绍。合气太极系列丛书将为有心深入探讨太极拳艺术境界的读者,提供更多的太极心法与手法,敬请期待。
  不论读者是初学者,或已经是稍有根基的太极拳爱好者,练习合气太极的套路之时,一切都要自然;因为太极即为「道」,「道法自然」,所以合气太极是以自然为师,内动重于外形,感觉重于招式。凡觉得动作不顺、迟重、僵硬、凹凸、内气中断时,即表示自己的拳架有错,即应回归到最基本的功法中,放松身心,找回五弓无极的感觉;然后尽量放慢速度,缩小动作,并以「练时无人似有人,用时有人似无人」的神、意、气练习方法,多多揣摩不顺的动作或招式,慢慢的应可得心应手。

说 明:
  要将太极拳摔、打、踢、拿的试手对练列入合气太极的基本训练中,是一个很大胆又很困难的挑战。因为不试手对练,学生实在很难学到太极的真髓;而让学生试手对练,又怕有所闪失。这种两相矛盾的情境,可以说是歷来太极拳教学系统中最大的问题,也一直让有心推广太极高阶心法的大师们万般地无奈,此一关键因素不解决的话,则所投入的人力、物力都将徒劳而无功。
  笔者在太极拳教拳的生涯中,发觉同样也是擅长借力使力、以圆转螺旋来化解对手攻势的合气道,似乎没有「不能试手对练」的问题。它虽然不像太极拳有这么深奥的阴阳、五行、八卦哲理与中华文化基础,也没有太极拳这么绵延不断的招式与套路,更不像太极拳有这么多拳经、拳论等理论基础及前辈高人的心得与经验传承。但他们只要投入一定的时间与努力,则人才济济、高手辈出,这种制度化的教学系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所以合气太极希望能以现代化、科学化并很安全的方式,来恢復古典太极拳的试手对练。并把李道子、王宗岳等大师的练拳心得,汇整而成「合气太极练功心法」,献给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希望有助于大家走入太极拳「阶及神明」的艺术境界。
  这是一个新的观念与系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推广给全台湾,甚至全世界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虽然这还有许多艰苦且漫长的路要走,但千里之途始于足下,我们已经把理想与目标的蓝图规划好了,也把训练的课程与中间的里程碑拟定出来,我们已经踏出了最艰困的第一步,再来就是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心力,栽培出一群年轻的高手,一起推广这样的理念与系统。并期望有更多愿意为中华文化传承而付出的人们,愿意一起来完成这一个伟大的梦想。
  出版合气太极系列丛书就是本协会向全世界推广的第一步,将此诸多的秘诀公诸于世,希望有缘者能珍视,使这中华文化、武术后继有人,并能发扬光大。让这强调武德,有防身、强身、健身效果又有文化传承的活动能走出台湾,在世界各地发光发亮。并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才俊走入太极身、心、灵艺术的领域。这样也才不会将这中华文化的瑰宝,慢慢的遗失在歷史的洪流中。当然更希望藉由这本书的印行,能抛砖引玉,引发有心保存此一中华文化瑰宝的同好、政府、企业、社团,一起为保存太极拳的完整性而努力。

感 谢:
  本书获得本协会总教练田豊教官的指导与协助,让本书的内容更加的完善与丰富。除了在他身上展现了让人惊心动魄,凌空飞出的太极功夫外,也应证了古人所说第六层「无形无相,全体透空」的功夫确实存在。没有他的指导,合气太极六层功夫的练功心法变得只是空谈,而无法获得应证。
  并感谢本协会张晏豪教练在本书的演武中的极力演出,让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解决了不少用文字没办法说明清楚的困扰。也感谢巫炫毅伉俪提供的合气道演武照片,及护身倒法的图文介绍,让本书的内容更加的清楚与丰富,以及晓凤帮我校稿,改善了本书的可读性。并感谢在我学拳生涯中,对我毫不藏私,谆谆教诲的陈木泉师兄,美玲、前琅、燕娥师姐,及其他在臺北市二二八公园里的武术同好们。
