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这是第一本专门研究广东地方道教歷史传统的中文学术着作。第一部份探讨广东道派的歷史,包括正一派道观和道士、罗浮山的全真教,以及吕纯阳祖师的道坛。第二部份是广东道观史的研究,探讨几所歷史最古旧的着名道观,即广州的元妙观和三元宫、罗浮山的沖虚观和酥醪观,以及惠州的元妙观。第三部份研究广东道士,重点探索广东县乡内的正一派火居道士,即广东人俗称的「喃呒先生」。最后部份研究广东道教科仪的传统,尤其在香港道观、殡仪馆及新界围村中进行的斋醮仪式,如太平清醮、中元超幽法会、打斋度亡、旬七等道教仪式。本书论理清晰、资料丰富,是研究道教的重要着作。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自东汉末起发展到今天,道教很多的科仪传统依旧保存下来,特别是广东地区仍然看到很多的道观、道士及不同的教派。过去,研究道教的学者大多偏重于歷史和经典研究,而对道教在中国地方社会上不同的形态、传统和发展,则未充分重视。有见及此,作者结合人类学田野考察、地方史志资料及道藏研究等方法,探索近现代广东地方道教的发展。本书是第一本专门研究广东地方道教歷史传统的中文学术着作。作者亲身走访道观,访问道门住持,调查斋醮科仪,从而引证道藏文献记载。全书论理清晰、资料丰富,是研究道教的重要着作。
黎志添,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文大学宗教系副教授,宗教及神学研究部主任。专门研究西方宗教学理论,道教的歷史、经典及科仪。编着有《道教与民间宗教》(1999)、《在求真的道路上——贺沈宣仁教授七秩之庆》(2003)、《宗教研究与诠释学——宗教学建立的思考》(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3),并在中英文学报上发表过多篇国际性学术论文。
「黎着于广东地区道教研究所展示的广度与深度,使我等得以一窥过去和现在的地方道教中,不同道派、不同道观及其社会组织、不同道士及其科仪之生存状态。广东人之于近现代中国、乃至当今世界均有伟大贡献。黎教授所考镜、辨章的广东地方社会道教文化传统,大可视为纪念此一伟大群体之丰功碑。」
——施舟人 福州大学世界文明研究中心暨西观藏书楼主任
「黎志添教授整理其心目所得以出版这本专书,可以算是第一个深入探讨广东道教的歷史,是中国道教研究史上真正有意义的。通过这本书的论述,教授将其丰硕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加以系统性的解释而将问于世。其作风的特点,将文献记载跟田野考察彼此借鉴,将宗教学的眼光跟人类学的办法相结合,宗教学上噼开一条新路,使从来费解的悬案得以冰解,到达新颖的结论。」
——田仲一成 日本学士会员,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作者简介
黎志添
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文大学宗教系副教授,宗教及神学研究部主任。专门研究西方宗教学理论,道教的歷史、经典及科仪。编着有《道教与民间宗教》(1999)、《在求真的道路上——贺沈宣仁教授七秩之庆》(2003)、《宗教研究与诠释学——宗教学建立的思考》(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3),并在中英文学报上发表过多篇国际性学术论文。
序言(中译本)
承蒙我的朋友和同道黎志添教授之邀,非常荣幸能够先期一睹黎教授新着,且忝为作序。
黎着于广东地区道教研究所展示的广度与深度,使我等得以一窥过去和现在的地方道教中,不同道派、不同道观及其社会组织、不同道士及其科仪之生存状态。广东人之于近现代中国、乃至当今世界均有伟大贡献。黎教授所考镜、辨章的广东地方社会道教文化传统,大可视为纪念此一伟大群体之丰功碑。
