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2024 星侨网路书店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序 走进瑰丽世界
从文化原型着眼,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文化,易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前者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宣扬「四大皆空」的出世思想,而易学阐述「崇德广业」、「顺天休命」的经邦济世的处世哲学,在常人看来,二者从理论到实践似乎南辕北辙,很难融通。
王仲尧教授新着《中国佛教与周易》一书,以佛教发展的歷史事实,充分说明二者能够相互融通,并将人们的思想引入一个令人嚮往的瑰丽世界。
王仲尧提出,所谓佛教本土文化的结合,从根本上说是同「易道」的结合,只有实现了这一点上的结合,佛教才有了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这个具有开创性的命题,构成了《中国佛教与周易》的主要内容。
学术界在讨论佛教与中国文化结合的关系时,一般主要着眼于从佛教与玄学,或佛教与道家的关系方面。本书则主要採取从佛教思想发展史的宏观角度来观照易学和佛学的「会通」关系,较全面地论证了易、佛互动影响的不可分离性,并指出,这种互动关系鲜明地凸现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各个歷史阶段上。在以往各个歷史时期中,对不少佛教大师而言,正因为佛教的宏大壮丽,才堪与他们心目中的「易道」天人境界媲美,这成为他们毕生矢志佛法的重要原动力,如本书副题所示,他焚正是这样走进佛教这个「瑰丽世界」的。
王仲尧在书中将中国佛教与周易的关系,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东晋南北朝及隋代佛教阶段。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一些杰出的佛教思想家的理论活动,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对此后中国佛教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实践上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在较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讨论了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文化界广泛进行会通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对僧肇般若学与王弼易学的关系、《牟子理惑论》以佛教比附易道、郗超及唐僧会以易理解佛、梁武帝萧衍以佛理解易,以及支愍度「心无义」与易学、慧远与殷仲堪庐山论易等,在上层佛教界和民俗文化中广泛存在的易佛互证和融通,都展开了具有新意的讨论。作者还指出,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隋代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的易佛关系论思想,是对南北朝时期易佛会通理论的全面总结,也代表了对唐代宗教佛教时期新的易佛会通关系的新认识的开始。
第二阶段:唐代宗派佛教阶段。这是中国佛教与周易结合与互相影响的第二个大阶段。就易学和佛教的关系而言,本书主要讨论了密教僧人释一行身上体现出来的密教、《周易》和天文学的三位一体的文化现象;李通玄在身后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以《周易》诠说华严学,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实现佛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会通」,并指出其主要运用的手法是用文王八卦方位加「上、下」两方,配合「十方」,这个思想,贯穿于李通玄对整部《华严经》的解说中,同时站在中国佛教与周易双重立场,是李通玄易学解华严学的基本方法论。宗密则将易佛「会通」推到了更深层次,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和佛教界寻求儒释合一途径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倾向,宗密的易佛「会通」逻辑提供了这个转折的道路,同时这也表明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分流的文化态势,在新的歷史条件下的重新整合。因此,论调宗密的易佛关系论思想是对唐代易佛关系的总结,同时也代表了对下一阶段新的易佛关系的认识的开始。
第三阶段:五代、宋、元、明、清时期。佛教思想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新特徵,即不在同前代一样以宗派思想为特徵,而开始了一种新的综合与会通。即综合以经发展成熟的各宗派教理,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与传统文化以及现实社会生活的新的「会通」点。作者通过大量考证揭示出,宋代及之后,无论佛教界和理学界均广泛地存在着诸易家之参禅与诸禅家之参易的现象,作者在书中举出大量资料说明这一现象并分析其文化原因,如对北宗禅和保唐宗、临济宗、潙仰宗,以及石头希迁之《参同契》、药山惟俨之「宝镜三味」、曹山本寂之「五位君臣」图、永觉元贤之「五位图说」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特别是对曹洞宗以易解佛的思想方法进行了有特色的评价。
王仲尧还指出,明末「四大高僧」对易佛关系所作出的总结和概括具有时代意义,书中指出,智旭在他名义上讨论易学和佛教关系,实质上阐述了新的佛教思想立场,其《周易禅解》一书,从新的佛性论立场,提出了与前此二个歷史阶段不同的佛教价值观。作者指出,智旭的易佛关系论,以及他所提出的这个新的佛教价值观,代表了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个新发展阶段,代表了这一个歷史阶段的终结。
《中国佛教与周易》全书规模宏大,作者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广泛存在的易佛互证和融通,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论证。