  并特别要感谢华英与我的两个宝贝女儿,因为我在工作与学武过程中,疏忽了许多家庭的照顾及错失了与女儿成长的乐趣。虽然她们到目前还是不参与我的太极拳之路,但没有她们的容忍,我应该没有这个心力将合气太极推广给所有的太极拳爱好者。
身在斗室,意冲云霄

巫炫毅 序
  自大学开始接触武术,已练习十多年,柔道、摔跤、合气道、拳击与散打样样都有接触,也累积了不少对摔与对打(或被打)的经验。虽经歷过受伤、工作压力等因素,但始终不减我对武术的热爱。因此也对于寻访武林高手,结交武术同好有高度的兴趣。
  2008年冬天,经过臺北市二二八公园,看到一个中年人与一个年轻人在玩擒拿。年轻人高大精壮,动作敏捷,在互动过程中也毫不退让,但那中年人随手拈来,无不顺心如意,无论年轻人怎么顽皮捣蛋,却始终无法逃脱此人的掌握。
  这与我过去遇到的擒拿高手,完全不同。好奇心驱使之下,我自告奋勇上前试试,看是否有做假配合。一试,却是让我惊心动魄。不论我如何硬拿巧骗,用力闪躲,积极对抗,根本无法逃脱此人的手掌心。我不是已经练了十多年的武术了吗?也不算是个初学者了吧?怎么会瞬间就被瓦解与逮捕?
  我才发现,擒拿与摔打,竟可如此地巧妙与轻松。那个中年人,就是警专的田豊教官,警政署综合逮逮捕术的创始教官。自此以后,常常绕道二二八公园,驻足请教,也因此认识了林明道老师。
  林明道老师是常常与田教官一起切磋的太极拳高手。第一次碰面,以为不过是一般公园练养生太极的一般退休人士。但一搭手,又是一个震撼教育。林老师劲道浑厚,常常似有若无的牵引,对于我的攻势不加不减的贴着,让我似乎有抓到东西,却又扑了个空,并在剎那间,一股浑厚的内劲席捲而至,让我凌空而弹跳数米之远,或逼得护身翻滚而逃。
  但林老师最特别的还不只是手上的功夫,还有他深入浅出的教学功力。
  在过去,我也不是没有遇过太极拳或其他的内家高手,但在与他们切磋请教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严重的沟通问题。某些前辈们的功夫也真的没话说,但讲起练功心法,不是把拳经拳论再复诵一遍,就是用一个「松」字来解释一切。毫无中间的过程,也无法用现代科学、医学、运动生理学来解释这个古老的武术哲理。其所使用的语言,教学的方式,让我很难吸收,也就一直无法投入太极拳的学习之路。
  但林老师非常不一样。他常常透过简单的生活现象,以及科学化的道理,来解释这古老的太极理论。每招每式,林老师都会详细地说明招式设计的概念与注意的重点,并不厌其烦地示范与举例,甚至亲自餵劲。让我很快就知道,原来拳经上说的那些道理,与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流体力学、运动生理学等都是息息相关的。他教我学会欣赏周围各个高手发劲的窍门,也让我知道太极拳的不用力却很有威力的原理与与锻鍊的方法。短短两年,我虽然不是每次都能完美展现太极韵味,但偶有佳作时,还是可以让一些朋友惊弹而出,或直扑于地。并让我原来的功夫,也跟着逐步提升,真是一举数得。
  以往学拳过程中,除练拳辛苦、受伤等外,最受折磨的是对于拳理的不明白,人已经站在宝山门外,却没有钥匙可入。这样子空转而无门可入,浪费的光阴,心里的徬徨是最令人煎熬的。
  林老师不愿意让我们这些后进学子,再次摸索,虚度了无数的光阴。也因此将这些神秘、艰涩的拳理,转换成现代的科学语言,让后辈们能更快的了解这些言简意赅的文字,并进而进入探索这中华文化瑰宝的神秘领域,享受这让人目不暇给的太极力与美。
  今天很高兴,林老师愿意将他一生所学之重要发现,仔细纪录,让更多习武同好更容易掌握太极拳的入门方法与精华。也因林老师的邀请,要我将如何避免摔伤,如何保护自己的一些被摔心得写下来。希望对一些武术的爱好者有所帮助,也对林老师无私的教导,有一个小小的回报。

林文彬 序
科技公司 经理
  素来喜欢打高尔夫球,因为可以藉着这个适度的运动让自己放松心情、抒解工作压力、维持体态,并能跟来访的重要客户有较长时间且良好的互动。可是多年来成绩一直上下起伏不定,每次比赛,常有脱序演出,成为当日午餐的东家。