黎教授新着当之无愧为当今道教研究的前瞻性成果。作为一位宗教歷史学家和人类学学者,作者开拓性地将研究同时建立于歷史文献与田野考察两项基础之上。而在此之前,为数不多的广东道教研究,多局限于狭窄的社会学视野,或者只是单纯的闻见笔录。我们知道,若要理解中国本土宗教在形塑社会过程中的角色担当,及其面对无常世态所表现出来的难以置信的适应能力,以及本土宗教丰厚的文化遗産与当下復兴,就必得结合歷史学与人类学,对其进行歷史与现状两方面的考察。然而令人不无遗憾的是,迄于黎着之前,尚未见到有学者于斯着力,也或许是多数学者尚未具备足够学力能达致此要求。
中国民众伟大的科仪传统极少被研究涉及,其可能原因之一,乃是该传统极难被研究者近距离窥知。黎着在文献梳理与田野考察的资料对比中证明了,道教科仪乃是中国文化中最为持久且保持完好的传统之一。许多道教仪式拥有长达两千年之歷史,世代相承,迄今仍活跃于民间,绵延未绝。
同时,在中国漫长歷史的每个阶段,新的仪式成分也在不断添入。面对如此古老而富于生机的文化传统,我们既需要道士们世代相承的科仪抄本,也必得仰赖明代道藏。然而在此浩瀚文集得以重印之前,研究者多无缘面觐其真容。而在道藏重光之后,理解道藏丰富内涵同样耗费了学界漫长的岁月。我们知道,道藏的绝大部分为科仪而写,学者必得理解科仪然后方能理解道藏,因此,活态道教传统的田野调査对于理解道藏文本无疑为必经之路迳。该项工作目前尚在艰难行进之中,而黎教授大着之成就,无疑使得此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黎着结合田野调查与文本考察的研究进路,可令我们更深切地理解何为道教、何为道教科仪、道教何以对中国社会如此重要、道教何以能在中国社会现代反覆巨变之中石立江心岿然不动。
道教仪式尤其是醮仪,与国家大礼极其相似。这种相似不仅仅表现为两者的外在形态,更体现于对整个宇宙论框架的制定与表达。未来关于国家大礼的研究必将指出,天子的祭献仪式及朝廷庆典在许多方面乃与道教科仪几近雷同,而且还将指出,如此种种仪式可谓共建于道教宇宙论与神学基础之上。此种相类亦体现于制度化框架之中。一如黎教授研究指出,道观(如广州玄妙观、东岳庙、城隍庙等)每每与国家崇拜中的官方祭拜场所融为一体,因此我们可以説,地方道教宫观及道教科仪,实乃国家仪式在地方层面之延伸。国家仪式将正统性授予天子及其皇朝,道教仪式也随之将同样的正统性授予包括朝廷命官、地方精英、家族领袖、社团、行会以及其他组织团体在内的地方领导阶层,以与国家和天授神权保持高度一致。如此乃一极之完整的宗教结构,在此一结构之下,国家与地方系统得以和谐沟通,彼此结为一体。
此一系统之非凡之处在于,当1911年皇朝统治及其国家仪式终结之时,道教科仪并非如时人所预想般随皇朝而消亡。此一事实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有着至关重要之意义。正是基于此一认识,我们寄望于黎教授的研究能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建立一种学术范式,俾有助于我们深入人类歷史上一个伟大的宗教和文化传统。
施舟人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福州大学西观藏书楼
序言二
清初广东沿海,禁海令施行,新界乡村都迁徙内陆,等到康熙二十几年以后,锦田邓氏等新界五大宗族才回到新界旧地,从新再组乡村秩序。那么,可以推测,这大宗族回乡,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为了使乡村稳定,开始邀请道士而作超幽建醮。至此内陆的道士们能进到沿海乡村来开始其宗教活动。如此,香港新界的超幽建醮,要等到清代中叶以后,才有了条件崛起。但是,其具体的细节,学术界一点都不能得知,是研究史上的一大空白。先看广东地区超幽建醮的记录。
香山县小榄镇,嘉庆甲戌以来,每六十年一次,举行菊花会,虽然称为花会,但是建立大坛,邀请僧道,超度孤魂。可説是打醮或太平清醮。这打醮,其实干隆世代有其萌芽。道光七年刊《香山县志》卷八〈事略〉条所云:
会无定期,自干隆壬寅为初会,辛亥第二会,嘉庆甲戌第三会,时和年丰,又值是岁,花事倍胜则为之。
由此得知,干隆壬寅(1782)第一次会,干隆辛亥(1792)第二次会,嘉庆甲戌(1814)第三次会。似乎是十年一次,或十二年一次等,很像目前香港常见的习俗。但第四次是同治甲戌(1874),第五次是民国甲戌(1934),是变为六十年一届。相同于上水廖氏六十年大醮。革命以后,就丧失超度孤魂这宗教色彩,第六次是1959年,第七次是1973年,第八次是1979年。规律性已经没有了。但据此可知,广东地区,干隆时代,18世纪末期已经开始建醮祭祀。
