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侨网路书店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前言
我在拙着《按摩特效穴图解》的前言中说「我从小就和按摩有缘」,其实,我和针灸也特别有缘。
和按摩有缘,那是因为我从小就亲身体验到了按摩的效果。小时候,肚子常常会莫名其妙地痛起来,这时候爸爸就会用那双大手揉揉我的肚子,真是神奇,没揉几下,肚子居然「听话」似地安静下来,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腹部按摩。以后凡有不适,总让爸爸「修理」一番,而爸爸总能「手到病除」。
和针灸有缘,那是因为我从小就亲眼看到了针灸的神奇效果。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家简直就是医院,墙上贴的是人体经络挂图,地上站的是人体经络模型,桌上、抽屉里摆满了针灸包、酒精棉、大大小小的火罐、艾绒、艾条、灸架、灸盒,还有耳针模型、头针模型等,书橱、床头、桌边堆满了大大小小的书,只记得书的封面上画着长长的针,针上还冒着冉冉升起的烟雾。有的书上画着各种各样的「树皮草根」,有的画着人的脑袋、肚子和手脚。现在想来这些就是针灸、按摩和中医中药书籍吧。我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具有浓厚中医学术气氛的家庭中。
我记得家中常有患者慕名前来求诊,爸爸常先用针灸解除他们的痛苦,然后「把脉」开方,有时针灸后还按摩一番。客厅里常年烟雾缭绕,爸爸就在几乎睁不开眼睛的烟雾中一遍又一遍地点燃艾炷,一次又一次地提针、捻针,神情贯注、旁若无人。
神奇的是,许多患者来时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去时笑容满面、连连称谢。来时捧腹呻吟,须臾破涕为笑,进门时弯腰屈背,回去时昂首挺胸。口眼喎斜针之即正,手脚麻木点刺即止,中风偏瘫旬余即可扶墙而行,陈年痼疾数日便有转机……
记得我曾指着针问爸爸:「这里面有药吗?」我真的是搞不懂,没有药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至今想来还哑然失笑。
父亲的「珍藏」中还有一瓶瓶的小「石头」,后来才知道那是从患者胆囊中排出的胆结石。这么多的结石,该使多少患者摆脱了痛苦?
针灸的神奇效果,已经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探索的慾望和冲动。
随着我一天一天的长大,我逐渐瞭解了针灸、按摩,同时一定要学好针灸、按摩以悬壶济世、普救众生的愿望逐渐在心底里生根发芽、积聚能量,我知道终有一天将会喷薄而出!
后来,有一次偶然翻阅父亲的一本专着,从其《自序》中我才知道,原来我的太公余春荣也是一名中医郎中,在浙江慈溪一带还小有名气哩。我这才明白,我喜欢针灸和按摩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原来是祖上传下来的遗传基因。
当然,受我父亲的薰陶是最为直接的。父亲这一生与针灸为伴,如痴如醉,潜心钻研,且颇重实践。自18岁到江西农村开始自学针灸,为人扎针,竟然声名鹊起,有方圆几十里慕名求诊者。6年后入中医院校深造。10余年后又北上京城,拜针灸大师、全国针灸学会秘书长田从豁先生为师,技艺突飞勐进。调入上海工作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参加全国针灸学术交流20余次,出版学术着作10余部,至今仍持针应诊,笔耕不辍。
父亲十分重视穴位的定位准确和是否得气,受其影响,我在定位上也下了狠工夫。其实自古以来,掌握穴位的定位就是针灸医生最起码的基本功。
宋代的针灸铜人就是供针灸医生练习和检验基本功的教具。针灸铜人为当时的翰林医官王惟一所制造,分为上、下两节,中间缠着腰带,十分巧妙地掩盖了拼接的缝隙,体内雕有脏腑器官,铜人表面镂有穴位。考试时以黄蜡封涂铜人外表的孔穴,再往髮髻中隐藏着的注水孔中注入清水。
如果取穴准确,针尖透过孔穴,蜡破水出,顺利过关。如果定位不准确,针尖抵住坚硬的铜质外壳而无法刺入,宣告失败。
针灸医生在铜人面前「人人平等」,「针入水出」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只有具备了这起码的针刺技术,才能拿到「上岗证书」,允许其持针行医。不知现在的针灸学子是否具备「针入水出」的过硬本领,是否都能拿到「上岗证书」呢?