  有位桿数一直很稳定的朋友无意中透露:他的高尔夫球之所以进步,是跟了一位太极拳老师学习之后才有大幅度的提升。从此对这古老的中式运动有了一番的憧憬,并央求朋友介绍这位很奇特的太极拳老师。
  林老师一见面就说:「我不是老师,自然才是老师,你自己才是老师,真正认清自己以后就可以依着自然、跟着感觉走,我只是陪你去找那种感觉而已。」很有禅味,似懂非懂。但朋友说高尔夫球要有重大突破,要从「心」练起。于是静下心来,接受林老师的教导。老师细心地指导我一些对身心无极与阴阳开合的观念,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慢慢地我看到了自己成绩起伏不定的原因,原来是我心性不够沈静,无法内观自己,以致于无法感觉自己内在能量的流动,也对于「劲路」的掌握模煳不清,所以一有压力,就通通乱了套。
  林老师给了我一套放松的练功方法,并经过林老师一番的调教与纠正后,我的高尔夫球从原来的起起伏伏,变成一直维持在最佳状态,不再常常当付钱的东家了。以中国古老的阴阳哲理及中医的经络理论,竟发展出可以指导现代高尔夫球运动的原理,太极拳真的是非常神奇,可称是运动的艺术。
  跟林老师学习太极拳,除了让我的高尔夫球进步很多之外,老师还让我体验了中国功夫的神奇之处。以前我所认知的太极拳,都是老弱妇孺在公园里摸虾般地晃来晃去。可是这些看似无奇,缓慢的摸虾运动,经过林老师的转换,却变成威力无穷的杀招。我偶而上阵与老师对练,分筋错骨,直指要害,几乎可以说是招招致命。老师出手的角度、速度、时机与劲道的传导,只能用匪夷所思来形容。可是林老师却谦虚地说,这些是前辈高人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他还没有办法表达其精华的十分之一。
  现在林老师要将他多年研究太极拳的心得公诸于世。瞩我将学拳心得与大家分享,我是林老师最不认真的学生之一,真是受宠若惊。但我从太极拳的学习中获益甚多,怎能违背师命?于是恭敬不如从命,提笔陈述个人的进步与所见所闻。

张晏豪─合气太极四段
由合气道走入太极拳,又从太极找到合气
  五年前我初次遇到太极拳时,我在剎那间就被瓦解了。我连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还没弄清楚时,一切都已经结束了!我太惊讶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小时候的偶像,是李小龙为了济弱扶贫,而与恶势力奋战的身影。刚进入高中时,学校有合气道社团招生,吸引了热血少年的我。从此就开始了我的合气道学习之路,而这一投入就是十几年。
  合气道的道祖植芝盛平先生,能以合气在接触的一瞬间就将对手给瓦解了!于是植芝盛平先生成为我的新偶像。但当我拿到合气道的黑带之后,逐渐出现瓶颈,虽然自己的动作越来越敏捷与流畅,但始终没有感受到合气。接触了更多的合气道前辈之后,却更加的迷惘。没有人能或愿意告诉我如何练到合气,坊间合气道的书籍也没有足够的资讯与理论教人练到合气。甚至连我自己的境界在哪里、还缺了什么都搞不清楚,更别说要找到合气!
  退伍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甚至由怀疑转为否定,虽然我找过其他武术老师,却也没有看到我要的东西;或者说那种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正开始思索要放弃合气道,甚至放弃武术时。一个合气道的学长很激动的跑来跟我说:「晏豪!你的理想是真的!我知道有一个人能做得到。」
  第一次遇见田豊教官时,我就被彻底地瓦解了。没有对抗,也没有碰撞,好像好像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就觉得脑筋有一段时间是空白的,回过神来,自己已经被制住了。换了几种手法与攻势,不是瞬间颓萎倒地,就是莫名其妙地惊弹而出。
  天呀!怎么会是这样!我学了十几年的合气道,并与许多武术同好试过手,都未曾有如此体验。我真是吓傻了!这就是我梦里寻他千百回的武术境界!