新会县潮连乡有十年一次大建醮的习俗。卢子俊撰《潮连乡志》(1946)所云:
僧道设坛祈祷,谓之醮。宋史所谓「设黄录醮,仰祝圣寿」者,则其来已久矣。我潮连洪圣殿,每年由水陆暴会友,建醮一坛,以酬神恩。延僧道诵经,水陆超幽,而为乡人祈福祥。此事百十年来,有举莫废,而十年一次之大建醮,则其条理之纷繁,气象之宏伟,迄今思之,犹令人神游而目想也。
这里所説,每年有小建醮,其中十年一次有大建醮,百十年来,没有废止,那么,1840年前后已经有建醮了。是道光年代开始的。比小榄稍微晚起。
还有一种资料值得注意。海丰县鹿岭乡的世族吕氏保存有《吕氏世谱》(残缺抄本),其中录有该族十四世祖吕学义〈论建醮陋规〉,他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卒于干隆三十五年(1770),因此这文章写在干隆前期(1750前后)。所论陋规七条,如下:
其一,醮榜。建醮之事,覆载先成之德,欲酬无方,聊借斋醮,报答天恩于万一耳。(中略)则醮资多寡可不必论,而惟诚可以格天。名分岂容倒置,无礼焉能获福。乃观今之醮榜,惟利是视,以喜题之多寡为上下。是长幼失序,将乡党论齿之谓何。是礼教出自先王,秩叙本乎天则,而因财倒置,神其许我乎。顾后之列榜者,勿以货取,知所先后,则近道焉。
其二,洗街。醮之多事也,皆由邪巫惑人。(中略)盖司巫将欲建醮,必先洗街。夫道衢曲巷,谁能洗之。即欲洗焉,则宜于水利于扫,何必摇铃群游而洗乎。摇铃而洗,铃声一响,浊秽尽除,是神仙未闻有用此之术,而邪巫独擅飞尘之巧,何不持铃待聘,效力车前,扫净疆宇乎。噫,人何易惑至此也,(下略)
其三,行香。行香之设,所以敬神也。(中略)从来建醮,谁无醮场,举祀仙佛神将,俱设坛中,即社神地鬼,亦请入坛内。焚香诵经而祷之,则馨香既达于鬼神,又何事于沿途而行之。(下略)
其四,献斋。(中略)夫献斋,岂献物哉,献心耳。若泥其物耳献于神所,上帝宜献于天庭,龙王宜献于海噬,且十方圣众,必求其地以实之。而岂能以一献共之耶。在邪巫或因行献之后,兼味可饱,名虽献神,实为自献也。(下略)
其五,读疏。(中略)有钱有米之司命,愿来闻疏。而无钱无米之司命,独隐几而卧乎。此乃邪巫射利,人所易知。(下略)
其六,放生。放生者何。众人以龟一鸟一,送之山颠水涯,巫人念经而放之也。(中略)而致多死之龟鸟,谁之罪也。由此观之,放一生龟鸟者伪也。害死众龟鸟者真也。(中略)倘谓龟乌闻经而能保其身者,吾不之信也。 (下略)
其七,赦书。(中略)我若无罪,其何容赦。若既有之,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其谁能祷之。使读赦书之后,无忌之徒,恣意横为,(中略)则是教人为非作歹,奸伦犯义,无所不至者,皆由读赦书误之也。(下略)
海陆丰人的建醮,跟广府人的建醮,在其结构上,有差异。但从上面提到的节目来看,如醮榜,行香,献斋,读疏,放生,赦书等等,很像广府人的建醮。因此,我认为,吕学义所看到的建醮,是属于广府系统。那么,在此也可推测,广东沿海地区,正一派道士建醮,大约干隆初期已经有的。
在香港新界也有相同的证据,比如,元朗大树下天后庙,民国二十七年重修碑记,云:
满清康熙八年,大墩桥市场改迁元朗。干隆中叶,乡人因谷况胜诉,开演梨园,嗣后,三年一届。止此三间庙址,实不足容纳群伶,道光丙辰年由朱柏轩大学倡议,将三间庙廊扩而为五,左为英勇祠,右为花厅。
这里每三年一次的戏剧,从庙门对联所説「大显神威去驱邪治病天下万民能崇拜:树立正气慈航普度四海八方庆升平」来看,一定是超度「英勇祠」所奉祀英灵孤魂的建醮。那么,也得知是干隆中叶后才开始的。
锦田邓氏周王二公书院,康熙二十三年设立,据説,二十四年就开始建醮。厦村邓氏也有传説,康熙二十四年以来,有十年一次的建醮。但是这都是口述传説,有些不可靠之处。因此,据上述文献记录,暂时定为干隆时期才开始,是较为安全。如此,我认为:从事于乡村超幽建醮的新界正一派道士们,也干隆初期以后就开始其活动的。
我个人来説,参观打醮的工作,是为了解决文献上的疑问而开始的。《成案所见二集》有下面的记载。