要扎准穴位确实不容易,按我的体会,穴位的面积大的不过如绿豆,小的不比芝麻大多少,细细的针透过皮肤而能准确地命中穴位,没有经过「千锤百炼」的功夫,谈何容易?
中国歷来给予针灸极高的地位,针、灸和中药是中医最值得自豪的三大法宝。「一针二灸三药」是古代的患者和医生选择治疗方法的「基本程式」。也就是说,如果不慎染疾,往往先请教针灸医生。针灸医生根据当时的病情,决定是针、是灸,还是先针灸后中药,或是针灸、中药并用?
由于「一针二灸三药」的看病基本程式,更多的是仰仗针灸医生的高超技术,因此在客观上要求针灸医生要善于针刺、艾灸,而且还要精通中药方剂,只有这样,临诊时才能不被疗法所束缚,不被疗法所侷限,而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妙手回春!事实上,古代名医大多是针、灸不分,针灸、中药并用的高手、全才,而「一针二灸三药」的看病基本程式造就
了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名医。
由于针、灸并用,所以常并称「针灸」。其实针是针,灸是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临诊时,「针」与「灸」密不可分,宜针则针,宜灸则灸,灵活应用,方能中的。一个好的医生不应该重「针」轻「灸」,也不应该重「灸」轻「针」。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就认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言简意赅,说明了针、灸优势互补、不可偏颇是针灸医生的基本素质。
孙思邈尤其提倡针、灸、药并用,主张以「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因此他又说:「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一针见血地道出了针灸医生要掌握多项治疗方法的基本要求。
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古老的「针灸」应用电脑技术,融入了镭射、微波、超声波、远红外、低周波、中低频、高磁等现代高科技的研究成果,使「针灸」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施展空间,这就要求针灸医生除了掌握传统的针灸技术,还要注重现代针灸技术的学习、运用、借鉴、总结和提高。
针灸是中国人的国宝,是世界人民的福音,针灸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我将永远记住中国古代医学家的这个好医生的评判标准:「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并将此作为我的座右铭,毕生为之而奋斗!
余平波 于上海中医医院
导言
针灸是人类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因此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说:「法往古者,先知针经」,在清代外治宗师吴师机所着的《理瀹骈文》中也有「外治之法,针灸最古」的说法。
在拙着《按摩特效穴图解》一书中,说到按摩是人类古老的医疗方法,虽然已无从考证按摩究竟起源于哪个年代,但是因为按摩是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不慎受到外伤或生病时,偶然发现按摩某个部位能够减轻疼痛而长期积累逐渐形成的,因此可以说,有了人类也就有了按摩。
那么,针灸早于按摩还是晚于按摩?或者说,针灸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查阅古籍,《山海经》中「有石如玉,可以为针」的说法,大概是目前可以看到的关于石针的最早记载。可知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将这种石针作为针刺的工具来治疗疾病了。
扁鹊治虢太子「尸厥」针「三阳五会」而「起死回生」的奇迹,更是流传至今而家喻户晓。「三阳五会」者,百会穴也!西汉初年的韩婴与其后的司马迁,都在他们的着作中记载并且高度赞扬了扁鹊「能生死人」的高超的针灸技术。
据专家考证,针灸的起源也是出于偶然。人们在劳动和生产实践中,身体不慎被坚硬的物体碰撞,出人意料的是原先的疼痛减轻或消失了。后来人们就有意识地用尖利的石块来刺这些部位,竟然也收到同样的效果。
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石块磨制技术的提高,人们已经能够制作出专门的针刺工具——砭石,有锋的又称为「针石」,有刃的又称为「馋石」。考古发现的砭石呈各种形状,有剑形、刀形、针形等,多数出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
今天人们使用的不銹钢针灸针,就是在古代砭石、石针、骨针、竹针等原始针具的基础上,歷经铜针、金针、银针等不同阶段,不断发展而来的。至今人们不是还将针灸称为「扎金针」、「扎银针」吗?