  我急忙请教,田教官解释说:「这就是太极拳沾、黏、连、随,捨己从人的功夫。在接触的剎那间我已经合进你的势里,引导你,并在你不得势的时候,把你自己的力道还给你。你一直在对抗的是你自己,你根本没有办法战胜一个不听话的自己。这也就是你们合气道所说的合气。」
  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合气的威力,但我是在太极拳高手身上体验到的「合气」。我终于知道我缺了什么,而且哪里可以找得到答案!自此之后,我每逢週六、日早上一有空就到臺北市二二八公园找田教官报到。我对武术重新燃起了心中的热火!
  在田教官的带领下,我获得更多学习的机会,并参与了一些国家级武术团体的师资培训,也因此认识了许多柔道国手,散打国手,还有太极拳的高手。除了增广见闻,更见识了田教官太极功夫的深度与广度,也更确认这才是我终身所要的追求的目标。
  在一次师资培训过程中,一位田教官的太极拳朋友─林明道老师知道我有十几年合气道的学习经歷之后,笑着说要试试我的功力。当我做了合气道的反手摔,感觉已经得手时,林老师却像灵蛇一般,滑到了我的身后,一股强大的劲道落在我的肩上,我反而被丢在地垫上。再试一次,却被一股强大的劲道弹飞了出去。林老师表现的太极功夫与田教官不太一样,是那种功力浑厚、出手凌厉、见缝插针、招式清晰的高手。试完了,林老师笑着跟我说:「阿豪,你的功体不够,脚法轻浮,没有根。一攻就破,一靠就飞。要多练基本功法。」
  奇妙的是,田教官在不久之前也才跟我说:「阿豪!你的感觉很敏锐、反应很快、护身也很确实。但是你的功体不好,遇上高手只能避战,但久守不攻必失,这样是无法应战!」两位高手看法一致!
  但我还是抱着怀疑的心态请教:「功体不够?那是要蹲着练站桩吗?」林老师回答:「那是在练肌肉力,练错了会越练越僵硬。太极是以自然为师,太极桩功是以练感觉为要,在没有找到劲路之前,绝对不可以下蹲。」
  这就对了!因为我之前也曾经跟几位太极名师学习太极拳,但那几位老师不是一味的要我蹲低,就是不断地挑剔我手脚的高低与角度,搞得我浑身不对劲,膝盖也很不舒服,一点都不自然,又跟田教官的身形也完全不一样;使得我越练越慌,怕又是个十年的空转,最后只好终止,但林老师的理念却与他们大不相同。
  田教官看我跟林老师聊得很愉快,就要我跟林老师学太极拳。这样也对,田教官是个天才型的武林高手,跟我的境界也高太多。我实在不好意思要他花太多时间来指导我的基本功,而林老师在社大及救国团有开课,应该比较适合指导我的太极功法与套路。
  林老师教太极拳最大的特色就是理论与套路一起讲解。每招每式,必说明技击目的,所发劲道,然后才谈动作与方位。动作要求轻松自然,先找感觉,再求动作。善用各种譬喻,详加解释,并亲自餵劲,让学生体验太极十三势如何不用力却很有威力。等到需要深入时,又能引经据典,易经八卦,阴阳五行无不精通。却又能以物理力学、中医理论以及现代的运动生理学穿插解说、并行不悖。经过他的教导,让我更认识了太极拳的博大精深。也更让我深深佩服,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已经把这些哲学、科学、医学、武学的理论一次搞定。
  在林老师的教导下,当我体会到松沈的诀窍之后,对于劲路的感觉越来越清楚。对于对手的劲道,听劲更加轻灵,发劲更加干脆,有时候身心灵皆能虚静时,还可以把一些年轻的同好轻松地震出数步,虽还没有田教官、林老师的功力深厚,但也让自己内心雀跃不已。原来劲道真的是一松就有,不思即得,源源不断。从此学习田教官的东西也就更加得心应手。我才明白以前老师父们常说的:「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真正含意,原来我以前在学合气道时,都只不过在练拳,并没有好好的花时间、费心思在练功,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何谓是功?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之下,这最后两年的进步,实在远胜于前面十几年的苦练。