缘赵添宋与曹胜左,各村居住,干隆四十七年八月初,赵添宋族内,在金盆形地方,演戏酬神,首事赵玉成等村内之人,斋戒除荤,初九,曹胜左置备酒肉,挑往售卖。赵宋添斥责曹胜左,不应卖肉。即携肉甑,往投首事赵玉成等。该首事等以演戏敬神,原令村内之人斋戒除荤,曹胜左系别村之人,未能强从,斥其多事,赵宋添气忿不服。
我未来香港以前,没能了解这文章所説「演戏酬神时,村人斋戒除荤」的缘故,1981年参观林村打醮时,看到村人遵守吃斋,才知道上文所説除荤的理由。觉得应该更多参观打醮而学习郷村戏剧的背景。之后,集中在参观各村打醮。比如:龙跃头、大埔头、厦村、元朗旧圩、泰坑、田心、大围、莲花地、元岗、屯子围、锦田、石澳、沙田九约等,包括林村,一共有十四处。其间看到林培、张海、彭炳、林财、陈华、陈九等有名道士的演出。陈九所做的八门功德,打武等极为精彩的武功科仪也得到窥视。
香港新界地区正一派道士,目前在各乡村地域之中,仍旧展开大规模的超幽建醮。不过,承担这些建醮的正一派道士,从哪里来的呢?是本地的道士呢?还是外来的道士呢?他们什么时候就开始这种活动呢?他们的道统从哪里继承下来的呢?其实从来几乎没有人问津于此路。学术界从来所知不多。很多问题,正待以后的考究。八十年代,本人开始参观新界超幽建醮时,当时替我辅导的香港中文大学歷史学系及人类学系的教授们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系列问题。
经过十几年,香港中文大学宗教学系后起之秀黎志添教授有志于此。这十几年来,黎教授下了庞大的力气和工夫,不但博搜许多文献,而且多方採访广东各地道观或香港本地道士,为了阐明广东道教及道士的歷史,不惜寸暇,日夜奋斗,无遗余力,遂得以发前人所未能发之事。这次黎志添教授整理其心目所得以出版这本专书,可以算是第一个深入探讨广东道教的歷史。是中国道教研究史上真正有意义的。通过这本书的论述,教授将其丰硕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加以系统性的解释而将问于世。其作风的特点,将文献记载跟田野考察彼此借鉴,将宗教学的眼光跟人类学的办法相结合,宗教学上噼开一条新路,使从来费解的悬案得以冰解,到达新颖的结论。我跟黎教授交流已经有十年了。畅谈之间,教授时常向我发问八十年代新界乡村打醮的问题。发问的角度,针对课题的核心,其探讨越来越深。每逢其假设之透彻。无时不敬佩其见识。其毕生扛鼎的书将成,相信将大有所益于学术界,兹特作序以彰其功焉。
公元二○○七年岁次丁亥三月十一日
谨识于东京都文京区.(财团法人)东洋文库,
日本学士院会员,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田仲 一成
致谢
这是第一本以一整本书的篇幅来研究广东地方道教的中文着作。这本书是我从一九九九年开始从事广东地方道教研究以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这本书从开始到最后完成,都得到许多前辈学者、学界友好、道门朋友和家人不断的鼓励和支持。
一九九九年九月,施舟人教授与其太太袁冰凌博士到来香港中文大学讲学一个学期。当时,我曾为选择自己未来的田野考察地区而徵询他们的意见。意料之外,施先生指出我不应往外他求;反之,他认为我应选择广东地区作为我继续深入研究道教仪式、道观和道士的田野考察地区。施先生所持的理由大概有三:一,广东地方道教传统已经十分丰富。二,道教学者的田野考察必须建立在能够把握当地道士的日常语言和生活环境的基础之上。道教学者从事田野考察的重要功夫之一就是要长期和道士做朋友、熟习他们真实的工作生活、让他们教晓我们道教是什么。三,当代活态道教的田野考察应要与理解道藏文本互相结合,这是道教研究与人类学在道教田野考察方法上的分别之处。施先生的宝贵意见对我从事广东地方道教的研究给予十分重要的鼓励和支持。在过去十载不同的研究阶段,亦友亦师,施先生都能给予我的研究十分适切的关怀和指正。施先生慨允为这本书作序,我衷心铭感。
在香港新界道士科仪的研究上,我要感谢东京大学教授田仲一成对我的支持和鼓励。田仲先生对新界乡村道教建醮仪式传统的研究已有丰硕的着作成果,不仅蜚声国际汉学界,并且在这研究领域留下的学术影响更是深远和鉅大的。在本书付梓印刷之前,田仲先生慨允作序,我不但感激非常,还相信这是本书读者之福。