其实,严格地讲,针是针,灸是灸,不用艾绒烧灼的只能称为针刺。「灸」的发明,据推测是原始人在烤火取暖、煮食或篝火防兽时,有时可能会被迸出的火星烧灼烫伤皮肤,但同时又惊奇地发现,原先的某些病痛却突然消失了。
后来人们就有意识地用点燃的物体来烧灼身体的某些部位,也收到同样的效果。再后来,随着灸治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找到了最理想的灸治原料——艾绒,用艾叶晒干、捣碎、除去杂质,即可应用,不仅热力温和、燃烧持久且气味芳香,还有很好的通经活络作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用针灸治病防病,艾绒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针」与「灸」虽然同属于外治之法,但其作用并不尽相同。在《素问‧调经论》中揭示了针法、灸法应用的原则:「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针法与灸法各有不同的「特长」,针之有效,不一定灸之有效,而灸之有效,不一定针之有效。正如《灵枢‧官针篇》所说的:「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十分明确地道出了灸法具有针法无法实现的疗效。客观地说,各有所长。
一般来讲,寒证适宜于灸法,叫做「以热攻寒」;虚证也适合灸法,叫做「温则补之」。无论是选择针法还是灸法,即使在一个穴位上,也可以针灸并用,先针后灸。典型的针法就是「温针灸」。
灸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颇为盛行,考古学家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商周时应用灸法治病的记载。最早提及灸法的文字记载见于《左传》,详细记载了西元前518年,晋景公有病,请秦国的医缓前来诊治,医缓诊后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的「攻之不可」的「攻」,指的就是艾灸,而「达之不及」的「达」指的是针刺。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话更是一针见血:「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可见自古名医既不偏针,也不偏灸,而是针灸并用,该针的时候针,该灸的时候灸,灵活运用,协同互补。
明代龚居中在《痰火点雪》中说:「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所谓「火有拔山力,灸有回死功」。从古人「一灸二针三吃药」的治病习惯,也可看出灸法应用的深入人心。
艾灸还被用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民谚说「家有艾火不求医」,因此又有「知艾者福,善灸者寿」、「保命之法,灸法第一」的说法。…
目录
前 言
导 言
上篇 针对全身症状的特效穴
1. 发热特效穴——曲池穴
2. 咽痛特效穴——点刺出血少商穴
3. 咳嗽特效穴——列缺穴
4. 咯血特效穴——孔最穴
5. 晕厥特效穴——人中穴
6. 久病呕吐特效穴——长灸涌泉穴
7. 呃逆特效穴——耳针「膈」区
8. 上腹疼痛特效穴——中脘穴
9. 腹胀特效穴——足三里穴
10. 腹泻特效穴——温针灸天枢穴
11. 便秘特效穴——支沟穴
12. 水肿特效穴——水分穴
13. 盗汗特效穴——五倍子敷灸神阙穴
14. 胆绞痛特效穴——双针针刺胆囊穴
15. 偏头痛特效穴——丝竹空透率谷穴
16. 高颅压头痛特效穴——点刺放血足窍阴穴
17. 头晕特效穴——风池穴
18. 小腿抽筋特效穴——承山穴
19. 背寒肢冷特效穴——温针灸大椎穴
20. 手指麻木特效穴——点刺放血十宣穴
21. 膝关节痛特效穴——艾灸内膝眼、外膝眼穴
22. 胸痛特效穴——丘墟透照海穴
23. 面肌抽搐特效穴——长吊针抽搐启动点
24. 单纯性肥胖特效穴——神阙八阵穴
25. 戒菸特效穴——戒菸穴
下篇 针对疾病的特效穴
一、内科疾病
1. 中暑特效穴——点刺拔罐大椎穴
2. 感冒特效穴——搓针合谷穴
3. 支气管哮喘特效穴——天突穴
4. 心绞痛特效穴——内关穴
5. 早搏特效穴——灵道穴
6. 高血压特效穴——太冲穴
7. 低血压特效穴——素穴
8. 失眠特效穴——神门穴
9. 胃下垂特效穴——双针针刺建里穴
10. 胆囊炎、胆石症特效穴——胆囊穴
11. 急性心肌梗塞特效穴——艾灸至阳穴
12. 慢性胃炎特效穴——中脘穴
13. 慢性结肠炎特效穴——隔姜灸神阙穴