而且田教官与林老师还一直在吸收新知识,有时候合气道的学弟妹来找我练习合气道时,他们两位会站在旁边观看。有时还会下场试手对练,体会一下合气道的优缺点。田教官会对我们的身法、步法、手法有诸多建议,林老师则时常会指出合气道的某一动作招式,隐含在太极拳的某一招之中,并当场展露太极拳与合气道之间的同异之处。令我跟学弟妹们如获至宝,合气道的功力也增进不少,大家都觉得获益良多。
  更令人佩服的是,两人并不故步自封。在试手及讨论的过程中,两人时常赞嘆植芝盛平先生的武艺高超、理念正确及构思巧妙。在论及合气道训练的方式有许多合理化,科学化,制度化容易推广的优点时,更是推崇有加。并感嘆太极拳的学习系统有很大的漏洞,常此下去,会更加偏离太极拳应有的原始风貌,而一代不如一代。
  如今两人以行动来落实自己的理想。要以太极拳精闢的理论、功法与完美的招式用法为基础,融合合气道护身倒法、圆融对练的优点。以科学的、安全的、有系统地来推广全面性的太极拳,让太极拳的爱好者,能在不伤人且安全的环境中试手对练,以期快速通过太极拳最容易卡住─招熟懂劲的困苦期。以保留太极拳养生、健身、防身的完整原始风貌,并积极推广给我辈年轻武学爱好者。
  目前这个构思,已经逐渐完善成形,并成立『合气太极』社团,以方便传道授业解惑。目前合气太极已经吸引许多警大、警专以及大学社团的年轻人加入。并带给尚在找寻如何復兴太极拳文化的有志之士,一个新的思索方向。
  本人有幸,能得两位老师的亲自教诲,一探我中华武术之精粹。又何其荣幸,能参与合气太极养生协会的创立,为太极拳的改革,中华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心力。但太极拳博大精深,个人资质驽钝,又工作繁忙,无法朝夕聆听教诲。就怕没有办法完全体会两位老师所传授的武术精华,有负两位老师之厚望。
  但太极功夫出神入化的境界是我要的,又能为中华文化、武术的传承,再辛苦也是值得。且有朝一日,若将台湾在此方面的成就,宣扬至全世界,能为全人类创造一个和谐、快乐、健康的太极新乐土。这样的志业,是两位老师的期望,也将是我一生奋斗的目标。

目录
自 序
巫炫毅 序
林文彬 序
张晏豪 序
第一章 基本概念
 合气太极的特色
 合气太极 习武规范
 合气太极练功心法
 合气太极道场礼仪
  壹、徒手礼
  贰、持械礼
第二章 基础功法
 无极桩
 阴阳学说
 开合功
 缠丝劲
 乱环诀
第三章 基本动作
 护身倒法
 后倒类护身倒法
 前倒类护身倒法
 手 型
 正 拳
 半握拳
 攒 拳
 掌
 勾 手
第四章 太极十三势
 太极十三势
 太极拳八法口诀
 掤捋挤按
 採挒肘靠
 五形脚法
 金
 木
 水
 火
 土
 丹 田
第五章 合气太极套路精解
 合气太极套路说明
第六章 合气太极演武
 双人演武
 起 式
 金刚捣碓1
 金刚捣碓2
 懒扎衣
 六封四闭1
 六封四闭2
 单 鞭
 白鹤亮翅
 斜 行
 搂 膝
 拗 步
 回头金刚捣碓
 撇身捶
 青龙出水
 双推手
 肘底捶
 倒捲红
 收 势
附录:拳 经
 三不打
 《太极拳论》王宗岳─林明道编注
 如何提问题
 靠劲用法说明
 劲别与合气太极心法对照表
 授秘歌
 合气太极养生协会

显示完整说明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