在蒐集广东地方道观歷史资料方面,我要感谢广州中由大学歷史系王承文教授的帮助,在二零零零年期间,王教授与我多次进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歷史文献部,广东省档案馆及广州市档案馆,并协助我翻阅大量清末民国时期广州市道观和道士的档案资料。本书内有关广州市道观和道士的研究,都是受益于那一年与王教授一起在档案馆抄录档案资料的日子。
对于我所进行的道教科仪之田野考察工作,我必须感谢许多道门朋友的帮助和指导。他们对我的信任、友情和支持,都是本书在广东道教科仪研究方面能够取得第一手研究成果的重要因素。我更要特别感谢他们为我安排到访香港九龙及新界、深圳、东莞、中山及澳门等地区的道坛,并亲身与他们一起在科仪坛场上学习、认识及研究由他们所传承下来的广东地方道教科仪传统。我所要提及的道门朋友是新界陈九道坛的陈钧先生、香港侨港道侣同侪会的凌添先生(已故)、区勋先生、陆鹏先生、澳门吴庆云道院的吴天焱先生、李七道院的李七先生、澳门道教协会会长吴炳鋕先生、香港青松观秘书长周和来先生、以及香港蓬瀛仙馆永远馆长黎显华先生、卢维干先生、现届理事长李宏之先生及经忏部主任梁德华先生。
本书部份篇章曾经分别在以下国际学术会议或期刊宣读及发表第二章曾发表。第二章曾发表于(台湾)《中史研究院歷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章部份内容曾分别于「(台北)2006年道文化国际研究会」、「(香港)饶宗颐教授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及「(香港)广东道观学术研讨会」发表;第四章及附录论文的原来英文稿曾分别发表于Social Campass(英国)及China Quarterly等学术期刊;第五章曾发表于(台湾)《中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至于第七、第八和第九章曾经在相关之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包括《香港及华南道教研究》、《凝视死亡》、Death, Dying and Bereavement及《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
最后,我必须感谢所有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研究的学生和同事,我在中文大学已经度过了十三载教学与研究并重的日子。在中大,我开展了广东地方道教研究的工作。二零零六年,香港中文大学得到香港蓬瀛仙馆的捐助,共同在中大成立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中心的成立使我体会和珍惜我与我的研究生在道教学术研究路途上所经歷过的开创日子,我要感谢程乐松博士和吴真博士为本书部份篇章的中文翻译工作作出贡献及帮助整理全书的参考书目、梁斯韵小姐帮助整理全书索引、以及吴家齐先生和蔡启恆先生分别协助整理在这本书所收载的地区地图及道坛醮仪平面图。我更特别感谢广州中山大学钟东教授的帮助,为本书稿从头到尾閲读一遍,指正了许多在文字、标点上的错误。这本书最后得以出版、见存于世,我还必须感谢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陆国燊博士的支持、出版社编辑谢伟强先生在文字校对和编辑方面所提出的宝贵意见,以及两位匿名评审学者就本书的内容、分章、主题及书名等方面所提出的宝贵批评和建设性的修改建议。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我的家人、太太、女儿和父母。若非他们接纳和支持我研究道教,拙作难以完成。本书部份课题的研究先后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之角逐研究用途补助金支持计划「六朝天师道宗教史研究:传统中国宗教性质研究」(CUHK 4019/99H, 1999-2002)及「当代香港及澳门正一道教科仪及其与宋代道教仪式的结构关系」(CUHK 4693/05H, 2005-2007)的支持,在此一併致谢。
