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侨网路书店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内容简介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浅释》是在忠实于杨公澄甫原意的基础上,根据傅钟文老师的教导,和他五十年练拳的心得,以及参考董英杰等许多名家体会而成。书中对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由于受当年技术条件局限,而留下若干不够完满的地方,作了修补。而这一切都是在忠于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益尝试,所以使此书更具有学习和研究的价值。
——唐才良
本书以杨澄甫宗师《太极拳体用全书》为蓝本,逐式逐图,按照『全书』、『浅释』和『旁证』三步骤展开研究,『全书』为《太极拳体用全书》原作;『浅释』为作者研究之心得;『旁证』为列举各家着述的相关表述。对于《太极拳体用全书》这样一本『圣经』表现出自己的主观观点,正体现出作者做学问的勇气,同时该书又具有很强的客观性。
——杨宗杰
序言 当代武术界中的一位文化人
李庆荣先生是杨澄甫高足傅钟文先生的弟子,论辈份应为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1961年傅钟文先生受人民体育出版社委託编写《杨式太极拳》,杨式85式套路经过他的演述保存下来。五十年后,李庆荣先生继承先师遗范,耽思着述,经过长期习练,觉得有必要把杨澄甫原着《太极拳体用全书》进行注释,使后人看得懂这部杨式太极经典,明白其中理法,能够准确继承下来传播开去。
译注是一项艰辛的学术研究工作,经典藉译注而延伸,而译注也因其价值而与原着并存。李先生是一位高级机械工程师,发表过多篇具影响的学术论文。退休后潜心教授太极拳及理论研究,是武术界中一位有高深学歷和文化素养的「明师」,在时俗潮流中显得独立特出,尤其难能可贵。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浅释》是其研究成果,本书採用原文与译文并排对照方式,对原文逐字逐句进行考订注释,不足的图片,也设法合理补充,既不失原着本旨,又比原着更加明白。
我学习书法有年,由于书法探索的原因,我对太极拳产生浓厚兴趣。我认为太极与书法可以在意境的追求中殊途同归。去年春天我在静安公园与李先生偶然相遇,以直觉我知道他是一位学养深厚的老师。我当即向他请教数十个问题,李先生都一一为我详细解释。
现在李先生这本重要着作即将付梓,属我作序,李先生与我谊同师友,我于太极拳犹为门外汉,实不敢妄论,但我相信读者诸君有心探索传统优秀文化者,必当于是书获益良多而有高评。
吴 栋
二○一二年壬辰岁末于守庵香江寓次
序言 唐序
这几十年来,随着太极拳的普及,带来了太极拳的繁荣。也许是太极拳太繁荣了,太多産了,以致使太极拳逐渐远离它的本体,丧失太极拳的本真,其前景令人担忧。
师伯杨振基先生(澄甫公二子)曾经说过:「虽然于1934年杨公澄甫有《太极拳体用全书》,后又口述了《太极拳之练习谈》流传后世。……时至今日已经40多年,杨氏太极拳在各处传播被人们所喜爱,但是真正杨公澄甫的定型拳已被人所淡忘,不知何类动作靠近澄甫公的拳架,想觅求而不得。」此话又过了40年,情况变得越来越槽糕。
于是有不少武术家、有识之士,正本溯源,寻找正在失去的传统太极拳。他们走近杨公澄甫,努力还原杨公的拳架,恢復太极拳原有的风採,李庆荣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李庆荣先生是傅钟文的弟子,从学拳的第一天起,受傅钟文老师严格的教诲。傅钟文老师忠实于杨澄甫晚年的拳架,丝毫不爽。他们这一辈武术家都认为传统就是传统,创新也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传统基础上,不懂传统的「创新」只是胡搞。李庆荣先生遵照老一辈武术家的教导,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传统,博採众长,潜心钻研太极拳内在规律,不为外界花拳绣腿所诱惑,努力研习杨澄甫太极拳真实的原貌,才会有如此质朴、诚实的着作问世。