本书的理论创新之处不少。首次较系统、全面地从思想史的角度,讨论了中国文化根本经典《周易》和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关系问题,从中提示易学和佛教的「会通」是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化土壤立足的根本原因。作者提出,在深层的文化意义上,一种外来文化若未能与易道结合,是谈不上与老庄玄学或儒家经学、理学的融会贯通的。只有实现了同中国文化根基——易道的结合,佛教才有了中国发展的可能性,也才谈得上与老庄玄学或儒家经学、理学的融会贯通。佛教正是因为实现了同易道的结合,才终于赢得了在中国发展的机会,并在此获得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契机。作者并指出,这也是中华优秀文化对人雷文明史的重大贡献之一。
《中国佛教与周易》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向我们展示了佛与《易》这两种文化具有的共同特徵,那就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和包容精神。佛教宣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它能包容儒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原则,与时俱进,充实、发展自己净化人心、劝世化俗的佛法;同样,易学主张「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贯彻「厚德载物」的原则,可以尽力融通佛教思想,与时俱进发展易学,诱导人们「内圣外主」、超凡入圣。故以《易》为主干的儒学,不只能容纳道较也能容纳佛教,儒与佛道能和平相处,避免西方那种宗教冲突乃至宗教战争。故在不同歷史时期,佛教总能同当时的中国社会相适应。
本书中也存在某些可以提供商榷之处。
王仲尧对唐代密教和易学的关系问题的讨论,是本书的特色之一,但是从书中内容来看,这个方面却有待深入。一行有多种易学着作,对其思想的透彻清理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这个工作将会是很有意义。密教和易学的关系在理论上有相当难度,本书中提出的方法和角度都较新,读了的确能给人不少啓发,但是讨论的力度和深度却嫌不够,值得再花一些篇幅对这个问题深入探讨。
近年来海内外学界广泛讨论过曹洞宗引易入禅问题。本书中提出,从曹山本寂至元贤的五位君臣图说,就曹洞宗学风而言,都不能说是一种成功,对之过细研究,亦无大意义,无论从易学传统看,还是从禅学史上说,曾洞宗「五位君臣图」云云,价值都不=m,vq 太大,并认为其小气艰涩之相,少有「云在青山水在瓶」的清高之美或「月下披云效一声」的空灵禅意。此一评论不甚公允,尚可进一步推敲。
本书对近代佛教阶段未能展开讨论不无遗憾。作者在书中说明,二十世纪以来,以「易为大道之原」的中国文化价值体系,和以「涅槃佛性」为终极目标的佛教价值体系,同时受到外来的工业文化的严重挑战,遮个问题不仅仅再是佛教如何与易道结合的问题,已超出本书所要讨论的范围,故不再展开。
但太虚大师等高僧,对引《易》入佛的思想是十分重视的,并卓有建树,我们希望王仲尧教授在将来能继续把这个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研究下去,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佛教学术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唐明邦
目录
序 走进瑰丽世界
前言
第一章 易学价值体系与佛教价值体系
一.通神类物,易为之原
以易道为价值取向的中国文化思想结构
易道:中国文化之价值观
二.般若析空,涅槃佛性
部派源流,异部宗轮:印度佛教之学派
本土文化对印度佛教的价值诠释与改造
困惑与挑战:建立中国佛教的价值观--涅槃佛性
第二章 僧肇般若学与王弼易学
一.经之大者,莫过于易
东晋南北朝佛教风格
僧肇时代学术背景:王弼易学与玄学主流
二.易佛正说,非群所及
僧肇般若学与王弼易学之关系
僧肇的「触事即真」与王弼的「体用一如」
僧肇的「有无双遗」与王弼的「得意忘言」
僧肇的「真空妙有」与王弼的「圣人有情」
僧肇般若学之价值意义
第三章 佛教与易学之互相激扬
一.周孔即佛,白黑均善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
白黑均善,殊途同归
二.易佛义理,融通可嘉
弥纶广大,剖析窈妙:《牟子理惑论》以佛教宗旨比附易道
言出乎室,千里应之:郗超及康僧会以易佛
玄象既运,测其盈虚:梁武帝萧衍以理解易
启度黄中,弘乎太虚:支遁与易学
心无无心,神静物虚:支愍度「心无义」与易学
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慧远与殷仲堪庐山论易
佛界名匠,学理倾向:易佛互证在上层佛教界的广泛存在
灌顶香水,庆蒙交泰:易佛融通在民俗文化中的广泛存在
三.虚空净目,宝幢三昧
昙无识及其译经,《涅槃经》系统经籍的要影响
《大集》方广,《光明》周遍
四.卫氏归藏,通道之观
卫元嵩与《元包经》
卫元嵩与北周武帝之「废佛」
第四章 天臺宗智顗的易佛关系论
一.烦恼泥中,千叶青莲
智顗对南北朝佛教的全面批判和总结
智顗提出新的佛教价值论
二.三谛圆融,虚空闪电
智顗与《提谓波利经》
智顗与《大集经》
三.易判八卦,以有明玄
第五章 华严宗与易学: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
一.张大教网,漉人天鱼
唐代易学简説
灵干的「莲华藏世界海」观与易学影响
法藏华严宗思想与易学
二.发明通玄,海印三昧
李通玄特色鲜明的《华严经论》
李通玄以「卦气说」解《华严》
李通玄以「五行休旺说」解《华严》
李通玄以《艮》卦解《华严》
第六章 密教、《周易》与天文学:一行之「不思议」境
一.世出世入,悉地无垠
一行生平;唐代密教简说
密教与《周易》
二.功格旱穹,晖华史册
「天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含义与性质
一行之「大衍历」:从现代科学角度的评价
密教、《周易》和「天文」学
第七章 宗密佛教思想与易学
一.本觉真心,太易五重
宗教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宗密的「心宗」范畴与「太易说」
二.阿赖耶识,圆相圆照
宗密以易解佛的三个思想层次
「水火匡廓」与「月体纳甲」
众生心:宗密的「阿赖耶识圆相图」
宗密易佛会通思想评价
第八章 易家参禅与禅家「参易」
一.中道之路,明体达用
因缘生法,说即是空:对吉藏「二谛义」之反思
明体达用:两宋易学之旨
易学在佛教界的广泛回应
二.易道佛理,光风霁月
周敦颐《太极图》与佛教
诸易家之参禅
诸禅家之参易
三.宝镜三昧,五位君臣
禅门《参同契》与「宝镜三昧」
「五位君臣」图及「五位图说」
曹洞宗易解评价
第九章 智旭的易佛同一论:佛性即干道
一.涵盖干坤,截断众流
宋、元、明、清时期佛教思想动向
明末「四大高僧」之思想共性
二.易佛不二,常乐我净
紫柏真可之《解易》:「易有理.事.性.情」
蕅益智旭之《周易禅解》:「佛性即干道」
评价:与传统佛教佛性论思想的比较
简短的结语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