黎志添
香港中文大学
2007年5月26日
目录
地图、插图、表及附录文目录
序言一(中、英文)/施舟人
序言二/田仲一成
致谢
第一章:引论
一、中国道教的歷史变迁
二、广东地方道教
三、近代道教研究
四、本书研究课题和方法
一、道观
第二章:广州元妙观考:一座正一派道观的歷史变迁
一、前言
二、广州元妙观的歷史概略
三、广州元妙观之歷代殿宇建筑及重建修葺之歷史经过
1、宋代
2、元代
3、明代
4、清代及民国
四、歷代广州元妙观的道教歷史
1、道士
2、道纪司
3、醮仪
五、结语
第三章:清代广东全真教道观考
一、前言
二、清初广东全真教龙门派的开始
1、杜阳栋
2、曾一贯
三、罗浮山全真教道观
1、沖虚观
2、酥醪观
四、惠州及广州两府全真教道观
1、惠州府元妙观
2、广州府三元宫
五、结语
第四章:香港道观(道堂)与吕纯阳信仰的关系
一、前言
二、近代与现代中国的地方宫观系统及出家道士团体
三、吕纯阳信仰及吕祖道堂在广州及香港的发展
四、香港道堂组织的歷史发展
五、结语
二、道士
第五章:民国时期广州市正一派喃呒道士及其道馆
一、前言
二、广东正一派(喃呒)道教的传统
三、民国时期广州市正一祈福道馆的登记调查
四、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府两次取缔正一祈福道馆的事件及结果
五、结语
第六章:香港正一派喃呒道士
一、十九世纪末香港正一派喃呒道士
二、现存香港正一派喃呒道士
三、现存香港市区及新界喃呒道士传统的源流
四、香港正一派喃呒道士组织:「中华道教侨港道侣同济会」
五、结语
三、科仪
第七章:香港新界建醮仪式传统:道坛,道士及科仪本
一、前言
二、香港新界建醮仪式的正一派道士团:歷史及现况
三、新界建醮科仪结构及内容
四、新界建醮科仪书的研究
五、结语
第八章:香港殡仪馆的道教打斋仪式
一、前言
二、香港殡仪馆的打斋仪式
三、「冥途路引」——一个亡魂阴间之旅的开始
四、香港正一派道教打斋仪式的程序
五、道敎打斋仪式的宗教意义——超度死魂的「宗教之旅」
六、结语
附录文——〈冥途路引〉全文。
第九章:香港道教斋醮中的超幽施食仪式
一、前言
二、香港现时所见到的「祭幽」仪式活动
三、香港道教斋醮中的「祭幽」仪式过程
四、道教「祭幽」仪式中的教义思想目录
1、普度施食仪法与道教的罪感意识与解罪忏悔思想
2、普度施食仪法与道教的苦难观
3、普度施食仪法与道教的生命观
五、结语
附录一:〈一九八零年以来当代中国道敎概况〉
附录二:本书所引广东道教宫观碑文目录
註释
引用书目
专有名词索引
地图、插图、表及附录文目录
地图
地图(1):广东省地图
地图(2):香港全图
地图(3):清代广州府城图中的元妙观
地图(4):罗浮山周边地势图
地图(5):香港道堂分佈图
地图(6):香港红磡地区喃呒道堂分佈图
插图
图(1):广州市祝寿巷之越秀区儿童体校
图(2):越秀区儿童体校运动场
图(3):现今罗浮山沖虚古观
图(4):现今罗浮山酥醪观
图(5):现今惠州元妙观
图(6):现今惠州元妙观内玉皇殿
图(7):现今广州三元宫
图(8):罗浮山酥醪观道士度牒(1946)
图(9):香港青松观内「全真演教」横扁
图(10):香港青松观内「龙门开宗」横扁
图(11):(香港)中华道教侨港道侣同济会
图(12):香港喃呒道士在殡仪馆施演「普度孤魂」仪式
图(13):二零零三年香港新界龙跃头太平清醮
图(14):一九九八年香港新界泰亨村太平清醮
图(15):香港新界正一派道士施演「施食炼度」仪式
图(16):香港粉岭蓬瀛仙馆外貌全图
图(17):香港蓬瀛仙馆道侣人道度牒(1947)
图(18):〈香港道教联合会碑记〉
图(19):乙酉年(2005)大埔泰亨乡五年一届太平清醮醮场示意图
表
表(1):广州市道馆营业统计表(1933)
表(2):广州市十三个警察署区内的道馆数目(1933)
表(3):《香港碑铭汇编》里所出现的香港正一喃呒道馆
表(4):现存香港殡仪馆及正一派道馆名称
表(5):一九四七年至一九七四年「中华道教侨港道侣同济会」职员名单
附录文
附录文(1):〈民国十八年十二月六日道士邓香林请状纸全文〉(1929)
附录文(2):〈民国廿五年十二月廿八日道士邓荣新请状纸全文〉(1936)
附录文(3):〈冥途路引〉全文