这几十年来,太极拳有太多的「创新」,却忽视了对传统的继承。太极拳不能只是单纯的肢体动作,太极拳是文化拳,应「勿惟外是骛,而惟内之是求」。我们按照那些创新套路锻炼的结果,虽然产生了数不清的「冠军」与「大师」,却永远出不了像杨澄甫这样的奇才,甚至连田兆麟、褚桂亭、董英杰等这样的大家也出现不了。太极拳就在这种热闹的「创新」中退化,逐渐走向衰亡。
任何创新都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有良好的传统基础,有继承才能谈得上创新;其次是时代文化的推动;其三,最重要的是人才。这三条缺一不可。杨露禅、杨澄甫都是时代造就的奇才。杨露禅在继承陈家沟太极拳的基础上,受京城文化薰陶,加上他对太极的体悟,才创造了新的杨式太极拳。杨澄甫继承杨家太极拳(老架),恪守传统,在这厚实的基础上,迎合时代需求,创新出舒展大方的杨式大架,俗称杨澄甫定型拳架。杨澄甫的拳架使杨式太极拳更合理、更科学,从而使杨式太极拳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可惜自此以后的杨式太极拳、尤其是新编套路大都只重外形而走了样,有的妄加增损,失体用之真传,以致湮没昔贤之本意。所以说,创新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担当的,难怪杨澄甫说:「不可自炫聪明,妄加增损」。现在我们提出继承传统太极拳、研习杨式太极拳的原貌,主要是以杨澄甫的拳架与其内涵的文化为依据。
李庆荣先生所着《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浅释》,是在忠实于杨公澄甫原意的基础上,根据傅钟文老师的教导,和他五十年练拳的心得,以及参考董英杰等许多名家体会而成。书中对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由于受当年技术条件局限,而留下若干不够完满的地方,作了修补,如对「挤」、「斜飞势」、「退步跨虎」的拳照作了替换。而这一切都是在忠于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益尝试,所以使此书更具有学习和研究的价值。
当我读到《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浅释》的样书之后,我第一反应就是向我周围的朋友们热情推荐。因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这是一本传递太极拳「正能量」的着作。它不仅值得初学者学习临摹,也值得专家学者分析研究,甚至值得藏书家收藏品玩。
唐才良
癸巳年酷暑于浦东
(唐才良先生是杨澄甫之子杨振国的弟子,武术评论家)
序言 杨序
李庆荣先生大作《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浅释》令人一见钟情,精神为之一振。
该书以杨澄甫宗师《太极拳体用全书》为蓝本,逐式逐图,按照「全书」、「浅释」和「旁证」三步骤展开研究,「全书」为《太极拳体用全书》原作;「浅释」为作者研究之心得。「旁证」为列举各家着述的相关表述。对于《太极拳体用全书》这样一本「圣经」表现出自己的主观观点,搞不好是要被人取笑的,这里正体现出作者做学问的勇气。同时该书又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例如「旁证」中列举出各家着述以支持其「浅释,观点,而要列举出种种着述在不同文字表述之背后的同一观点,显然是要花费很大的研究功夫方克完成。透过这样的列举,我们仿彿看到了作者的伏案作业,皓首穷经。所以表现在这一本书里的篇幅虽短,但其背后的阅读量却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这样的结构安排,应该得益于作者是一位高级工程师,与作者长期从事重型机械的制造和研究以及所运用的材料力学、静力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等学科有关,就是说,从该书的结构安排和科研精神上强烈地映象出一位理工科专家的影子。这同时也形成了作者简洁明快的文风,书中的「浅释」部分是作者自己直接的文字表述,可谓要言不烦,没有大段的篇幅,均不过几行字而已。