14. 肾绞痛特效穴——肾俞穴
15. 面神经瘫痪特效穴——地仓透颊车穴
16. 糖尿病特效穴——降糖穴
17. 高血脂症特效穴——丰隆穴
18.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效穴——温针灸八穴
19. 痛风特效穴——刺血拔罐阿是穴
20. 失语特效穴——鸡爪刺廉泉穴
21. 白细胞减少症特效穴——温针灸悬钟穴
22. 椎—基底动脉性脑缺血特效穴——后顶穴
二、泌尿、生殖、肛肠疾病
1. 尿路结石特效穴——中封穴
2. 尿失禁特效穴——温针灸气海穴
3. 尿潴留特效穴——温针灸利尿穴
4. 脱肛特效穴——艾灸竹杖穴
5. 痔疮特效穴——火针点刺龈交穴
6. 前列腺增生特效穴——点刺放血至阴穴
7. 阳痿特效穴——悬灸阴茎穴
8. 缩阳症、缩阴症特效穴——隔姜灸中极穴
9. 增强男女性能力特效穴——隔姜灸关元穴
三、妇科疾病
1. 痛经特效穴——三阴交穴
2. 闭经特效穴——长强穴
3. 月经过少特效穴——盒灸八穴
4. 月经过多特效穴——雀啄灸隐白穴
5. 经行水肿特效穴——復熘穴
6. 白带过多特效穴——灸带脉穴
7. 急性乳腺炎特效穴——点刺放血少泽穴
8. 乳腺小叶增生特效穴——围刺乳房肿块
9. 妊娠呕吐特效穴——拔罐中脘穴
10. 胎位不正特效穴——艾灸至阴穴
11. 产后缺乳特效穴——膻中穴
12. 不孕症特效穴——敷灸神阙穴
13. 习惯性流产特效穴——敷灸关元穴
14. 阴道痉挛特效穴——点刺出血次穴
15. 阴道瘙痒特效穴——蠡沟穴
四、小儿疾病
1. 小儿厌食特效穴——承浆穴
2. 小儿疳积特效穴——针挑四缝穴
3. 小儿夜啼特效穴——点刺放血中冲穴
4. 婴幼儿腹泻特效穴——温和灸水分穴
5. 小儿脱肛特效穴——指灸百会穴
6. 小儿疝气特效穴——大敦穴
7. 小儿流涎特效穴——敷贴涌泉穴
五、骨伤科疾病
1. 颈椎病特效穴——刺血拔罐大杼穴
2. 落枕特效穴——落枕穴
3. 肩周炎特效穴——条口穴
4. 网球肘特效穴——药注网球肘穴
5. 手指痉挛特效穴——大陵穴
6. 肾虚腰痛特效穴——復熘穴
7. 急性腰扭伤特效穴——后谿穴
8. 慢性腰肌劳损特效穴——盒灸腰部华佗夹嵴穴
9. 坐骨神经痛特效穴——环跳穴
10. 尾骶疼痛特效穴——后顶穴
11. 踝关节扭伤特效穴——养老穴
12. 足跟痛特效穴——下病上取足跟穴
13. 肌注硬结特效穴——围刺艾灸阿是穴
14. 针刺后遗痛特效穴——对侧相应点
六、皮肤科疾病
1. 痤疮特效穴——刺血拔罐大椎穴
2. 荨麻疹特效穴——连续拔罐神阙穴
3.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特效穴——艾灸血海穴
4. 雀斑特效穴——火针点刺斑点中心
5. 脂溢性皮炎特效穴——梅花针叩刺皮损区
七、五官科疾病
1. 牙痛特效穴——合谷穴
2. 急性结膜炎特效穴——点刺出血太阳穴
3. 麦粒肿特效穴——点刺放血耳尖穴
4. 眼睑下垂特效穴——悬灸三阴交穴
5. 眼轮匝肌痉挛特效穴——承泣穴
6. 迎风流泪特效穴——睛明穴
7. 耳鸣耳聋特效穴——听宫穴
8. 化脓性中耳炎特效穴——艾灸翳风穴
9. 鼻塞特效穴——迎香穴
10. 过敏性鼻炎特效穴——鼻炎穴
11. 咽喉肿痛特效穴——点刺出血少商穴
12. 声音嘶哑特效穴——照海穴
13. 梅核气特效穴——四关穴
14. 復发性口腔溃疡特效穴——劳宫穴
15.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徵特效穴——下关穴
16. 流行性腮腺炎特效穴——火柴灸角孙穴
17. 磨牙症特效穴——内庭穴
附录 人体常用经络腧穴
附表1 手太阴肺经腧穴
附表2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附表3 足阳明胃经腧穴
附表4 足太阴脾经腧穴
附表5 手少阴心经腧穴
附表6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附表7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附表8 足少阴肾经腧穴
附表9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附表10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附表11 足少阳胆经腧穴
附表12 足厥阴肝经腧穴
附表13 督脉腧穴
附表14 任脉腧穴
附表15 头颈部奇穴
附表16 腹胸部奇穴
附表17 背部奇穴
附表18 上肢部奇穴
附表19 下肢部奇穴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