书中还对《太极拳体用全书》的三幅照片作了勘误,并在末尾用了区区六页就将其勘误之依据作了图文并茂的清晰交待。由于作者惜墨如金,所以这样一本极富研究价值的书,以25开本的大小,也不过区区160来页即告完成。
要学习、学好杨式太极拳,不能不研究杨澄甫宗师,不能不研究《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宗师留下的传人奠定了杨式太极拳发展的基业,这些传人所到之处,所传之人,形成了当代杨式太极拳发展的主流格局。有这么丰富的「旁证」,在对比中对《太极拳体用全书》进行学习、研究还是很方便,也很有趣的。
一册在手,愿广大太极同仁开券有益。
杨宗杰
(原太极杂志总编)
2013年9月
缘起
杨澄甫太极拳流传甚广,不仅在中国内地,广为人们所习练。港、澳、台、以及海外一些国家的人们也在习练。这对增强人们的体质继续起作积极的作用。然而,人们却偏废了太极拳的技击防身方面的功能。形成随人喜好,形态各异的太极操。
而一些后世太极拳家,也逐步偏离杨澄甫定型的太极拳架,是而形成名为杨式太极拳,而实为各式各样的太极运动。因此,我认为,作为杨澄甫太极拳学练后辈的我们,应该共同来研讨一下,该如何来继承和习练杨澄甫太极拳,以及创新这一课题。
自古以来,创新是自然规律,太极拳亦然。否则,就不会有:陈、杨、吴、武、孙各派。在继承的基础上,才会有创新,而且只有少数聪慧,刻苦,体健者才有建树。通常人以规矩继承,习练为妥。不至经年之后,国人不知何为「杨澄甫太极拳」,以及其养身和技击功法。
有鑑于此,我着手仔细深入阅读,探究杨澄甫拳照的神(意气)态和杨公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用自己多年习练的心得体会来理解杨公的神威态势和琢磨杨公文字表述的教导内涵。同时更参考前辈拳师们相关的拳照,文字资料,加深对杨公拳照和文字的理解和佐以旁证材料。敬写成《太极拳体用全书》粗浅的解释,供同门拳友参考,欢迎不吝赐教。
本书旨在尽可能少偏离「杨澄甫太极拳」原貌地传承而作。目前,只能根据杨公《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拳照和文字描述,以及「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为依据,守中习练。
正如书法的传承是以帖为准那样,我们就要以杨公的拳照和文字为准,不折不扣临摹习练。从形似筑基;入理求化;阶及灵战。
造拳人是伟大的,传人就会走样,因人各有架,传人就会越来越远离杨澄甫的功架,失去本来面目。我们练拳要不断向杨澄甫拳姿靠近。先不要片面强调创新,内功,轻视拳姿外形,得规规距距,刻苦练习。杨澄甫的拳姿外形是内在力学与美学和精气神的完美结合,不可一易。
杨公精言「体、用」二字寓意深刻。
「体」包含了强健体能,增益智慧。内容涵盖拳(桩步、套路、推手、散手、内劲、滚翻、抗打)、械(刀、剑、桿)的刻苦训练;以及文哲修养,智慧开发不断提升。做到平时苦练,战时随机。
「用」包含了擒拿(锁扣关节)、格斗(掌拳踢蹬旋甩)的熟练技巧;自由搏击的快速反应;训练有素的内劲(极限能量)有控发放。做到平时勤修,战时随意。
简言之即:体——是为「德智体全面刻苦修炼」:用——是为「智仁勇适时灵动击战」。
这里:体中特指出「德」,要求尊师敬友,不骄不燥;用中特指出「仁」,要求化发降服,不下死手。
语录:四两千斤——示神奇;粘黏连随——阶神明。
目录
序言(吴序)
序言(唐序)
序言(杨序)
缘起
杨澄甫语录
太极拳套路拳谱
拳架内容阐述
附录Ⅰ 杨澄甫太极拳探秘之一
附录Ⅰ 杨澄甫太极拳探秘之二
附录Ⅱ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